3000 - 标记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2021年3月15日 已读
看到了一个个被家庭束缚,被丈夫压制的女性们。希望有一天,浪漫小说不再是这种压抑生活的出口。P.S.有点像是前些年看韩剧的主妇们。想起来那阵我拼命看小说的日子。
亲爱的安吉维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7 (152 个评分)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6
【《纽约时报》畅销书】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2017年十大好书】
【献给所有与抗性别不平等抗争的父母的一份指南】
******
几年前,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收到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好友询问这位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尼日利亚裔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即是阿迪契给好友的一封回信。
这十五条无价、睿智的建议,其实是关于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强大、独立的女性。
这些建议直接、有力而坦诚,从给予女儿(如果她渴望如此)选择一架飞机模型而非布娃娃当玩具的自由;到和女儿开放讨论穿衣、化妆或者性向的问题,让她不要将婚姻视为一种“成就”;作家还鼓励读者破除陈腐的性别观念,抛弃那种认为女性的生活就该以厨房、家务和丈夫的需求为中心的褊狭之见。同时,作家还反驳了那种看似进步、公平的表达背后的不公平预设,比如女性“被允许”去获得成功,本质上其实是认为女性不应该拥有权力的落后意识。
《亲爱的安吉维拉》尖锐地触及了21世纪的性别政治的核心。它将开启一场全新的、被迫切需要的讨论,即在当下,女性应该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的自我。
2021年2月24日 已读
面纱 豆瓣
The Painted Veil
8.7 (25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阮景林 重庆 2012 - 5
★同名电影《面纱》小说原著
★爱、幻灭、生死、背叛、别离
★毛姆最具争议作品
★女性精神觉醒经典读本
★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刀锋》《面纱》《人性的枷锁》
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
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凯蒂开始悄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面对不忠的妻子,瓦尔特决定举家前往霍乱横行的中国内地行医。在遥远美丽的异乡,他们每天与死亡和绝望擦身而过,经历了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波澜……
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凯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2021年2月20日 已读
什么是民粹主义?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2021年2月7日 已读
我需要再读一遍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75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1
在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鸣惊人之后,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却走上作家之路的吴晓乐带来了她的第一本随笔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她以诚挚、洞察幽微的笔调,去揭示那些我们无比熟悉却视而不见的事物。她写女性之间隐藏的厌女情绪,体察女性潜移默化的“月经耻感”,也自陈母女两 代人的冲突与和解;她写自己曾为迎合男友病态节食的经历,回顾言情小说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爱情观;写“女神”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轻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这种论调。
由于下笔精准,简中版尚未上市,就有读者手敲其中篇目分享,获上千人共鸣。
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愿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们长齐个性,拥有不与人同的自由?
——————————————————————
《正果与它们的产地》
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与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
《习得复忘掉》
世人常误解一件事:仅仅男性特别喜欢折抑女性。绝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纪,我时时见闻,那些坐成一圆桌的女人,如何将一位不在场的女性给说得低进尘埃里。几乎每个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顺序俨然的厌女练习。
《我与我的血》
自那回起,我变得相当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针,部分是我终究经验到,当我厌恶着自己这规律地滴出鲜血的身体时,我的身体也以等量齐观的恶意回敬着我。
《圣母病再见》
圣母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崇拜或耍赖,不是为了相爱。……珍惜生命,具体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宠坏他人。不要硬生生剥夺别人实际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过,更不能替人顶受生命的细小砾磨。
2021年2月6日 已读
写到母亲,父亲的几篇,几乎是哭到抽泣的。文笔细腻,很好读。
射雕英雄传(全四册) 豆瓣
9.0 (230 个评分) 作者: 金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4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代表作之一,作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商报》连载。《射雕》中的人物个性单纯,郭靖诚朴厚重、黄蓉机智狡狯,读者容易印象深刻。这是中国传统小说和戏剧的特征,但不免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由于人物性格单纯而情节热闹,所以《射雕》比较得到欢迎,被拍成各种语种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热播。
2021年1月21日 已读
射雕是不管什么时候看,看多少遍,每一次看都觉得好好看的那种好看
工作的喜与悲 豆瓣
일의 기쁨과 슬픔
7.7 (23 个评分) 作者: [韩] 张琉珍 译者: 洪微微 / 韩亚仁 中信出版社 2020 - 9
这个世界精确运行,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下了多少功夫,就会有多少收获,得失计算绝无水分。《工作的喜与悲》为我们构建的就是这样一个讲求合理、追求利润的世界。普通的上班族在工作、爱情、金钱、爱好、人际关系和性别暴力的夹缝中求生,有笑有泪地活着。她们既不是拥有伟大抱负的职业女性,也不是敢于和庞大组织抗衡的正义斗士,她们只不过是敏锐地知晓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充分理解工作中的喜和悲。她们,恰是这个时代最普通的我们。
我这样做,是为了教她做人的道理。想要得到三百元,她就得先掏三百元钱才行。她只拿了七十元,就只配获得七十元钱的祝福。世道讲的就是这个理。
——《好好过》
换了新公司,我的工资涨了不少,算下来每个月税后实际到手的有一万二千元。扣掉所有开销,还剩下两千元。我的目标是,接下来每天连交通费算在内只花六十五元。
——《第一百零一封简历和第一天上班的路上》
沉浸在凌辱感中的她熬了一个通宵,仿佛魂都丢了。但第二天,太阳仍然照常升起,她仍然活着,仍然要面对这个社会,仍然要上班。
——《工作的喜与悲》
签年薪合同的那一刻,我原以为自己会有一些不甘,没想到恰恰相反,我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什么电视台、什么制作人,我已经受够了。四大保险、年终奖金、年假、医保这些词才让我觉得那样温暖和踏实。见习期结束正式入职时,公司还提供了家属医疗费,爸爸正是靠着这笔钱才做了手术。
——《坦佩雷机场》
————————————————————————————————
编辑推荐:
“如果要做一个记录当今韩国社会的时光胶囊,这本书就是最好的选择。”
韩国文坛备受瞩目的新人作家/2020年沈熏文学奖得主/创批新人小说奖获奖佳作。清爽的职场小说,⽆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是⽣活中的点点星光。网上连载首日,点阅量超过40万次,因浏览人数过多,服务器陷入瘫痪。
致这个时代最普通的我们……
张琉珍的小说,在最合适的时刻来到了这里。这是一个没有人相信努力就能扭转人生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无法容忍绝望的时代。
没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二三十岁的我们都是如此。“并不拼了命地努力,也不渴求成功”。我们不想尝试什么大事,也不想当什么大人物。收到工资入账的短信就开心,上班路上因为衣服腋下汗湿就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炒鱿鱼而焦急,独居的日子在凌晨三点听到陌生人的敲门声就被吓得瑟瑟发抖,这就是我们。在这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小插曲中,我们的喜与悲同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我们的现实中没有值得吐血的悲愤填膺,也没有觉得世界即将坍塌般的绝望。正因为如此,《工作的喜与悲》让我们感到亲切,就像卸下力气轻轻挥拍扣出去的羽毛球一般,轻巧而敏捷地击中我们。
2021年1月14日 已读
和中国社会太像了。凌晨的访客,印象特别深,独居女性的恐惧描写太细腻了。
西风独自凉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朴月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 2
《西风独自凉》是浪漫古典情系列丛书之一,是一部清代词人纳兰容若为主角的小说。他出身满清贵冑,他的父亲明珠是康熙朝的权相,他少年科第,二十二岁授进士,他为名重一时的,江南名士们倾心结纳,他有才貌双全的红颜知己,他有相敬如宾的如花美眷,他集天下可羡于一身,可是他三十一岁了,积郁而终,他留下一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词集,他的词凄怨哀婉,令人不能卒读,他被称为古今伤心之人,为什么?《西风独自凉》为你一一解读。
2020年11月23日 已读
纳兰的启蒙,认识了豌豆黄儿,似乎也是开始豆瓣的原因?
思无邪 豆瓣
6.3 (41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2020年11月23日 已读
中学古诗词启蒙,标记下
当时只道是寻常 豆瓣
6.0 (62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 8
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一个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男子,在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地倾诉对感情的执著,对友请的坚定,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
2020年11月23日 已读
她们谋生亦谋爱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闫红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 8
与其说我讲述历史,不如说我照见历史。
用一个现代女子的眼光去看她们,越过迷离的乱世风烟,越过那些被后人强加上的炫目光环,我知道,她们如我们一样,不过是平凡女子,谋生,亦谋爱,胼手胝足,孜孜屹訖,千辛万苦,有时,仍不免跌入狼狈或者孤寒。所以,这不是一部说传奇的书,它似乎更愿意打破传奇,放弃那些堂皇的描述,从容易被人忽略的字里行间里,掠起人性的尘埃,淘出,一个现代女子所体会到的人生况味。
——闫红
2020年11月23日 已读
我在伊朗长大 豆瓣 Goodreads
Persepolis
9.2 (33 个评分) 作者: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2
本书内容是作者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记录。这期间,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后与邻国伊拉克打了八年战争,大量戴着天堂钥匙的年轻男孩被送到战场上。作者在1984年14岁时离开伊朗求学奥地利,此时两伊战争正酣。1988年作者回到伊朗,在一度消沉之后,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大学,1994年毕业后再次离开伊朗。本书虽是作者十四年间的个人成长史或者说是私人生活小史,但透过一个儿童、以及一个离开祖国四年后又重回伊朗并在那里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年轻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伊朗,对于了解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意识形态国家还是别有一番启示。
2020年11月22日 已读
在书店随手翻到,看入了神
故事新编 豆瓣
9.4 (22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2020年11月6日 已读
使女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Handmaid's Tale
8.7 (197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小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2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2020年11月5日 已读
金锁记 豆瓣
9.2 (2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2005 - 6
2020年11月3日 已读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7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0年9月25日 已读
观点很好,但是每个观点都没有很深入。可以看到作者的愤怒。
长安客 豆瓣
7.4 (58 个评分) 作者: 北溟鱼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6
长安的大雨天,杜甫睡在青苔与积水里;李白困在翰林院的书堆里打瞌睡,金灿灿的宫殿仿佛近在咫尺,又远远相隔;小旅馆里王维正为少年时的诗作标注年龄,窗外慈恩寺里俗讲声嚣,他也许更渴望看一眼寺院墙上的丹青壁画;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在人生的顶点离开长安,走向崎岖;与他同时离开的朋友刘 禹锡江湖漂泊二十多年后独自归来,只有玄都观的一树桃花依然为他开得灿烂;白菊花盛开的九月九日,李商隐只能在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令狐綯家客厅屏风上题一首诗,怀念曾经的重阳节;白居易从梦中惊醒,慢慢想起来,这是挚友元稹去世的第八个秋天……
最伟大的唐代诗人们,“诗圣”、”诗仙“、“诗佛”、“诗魔”……各有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已经是不朽的经典。于他们而言,诗句曾经是用来炫耀才华,交换功名,铺展开自己人生地位与财富的筹码。诗人们怀揣着梦想来到长安,要出名,做官,买房,甚至重振家国,成为时代的英雄。那时候他们都年轻,都拥有卓绝的诗才,光明的未来仿佛触手可及。然而命运最叛逆,从不轻易满足人的心意。
本书集历史、传记、诗歌评论等多重元素于一体,可以说是一本诗人版《人类群星闪耀时》。用八个故事,串联起大唐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一段历史,从诗人的眼里看见时代与命运,讲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的梦想、艰难和漂泊。那些不朽的诗篇来自他们无数欢欣和至暗的时刻。通过这些故事,你或许能重新认识这些诗人,看见和我们一样的人。在他们对自我和时代的追问里,看见尊严,信仰,爱与同情,生命的意义。
2020年8月23日 已读
悉达多 豆瓣 开放图书馆
8.9 (386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其它标题: 悉达多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2020年8月2日 已读
读完了,感觉可以多读几遍,很多想法像是懂了,又像是迷雾中的星光,看不真切。
你一生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8.7 (426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德·姜 译者: 李克勤 / 王荣生 译林出版社 2015 - 5
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
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
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
还有,你的一生。
《你一生的故事》结集特德·姜早期的七篇作品: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处女作《巴比伦塔》以及《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 》、《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一个语言学家学会了一门外星语言,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观。过去、现在、未来,在她眼前同时展开。
为了离上帝更近,人类伐木烧砖,拉车砌塔,经过无数个世代的辛劳,终于建成一座巍峨耸立于天地之间的通天塔。
只要一小瓶药水,就能拥有超人智慧,这个诱惑无人能挡。可惜超人不止一个,荡气回肠的超人对决之后,领悟终极的智慧。
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两个人的感情除以零,结果是什么?
在一个“名字驱动一切”的世界,命名师们玩转七十二个字母,寻找人类种族繁衍的密码。
当人类的所有科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解读后人类的科研成果时,这种研究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妻子在天使下凡时去世,丈夫却必须学习如何热爱上帝,以便死后与妻子团聚。
2020年7月29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