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
传奇中的大唐 豆瓣 Goodreads
7.8 (10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0
《战国歧途》作者刘勃,从唐传奇文本入手,借虚虚实实的故事,讲述唐代的政治、社会与人情。
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背后,是唐代的门阀观念、科举制度与风月行业;龙女、狐精等非人物种,却无一不是世情人性的明镜;虬髯客、聂隐娘、昆仑奴等侠客故事当中,则藏着唐太宗的分身,藩镇与藩镇之间、藩镇和朝廷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者对遥远世界的想象。
2019年8月9日 已读
所谓文史不分家,当代这两方面结合最好的,就我所知的只有刘勃了,文学修养好,史学修养高,对人性的理解深,对时代的认识有深度,笔下的文字有广度,读一次,感叹一次,叹为观止。
刘勃 历史 文学
失败者的春秋 豆瓣 Goodreads
8.2 (65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刘勃继《战国歧途》后的新作,依然关注古老中国的青春时代。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难以为继,新的集权制度亦未建立。
春秋是承前启后的时代。齐桓晋文称雄称霸,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响深远。乱世丛林,英雄伟人辈出。
一部春秋史,奠定了整部中国史的基础。
面对令人望而生畏的杂多人物和纷繁事件,作者刘勃抽丝剥茧,比勘真假莫辨的史籍记载,吸收新近的考古资料,以诙谐轻松的语言,化芜杂晦涩为起伏跌宕,勾画出一幅春秋时代诸国兴亡变幻的画卷,也留下贵族时代最后的背影,重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挣扎和奋斗。
与之前出版的《读罢春秋不成歌》截然不同,刘勃试图搭建新架构,再写春秋史。从地缘关系视角分析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本书写作的一大特色。
内忧外患中,周天子为何突围失败?齐、晋、秦、楚,大国雄主如何博弈?世家贵族,为何在春秋时代渐入黄昏?这些看似是古代中国的独有问题,实际也是现代世界面临的特有挑战。春秋史的激荡,依然能给予我们诸多灵感和想象。
2019年9月8日 已读
直觉上不如《战国歧途》,主要是材料太少并且太简略了,大部分都是靠脑补和推理,只能说刘勃是很不错的有理性思维的学文学的历史学家,包括他解读《诗经》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对现实的外交有更深的理解,没有友谊只有利益。
刘勃 历史 政治 读库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豆瓣 Goodreads
刘勃
8.2 (46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0 - 11
★打捞《史记》中消失的《今上本纪》,追寻汉武盛世的真实面貌
★还原司马迁作为历史见证人的视角,看尽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
★刘勃最新作品,论文般的历史考据,侦探小说般的阅读快感
这本书写汉武帝时代,但不是全面介绍汉武帝时代。作者刘勃从《史记》的叙述之中,还原司马迁的处境,理解他对许多事件的视角。
在司马迁的见证下,汉武时期的儒臣、名将、酷吏、后宫、游侠、平民命运各异,他个人也成为舞台中的角色。
今人可能怀疑司马迁的视角和书写不够客观,但一个生逢盛世的品格正直、才华横溢、感情充沛的优秀人类的私人记忆,也仍然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2020年11月13日 已读
刘勃老师的最新作品,只能打五星了,明写司马迁,暗写汉武帝,又描绘了很多人的人生,是一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好书。
中国历史 中国史 刘勃 史記 史记
小话西游 豆瓣
6.4 (14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3
这是“刘勃说书”系列第一本。正是从这本书,刘勃开始了他的历史人文写作。他似不经意地检读小说《西游记》(也包括了一些电视剧《西游记》内容),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史籍典故、今人段子,游刃穿插于文本、历史、现世当中,宛如孙行者精神附体。本是BBS盛世的遗珠,稍加整饬,即以适合他的方式等来真正属于他的读者。
2020年11月23日 已读
应该是刘勃当年BBS的遗珠,有BBS文学的特点,散,无计划并且质量良莠不齐,开始还一章一章的写,到后面就跨过去很多章节直接结束了,有些青涩的味道。有些可读,有些看看就算了。
刘勃 文学 杂文 西游记 随笔
不是东西 豆瓣
作者: 刘勃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本书是青年学者刘勃的历史随笔集,文章大多曾发表于《国家人文历史》和《读库》,深受读者喜爱。
“不是东西”,是对文化决定论的调侃。不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根植于非常具体的历史事实,迷恋传统或狂信西方,都是腾腾虚火,本书是泼过去的一瓢冷水。
不管古今中外,历史故事,文化掌故,皆信手拈来,风吹哪页读哪页。把浩大的历史打散,从边边角角细枝末节中,探寻人性的复杂与幽微。通过对比同一时间线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分析因果,解读命运。当人心不明、前途不清的时候,历史这块石头,摸着过河,或过不了河,摸一摸也是温润如玉。
本书的缺陷是缺乏真正的深度,不过好在有些深度也没有必要。
2021年4月6日 已读
刘勃的随笔集,特别推荐《科举考什么》,科举面临的问题其实跟现在教育部面临的问题差不多,怎么调整都会有人不满意,怎么考试终究还是那些人能考好。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文学 刘勃 历史
天下英雄谁敌手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4
这是“刘勃说书”系列的第二部。
三国还未归晋,曹刘已成传说。故事流传千年,方有《三国演义》。解读三国的常见套路,是用史料纠错演义;本书反其道而行之,探究史实如何被大众审美和文人趣味塑造成型——犹如看见两位美人,是如何一步步化妆乃至整容的——这无疑是极有趣的。
★ 厘清:三国历史的人物真相,史书文学的形象演变
★ 还原:锚定曹刘的历史坐标,茧剥人物的文学形象
★ 融合:人写的历史说得通透,写人的小说谈得到位
2021年5月14日 已读
本书又名刘勃讲三国,实话实话,没有易中天讲的好,甚至还不如李不白的《透过地理看历史》的三国部分讲的好,有些太拘泥于文学文本,而扩展不够的感觉,在作者所写的书里,本书质量算差的了。
三国 中国 中国历史 刘勃 历史
题不对文 豆瓣
作者: 刘勃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3
▪知名历史畅销书作家刘勃写的一种精炼而又通俗易懂的文本,《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史记》、《战国》、《封神演义》、《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杜甫、文人、园林……
▪古今中外,借一点而发散开,在历史的 史料中恣意挥洒。
▪从史料中得,又全无学术之艰涩。
▪以诙谐轻松的语言,化芜 杂晦涩为起伏跌宕。
▪书写历史与文学间的“兴到之事”。
▪用刘勃老师的话来说“做文章的过程,近乎一种四则运算:蒐集材料做加法,挑选材料做减法,用理论整合材料做乘法,指出人家的理论不靠谱是做除法。这里的文章,主要是做减法,暗搓搓也耍了不少除法,乘法是没有的。”
2021年5月25日 已读
刘勃写的超短篇,即短小到不适合收入任何期刊的文字,有些写的不错,但就是因为太短了,所以写透的不多,大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读起来不太过瘾,有启发,但收获不够。
刘勃 历史思考 散文 散文随笔 随笔
战国五大公知 豆瓣
作者: 刘勃 2014 - 1
平等、民主、自由、民权、法治这些看似现代的主流观念并非现代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的五位公共知识分子就已提出过类似的言论。本书将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战国五大公知”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第一次公开讨论。
墨子谈平等:“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其实是最讲究发号施令的人,也极端强调尊卑之别;只是在他看来,尊卑不该以血统来划分。
孟子谈民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行仁政,而仁政的本质就是“保民而王”。
庄子谈自由:“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骨子里,庄子喜欢的是激越恢弘的意象;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缩手缩脚的朝堂生活,他接受不了。
荀子谈民权:“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非常强调君的人事任免权与君权分离,因为这足以使一切虚君主张成为泡影。
韩非谈法治:“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 韩非坚信,人性是坏透了的;所以,要想维护权力只有两条路——“法”与“术”。
翻开本书,逐本溯源,探寻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源头。
2021年8月23日 已读
刘勃先生的作品,写的真好,看不出来好的,只能认为见识浅,好好的读读这本书,发现现在中西方讨论的这些问题的大原则,其实几千年的老先生都讨论过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刘勃 历史 战国 春秋战国 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