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从中州到钱塘 豆瓣
作者: 虞云国 中华书局 2021 - 7
本书是知名学者、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的最新力作,分为大势追踪、人物留真、文化掠影、朝代纵论四辑。著者大笔勾勒两宋大势,生动摹写人物影像,深入解读文化现象,高屋建瓴地纵论通贯宋代的大论题,带领读者走近两宋兴亡盛衰的历史现场,堪称《细说宋朝》之后又一部雅俗共赏之作。
2021年9月25日 已读
名字起的很通俗,但文章还是太专业,身为一个业余的读者,还是很难读的,不过作者的历史观很正,作为对宋史的启蒙和宏观印象还是非常好的读物。
中国历史 历史 宋史 宋朝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 豆瓣
作者: [日]三浦国雄 译者: 李若愚 / 张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6
纵观六十六年的人生,王安石几乎每日都在与世俗之见抗争。在非难与指责中,他的生活也是惊心动魄。他的天性与现实格格不入,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永远无法调和。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就是从“不调和”中孕育出来的,他诗作中的落寞寂寥也与“不调和”不无关系。这是王安石一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2021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王安石以其主持的熙宁变法而为人所重,其生前身后,遭到无数异说纷纭的评价。本书详细叙述了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生平与政绩,勾勒出其不同于众的思想,揭示其在“经世致用”与“归隐山林”之间的挣扎,以“天上的研讨会”/“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介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不同意见。本书的特色,尤在于结合王安石的诗文叙述其一生面对外界不同意见时的艰苦卓绝,显示其在所谓举世“浊流”中傲然独立的风采,反映了王安石这位千年之前一代名相与旷世大儒波澜壮阔的人生。
虞云国(著名宋史专家、宋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日本学者的这部《王安石》取镜广阔而感悟独到,笔墨生动而史实征信,引导读者在致意王安石作为独抗时流的政治改革家同时,还应领略其丰富多彩的诸般面相与立体人生。
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三浦国雄先生的《王安石》,为我们开启了观察王安石平生功业和复杂心境的独特视角,值得一读。
2021年10月20日 已读
作者几乎是流水账一样的介绍了王安石的一生,算是了解王安石的最基础的材料,关于变法的内容不多,并且绕开了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不给读下来之后,还是能感觉到变法之难,特别是一个“迂阔”的人来主导变法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人物 传记 历史 宋史 日本汉学
水浒寻宋 豆瓣
水浒乱弹
6.8 (9 个评分) 作者: 虞云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李清照夫妇闲时淘宝的大相国寺商业市场究竟怎么个热闹法?宋江同柴进吃酒的东京第一酒馆“樊楼”有何吸引人的光景?吸引燕青与李逵驻足听书的勾栏瓦舍到底有多精彩?武大郎在早市上卖的炊饼是实心儿的还是带馅儿的?历史上有几个李师师?扈三娘为何绰号“一丈青”?宋清的铁扇子又是什么模样?
在《水浒寻宋》中,虞云国教授贯通正史与笔记,糅合诗词、话本、戏曲、绘画,截取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和具体可感的细节,将笼罩在《水浒》上面的层层迷雾拨开,还原为生动真切的宋朝社会生活面貌,独特而精妙的宋代社会细节进一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讲到北宋最豪华的酒楼,也是东京百年老店的樊楼,虞教授引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说,汴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谈到可以说是宋代娱乐中心的勾栏瓦舍,书内据《嗓淡行院》,说到市民百姓到瓦舍勾栏去的目的:“倦游柳陌恋烟花,且向棚栏玩俳优,赏一会妙舞清歌,瞅一会皓齿明眸,躲一会闲茶浪酒。”
书内收录的170余插图,以明代杨定见刊本、容与堂刊本《忠义水浒传》版画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主,更有其他反映社会生活图景的宋画名作,使人得以一览宋时生活的斑斓光景。
------------
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世界,使我们对千年之前、水浒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仿佛亲历过一样的感受。这样的书,可不容易写。
虞云国先生探索并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水浒》新读法。作者曾为日本史学巨擘宫崎市定论水浒的著作写过一篇书评,提到《水浒》有历史学的、文学的、社会学的等多种读法,依愚之见,本书是这多种读法的综合,而其落实,则在“宋元社会风习”的还原上。要做到这一点,光有“眼光”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最需要的是“功夫”,是“学力”。一个俗语、一个称呼、一个物件,在博物学词典里都只是一个点,但在作者的笔下带出了一大片,穿行在这一大片学识中,你能感受到一大片历史的实存。作者读书多,腹笥丰,记诵博,运用活,一个名物牵头,大量小说、戏曲、诗歌、笔记里的有关材料,落英缤纷般抖落出来,书斋学究成了散花天女,不由你不赞叹“她”的锦绣手段。我们现在生活中,衣食器具,土地屋舍,日用而不知,不闻亦不问,谁会关心馒头的来历,谁会考究豆腐的做法,然而以今视昔则不同,跟着虞云国用史学的读法去读这些小东西,真有莫大的乐趣。
——陈克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严谨以史实互证,由文入史,路径一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好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一个时代的社会史。学者关注小说,对于历史学来说,实为幸事。
——王瑞来(史学专家,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虞云国这些年来的众多史学论著,既体现汉学的功力,又具有宋学的眼光,见解不同凡响,文笔生动优雅。
——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形容自己的文章“无足轻重”,是“屑末饾饤”,当然是文人学者的自谦之语。实际上,虞云国解读《水浒》,视角非常独特,可谓自成一家。他的水浒系列随笔,不像马幼渔的《水浒论衡》那样,研究《水浒》的版本流传和布局结构,也不似余嘉锡的《水浒三十六人考实》般,专注《水浒》人物行迹的学术考证,更不像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从社会史的宏观角度,考察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和民众生存状况。虞云国认为,类似的纯史实考证工作已经基本被前人完成,要解读《水浒》,必须另辟新路。他所说的新路就是,集中考察书中涉及的人情风物,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基础,使小说和史实两者互证。
——韩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2021年12月13日 已读
非常好的书,本来想说可以算大家小书,但这书的内容一点儿也不小,相反还很大,通过《水浒》里的描述串起来历史上的各种小零碎,有趣又接地气,不可多得的知识,不可不看的通俗历史书。
历史 历史文化 宋代 宋史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