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豆瓣
作者: 金以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1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派系林立,谁能胜出?
相比于胡汉民、汪精卫等,蒋介石只是“党内后进”,“一大”时连中执委候补委员都不是;相比于其他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到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也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他向“党国领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党内元老们大大地不满和不服,就是军事将领们也时不时地要挑衅一下。既要紧抓“军权”,又要争取“党权”,这就是蒋介石要做的事情。围绕着“军权”与“党权”,蒋、胡、汪三方不断演绎出分分合合、上台下台的复杂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实力派,也伺机而动……
本书选取了从1931年2月28日夜胡汉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年零一天的历史截面作为考察重点,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党高层内的派系政治斗争,以及卷入其中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间、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的种种利益较量。对处于斗争核心的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各人心理,和派系斗争中的地城色彩,都有很精彩的论述。
2016年11月3日 已读
学术上有意义但讲的太枯燥了,不会讲故事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通病。另外,不讲和宋美龄的婚姻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国民党派系政治的产物吗?
中国近代史 国民党 政治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 豆瓣
作者: 李玉贞 人民出版社 2012 - 5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1919-1927)》利用国内外已经公开的和俄罗斯尚未公开的档案,梳理了这段时期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说明中国国民党一方面在组织建设,军事建设,干部培养等方面得到共产国际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时又时时坚持其三民主义,或公开地在国际舞台上或私下里在谈话中和,以及决定国民党发展和建设的关键时刻,就三民主义还是苏式共产主义问题比较强硬地表态,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1919-1927)》揭示了往昔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研究中阐述不多的两个方面:“楔子策略”和“国家利益”。即共产国际把国民党领导层划分为左中右,利用其左派,争取其中派,打击其右派,以分裂中国国民党。而划分的标准则是对苏俄和共产国际持何种态度,以达到培植亲苏派,并通过他们维护苏俄“国家利益”的目的。
书中列举一系列论据说明以上两个因素是国民党对共产国际若即若离的原因,作为伏线,一步步说明1927年的国共分裂,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的恶化,并非简单的因为国民党“反共”。
2016年11月20日 已读
好书,但就是印刷的很烂,俄文资料是一大亮点,希望能出修订版。
中国近代史 政治 民国
战国歧途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新星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晋国 的消失,强楚的一蹶不振,田齐的身死国灭乃至西秦最后定鼎天下,在史籍中多有自相矛盾的记述。本书没有照搬史书译文,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利用史籍、研究著作和舆地等资料上下引证,多方比勘,力求再现大变局时代的历史图景。
在这本书中,有邦国兴亡之道,游士沉浮之思,也有英雄失路之悲,展现了一幅革故鼎新的多彩画卷。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m/zhanguoqitu
谁将主宰世界 豆瓣
Governing the World: The History od an Idea
作者: [美]马克·梅佐尔 译者: 胡晓姣 / 秦雅云 中信出版社 2015 - 8
主宰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这种想法已经走过了两个世纪,马克·梅佐尔的作品完美记录了主宰世界这一理念的步步演变,以及争夺世界主宰权的思想和权力在演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跌宕起伏和玄妙莫测,堪称描写两者关系的史诗级著作。
纵观1815年的欧洲协调到19世纪的国际主义,以及“一战”期间的国家联盟和“二战”后的联合国,可以看出国家地位决定了国际组织的发展。在英国强盛时期,国际联盟是英国的附庸,而随着美国逐渐强大并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早期的联合国也不得不听命于美国。但自20世纪60年代始,第三世界开始作为真正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美国开始失去世界话语权的统领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那些华而不实、夸张滑稽的期望也在书中再现,并展示了千禧年后乐观主义的分崩离析及其此后衍生出的令西方世界谈之色变的恐惧情绪。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欧洲和美国相继在世界上取得了某种主导性地位,却不复从前。一个多中心的全球平衡新体系正在成形,一个思想的新世界正在降临。
这本著作不仅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当下的机会。在中国崛起之际,对中国读者来说,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能为国际政治提供什么有影响的思想。所有关心人类处境的人都不应错过这本书。
2017年6月18日 已读
千万不要读,材料支离破碎翻译颠三倒四,不忍卒读。
历史 政治
罪孽的报应 豆瓣
The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
8.2 (22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2018年5月3日 已读
伊恩·布鲁玛三本书里写的最好的一本,基调都是一样的,战争结束了其实谁也没有真心悔过,德国人可以把一切推到希特勒头上,骂的越凶就好像自己身上的责任就越轻。而日本,天皇没有被审判,除了几个战犯,掌权的还是战前的那帮人,没有切割所以才暧昧和不愿意承认。其实本书写于1993年,那个时候还有很多战败的亲历者,二十多年过去了,所谓反省,那就更是和现代人无关的事情了,但德国人和日本人终究还是要背着历史的十字架前行,这就是罪孽的报应。
二战 历史 历史学 政治 日本
蒋经国传 豆瓣
The Generalissimo's Son: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9.3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陶涵 译者: 林添贵 华文出版社 2016 - 1
“蒋经国的传由外国人写,远比中国人写有意义。”
蒋经国之后,台湾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几代领导,然而每次民调显示,对台湾民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贡献最大的领导人,都是蒋经国。这位集中国宫廷、苏联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于一身的谜样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经历?
蒋经国与邓小平在莫斯科同学少年,一心服膺共产主义,归国后分道扬镳;数十年后,隔着海峡,一个推行改革开放,一个力促“十大建设”,一个建立现代化强国,一个成为“亚洲四小龙”,是必然还是巧合?为什么自章亚若死后,蒋经国终其一生不见儿子章孝严、章孝慈?为什么两位私生子却成了蒋家第三代中最优秀的继承者?为什么蒋家第四代成了悬崖边的贵 族,天生逆反政治?
蒋经国曾是威权政治的关键人物,却也是台湾民主与现代化的推手。他极富远见地抓住机遇,力排众议,推行“十大建设”,推动台湾经济起飞,又力阻党内、族系压力,临终之前解除戒严,为台湾开启民主、自由的闸门。同一个蒋经国,为何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转变?
陶涵《蒋经国传》,是蒋经国一生重要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活动和思想的精彩记录,既呈现出蒋经国复杂多面的个性,客观评述其一生历史功过,同时又以一个美国外交官的宏阔视野和国际政治、军事角力的视角,勾画出中国现当代历史中各个重要节点的来龙去脉。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蒋经国的抉择,理解蒋经国的时代,理解20 世纪的中国。
2018年6月3日 已读
小蒋比老蒋更适合搞政治,老蒋顶多算个军人,而小蒋则是不折不扣的搞政治的人才。反过来对比,没有中美建交没有大陆的改革开放,台湾会不会解除戒严以及后面的一系列动作,则又是个未知数了。
中国 人物传记 传记 台湾 政治
寡头 豆瓣 Goodreads
The Oligarchs: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New Russia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霍夫曼 译者: 冯乃祥 /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一书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最为瞩目的寡头引领俄罗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险峻试验。
从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巨头斯莫伦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这些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反过来操纵旧制度,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在寡头资本主义走向巅峰之时,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石油、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
时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的戴维•霍夫曼亲身见证了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他参考了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与当事人多次面谈,将新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8年8月26日 已读
从来没有什么英雄造时势,都是时势造英雄。
几个体制内的边缘人物靠着混乱和机遇成就寡头,而后又利用其掌控的媒体操纵政治,继而想掌控整个克里姆林宫,延续其既得利益,不幸的是最后遇到了普京。
人生啊,能掌控的真的是太少了…
政治 政治学 纪实 译文纪实
剑桥日本史(第5卷)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Vol.5: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 [美] 詹森 主编 译者: 王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3
《剑桥日本史》是第一套最重要的综合展现当前关于日本史知识和研究的书籍,是知名日本学者和西方历史学家对日本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这套书涵盖从史前时期直到现在,日本在经济、文化、外交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是学生和学者研究日本和远东地区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卷5跟踪了从晚德川时代到二十世纪初日本的基础和政治、制度及社会发生变化的过程。本卷中日本史权威专家还讨论了在十九世纪晚期封建社会受西方世界的影响及其回应。
2018年10月14日 已读
太过于专业的历史写法,反而不容易让一般的读者抓住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比如西乡隆盛起义一事的前因后果,根源散落于各个专业领域的论述里,总结起来则分外的吃力。所以,简史读起来太简略,专业的读起来又太难读,这个就是目前历史读物的困境吧。
剑桥日本史 历史 政治 日本 日本史
中国的内战 豆瓣
Civil War in China: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8.0 (8 个评分) 作者: 胡素珊 (Suzanne Pepper)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微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这是任何想要了解国共关系史,特别是想要了解当年执政的国民党何以会短短几年间就败给了“革命”的共产党的读者,非读不可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的视野相当开阔,尤其是对1940年代后半期国共两党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较量,做了很深入的考察与研究,给人深刻的印象。
——杨奎松
2018年12月28日 已读
也许是我的学识不够,觉的本书实在是难读。难读的原因在于讲的太枯燥,特别是土改的部分,简直可以称的上是档案的罗列了。虽然,我承认1945年—1949年,共党的确比国民党好,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否认这本书真的是读起来太痛苦。
历史 政治 近代史
马基雅维利语录 豆瓣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万翔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内容简介】
《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女士,通览精研马基雅维利全部作品,从《君主论》《论李维》《战争的艺术》等几部重要著作中,淬炼精华语句,翻译编排,以“语录体”的方式,首次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完整浓缩呈现。
在今天的商业时代,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被赋予新的价值。《君主论》被哈佛商学院推荐为100本政商领袖必读书之一,被《财富》杂志推荐为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被列入管理学必读经典书单,是成功企业家和全球顶尖CEO的必读书之一,黑石集团CEO史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将其列为永恒经典。打造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也深谙马基雅维利哲学。可以说,今天的企业经营者,可以不读管理书,但必读马基雅维利。
-----------------
【编辑推荐】
看点一:令500年来的政界、商界领袖受益匪浅。
《君主论》出版后,其思想很快传入当时的英国,英王亨利八世受其启发,终于下决心进行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改变了英国和世界日后的历史。
在今天的商业时代,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被赋予新的价值。《君主论》被哈佛商学院推荐为100本政商领袖必读书之一,被《财富》杂志推荐为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被列入管理学必读经典书单,是成功企业家和全球顶尖CEO的必读书之一,黑石集团CEO史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将其列为永恒经典。打造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也深谙马基雅维利哲学。可以说,今天的企业经营者,可以不读管理书,但必读马基雅维利。
看点二:精粹思想,最快速度了解马基雅维利思想。
《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精选的最能代表马基雅维利思想的语句,读者无需阅读大量马基雅维利著作,一本小书了解其思想精髓。
看点三:小巧精美,便于携带,双色印刷,典雅大方。
《马基雅维利语录》内文采用全木浆轻型纸双色印刷,气味清新,美观典雅。圆脊精装,成品尺寸130×185,小巧精美,一手掌握,适于随身携带或放于案头,随时翻阅。
中苏关系史纲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 李丹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是几位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的又一力作。他们在掌握大量丰富的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中苏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中苏关系的许多重大事件做出的新住释。对于所有研究中苏关系或者对那一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都是开卷有卷的。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作者多数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国内著名学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资料展示、探讨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曲折历史,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历史的力著。
2019年5月6日 已读
很好的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的读物,把中苏关系从开始到后来都整理的清清楚楚,读完醍醐灌顶大开眼界。只可惜利用的苏联的解密档案非常多,而国内的太少,推论是否正确,还真的要看历史的检验了。
不论中美还是中苏,想当老大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 中苏关系 历史 国际关系 政治
失败者的春秋 豆瓣 Goodreads
8.2 (65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刘勃继《战国歧途》后的新作,依然关注古老中国的青春时代。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难以为继,新的集权制度亦未建立。
春秋是承前启后的时代。齐桓晋文称雄称霸,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响深远。乱世丛林,英雄伟人辈出。
一部春秋史,奠定了整部中国史的基础。
面对令人望而生畏的杂多人物和纷繁事件,作者刘勃抽丝剥茧,比勘真假莫辨的史籍记载,吸收新近的考古资料,以诙谐轻松的语言,化芜杂晦涩为起伏跌宕,勾画出一幅春秋时代诸国兴亡变幻的画卷,也留下贵族时代最后的背影,重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挣扎和奋斗。
与之前出版的《读罢春秋不成歌》截然不同,刘勃试图搭建新架构,再写春秋史。从地缘关系视角分析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本书写作的一大特色。
内忧外患中,周天子为何突围失败?齐、晋、秦、楚,大国雄主如何博弈?世家贵族,为何在春秋时代渐入黄昏?这些看似是古代中国的独有问题,实际也是现代世界面临的特有挑战。春秋史的激荡,依然能给予我们诸多灵感和想象。
2019年9月8日 已读
直觉上不如《战国歧途》,主要是材料太少并且太简略了,大部分都是靠脑补和推理,只能说刘勃是很不错的有理性思维的学文学的历史学家,包括他解读《诗经》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对现实的外交有更深的理解,没有友谊只有利益。
刘勃 历史 政治 读库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豆瓣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8.0 (48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阳子 译者: 章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前沿之作、畅销日本十年的近代史经典。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2019年12月7日 已读
庞大的命题,思辨的想法,没有谁一开始就瞄准了战争,但有太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幕后的考量和博弈,不是当时的民众所明白而能选择的,民众只是历史的炮灰,牺牲者以及受难者。
二战 历史 政治 日本 日本史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绿茶 执行 / 许知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编辑推荐
《东方历史评论》是由东方历史学会发起的一份面向高端受众的系列历史读物,倡导丰富、细腻、从容、生动再现历史情境、给读者以深刻历史感的历史书写方式,力图改变当前历史写作要么功利、僵硬,要么流俗、浅薄的现状。
《东方历史评论》倡导的阅读观念是:“历史的,批评的,审美的”。
本辑《东方历史评论》选取民国初年宋教仁遇刺案为专题,多角度梳理了事件细节和当时主要人物对此案的参与及观察评论,再现民初纷纭复杂的政坛斗争情形,并深入追问:为什么对宋案的处理会最终影响历史的走向,最终导致民初共和尝试的失败?寻找百年共和失败的密码,领略重大转折关口历史的运转机理和脉络,宋案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本辑“影像”栏目为“苏联解体20年群像”, 著名摄影师苏里于苏联解体20年之际,走访了8位涵盖各阶层的典型人物,从他们的面庞和思考里窥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的冲击与重塑。
此外,本辑还收入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谈论全球化语境下不平等的加剧侵蚀自由民主制度赖以栖身的中产阶级基础、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回顾第三帝国形成等的文章;书评栏目重点推介了《帝国的精神生活:一段18世纪的家庭史》、《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等几本近期比较受关注的书。
2020年3月2日 已读
本期的主题通俗的讲就是如果没有1913年宋教仁的被刺案,中国的历史会不会变的好一些?
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社会的客观条件不存在。
中国 历史 政治 社会 近现代史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2020年7月4日 已读
煌煌的巨著。
启示有三,一为前半段的失败,实乃当今国内外资企业失败的先祖,二为国共内战某种理论上的代理战争,小国别说外交了,连自己政策都无决定权。三为当下之乱像,都是49年之后的延长线,司徒雷登之流当下的棋还在下。
中共党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党史
从莱文沃思到拉萨 豆瓣
From Leavenworth to Lhasa: living in a revolutionary era
作者: [美] 斯卡拉皮诺(Scalapino.R.A.) 译者: 刘春梅 / 胡菁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从莱文沃思到拉萨:经历大变革年代》为美国亚洲问题研究专家罗伯特·斯卡拉皮诺(R0bert A.Scalapino)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作为教授、学者、策士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斯卡拉皮诺在书中回顾了他数十年来从事亚洲研究的历程,记述了他当年对于相关政治社会问题的见解以及现在的评论。
全书简练生动,可读性强,可作为人物传记来阅读欣赏,对于国际问题研究者也很有参考价值。
2020年7月12日 已读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虽自称远离政治,但其实离政治非常近,看着悠哉悠哉的在东亚转悠,其实到处都是美国干预东亚政治的影子。
国际关系 政治 政治学 施乐伯
美国反对美国 豆瓣
7.8 (28 个评分) 作者: 王沪宁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 1
本书作者以一个观察者去研究和看待美国社会,主要探讨美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过程,书中具体描绘和事实纪录多于抽象推理,主要是用事实的美国对想象中的美国。
2021年1月18日 已读
30年前的书,如果是对今日之中国和美国的预言,美国的很多问题已经发生,而当年美国的现象如今也在中国产生,或许证明了资本在任何的情况民族和国体中的表现都是必然和一定的,美国会被反对,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也会。
政治 政治学 政治学入门 比较政治 民主与自由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豆瓣 Goodreads
The Enigma of Japanese Power
作者: [荷] 卡瑞尔·范·沃尔夫伦 译者: 任颂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0
日本,一个让外界看不懂的国家——政府不会做出果断的决策,首相是随时可以下台的“替罪羊”,不同的党派只是操纵选票的机器,那么究竟是谁在控制日本?政府、党派、财阀、司法系统、媒体和有组织的黑帮……这其中为什么很难找到真正掌握权力的核心,一个可以去问责的对象?
本书最早写于1989年,是对日本商业、社会和政治结构的重要论述。沃尔夫伦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日本,结合30多年来在日本的采访工作、与商政要人的私人对话,全方面剖析日本社会的运行机制,深度解读日本战后历史与未来走向,呈现了一个我们未曾理解的真实日本。政府、党派、商界财阀、警察和法院、大众媒体,甚至是有组织的黑帮与新兴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掌权者,建立了绵密的人脉关系网笼罩全国。权力分散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也造就了温顺的国民——全身心奉献给公司的男性工薪族,只适合待在家里的女性,还有缺乏创新能力、应试机器般的学生。他揭开人脉关系维持的巨大网络,戳破了将权力压迫伪装成传统文化的“日本文化”外皮,也打破了30多年来有关“日本第一”的梦幻神话。
2021年6月10日 已读
80年代末的学术著作,如今看来,稍微有些过时,即政官体制现在其实基本上只存在政,而官僚集团差不多已经被拆分消失了,但其对过往的追溯又是那么的犀利和一针见血,差不多算上对日本经济辉煌的原因的总结又是对之后没落的预言。
历史 政治 日本 日本史 日本政治
财阀的时代 豆瓣
財閥の時代:日本型企業の源流を探る
作者: 武田晴人 译者: 王广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5
本书详细阐述了日本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约80年的经济发展史中,作为“政商”的财阀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财阀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适应新的角色,但一直都是日本型企业的代表。本书联系近代日本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同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国际形势,从宏观的视角进行论述。
2021年7月14日 已读
应该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系统介绍三菱三井住友等日本财阀的来龙去脉的普及型读物,期待其下一本新书《三菱财阀形成史》,所有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都有其最初的龌龊,财阀当然也不例外。
人文 历史 政治 文化 日本
时运变迁 豆瓣
Changing Fortunes: The World's Money and the Threat to American Leadership
作者: [美] 保罗·沃尔克 / [日] 行天丰雄 译者: 于杰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二战”后,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正处于改革和尝试期。作为战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策制定和国际谈判的核心参与者,两位作者回顾了诸多世界经济事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再到几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除此之外,再版新书也增加了对当前世界经济趋势的解读。深入了解战后世界经济的历史,对思考目前全球化面临的问题、世界货币动荡、人民币的地位和未来、以及居民个人的资产配置选择都有启示性意义。
2021年12月16日 已读
应该作为本科生的必读书目,至少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书中专业内容不难,难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谓“草台班子”理论,在书中能看到多次的应验,而那些决策,大部份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所以啊所谓长期策略,都是不存在的,有没有效果,除了理论支持之外,就是看运气了……
历史 当代史 政治 经济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