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罗曼蒂克消亡史 (201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罗曼蒂克消亡史
7.6 (1112 个评分) 导演: 程耳 演员: 葛优 / 章子怡
其它标题: 旧社会 / 浮生如梦
一出上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群像戏——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费的杀手,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偶尔偷腥的电影皇帝,荷尔蒙满溢大脑的帮派小弟,一心想要破处的处男,善良的妓女,随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帮派二哥,日理万机却抽空恋爱的戴先生。
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帮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际花不知所踪,日本妹夫死在上海,电影皇后被丈夫抛弃,处男遇上妓女,姨太太杀死二哥。战争惨烈,战争终于结束。
2017年2月26日 看过
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至少前期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对应,后面的就属于自我发挥了。_x000d_前一个半小时还在好好的讲故事,后面的就太跳跃了,所以导致了疏离和不知所云。
上海 文艺 民国 黑帮
邪不压正 (2018)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邪不压正
6.8 (1401 个评分) 导演: 姜文 演员: 彭于晏 / 廖凡
其它标题: 侠隐 / Hidden Man
七七事变前夕,华裔青年小亨德勒(彭于晏 饰)从美国远赴重洋,回到阔别十数年之久的北平从医。然而他真正的名字叫李天然,十三岁那年曾亲眼目睹师父一家遭师兄朱潜龙(廖凡 饰)和日本人根本一郎(泽田谦也 饰)灭门。侥幸逃生的天然被美国人亨德勒医生送往大洋彼岸,接受了极其严苛的训练,而今他怀着绝密的任务踏上故土。亨德勒父子租住神秘男子蓝青峰(姜文 饰)的宅子,蓝是当年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他与现为警察局长的朱潜龙过从甚密,却又以杀死李天然为筹码,暗中怂恿朱除掉根本一郎。复仇心切的李天然寻找到了仇人,而亨德勒医生则全力阻止养子冒险。在这一过程中,交际花唐凤仪(许晴 饰)与裁缝关巧红(周韵 饰)也卷入了男人的勾心斗角的漩涡里。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所有的矛盾迎来了决断的时刻……
本片根据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改编。
2018年12月2日 看过
很姜文的电影,隐喻超多,对话内容超丰富,至少这才是部电影的样子。
野心很大,但剧本不给力,彭于晏的人物不给力,所以没能超越自己,只是姜文作品的正常发挥。
日记那段对话,可以说是意外的彩蛋惊喜了……
2018 剧情 华语 国产 武侠
历史的复盘 豆瓣
作者: 范泓 2013 - 4
◎ 编辑推荐
▲ 复盘历史,厘清晚近中国历史关节点纷乱的头绪——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与“天地会”之类秘密组织的渊源何在?同盟会革命经费从哪里来?陈炯明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如何与孙中山的分道扬镳?蒋介石邀请胡适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曲折原委?七七事变中抗日将领秦德纯的作用?台湾“宪政”历程中的筚路蓝缕……
▲ 复盘历史,还原民国以来文化史与文化名人的公案真相——“小钢炮气死了傅大炮”,傅斯年之死的以讹传讹;南北学派的门户之见与“中研院近史所”艰难的创立过程;文人从政的历史功罪:王云五、罗家伦、翁文灏、浦薛凤……
▲ “以豪侠率尔之性,为缜密徐舒之文”——范泓一仍“客观、严谨”的治史态度,所述人物的一鳞一爪、一言一行,也无不是在经过了大量的史料爬梳之后,才条分缕析,从容道出。范泓每每把那些一两千字的随笔札记,也写得左右逢源、跌宕有致,实是得益于他厚积薄发的功夫。——冯克力(著名文史影像读物《老照片》主编)
▲ 寻找历史的真实——对历史怀有敬意,就是尊重客观史实;对历史抱有温情,就是不带任何成见。——范泓
本书系作者继《隔代的声音》之后又一部晚近中国历史问题探研集,以客观、冷静的思考,平实、从容的叙述,对百年来若干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盘点,故谓:历史的复盘。如革命党人与洪门会党(天地会、三合会)的渊源,同盟会“革命的本钱”——武装起事经费来源,王云五与金圆券风潮,蒋介石日记中的高陶事件,“中研院”近史所的曲折创建,家人眼中的胡适,以及黄远庸、汤化龙、冯自由、陈炯明、罗家伦、易君左、阎锡山、张季鸾、陈布雷、翁文灏、浦薛凤、顾颉刚、左舜生、任中敏、卢冀野、林海音等人的纷繁史事或公案。
书中长文《台湾“宪政”不寻常路》,追述战后台湾社会始终存在两股力量,相互对抗与角逐,一为代表统治者(国民党执政当局)的公权力,一为代表台湾民众与赴台自由派知识分子共生的反抗力量,这两股力量长期较量,经历了从戒严到解严、从组党到民主化的漫长时光,可谓备极艰辛,彼此付出极大的代价,终于谱写出威权时代“台湾民主宪政”的动人篇章,在中国百年“宪政”运动史上写下惊心动魄的一页。
重看民国人物 豆瓣
作者: 蔡登山 中华书局 2015 - 5
本书是台湾知名民国研究专家蔡登山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在翻阅海内外大量日记、书信、报刊、回忆录的基础上,通过排比史料、稽古钩沉,对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名人翘楚,或发掘文献,或重新解读。这些文章一方面独立成篇,各有纵深;另一方面又草蛇灰线,浑然一体。作者站在百年之后的台湾,对张爱玲、苏青、胡适、林语堂、许寿裳、张大千、杜月笙等名人的生前身后重新审视,展现了他们在赴台之后或在大陆时期也少为人知的一面。
段祺瑞政权 豆瓣
作者: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袁氏当国,袁后中国,几乎封尘的遗稿,劫后重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糟乱的一段时期,应该就是民国初年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还是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的政府。地方军头还不能目无国家法纪,随意横行的。野心政客虽然也难免结党营私,但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之内,纵横捭阖,多少还有些顾虑。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王纲解纽,全国皆兵,政客纵横,中国近现代史才正式进入一个所谓“军阀时期”了。
一念之差做皇帝的袁世凯,闻国会而头痛色变的段祺瑞,全无班底的孤家寡人黎元洪,貌似菩萨浑浑而有机心的辫帅张勋,天生领袖文盲大总统曹锟,锋芒毕露的“飞将军”蔡锷,早年当“胡子”最后主政中枢的张作霖,内战绝不再打了的张学良,善于观风的山西阎锡山,全国知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纵横捭阖的老政客孙洪伊,旧式官场代拆代行的徐树铮,手无寸铁的梁启超,疯名远播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唐德刚故世之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开始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遗稿重新编译,终使本书得以问世,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因此呈现“民国史军阀篇”。全书分为“袁后中国”、“段祺瑞政权”与“外篇:民国史军阀篇余绪”三部分,主要描绘袁世凯死后的政治乱象,阐述北洋军阀和政客的争权夺利,实力派段祺瑞脱颖而出,掌握大局的经过,综论黎段府院之争、参战案、宣统复辟、孙中山南下成立护法政府等历史问题,兼而探讨桂系、奉系军阀的兴衰始末。作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言人所未言,值得细读。
胡适杂忆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辨,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 豆瓣
作者: 李玉贞 人民出版社 2012 - 5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1919-1927)》利用国内外已经公开的和俄罗斯尚未公开的档案,梳理了这段时期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说明中国国民党一方面在组织建设,军事建设,干部培养等方面得到共产国际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时又时时坚持其三民主义,或公开地在国际舞台上或私下里在谈话中和,以及决定国民党发展和建设的关键时刻,就三民主义还是苏式共产主义问题比较强硬地表态,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1919-1927)》揭示了往昔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研究中阐述不多的两个方面:“楔子策略”和“国家利益”。即共产国际把国民党领导层划分为左中右,利用其左派,争取其中派,打击其右派,以分裂中国国民党。而划分的标准则是对苏俄和共产国际持何种态度,以达到培植亲苏派,并通过他们维护苏俄“国家利益”的目的。
书中列举一系列论据说明以上两个因素是国民党对共产国际若即若离的原因,作为伏线,一步步说明1927年的国共分裂,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的恶化,并非简单的因为国民党“反共”。
2016年11月20日 已读
好书,但就是印刷的很烂,俄文资料是一大亮点,希望能出修订版。
中国近代史 政治 民国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杨天石 九州出版社 2014 - 6
本书为作者继《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之后又一研究蒋介石日记的成果精选。作者以其一贯的尊重史实、严谨求真的研究态度,对史实条分缕析,不仅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蒋介石,更是要以这些日记为线索,发掘出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抗战时期、国共谈判、战后中国、退守台湾等四部分,通过引述和研究蒋介石日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就相关历史时期蒋介石亲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解说,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内容包括绥远抗战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转变,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地下活动补述,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蒋介石为何拒绝在《延安协定》上签字?蒋何以邀毛、毛何以应邀?1946年政协会议为何功败垂成?蒋介石推荐胡适竞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枪毙孔祥熙亲信及其反贪愿望、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打虎”、蒋介石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三十年、蒋介石联合苏联谋划反攻大陆始末、尼克松竞选与蒋介石与宋美龄晚年的感情风波等。
性史1926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竞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 2
本书收录有七篇真实的性经历,投稿者皆为大学生。他们所描述的內容,有懵懂的性启蒙、青春期的冲动与自慰的心情等,相当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性观念。在每篇文末,则有张竞生撰写的按语,提出中肯的评论。本书的记录,取摘了每个人真实的经历和回忆,现身说法,是最实际的教育。
历史的本色 豆瓣
作者: 桑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由作者近年陆续写成并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而成,我们选取其中关涉“晚清民国政治、社会与文化”这一主题的文章共计十四篇独立成书,主要篇目有《从科举到学堂的中西学之争》《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盖棺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清末城镇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民国开国的歧见、新说与本相》《“北洋军阀”词语再检讨与民国北京政府》《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华南”概念的生成演化与区域研究的检讨》等文,汇集了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晚清民国这阶段中国社会的转型有重要的启发。
用后来的特定分科观念眼界考察并不按照分科发生演化的历史问题,如何顾及历史上人事本身具有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联系,而不至于为了将就分科的范围先入为主地取舍材料以致肢解了事实,或者说,如何才能善用分科的长处,同时又不受其局限而导致偏蔽,尽可能依据各类相关材料,梳理史事本来的时空联系,由全过程和各层面最大限度地展现历史本相与前人本意,实在是治史能否得法的一大关键。
——桑兵
2018年2月5日 已读
历史研究已经走入歧途,比如研究湖州某镇学校的罢课故事,研究1949年某大学的校长罢免更替故事,研究张之洞死后各社论的评价,这些真有研究的必要吗?无非这些课题偏僻无人研究罢了,无非是可以写成论文换取职称罢了。耗费人力物力,对社会无意义不说,连日常的八卦都满足不了,这样的学者真是还有脸出书,好厚。
历史 民国 理想国
乱世靡音 豆瓣
作者: 秋原 新星出版社 2019 - 3
明清到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冲击了中国正常社会,也强烈冲击了江湖世界,动乱时代在民间激荡起最复杂的世情。
近代黑社会组织青帮,经过“粮船帮—盐枭—流民—毒枭”的演进过程,踏上历史舞台;西方国家的租界与帮会分子勾结,搭建起一套独有的江湖生态;江湖艺人与青帮共用生存空间,自古纠葛不断,时代的淘洗令其联系更加紧密。他们所构成的底层生态与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却极少被作为主体来书写。
《清代旅蒙商述略》《茶馆之殇》作者秋原在新作《乱世靡音》中,试图用宏大的结构和丰富的线索来重现中国近现代的“江湖乱世”,从旧艺人江湖的世态人情,到民国时期的传媒发展和娱乐八卦;从私盐、鸦片生意的发展历程,到军阀、青帮与租界的款曲互通,再到乱世崛起的枭雄如黄金荣、杜月笙的发家史,构成一幅广阔而生动的底层江湖画卷。
2019年4月7日 已读
略失望,不如作者秋原的前两本书,有主无次,点线太多却连不成面,各个地方都说到了,但又不如前两本书那样说的透,不仅有浮光掠影之感觉。
另外,秋原写旧上海,感觉不如写来北京那么自然那么手到擒来,归根结底我觉得可能还是缺少爱吧。
人文 历史 民国 秋原 纪实
潘先生 豆瓣 Goodreads
6.9 (10 个评分) 作者: [美]项美丽 Emily Hahn 译者: 王京芳 新星出版社 2017
《潘先生》是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的短篇小说集,以她1935年至1939年在上海的生活见闻为题材而创作,共收录二十八篇,均曾发表于美国《纽约客》杂志。主人公潘先生,正是以项美丽熟悉的诗人邵洵美为原型,小说内容也以邵洵美及其周边人物的生活遭遇作为素材。
这些小说是我们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生活的珍贵材料。既有反映日常家庭生活的《为了孩子》《周先生轶事》《囚犯》,描写抗日战争对上海普通市民生活影响的《上海难民》《杨树浦》,也有关注中国女性问题的《首饰盒》《玛莎表妹》《岳母趣事》,还有表现中外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华夏与缪斯》《海归派》《翡翠与绅士》,等等。
项美丽写人,三言两语就能勾画出人物性格,写事,总能敏锐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最可贵的是,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从中可以透见一颗悲天悯人的平常心。这些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当时及时地向外国读者报告东方古国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让今天的我们了解上海曾蒙受的战难,市民的战时生活。
紫禁城的黄昏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庄士敦 译者: 陈时伟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4
《紫禁城的黄昏》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政治上的复辟主张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2020年7月12日 已读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本书更是体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限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关系,对历史的表述都不同,比如各国领事与其说关心皇帝,不如说更关心本国的利益。
中国历史 庄士敦 民国 清末 紫禁城
杜维善口述历史 豆瓣
作者: 杜维善 口述 / 董存发 撰稿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 7
生长于旧上海豪门、名伶世家,当过一晚上兵,没有“子承父业”,而终成为台湾软玉勘探地质师、中国和丝绸之路古钱币收藏研究大家。亲睹以其父杜月笙为主的黄金荣、张啸林三位个大亨的成败兴衰,与以蒋氏为核心大家族的明争暗斗,与京剧名家梅兰芳、孟小冬,书画大师张大千,收藏家谭敬、孙家骥、张寿平等的传奇交往。领风骚百年的风云人物,亲口讲述杜家真实故事传奇、父母为人处世精髓、京戏票友和收藏趣事,几十幅首次公开的自藏照片,将彻底颠覆坊间概念,以飨读者。
2020年9月7日 已读
杜月笙儿子的口述实录,杜月笙孟小冬的部分都不错,很有参考学习价值,了解到杜月笙很多真的了不起的地方,以及什么叫“刀切豆腐两面光”和蒋介石对黑社会的“夜壶理论”的背景。
但写古钱币这些就有些无聊了,主要是没有图,看半天也不得要领。
传记 口述历史 民国
施剑翘复仇案 豆瓣
The trai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7.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郁沁(Eugenia Lean) 译者: 陈湘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4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2021年12月6日 已读
外国人写的学术著作,中国人看来隔靴挠痒感甚强,为学术而学术的意味这甚重,讲法制,应该是在法律可以发挥其公平作用的和平时期,而非军阀混战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民国年代,所以其孜孜不倦东拉西扯凑字数的作品,怎么看来也是缘木求鱼的空中楼阁。
中国近代史 传播学 历史 民国 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