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增订版) 豆瓣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汤姆逊 译者: 徐家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5 - 5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2017年6月21日 已读
窥见历史的窗户,透过照片已经无法想象出那个年代。如果能多些解说就太好了。
历史 摄影 晚晴 理想国
尘土 豆瓣
8.1 (30 个评分) 作者: 贾行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生命的贵重,人世的哀伤。极冷的眼,极诚的心,在这人世间游来荡去,东张西望……
这是贾行家(博客名“阿莱夫”)的第一本散文集,三十余篇,化作“人”“世”“游”。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为背景,描画其祖辈、父母、亲友、邻居等各种人的运命,和这人世的污浊、美好、哀伤,记录下生命的无奈和庄严,卑微与贵重,为那些被剥夺被轻贱被凌辱被无视的人们、生活、城市招魂。无论尊卑贵贱,我们皆走在一段尘土中的路程,直到归于尘土。
2017年9月26日 已读
不喜欢作者的行文方法,有小才气无大才情。文字多有堆砌感,感情则有像倪萍发展的趋势,注定有局限。
散文 理想国
历史的本色 豆瓣
作者: 桑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由作者近年陆续写成并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而成,我们选取其中关涉“晚清民国政治、社会与文化”这一主题的文章共计十四篇独立成书,主要篇目有《从科举到学堂的中西学之争》《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盖棺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清末城镇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民国开国的歧见、新说与本相》《“北洋军阀”词语再检讨与民国北京政府》《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华南”概念的生成演化与区域研究的检讨》等文,汇集了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晚清民国这阶段中国社会的转型有重要的启发。
用后来的特定分科观念眼界考察并不按照分科发生演化的历史问题,如何顾及历史上人事本身具有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联系,而不至于为了将就分科的范围先入为主地取舍材料以致肢解了事实,或者说,如何才能善用分科的长处,同时又不受其局限而导致偏蔽,尽可能依据各类相关材料,梳理史事本来的时空联系,由全过程和各层面最大限度地展现历史本相与前人本意,实在是治史能否得法的一大关键。
——桑兵
2018年2月5日 已读
历史研究已经走入歧途,比如研究湖州某镇学校的罢课故事,研究1949年某大学的校长罢免更替故事,研究张之洞死后各社论的评价,这些真有研究的必要吗?无非这些课题偏僻无人研究罢了,无非是可以写成论文换取职称罢了。耗费人力物力,对社会无意义不说,连日常的八卦都满足不了,这样的学者真是还有脸出书,好厚。
历史 民国 理想国
创造日本 豆瓣 谷歌图书
Inventing Japan: 1853-1964
7.7 (36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2
从为黑船震动惊恐的江户幕府,到主办东京奥运迎向全球的现代化国家,
伊恩•布鲁玛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
发掘日本真实而复杂的面貌,探索日本模式蕴含的黑暗力量,提供借镜历史、思索未来的独到视角。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2018年4月21日 已读
高屋建瓴和茅塞顿开感特别显著的一本宏观的观测日本明治维新到东京1964年奥运会的历史学术读物,非常的有启发和一针见血,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些太简略了,如果稍微再补充一些内容,足以胜过所谓的《菊与刀》。
历史 日本 日本史 理想国 理想国译丛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主编 / 刘柠 客座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2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以中日关系为主轴,作者阵容强大,涵盖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辻康吾(日本独协大学教授)、约翰•道尔(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牛津大学教授)、唐纳德•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入江昭(哈佛大学教授)、矢吹晋(横滨大学名誉教授)、家近亮子(日本敬爱大学教授)、刘柠(日本研究专家)等知名学者和作家,梳理近现代日本的中国学乃至东洋学、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日本学,或介绍相关领域的学者及著作。访谈栏目收入对作家张大春关于他的新作《大唐李白》的采访;影像栏目收入摄影师北野谦的风景观念摄影;书评栏目收入路易斯•梅南对《到芬兰车站》的评论、與那霸润为内藤湖南旧籍重刊撰写的导读后记等。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以采访西方的亚洲学家为主,令人惊喜的是竟然有《拥抱战败》的作者约翰·道尔的专访,但最后某明奇妙的插入了关于李白以及德国的文章,割裂刚严重。
KU免费借阅系列,值得一读。
东方历史评论 刘柠 历史 日本 日本学
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绿茶 执行 / 许知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东方历史评论04》以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为专题,收入对国内著名历史学者杨奎松、王奇生、青年学者周濂、唐小兵以及海外著名汉学家裴宜理的访谈,探讨漫长的革命世纪对中国的影响。影像栏目收录的是当代伊朗摄影艺术家施林•奈莎谈自身经历和创作的自述和访谈,并选取了她的8幅精彩的人物摄影。随笔栏目收入谈法国当代著名学者皮埃尔•马南的治学历程和思想变化、柬埔寨的现代历史、台湾青年流行音乐历史及未来走向等几篇文章,书评栏目则重点评介了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代表作《文明的进程》、新近出版的玻利瓦尔传记等。
2020年3月14日 已读
足够的学究深奥,除了一篇杨奎松的访谈之外,其他的都没有看懂。杨奎松也是,谈历史还不错,脱离历史谈经济发展,就显得摸不着门道,乱批评一气了。
东方历史评论 历史 理想国
漫长的战败 Goodreads 豆瓣
The Long Defeat: Cultural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Japan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桥本明子 译者: 李鹏程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7 其它标题: 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战争中的杀人者,是英雄,魔鬼,抑或一个普通人?
士兵在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中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宣传战争记忆的过程中,政府、传媒、国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背后都有什么样的因由?
本书致力于探究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与形塑的过程,围绕“记忆的叙述”,力图揭示出日本战败后创伤记忆的生产和再生产。作者以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了访谈、教科书、影像分析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模型,分析政治权力、媒体、个体叙述等在战败文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对日本在战后数十年间处 理创伤记忆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同情心的分析。
桥本明子运用自己的聪敏、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彻底的诚实,写了一个读之令人心酸的话题。这是一个如此罕见的组合,每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本书以新的研究方式讨论了一个老问题:分裂的三种战争记忆形态,以及由此而来的重建统一道德的困境。这个二战结束之后困扰了几代日本人的老问题,曾经在日本思想界内部和日本社会引起过多次争论。本书并没有给这个老问题增添新内容,但却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这个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并没有过时;世代更迭,它仍然还在,并催生着后续效应。
——孙歌
如果你想知道日本人如何认识战争的历史,这本书是必读之作。它广泛调查了日本的战争记忆,并进行理论性分析。作者既有对日本的深切理解,又有国际化视角。她通过踏实的调查和理论性的分析揭示出这一点,寻求道德的回归。读者从中能够学到正确地批评生我养我的祖国的过错、追求普遍性道德的知识分子的做法。
——小熊英二
2020年5月28日 已读
内容比较偏学术方向,名词拽的比较多,差不多算比较中立和客观的分析了战后日本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的形成,不过和名著《拥抱战败》相比,明显的占有的材料太少,事例太少,主观的判断和分析太多,如果真的是学术论文的话,又觉的内容有些水,当普通读物的话,则又太难读太无趣了。
历史 战争 文化 日本 日本史
东京绮梦 豆瓣 Goodreads
A Tokyo Romance: A Memoir
7.0 (41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何雨珈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8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2021年10月31日 已读
伊恩・布鲁玛最好的一本书,自己亲身在东京的经历,他的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89,90年代在北京摇滚圈晃悠的那些外国人,利用自己西方人的特权得到了一些东西和经历,如果高原说的那样,记录下这些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是碰巧他就在哪里。书名起的很糟,跟内容并没有什么关系。
东京 历史 回忆录 文化研究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