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豆瓣
映画をつくる
8.0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田洋次 译者: 蒋晓松 / 张海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3
《幸福的黄手帕》《黄昏的清兵卫》导演山田洋次经典著作全新修订版
山田洋次——
成长于中国东北,从卖鱼小贩到国民大导,创作超过一百部卖座影片;
艺术与商业共赢的常青树,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日本导演;
分享从影六十载的编剧、导演秘密,心路历程及艺术观念全公开;
细数片场趣事与生活感悟,带你感受“含泪的笑容”与“幸福的泪水”。
日本国宝级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在本书中将其几十年从影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既有编剧、导演的方法技巧,又有充满人性温度的生活细节。如同他的电影风格,山田洋次以平和而温暖的行文,介绍了自己从影的动机和愿望;论述了素材与剧本的关系;并以《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为例,分享现场执导的体会,探讨导演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读者不仅能从中管窥山田洋次是怎样拍电影的,也会收获一份心灵的感动。
2020年1月3日 已读
本书原版出版于1978年,中文版初版为1984年,惊讶的是在那个现在看来的古早时期,电影已经被称为夕阳工业了,只是没想到这夕阳红能红到现在吧。
山田洋次导演代表这老一辈艺术家的审美,当他回忆起松竹的拍片模式时,有种怀念计划经济的感觉,时代不同了,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不2020年了,新的寅次郎的故事又要上演了。
日本电影 电影 随笔
漫画电影史 豆瓣
Filmish: 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s
8.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罗斯 译者: 灰土豆 后浪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 10
《《观察家报》推荐
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
继《非平面》之后又一部非典型漫画论文
妙趣横生的图像导览带您畅游影史百年长河
◎ 编辑推荐
☆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当作为“第八艺术”的电影碰撞“第九艺术”的漫画,会诞生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如果说每一部电影是一场梦,那么这部漫画就是300多个梦的经典串烧:
从《火车进站》到《盗梦空间》,从《发条橙》到《闪灵》,海量经典场景、经典角色以漫画形象出现,目不暇接,让迷影读者有“看图猜电影”的乐趣。书末附有漫画中出现过的所有片目与引用著作,把所提及的影片都刷一遍——或者更简单粗暴地一书在手——您就是对电影史张口就来的资深影迷。
☆ 独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形式
《发条橙》《趣味游戏》《为所应为》里的角色为何要直视镜头?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为什么只能发生在纽约大街上?
《闪灵》里的酒店到底有什么玄机?
关于时间与记忆蕞出色的影像,来自哪部影片?(答案均见本书)
每章以“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等主题切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赏析佳片,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阅读的愉悦。
看完这本书,你不会再带着同样的眼光去看电影啦!
☆ 一封以爱封缄,写给电影史的“漫画情书”
跟《理解漫画》一样,本书中的作者给自己赋予了一个亲切、富有人情味的漫画形象,就像《神曲》中的维吉尔之于但丁,带读者穿越电影的幕后、前台与历史。
这是一部只有爱电影的人,才能画出来的“懂电影”的漫画。
这是一封洋洋万言,以漫画形式写成的迷影情书。
◎ 内容简介
《漫画电影史》用漫画的形式,通过“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等七个章节来赏析电影。引用了丰富的电影例子与理论著作,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欣赏电影的视角。
◎ 媒体推荐
“罗斯真正了解他要说的,他在案例教学和细节分析上展现出良好的品位。”
——Total Film
“非常让人享受……阅读过程很轻松。”
— —《卫报》
“《漫画电影史》很有启发性,既容易接受又十分有趣。”
——《图书馆杂志》
“这就是放映员们所需要的。”
——《观察家报》月度图像小说
2020年1月27日 已读
通俗作品的包装,竟然是部学术作品,从镜头,身体,建筑讲起,最后讲到的是电影的语言方式和意识形态,比较的偏艺术,可以学会如何的看电影和如何的看懂电影。
历史 漫画 电影 电影史 电影学院
世界电影经典名片分析 豆瓣
作者: 盘剑 / 沈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8
《世界电影经典名片分析/高等学校选修课教程》按照一个大学期(18周)的教学时间,精选了16部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影片,其中美国7部、欧洲4部、亚洲(含中国)5部,分为16讲,每一讲都从基本信息、故事梗概、类型介绍、内容分析、表演分析、影像分析、结构分析七个方面对一部影片进行介绍、分析,为教师、学生提供翔实的电影史料、准确的电影知识、专业的影片分析,也有助于一般电影爱好者掌握专业的影片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影史和电影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影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它既具有属于所有艺术的一般特点,也有其独具的本质特征。电影诞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虽然与戏剧、舞蹈、文学、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相比,其历史还远远谈不上悠久,但它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却一点也不逊色于任何前辈艺术。 “走,看电影去!"曾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成为现代都市市民时尚生活的重要构成和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表现。即使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电影仍然还是我们大多数人——无论普通人抑或网民——重点关注的一个焦点:一部又一部的影片以“票房”和“点击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然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大多数人看电影还仅仅是一种娱乐消费,而且往往只是停留在故事和感性的视觉层面。实际上,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电影,还可以并需要我们对其做进步的分析和把握,化一般的“娱乐消费”为高层次的“审美消费”,这样电影的价值才可以更大化,人们“看电影"也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愉悦。
当然,从审美的角度“看电影”,或对影片进行审美分析,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学会根据电影的本质特征从特定角度切入展开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阐述、评论,所以不仅是影视专业院校,几乎所有的高等学府都开设了有关电影影片分析、赏析的专业课、选修课。本书便是一部供各类高等院校开设电影影片分析(或赏析、鉴赏)选
修课的专用教材。
作为一部有关影片分析的选修课教材,本书首先按照每学期18周的学时安排,设计了16讲内容,留出前、后各一周的课时供教师对课程进行总体概述和组织考试。其次,根据世界电影的发展格局,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美国电影、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各选出若干部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进行分析。第三,遵循电影艺术规律,对每一部
影片的介绍、分析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基本信息、故事梗概、类型介绍(限于美国电影,欧洲和亚洲电影不做类型分析)、内容分析、表演分析、影像分析、结构分析,力求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提供专业的视角和翔实的材料。第四,本书的总体框架是主编多年开设“世界电影经典名片分析”专业必修课和全校选修课的教学结晶,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020年4月24日 已读
作为教材来讲,最大的缺点就是离生活太远了,片子太老了,接近现在快100年的电影,技术再先进理念再先端,总归理解上非常的不现实。
分析 教材 电影
阿米尔·汗:我行我素 豆瓣
I’ll do it my way
作者: [印度]克里斯蒂娜·丹尼尔斯 译者: 白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50余张从未曝光的珍贵照片,15万详尽文字,完整记录阿米尔·汗从8岁到52岁了不起的人生:
从8岁第一次听制片人爸爸开会讨论剧本,阿米尔的一生就和电影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缘分。从《冷暖人间》《印度往事》,到《地球上的星星》《未知死亡》,到《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他的荧屏形象从青年偶像,到拥有完美身材的硬汉,再到肩负起社会责任的“印度良心”,他的身份从单纯的演员,逐渐成为身兼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等多重身份的“全能影人”——30年来,阿米尔·汗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改变。
阿米尔·汗也曾经历过低潮:电影不卖座、婚姻破裂、民众抵制、社会偏见……但是,他从来没有被打倒过,愈挫愈勇,在从影生涯的后期,每一部影片都是经典——他总是用好作品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影响印度电影业的走向和社会的变革:他改变着印度电影的流行趋势,游行的印度民众甚至模仿他在电影中的经典桥段为正义呐喊,国家的法律因为他的电影而被更改——他是“全能影人”,更是“社会良心”。
2020年9月28日 已读
针对于这本书,就是简单的把阿米尔·汗演过的电影简单的罗列了一下,对于没看过这些电影的中国读者来讲,一脸的茫然之外只能说出版社为了赚钱太我行我素了。
传记 印度 电影
香港电影演义 豆瓣
作者: 魏君子 2021 - 1
《香港电影演义》就是通过讲述台前幕后的影史秘闻、细节考据,窥视影人心态、类型创作、环境影响、产业格局……由细节人手,积少成多,相对全面的掌握香港电影的今昔概貌。
按说本书内容很多来自香港影人的口述亲历,真实性毋庸置疑,称为“演义”似大可不必。但作者向来以为:一个创作或事件,除了结果是客观无可更改的,任何人(包括当事人)讲述起因和过程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观渲染(如张彻、刘家良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说法),所以各种版本的影史八卦层出不穷。可以说《香港电影演义》是一部妥妥录像厅小哥追星史。
2021年8月24日 已读
香港电影在魏君子这一代人的滤镜下,才如此有魅力,更早的一代或更晚的一代,都会不屑一顾。另外,作者魏君子的文字不好,堆砌堆砌辞藻,审美水平也不高,书中洋溢着一种“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小人得志感,显的无聊又无趣了。
电影 香港 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往事 豆瓣
作者: 魏君子 2021 - 1
《香港电影往事》是一本讲述香港电影发展史的访谈类图书。作者通过对香港电影史上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记录,如邹文怀、田丰、王羽、麦嘉、吴宇森、黄百鸣、甄子丹等,以及电影公司,如“新艺城”“嘉禾”“邵氏”等,从多个侧面展现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和历程。
2021年8月31日 已读
比上一本的演义好,因为没有作者自己出来显摆了,只剩下采访者的原话,作品质量就上了一个台阶,并且作者做了很多的注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了解香港电影的历史和陨落的原因,这本书足够了。
电影 访谈 谈话录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