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江湖丛谈 豆瓣
作者:
连阔如 著
/
贾建国 连丽如 整理
中华书局
2011
《江湖丛谈》为连阔如先生遗著,是目前仅存的一部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初以来江湖上的诸多行当及行规,对当时广泛流行于北平、天津等地的丰富多彩的曲艺艺术,如评书、大鼓、相声、坠子、数来宝、竹板书等,追根溯源、分别流派、介绍演出状况;评介了众多深有影响的曲艺演唱家的艺术造诣、演唱特色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记述和揭露了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以云游客笔名在北平《时言报》连载书稿内容,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此次增订再版,补充了“小绺门”“风门”“雁门”等原书未及的几节文字,李滨声先生特为作彩色插图50余幅,书中另配有多幅珍贵人物及历史资料照片。为曲艺史尤其是评书史、相声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参考的材料。这是一部奇人写的奇书,是“身为江湖中人,而又内心纯正”的江湖艺人秉承“拯人济世之心”而创作的一部空前绝后的伟大作品。
饱食穷民 豆瓣 Goodreads
飽食窮民
8.1 (147 个评分)
作者:
[日] 斋藤茂男
译者:
王晓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他们中有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人间蒸发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为了不落人后的生活水准被贷款消费逼入窘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本书是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他们中有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人间蒸发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为了不落人后的生活水准被贷款消费逼入窘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本书是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弋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 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弋舟的非虚构作品。
★ 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寻访了数十位生活在乡间和城市的孤寡老人,记录了老人独居的生活状态,写成《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 豆瓣阅读高分连载,感动了百万读者。
★ 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孤苦无靠,精神上孤独无依,对于一个有着父慈子孝传 统伦理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文理想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文化精神命脉的诛心之痛。
★《空巢》写空巢老人的忧伤、子女在他乡的现状,有现实感,困惑感。既有一种直抵心灵、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又有一种诗性的文笔和乡间话语的生动再现。
★ 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寻访了数十位生活在乡间和城市的孤寡老人,记录了老人独居的生活状态,写成《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 豆瓣阅读高分连载,感动了百万读者。
★ 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孤苦无靠,精神上孤独无依,对于一个有着父慈子孝传 统伦理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文理想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文化精神命脉的诛心之痛。
★《空巢》写空巢老人的忧伤、子女在他乡的现状,有现实感,困惑感。既有一种直抵心灵、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又有一种诗性的文笔和乡间话语的生动再现。
岂不怀归 豆瓣 谷歌图书
7.1 (55 个评分)
作者:
田丰
/
林凯玄
海豚出版社
2020
- 8
◎ 编辑推荐
★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一部罕见的真实和诚恳的作品。
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三和随着一部纪录片而火遍全网,一方面被妖魔化为中国版的里约贫民窟,一方面被娱乐化为颓废时代的精神乌托邦。在种种被粗暴简化的标签和符号背后,这些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社会学者孤身融入三和,展开长达半年的艰难田野调查,拨开媒体猎奇化的迷雾,还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和。
★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后的故事,一窥 “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
“丧文化”横行的时代,“三和大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躺尸”到死亡,颓废到绝望。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历?本书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讲述三和青年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流落街头的“大神”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张故作洒脱的脸上,都藏着失落与迷茫。他们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成了混吃等死的躯壳。当梦被现实击碎,当希望沦为绝望,“丧”是他们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探寻三和式底层社会成因,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发展问题。
为何新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不再像父辈一样选择节俭而吃苦耐劳地工作?满怀希望前来三和寻找出路的青年们,为何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本书尽可能透视与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与选择,揭示三和消磨斗志、泯灭理想的特殊“魔力”,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为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凝视高楼之下的无名阴影,探索三和青年“后备军”的可能出路。
三和青年的遭遇绝非孤例,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难以被城市容纳的群体的缩影。三和青年的“后备军”,是整整一代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村青年。本书对三和青年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并鼓励各界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抛下的那一群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它以田野笔记和深描的方法,提供了类似《街角社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过程艰难复杂的全貌。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社会的内在裂缝如何形成?“三和青年”如何一步步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来,成了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生存实感的“三和大神”?当理论术语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时,或许,回到经验,回到现场,我们能获得最真实也最有效的理解力。《岂不怀归》的两位写作者秉承这一信条,进入“三和”,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人才市场、中介、小旅馆、工厂,甚至天气,等等,它们构成强大的现实合力“剥夺”青年们的梦想和精神。在这里,“三和”就像一面魔镜,照出时代逻辑的另一面——荒凉、坚硬,以粗暴的力量侵袭着我们的灵魂。我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一部罕见的真实和诚恳的作品。
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三和随着一部纪录片而火遍全网,一方面被妖魔化为中国版的里约贫民窟,一方面被娱乐化为颓废时代的精神乌托邦。在种种被粗暴简化的标签和符号背后,这些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社会学者孤身融入三和,展开长达半年的艰难田野调查,拨开媒体猎奇化的迷雾,还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和。
★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后的故事,一窥 “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
“丧文化”横行的时代,“三和大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躺尸”到死亡,颓废到绝望。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历?本书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讲述三和青年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流落街头的“大神”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张故作洒脱的脸上,都藏着失落与迷茫。他们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成了混吃等死的躯壳。当梦被现实击碎,当希望沦为绝望,“丧”是他们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探寻三和式底层社会成因,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发展问题。
为何新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不再像父辈一样选择节俭而吃苦耐劳地工作?满怀希望前来三和寻找出路的青年们,为何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本书尽可能透视与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与选择,揭示三和消磨斗志、泯灭理想的特殊“魔力”,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为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凝视高楼之下的无名阴影,探索三和青年“后备军”的可能出路。
三和青年的遭遇绝非孤例,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难以被城市容纳的群体的缩影。三和青年的“后备军”,是整整一代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村青年。本书对三和青年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并鼓励各界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抛下的那一群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它以田野笔记和深描的方法,提供了类似《街角社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过程艰难复杂的全貌。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社会的内在裂缝如何形成?“三和青年”如何一步步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来,成了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生存实感的“三和大神”?当理论术语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时,或许,回到经验,回到现场,我们能获得最真实也最有效的理解力。《岂不怀归》的两位写作者秉承这一信条,进入“三和”,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人才市场、中介、小旅馆、工厂,甚至天气,等等,它们构成强大的现实合力“剥夺”青年们的梦想和精神。在这里,“三和”就像一面魔镜,照出时代逻辑的另一面——荒凉、坚硬,以粗暴的力量侵袭着我们的灵魂。我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不平等的尸体 豆瓣
死体格差:解剖台の上の「声なき声」より
6.9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西尾元
译者:
马佳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1
现役法医从业20年实录
死亡是不平等的 尸体也分等级
——————————————
解剖台上的遗体残留着生前的信息,
记录了人们活着时的生活。
被裁员后存款见底,在公寓里冻死的中年男子;独居家中,中暑而亡的老太太;帮助老年痴呆的妻子入浴,却意外溺毙……
与刑侦故事中描述的有所不同,现实中的法医追求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死亡的真相”;他们所面对的许多非正常死亡虽非谋杀,却是残酷的现实。
解剖台上,一具具冰凉的遗体,诉说着生活在日本的人们无声的苦痛与悲哀,于死亡之中见证生的无奈。
死亡是不平等的 尸体也分等级
——————————————
解剖台上的遗体残留着生前的信息,
记录了人们活着时的生活。
被裁员后存款见底,在公寓里冻死的中年男子;独居家中,中暑而亡的老太太;帮助老年痴呆的妻子入浴,却意外溺毙……
与刑侦故事中描述的有所不同,现实中的法医追求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死亡的真相”;他们所面对的许多非正常死亡虽非谋杀,却是残酷的现实。
解剖台上,一具具冰凉的遗体,诉说着生活在日本的人们无声的苦痛与悲哀,于死亡之中见证生的无奈。
中国化的日本 豆瓣
中国化する日本
作者:
[日] 與那霸润
译者:
何晓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日本化”曾是代表日本制造业水平高超的标志性词汇,是指美欧陷于疲态的制造业竞相采用日本式品质管理方法来生产经营。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日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长期停滞,“日本化”的意义已改变,完全成了消极意义的词汇。而“中国化”一词近来广为人们热议。
10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当时中国早已设立相当于高级公务员考试的科举制度,不能世袭权势地位的国民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获得地位和权力。市场经济渗透整个社会,人们不再受到土地和职业限制,官员也被派往外地。尽管皇帝独揽大权,经济活动却是自由的。从这点看,这种体制确实与如今中国的统治体系很相似。
日本从隋唐起效仿中国统治体系。到了宋代,日本开始采用与此对立的贵族世袭制度,由“中国化”变成“江户时代化”———按家族世袭来固定身份,居住地也受到限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虽一度采用“中国化”,但最终回到“江户时代化”体制。
当今,世界已开始“中国化”,既得利益群体将被触动,最终国家统治也不再依赖坚守自身利益的地方团体。如今,大阪市市长桥下彻提出建议,要推翻日本“江户时代化”的僵化体系,推行“中国化”体制。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将放弃目前消极的“日本化”而走“中国化”道路呢?
10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当时中国早已设立相当于高级公务员考试的科举制度,不能世袭权势地位的国民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获得地位和权力。市场经济渗透整个社会,人们不再受到土地和职业限制,官员也被派往外地。尽管皇帝独揽大权,经济活动却是自由的。从这点看,这种体制确实与如今中国的统治体系很相似。
日本从隋唐起效仿中国统治体系。到了宋代,日本开始采用与此对立的贵族世袭制度,由“中国化”变成“江户时代化”———按家族世袭来固定身份,居住地也受到限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虽一度采用“中国化”,但最终回到“江户时代化”体制。
当今,世界已开始“中国化”,既得利益群体将被触动,最终国家统治也不再依赖坚守自身利益的地方团体。如今,大阪市市长桥下彻提出建议,要推翻日本“江户时代化”的僵化体系,推行“中国化”体制。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将放弃目前消极的“日本化”而走“中国化”道路呢?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豆瓣 Goodreads
The Enigma of Japanese Power
作者:
[荷] 卡瑞尔·范·沃尔夫伦
译者:
任颂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0
日本,一个让外界看不懂的国家——政府不会做出果断的决策,首相是随时可以下台的“替罪羊”,不同的党派只是操纵选票的机器,那么究竟是谁在控制日本?政府、党派、财阀、司法系统、媒体和有组织的黑帮……这其中为什么很难找到真正掌握权力的核心,一个可以去问责的对象?
本书最早写于1989年,是对日本商业、社会和政治结构的重要论述。沃尔夫伦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日本,结合30多年来在日本的采访工作、与商政要人的私人对话,全方面剖析日本社会的运行机制,深度解读日本战后历史与未来走向,呈现了一个我们未曾理解的真实日本。政府、党派、商界财阀、警察和法院、大众媒体,甚至是有组织的黑帮与新兴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掌权者,建立了绵密的人脉关系网笼罩全国。权力分散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也造就了温顺的国民——全身心奉献给公司的男性工薪族,只适合待在家里的女性,还有缺乏创新能力、应试机器般的学生。他揭开人脉关系维持的巨大网络,戳破了将权力压迫伪装成传统文化的“日本文化”外皮,也打破了30多年来有关“日本第一”的梦幻神话。
本书最早写于1989年,是对日本商业、社会和政治结构的重要论述。沃尔夫伦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日本,结合30多年来在日本的采访工作、与商政要人的私人对话,全方面剖析日本社会的运行机制,深度解读日本战后历史与未来走向,呈现了一个我们未曾理解的真实日本。政府、党派、商界财阀、警察和法院、大众媒体,甚至是有组织的黑帮与新兴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掌权者,建立了绵密的人脉关系网笼罩全国。权力分散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也造就了温顺的国民——全身心奉献给公司的男性工薪族,只适合待在家里的女性,还有缺乏创新能力、应试机器般的学生。他揭开人脉关系维持的巨大网络,戳破了将权力压迫伪装成传统文化的“日本文化”外皮,也打破了30多年来有关“日本第一”的梦幻神话。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高中生穷忙族 豆瓣
高校生ワーキングプア:「見えない貧困」の真実
6.8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马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明明还是孩子,却被逼成了大人”
无法安心学业的高中生
日本现代贫困的缩影
————————————
在日本,
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
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 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贫困并不存在”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无法安心学业的高中生
日本现代贫困的缩影
————————————
在日本,
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
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 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贫困并不存在”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1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