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
读库0801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08 - 3
目录
耿谆的家与国 张 钧
“天地之大德曰生”
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 傅国涌
也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伦 解玺璋
胡同今昔 图、摄:况 晗
文:陆 元
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 丁 杨
祥德路二弄 达奇珍
经度之战 袁 越
割裂的真实 李树波
子年记忆 影像志
九十四岁的耿谆老人与“花冈”这个日本地名紧密相连。
抗战期间,耿谆被俘后在这里做过将近一年的劳工。1945年6月30日深夜,因不堪忍受欺辱虐待,身为大队长的耿谆率领七百多名中国劳工举行暴动。在日本军警的镇压下,暴动最终失败。抗战胜利后,这一事件的日本肇事者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罪,这是唯一一例被国际法庭判为战争犯罪的迫害中国劳工案件,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本土发生的唯一一次中国劳工集体暴动。
花冈暴动五十年后,耿谆又与其他十一名花冈暴动幸存者一起,把当年迫害中国劳工的鹿岛组告上了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经过长达五年多的诉讼,最后案件以鹿岛组与原告的庭外和解告终。因为和解中根本没有满足原告提出的“谢罪、建纪念馆和赔偿”三项要求,耿谆拒绝在和解书上签字,并拒绝领取鹿岛组发放的和解金。
如今,耿谆老人安详地生活在河南老家。
《耿谆的家与国》一文作者两度从北京赶赴河南襄城,却把目光的焦点有意投向了那些有影响事件的背后。对这位老人来说,在“花冈暴动”、“花冈索赔案”这些耀眼事件之外,还有着太漫长的幽暗岁月,它们默默地流淌在那些重大事件的光影里,静静地等待有人来涉足。
我们的目光过多地投射在政治人物、文化人物身上,却很少关注实业界人士。“在读史的过程中,我渐渐感到,我们以往几乎完全忽略了实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的情怀、追求。”傅国涌先生有感于此,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下工夫去追寻中国实业家的本土传统。
他想找到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根,这个根不在辉煌一时的晋商、徽商身上,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他们只是传统商人,这个根也不在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这个根在开创出民营企业新天地的张謇及荣氏兄弟身上,在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这些人身上,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他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传统,哪怕是他们当年失败的教训,也为今天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他的这一系列将陆续刊发在《读库》上,《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是其第一篇。
提起翁偶虹,现在知道他的人恐怕不多。翁先生一生从事编剧生涯,据说,在当下经常上演的剧目中,翁剧超过了三分之一,如《红灯记》、《大闹天宫》、《将相和》、《野猪林》等,以及被剧界尊为经典的《锁麟囊》。
江青曾把翁先生称之为“旧式文人”。解玺璋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北京晚报》工作,编辑“五色土”副刊,得以与翁偶虹先生结识,便领略了他的“旧式文人”气派。
翁先生曾写过一篇《我的自志铭》,交给解玺璋在“五色土”副刊上发表:
也是读书种子,
也是江湖伶伦,
也曾粉墨涂面,
也曾朱墨为文。
甘做花虱于菊圃,
不厌蠹鱼于书林。
书破万卷,
只青一衿,
路行万里,
未薄层云。
宁俯首于花鸟,
不折腰于缙绅。
步汉卿而无珠帘之影,
仪笠翁而无玉堂之心。
看破实未破,
作几番闲中忙叟;
未归反有归,
为一代今之古人!
江西人况晗在南京上完大学,来到北京工作,喜欢上了北京的胡同。他用宽线条铅笔画为表现形式,一画就是十八年。为那些消失的胡同在纸上重新构筑了另一重安身之所。在老屋、木窗、石门墩、杂货店、蜂窝煤和爬山虎的斑驳光影中,关于胡同的碎片在铅笔线条的堆叠中昔日重现。
一条一条的胡同消失得太快,他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
况晗老师在筹划出版他的一本新书,名曰《胡同今昔》,四处找出版社谋求出版。里面是他用铅笔画下的胡同的昔日情景,以及他最近又跑到曾画过的原址去拍的照片。为了对比鲜明,他在拍照片的角度上特别注意和画画的视角一致。
看到这本书的打印清样后,我求况晗老师允许在《读库》上撮其精要刊发。这一主题占据了《读库0801》将近七十页的篇幅。我还特地尝试了三折页的装订方式,想更好地展现其作品的风貌,但最终效果仍不让人满意。
就在《读库0801》付梓之际,我接到况晗老师电话。他说,原来与他接洽的出版社突然打消了出版意向,这本书的命运又成为遥遥无期的未知之数。
《胡同今昔》记录的是建筑的消失,街道的消失,风景的消失,而《祥德路二弄》一文,记录的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上海的弄堂生活,细致入微而又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达奇珍老师的笔下,更为难得的是,她记录的是那种生活被消灭的过程。
《经度之战》是袁越继刊发在《读库0702》上的《LSD简史》之后的又一力作。
无论是用指南针指南,还是测量天体高度,都能够测量出航行所在的纬度。而经度就不同了,没有任何天体能够用来直观地显示经度的差异,于是,古代的航海只能沿着海岸线走,否则等待船员的就是死亡。
两个几乎同时被提出来的方法开始了一场争夺经度的战争。这场战争过程曲折离奇,战况惊心动魄,不亚于任何一个优秀小说家编出来的惊险故事。这个故事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人类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后人玩味。
“甲子”系列是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制作的专题片,以农历纪年为时间线索,上溯前五个年度,于每年春节播出,计划用十二年时间,整合出近六十年的中国民生画卷。
如今这套专题片已完成了五辑,其中《戌年记忆》的文稿刊于《读库0602》,《亥年记忆》刊于《读库0701》,《申年记忆》和《酉年记忆》则整理发表在《读库0800》上。今年推出的《子年记忆》刊于本辑,屈指算来,该专题片已经回溯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光阴。
本辑藏书票由徐累先生绘制。
读库1802 豆瓣 Goodreads
7.9 (14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8 - 4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九篇文章。《区块链与比特币》、《印度禁书风波》、《吴小兔自述》、《1978年,北京的宾馆不够了》、《高丽“称帝”幻梦》、《“外表冷漠却内心火热”》、《不体面的撕扯》、《马桶与痰盂》和《忘年交》。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发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区块链技术(理念)宣告诞生。区块链已成为近几年最火的互联网字眼,伴随它一起出现最多的词就是比特币。汪诘在《区块链与比特币》里本着“自顶向下、逐次求精”的原则,将比特币和区块链知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希望读者每剥下一层都有完整的知识收获。
《印度禁书风波》是由徐龙华翻译自2014年5月8日《纽约书评》里温迪·多尼哥所写India: Censorship by the Batra Brigade(《印度:巴特拉之流的审查》),起因是作者2010年在印度企鹅出版社出版的《印度教徒:另一种历史》一书,被一位退休校长提起诉讼,官司打了四年,最后出版社决定放弃诉讼。多尼哥复盘了整个过程中双方的交锋,也将更多的思考留给了未来。
王天兵采访整理的《吴小兔自述》,讲的是紫砂壶大师吴小兔的生活经历以及如何开始寻找紫砂泥、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他半路出家研究紫砂,没有老师,全凭自己试验、琢磨,耐着性子去相信、热爱、了解,找泥做壶,终成传世之作。文中还展示了十几款吴小兔做的紫砂壶泥胚和成品,极为难得。
四十年前的1978年,北京的外宾接待能力到底如何?据当年主管宾馆接待业务的北京市第一服务局报告称,实际能用于接待临时外宾的房间为2012间,4017个床位,按最高容量可住外宾2990人,工作人员650人。陈徒手老师梳理了近两年的公开档案,在《1978年,北京的宾馆不够了》一文中,让读者看到第一服务局是如何与各方周旋,如何调度安排,如何疲于应付。
公元918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贵族王建创立高丽王朝,从历史上看,高丽王朝让今天的朝鲜民族确立了初步完整的民族共同体和成熟的民族认同意识。王建当时接受后唐、后周帝国册封的“高丽国王”封号,在形式上纳入中华文明主导的宗藩羁縻体系内。秋原在《高丽“称帝”幻梦》里记录了始终有强烈自主意识的历任高丽统治者,如何屡屡尝试摆脱与中原的羁縻关系,力图重新称帝建号的举动。
《“外表冷漠却内心火热”》里展示的是希区柯克筹拍的浪漫悬疑片《捉贼记》里的时尚印记。女主角格蕾丝·凯莉给人的传统印象——既有高冷女神的孤傲,又颇具大家闺秀的和气,与希区柯克对理想中的女性“外表冷漠却内心火热的矛盾体”的苦心追寻不谋而合,电影让格蕾丝精致完美的女装风格深入人心,成为1950年代的完美廓形。
王鹤在《不体面的撕扯》里回顾了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一段过往,他们为看客献上无比活色生香的谈资,也将彼此残剩的感情烧得灰飞烟灭,令人不胜唏嘘。
《马桶与痰盂》从顺口溜“马子满街晒”讲起,勾连出南京的诸多旧物与旧习。安枫在《忘年交》里回忆了自己与作家孟伟哉交往的点滴。
2018年6月19日 已读
开头那篇区块链和比特币不错,应该是目前看过的最好的普及文章了。就目前而言,虽然区块链代表了方向,但扯上金额什么的都是骗人的,也都是赌博而已。
老六 读库
读库1901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9 - 3
2018年9月,知名人文艺术博主、科普作家@刘大可先生在微博问答里回答了《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人类会怎样?》的问题,说这是他自有微博以来信息量最大的问答。有读者评论,尽管讲述的是大灾变过后的世界,但任何人读上去都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闪耀。文章分四部分,在界定了“物质文明”的概念之后,沿着崩溃——平衡——复兴这一路径,从多个方面探讨论证人类可能的走向。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老戏,历经多个历史时期流传至今,清朝沈容圃的戏画《同光十三绝》中,就有杨月楼在《四郎探母》中扮演的杨延辉杨四郎。因为剧中的一段情节,1949年之后它成了一出有“争议”的戏,有数十年的时间不准演出。吴钢在《〈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里还原《四郎探母》在“文革”后复出的整个过程,文中展示的十余张各个时期《四郎探母》演出时的剧照,极为珍贵。
《学美术,教美术》是王立采写的美术教育家郭绍纲老先生的回忆录,讲述了郭老求学、工作等经历。在天津念初中时,年轻的郭绍纲就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启发、引导的重要性,考上国立北平艺专后,便在志向一栏写上了“教育”,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继介绍了人类如何一步步控制天花、狂犬病、炭疽病、结核病、霍乱等(见《读库1704》与《读库1706》)之后,朱石生这次在《送瘟神》里讲的是血吸虫病——一种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传播历史的地方性传染病,俗称大肚子病。这期间,我们的前辈医家没能准确捕捉到它的一系列症状,从而归结为一个单一疾病,更没意识到这一系列症状是由一种不到一寸长的小虫引起的;而近邻日本的科学家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研究并寻找系统治理的办法。多年后,中国尝试防治血吸虫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依然未能根除。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曾一度占据优势,珍珠港事件过后,美国海军一边打捞修复受损船只,一边准备对日本本土实施打击。1942年4月2日,美国海军的大黄蜂舰拔锚起航离开旧金山,向西航行,目的便是轰炸东京。这个故事曾被搬上大银幕,范·约翰逊和斯宾塞·屈塞等担纲主演。徐辰在同名文章《东京上空三十秒》中详述了此次行动的经过,文末还配有当时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本文写作之时,杜立特的副驾驶理查德·柯尔还在世,一百零三岁,2019年4月9日,他在德克萨斯圣安东尼奥去世。至此,参加杜立特空袭的八十名战士都已荣归。
克韩的《知道“自己在哪里”》探索了GPS的前世今生;严锋的旧文《金庸为什么这么好》,通过对《天龙八部》中天龙寺群僧斗鸠摩智这节文字的分析,带读者领略金庸讲故事和描写场面的能力。《冰与火的暗影(续)》延续上篇的风格,继续梳理原著中那些篇幅不多的人物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