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荣格自传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荣格 译者: 杨德友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9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内容简介: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一1961)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荣格从小就具有一种特别的个性。很小的时候,他就问小孩和各种小动物是怎么来的。大人于是告诉他,初生的小孩和各种动物的幼崽都是鹳鸟在晚上从月亮上叼来的。但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的他却觉得,小猫小狗由鹳鸟叼来,听来还有点道理,但是像小牛犊这样重的东西,鹳鸟怎么会叼得动呢?荣格的父亲是个牧师,他要荣格坚信上帝是至善的和无所不能的。
这时候会读《圣经》的荣格却觉得并非这样。因为上帝既然全知全能和至善,在他创造了世间万物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并让他们住进伊甸园后,何以还要创造出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而导致人的堕落并从此背上了原罪重担的蛇呢?上帝也并不是至善的,有时甚至是可怕地横暴和恶毒:他要亚伯拉罕杀了自己的儿子以撒作献祭,以此来考验他的诚心;他甚至让大洪水淹没这个世界来祸害人类等。但是父亲告诉他,信仰是不能加以怀疑的,这使荣格感到苦恼。
雅致的精神病院 豆瓣
Gracefully Insane: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s Premier Mental Hospital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里克斯·宾恩 译者: 陈芙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深入访谈,掌握了有关麦克连——这家在19世纪初成立的美国“贵族”精神病院和的详尽历史——正如其副标题所说,本书描述的是这座医院和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人们的“生”与“死”。
这里曾经住着新英格兰众多名门贵族子弟,弗洛伊德的弟子和朋友,后来名满天下的罗伯特•洛威尔、希尔维亚•普拉斯、雷•查尔斯等等。这些灿如群星的名字和冰锄额叶切除手术、电击疗法、浸泡疗法等等令人震惊的名词交织在一起,组成了这部让人手不释卷的“波士顿精神风俗画”。
2014年9月11日 已读
关于西尔维娅·普拉斯、精神诊疗师本人的自杀,以及名门望族后裔奇形怪状的部分很有趣。
精神分析
伫立在疯狂里 豆瓣
À quoi sert vraiment un psy?
作者: 帕特里克·勒穆瓦纳 译者: 顾敏 2013 - 4
《伫立在疯狂里——一个精神科医生的手记》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手记,它真实记录了生活在现实某一角落里的特殊群体——精神病人,揭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他们疯狂、迷失、孤独,又善良、幽默、忠诚,渴望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和关爱……手记所呈现的不仅是学识与才华,更有勇气、仁爱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大声呼吁: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精神病人,赋予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平等、自由和权利!这无疑是当今时代最振聋发聩的呐喊,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的道德和良知。
海报:
2014年11月28日 已读
风趣又温暖。有些段落叙述的比小说还有趣。如果生病了,被作者这样的精神科医师来治疗,想必会非常放心吧。这本书重塑了我对精神科医生的信心。
精神分析
为自己的人 豆瓣
Man for Himself: An E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作者: [美国] 埃·弗洛姆 译者: 孙依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 11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人心 豆瓣
作者: [美国] 埃里希·弗洛姆 译者: 范瑞平 / 牟斌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 - 8
译者的话
前言
1.人---是狼还是羊?
2.不同的暴力形式
3.爱死与爱生
4.个体自恋与社会自恋
5.乱伦固恋
6.自由,决定论,选择论
索引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 豆瓣
作者: 李孟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7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在电影里找回最真实的自己》由国内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对经典电影的评析汇集而成。语言诙谐幽默、辛辣尖锐、思想深刻,直击人心。
作者从精神分析入手,评析近年来50多部热门的经典电影。通过层层剖析电影中人物心理,带读者看懂电影所表达的深意时,深入反思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性及生命价值。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在电影里找回最真实的自己》所涉及的电影主要有:《大话西游》《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疯狂的石头》《霸王别姬》《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立春》《集结号》《东方不败》《孔子》《美国丽人》《色•戒》《肖申克的救赎》《风月俏佳人》《公民凯恩》等。
诊疗椅上的谎言 豆瓣
Lying On The Couch: A Novel
作者: [美]欧文·亚隆 译者: 鲁宓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一个好的心理医生,究竟应该恪守医疗守则、不带一丝个人感情地面对病人?还是应该与病人建立相互信赖、真诚以待的关系?当上门求诊的病人蓄意欺骗,或是不愿说出真心话时,心理医生该怎么办?本书展现心理治疗过程人性困顿与出口,是对人性觉察的殷切提醒。
心理类型 豆瓣 Goodreads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荣格 译者: 吴康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2 其它标题: 荣格作品集:心理类型
《心理类型》内容简介:当现代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学说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时,这一流派的另一位泰斗——荣格的思想迄今却鲜有介绍。为此,让我们把荣格这一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心理类型》奉献给广大读者,以便使读者可能较全面深人地了解这位心理分析的杰出天才。
荣格在西方思想界堪称怪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晦涩难懂。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他一直讳莫如深,怯而止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惊奇地发现,当代许多新思潮、新流派、新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与荣格的思想有关,或从他那里得到验证,荣格的思想成了许多著名思想家的先导,荣格似乎成了一位预言家。这样,即使在西方,荣格也仿佛成了一位新发现的人物,他的理论体系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 豆瓣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张月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1959年初春的一天,英国广播公司邀请我为英国电视台前去采访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博士(Dr.Carl Gustav Jung)。他们要求采访要有“深度”。当时,我对荣格其人与其著作已有所了解,因此,我立刻起身前往坐落在苏黎世美丽湖畔的荣格家园,去结识这位不凡之人。我们之间的友谊从此开始。我十分珍视这种友谊,同时我希望,这种友谊能给处于生命暮年的荣格带来某种快乐。电视采访获得了成功,由于情境机缘的古怪结合,这部著作成了采访成功的终极产物,但除此之外,在我讲述的这一故事中,电视采访并不占据更多的位置。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 豆瓣
作者: (瑞士) 荣格 / C. G. Jung 译者: 杨梦茹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创“分析心理学”的荣格,具有人文关怀的广度与深度,笔下处处可见同情与了解,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一位与我们分享他长年研究心得,以及从实务观察整理出来的见解之仁者。学者著述往往不免陷入玄奥理论,读者因而掷书三叹之虞,一如杰出的戏剧教授未必编得出精彩的剧码。荣格却不同,他以心理治疗师起家,兴趣所致,涉足及神秘主义、宗教、美学与东方哲学等。抒发为文,东方与西方的歧异几乎不存,所论无非是人的心理和心灵,人人都是他探讨的对象。
当尼采哭泣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亚隆 Irvin D·Yalom 译者: 侯维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 4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有中国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关于撩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诱饵劝服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自己的“绝望”,于是历经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两人以出科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