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别人的动物园 豆瓣
DER ZOO DER ANDEREN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扬·莫恩浩特 译者: 张骥 凤凰联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柏林墙倒塌32周年纪念之作,德亚4.7高分热评,《明镜周刊》等媒体佳评如潮。
作者亲身多年走访、实地考据东西柏林两大档案室,翔实梳理一段隐藏于动物园琐碎日常中的战后德国大历史,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再现冷战期间东西两大阵营之间剑拔弩张的大国博弈。
笔法幽默深刻,如数盘点从二战末至冷战结束期间许多有关东西柏林动物园的精彩的奇闻逸事,把严肃的冷战时代化为一个个柏林人生动真实的日常。
精心收录23幅冷战年代东西柏林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分裂的柏林,军备竞赛却以怪诞的形式上演着,动物园就是赛场。
在动物园界,大象是威望的象征。西柏林动物园园长科略斯要求市长维利·勃兰特增加大象数量,唯有这样才能打败东柏林动物园,这事关荣誉!在这种情形下,东柏林动物园园长达特被迫“予以还击”。
自此,一场持续近30年的动物园“军备竞赛”便拉开了帷幕,亦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2022年8月18日 已读
唯一的缺憾是这本书主要还是在通过动物园这个窗口说人的历史,并没有探讨太多纯粹关于动物园和动物的观点
历史
昨日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9.3 (117 个评分)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徐友敬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德国极简史 豆瓣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Germany
7.6 (9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霍斯 译者: 舒云亮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3
全面而生动,没有比本书更好的德国简史了。
——菲利普•普尔曼(英国作家,《黄金罗盘》作者)
200多页,100多张图片,一下午读懂2000年德国史,理解欧洲纷繁复杂的历史与今日格局。
上起公元前58 年,恺撒称其为“居住在莱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下讫安格拉•默克尔的新一届任期,2000年间德国历史的风云际会浓缩在200多页的篇幅中:关键节点的史实、全新视角的考察、100余幅插图作注解,《德国极简史》明白晓畅地梳理了德意志民族的渊源、疆域的伸缩、王朝的更迭、政权的博弈、经济的消长……以及如何制造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又如何成为“欧洲最大的希望”。
这本“了不起的小书”,被欧美众多媒体推荐为“你一定爱读的《德国极简史》”,是了解德国和欧洲腹地,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必读书”,自出版后,荣登英国、德国、日本各大媒体和书店的销量榜单,是备受推崇的年度历史类好书。
2022年1月10日 已读
太好看了!历史地理真是不分家。“如果不能照亮现在,研究过去就没有意义了”。
历史
丘吉尔的非绅士战争 豆瓣
The Ministry of Ungentlemanly Warfare
作者: [英] 贾尔斯·米尔顿 译者: 周丹丹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10
为打败敌人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无名英雄拖垮希特勒战争机器
跟随作者打开尘封档案,走近丘吉尔手下最神秘的功勋战士
◎ 编辑推荐
⭐一批游离在正规军队之外的英国军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不仅在战时备受排挤,在战后也不得不隐姓埋名,所幸作者通过对尘封档案的梳理,揭开了这些功勋战士隐秘往事
⭐作者贾尔斯·米尔顿用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重新回到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今天的我们对书中这些无名英雄肃然起敬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 内容简介
二战期间,面对强大的纳粹战争机器,英国不得不想方设法削弱敌人的力量。本书作者贾尔斯·米尔顿通过生动的描写,讲述了英军在二战主要战场之外开展的几次精彩的偷袭和暗杀行动。在丘吉尔的支持下,几位典型的英国绅士,不顾军队和政府内部坚持传统的老派人士反对,策划领导了这些完全不讲绅士风度的行动,他们发明新式武器,建立培训游击队员的学校,为被占领区的抵抗组织运送炸药……这些不属于常规军队的秘密战士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米尔顿用合适的节奏和华丽的写作风格讲述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泰晤士报》
米尔顿是讲故事的大师,阅读这本书让人振奋,这是对那些隐秘英雄的致敬。
——《华尔街日报》
米尔顿既不颂扬也不贬低,他只是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
——《今日美国》
最危险的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Most Dangerous Book: The Battle for James Joyce’s Ulysse
9.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文‧伯明翰 译者: 辛彩娜 / 冯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文学史不是一幅风景画,而是一个战场
※2014年《纽约时报》《经济学人》《芝加哥论坛报》《旧金山纪事报》《科克斯书评》畅销书
※2015年美国新英格兰笔会非虚构类小说项大奖
※2016年杜鲁门•卡波特文学批评奖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书的故事。一本在连载中就被斥为色情,一度被英、美两国查禁的书,在作者罹患眼疾、生计无着的境况下陆续写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拥有它、售卖它、宣传它,在大部分英语国家都是违法的。而如今,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它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巨著。而它从地下到公开,从查禁到合法,从贬斥到赞誉的豹变,不啻于一段作家、出版人、盗版商、律师和法官共同参与的冒险旅程。这就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最危险的书》是关于《尤利西斯》这部大百科全书伟大“命运”的交响曲。作为一部文学史的专著,史料的详尽和论证的扎实显示了作者学术水平的高度。此外,《最危险的书》突破了文学史的传统边界,进入了文化史的广阔天地,由此带来了开阔的视野。
【媒体推荐】
这是一个讲得很精彩的好故事———现代主义如何击败言论审查的权威体制。凯文•伯明翰用他杰出的想象力重现了乔伊斯和他的世界,书中描述栩栩如生,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
———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普利策奖获得者,著有《哲学俱乐部》
《最危险的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非虚构作品,书中聚集了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情节跌宕起伏,足以让一名小说家艳羡不已。通过凯文•伯明翰精湛的表述以及无懈可击的研究, 这个关于一本书足以改变世界的故事以戏剧性的方式宣称:文学史不是一幅风景画,而是一个战场。
———马修•珀尔(Matthew Pearl),《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著有《但丁俱乐部》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政府言论审查制度以及反淫秽法下所受的迫害,在写作功底深厚的凯文•伯明翰这本文采飞扬的书中得到了绝佳诠释。伯明翰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旅程,穿过乔伊斯所遭受的桎梏,最终抵达《尤利西斯》的解放。这本书文笔流畅、新颖独特,为读者重现了一个已经消逝的世界,那里有小杂志、文学资助、邮政与海关法、正风扫荡以及法庭里的英雄。
———罗伯特•斯庞(Robert Spoo)著有《无版权:盗版,出版,公共领域》
1453 豆瓣
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8.9 (83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本书是罗杰·克劳利著名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1453
君士坦丁堡的战火,两个文明的撞击
《今日美国》夏季最佳图书 《旧金山纪事报》夏季最佳图书
克劳利引人入胜的叙述……读之更像生动的小说。人物……描摹极其细致,全都是基于历史文献,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洛杉矶时报》
克劳利对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的重述极富戏剧性,激动人心。
——《旧金山纪事报》
出神入化……罗杰•克劳利为一个古老而永远引人入胜的故事注入了新活力。《1453》融合了军事史的令人着迷的细节和对宗教意象的丰富指涉,这些意象对战争的双方都有极大影响。
——《经济学人》
节奏轻快,是了解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长期敌对关系的入门必读书。
——《科克斯书评》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火的记忆 1: 创世纪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路燕萍 作家出版社 2014 - 10
《火的记忆Ⅰ:创世纪》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1700年,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美洲大陆上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最初的声音”,以神话的形式再现了一个颇具魔幻色彩的、具有神性的美洲大陆。而第二部分“旧'新世界'”,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美洲陷入到了无止境的灾难之中,不仅资源被掠夺,土地被占有,记忆也被绑架。而在官方历史角落中被忽略的真实片段,正是作者关注与书写的重点。作者“试图拯救整个美洲被绑架的记忆”,以澎湃的激情将被遮蔽的真相和被抹杀的身份一一还原。字里行间洋溢出作者对伤痕累累的美洲大陆深沉的爱。
作者文风自由的特点在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部“多声部呈现”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说“……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一部小说,或者杂文、史诗、记录文献、编年史册抑或其他。”《火的记忆》三部曲是加莱亚诺最重要的作品,是作家历时9年(其中7年用于搜集、查证各种资料)、前后修改30余次的倾力之作。本书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图画均为作者手绘,亦为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由香港作家、独立记者张翠容作序推荐。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豆瓣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8.0 (46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阳子 译者: 章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前沿之作、畅销日本十年的近代史经典。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天鹅绒监狱 豆瓣
L’ ARTISTE D’ ETAT
8.2 (44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译者: 戴潍娜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11
◎匈牙利道德勇气的标志性人物,言说东欧艺术自由与禁忌
◎在充满压制的国家中做一个创作者意味着什么?
◎是谁创造了这种“镣铐下的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东欧“被囚禁的艺术”、泄露统治者内心秘密的地下文学,由一个天生爱唱反调的人以一种“御用作家之良心”的口吻所写。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被“审阅”的文学和匈牙利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极富洞见地描述了“镣铐下的美学”、艺术家与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
事实就是这样:碰不得的禁忌,不宜居的生活,不可说的言论,无形的条条框框,永久流产的不被接受的思想,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的作品在审美意义上贫瘠乏味。艺术大厦就从这些国家设置的栅栏里拔地而起。我们巧妙地在艺术宅邸里改组家具。 我们学习在规训中生活,那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一部分,不久我们将变得渴望它,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创作。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媒体及学者评价】
别看这薄薄的一本书,它将会被众多美国研究生在他们严肃的论文中引述;它将会出现在社会学教授推荐的经典阅读清单上;它将成为中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欧的文化宝库里不能没有它。
——乔治·康纳德(George Konrád),匈牙利作家
一部奇特又新颖的、关于后斯大林时代东欧艺术家处境的著作。
——尼尔·阿舍森(Neal Ascherson),英国作家
这本尖锐的著作能使人多些明智,少些沮丧。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
当极权主义的思想控制日臻完美时,制度化的审查却变得过时了。哈拉兹蒂以令人不安的智慧分析了这一悖论。
——李克曼(Simon Leys),比利时汉学家、作家
关于极权主义美学的一份绝妙的报告。
——《卫报》
可以说,哈拉兹蒂是从米洛什《被禁锢的头脑》结束的地方开始写起。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事务》杂志
哈拉兹蒂赋予平淡的行文以诗意,这是只有诗人才做得到的。
——《当代社会学》
在哈拉兹蒂的解说中,除了对政治和当下时事的关注,他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理论趣味的问题。他或多或少地使我们意识到西方艺术的价值和实践背后那些尚未被我们意识到的设想。
——《纽约时报书评》
时间的女儿 豆瓣
The Daughter of Time
7.9 (6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瑟芬·铁伊 译者: 徐秋華 华夏出版社 2003 - 9
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推理小说,甚至很「不像」一本推理小说。小说中所谓的案件是英国历史上一宗家喻户晓的故事:理查三世为了纂取王位,谋杀了囚禁在伦敦塔中的两个小王子。嫌犯的「罪行」令人发指,更令人深思。但是病床上的格兰特探长却根据他缜密的推理,一举推翻了流传四百年之久的历史定论,并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未必就是你听来、看来的那样!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3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8.3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文艺复兴是什么 豆瓣
ルネサンスとは何であったのか
6.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计丽屏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是想看见、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的爆发——本书以对话的形式,通过作者虚拟的徘徊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三个城市的两位旅人的对话描述了依次盛开的文艺复兴之花,展示了以雷奥纳多•达•芬奇、腓特烈二世、圣弗朗西斯、切萨雷•波吉亚等为时代增添光彩的人们的魅力所在,热情洋溢地描写了长达40年的文艺复兴,当属了解这段历史最为精彩的入门书。
-----------------------------
【编辑推荐】
1、盐野七生,日本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家之一,其前作《罗马人的故事》得到俞敏洪、王石、王巍等人倾力推荐,全套十五册累积印量已超百万册。
2、轻松易懂,在作者优美的语言仿佛置身于文艺复兴时代,做一天文艺复兴人。
3、装帧精美,内文纸采用进口轻型纸,质优量轻,不含荧光增白剂,便于读者携带和阅读,具有天然特性。封面采用仿布纹纸,圆脊精装,典雅大方。用文艺复兴时代气质的载体承载这段历史。
-----------------------------
【各方评价】
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历史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我去过意大利四次,也自驾游过西西里岛两次。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