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豆瓣 豆瓣
A Room of One's Own 所属 作品: 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文集)
9.3 (175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周颖琪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2022年8月10日 已读
对于这本书唯一能作出的评价是:去读
女性 随笔
花事 豆瓣
所属 作品: 花事
7.5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柯莱特 译者: 黄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花事》是法国著名作家科莱特的杂文作品集,也是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作品集。
作者说:我从没和诗人马拉美本人有过交往。他长满络腮胡子的可爱、尊贵的脸曾从我身边经过。我从未见过埃里克·萨蒂,他总是用力排挤我的一个前夫。我从没见过莫泊桑,他执意要在某顿所谓的“花酒”之后跳到马恩河里去,以免充血身亡。我从没碰到过巴尔贝·道尔维里所谓的长了鳞片的傲慢的魔鬼……然而,我很高兴在那些年间做他们的同时代人,如果不说是他们的朋友,仅仅作为见过他们的人。一天,被他那帮当地赶猎物的同伴独自留在一条美洲豹出入的小径上,他等得百无聊赖。抬起头,他看到上面有一簇兰花……一朵别致的兰花。它像极了一只乌、一只螃蟹、一只蝴蝶、一个魔法、一个性器,或许甚至还像一朵花。惊艳之下,猎人放下猎枪,并非不冒生命危险地爬了上去。他果到了兰花下来,正好看到朝他走来,朝没有武器、空空两手的他走来,一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的美洲豹,它被露水打湿了,做梦般地打量了猎人一眼,继续走它的路。在依然阳光灿烂的阿尔卑斯山脉上空,一团酝酿着暴风雨的云朵,蓝得像一只野鸽子,碰着山峰。很快,满月将在星辰的白雪中潜行,直到黎明时分,那些在白天始终闭合不开放的沙地上的白百合,将变成蓝色。
特别的猫 豆瓣
On Cats 所属 作品: 特别的猫
7.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多丽丝·莱辛 译者: 邱益鸿 译林出版社 2018 - 6
•首次完整展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猫世界,不再错过任何一只猫
•特别收录插画师有鹿清新手绘
•苏童、梁文道、朱天心、余秋雨、王海鸰齐力推荐
——————————————————————————————
无论你是谁,总会遇到那只属于自己的猫。
当你坐在一只相识多 年的猫身边,把手放在他身上,试着去适应他那不同于自己的生命跳动的频率,他会不时抬起头来,用一种异于平常的温柔语气向你打招呼,告诉你,他知道你想走进他的世界。
2021年12月19日 已读
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本书里的猫像人但不像猫,我相信真实的猫是不会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所在,并不需要人类来赋予。作者可能自以为爱猫,却完全不懂得尊重猫,像个笨拙的家长一样把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强加在猫身上,在这本书里猫再一次沦为人类抒情的工具。人类连自己同类的心思都度不准,就别以己之心度猫之情了
动物 随笔
迷人怪物 豆瓣
Fabulous Monsters: Dracula, Alice, Superman, and Other Literary Friends 所属 作品: 迷人怪物
7.5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译者: 徐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小红帽与朝圣者但丁带领我们穿越人生路上的黑暗森林;我们听见浮士德在追问,在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的时代,灵魂价值几何;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引发了一场讨论——用理性面对疯狂,同时在疯狂中寻找理性……
▼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如独角兽,他们是来自永恒的虚构之境的原型形象,带领我们驰骋在奇想幻象的国度,体验多样人生,成为无数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我们随着时间之流长大,经历生老病死,而书中人物始终是我们第一次阅读故事时的样子,但也会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而变化,给予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新启示,教会我们爱、失去与世界本身的复杂之处。
▼本书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一堆谎言 豆瓣
Quel bowling sul Tevere 所属 作品: 一个导演的故事
8.7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译者: 林淑琴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1
王家卫、贾樟柯之启蒙导师
斯科塞斯、文德斯之美学偶像
戛纳、威尼斯、柏林国际电影节三金大满贯纪录创造者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世界殿堂级艺术大师
安东尼奥尼的故事速写
导演目光下的独有景观,用词句演绎的纸上电影
收录《云上的日子》《爱神》之灵感胚胎
「我们具体的真实世界 ,有鬼魅般抽象的本质」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世界殿堂级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创作笔记,记录了他在工作、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和创意构思,33篇故事皆作为酝酿中的电影素材而写就。这位“写作的导演”以充满摄影眼自觉的视觉化笔法,对种种情境进行“速写”,组织起了意蕴万千的景观和意象,不仅有着超然的文学性,也与其执导的电影群相勾连,构建出一位大师的诗性世界。
* * *
◎ 世界三大电影节三金大满贯得主的灵感速写本,安氏风格元素的集中爆发:
暧昧疏离的情感、难以捉摸的命运、莫名暗涌的暴力、无助赤裸的内心、隐匿虚无的真实……延续《奇遇》《夜》《红色沙漠》《放大》等代表名片的现代主义内核,用词句演绎精神世界的危机和不安。不仅收录晚年经典《云上的日子》《爱神》之“文本胚胎”,更是未拍之作的“创意魂器”。
◎ 视觉的蒸馏精粹与主题蒙太奇,邀请读者体验名导演对世界的观察模式:
安东尼奥尼独特的“电影眼写作”,不只是电影用语的闪现,如“眼睛摇摄”“开始淡入”,或是“声画不同步”的场景和听到的“画外音”,更是未拍成电影前,种种素材的视像化白描和蒙太奇拼贴。作者在非虚构与虚构间自由游走,透明展示了包含叙述核观念的构思过程。
◎ 新版封面装帧由新锐设计师操刀,尽力贴合安氏风味,更具收藏价值:
视觉主图选用点彩派代表画家乔治·修拉的素描画《夜游》《阅读的男人》,迷幻红绿恣意渲染,一如安氏弥散意识流之书写。护封选用膜银卡覆超亮膜+逆向上光工艺,还原雾面光影感;内封选用太空梭哑粉覆触感膜,手感奇特微妙,契合细腻空灵气质。
📖 内容简介
一次始于终结的邂逅
一份引而不发的情爱
一封自我剖白的信件
一桩逆伦弑父的罪行
一场动机未明的枪杀
一段生死飘摇的航程
…… ……
这是安东尼奥尼的故事速写,也是他酝酿中的电影素材。
种种情感残简和灵感片段,构筑出一位大师的超然世界。
📖 名人推荐
在学生时代,我在专业上受到很多安东尼奥尼的影响,看过他很多电影,也看过他很多书。我还记得他对空间的描述,是说沉浸到一个空间里十分钟,可以与它做交流。那时,我才顿悟到空间也是有生命的,是可以触摸、可以交流的。
—— 贾樟柯
我看到好多我特喜欢的电影,就是所谓的直面世界的,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云上的日子》,到今天他还在告诉我,告诉我们大家,他在《奇遇》里看到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生活一团糟。几十年来他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一团糟,但是实际上你能看到他有些变化,可能他会加上一句:我们的生活一团糟,但生活就是这样。
—— 娄烨
我被《奇遇》以及安东尼奥尼后来的电影摄去了魂魄,他直视着灵魂之谜,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地去体验这些画面,并在此间漫游。
—— 马丁·斯科塞斯
我更倾向于从角色的主观立场去观察和思考,而米开朗基罗更冷静、更疏离,不在中间,而是讲故事的人的俯视。间离是他的主题:分离、不相容、疏远。我的电影也贴着类似标签。对我来说,疏离在影片里逐渐成形,而米开朗基罗的疏离是持久存在。
—— 维姆·文德斯
📖 媒体推荐
在世界上空虚寂静的空间中,他找到了能够照亮我们心目中寂静空间的隐喻,他还在其中找到了一种怪异可怕的美:简单质朴、优美典雅、充满神秘、萦人心头。
——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这些文章,就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一样,把明亮的风景和空灵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这些显然是他的工作笔记,无论从对导演方法的分析和文学内容本身来看,它们都很有趣。
——《图书馆杂志》
余韵不绝、萦绕心头,令人耳目一新的讲求真实……本书在问的,是一些严肃、坚韧的电影人无可回避的问题——电影对于思想的欢迎,是否一如其对伟大的情节之神的热情?
——《纽约时报书评》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豆瓣
Saf ve Düşünceli Romancı 所属 作品: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8.2 (85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彭发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9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罕•帕慕克 最新作品!
截至本书,帕慕克的重要作品已全部出齐。
一个小说家对读者的揭秘与渴望。
成就奥尔罕•帕慕克的文学省思。
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老帕,充满纯真的乐观召唤大家——“让我们来读小说吧!”
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
——奥尔罕•帕慕克
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豆瓣
所属 作品: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8.1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陈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内容简介】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大文豪让·雅克·卢梭临终遗作,是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的思想和感情。书中收录了十篇漫步遐想,表达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怀。
【编辑推荐】
卢梭临终遗作,一个孤独隐居者的自我对话。
书中收集了十篇漫步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卢梭自己也说过——“我做的事情与蒙田一样,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随想录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我的遐想录则完全是写给自己的。”
书中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与情怀。同时,本书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
最明智之举莫过于在我力所能及之处,做我乐于去做的事,无论群居还是独处。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卢梭的叙述中充满矛盾,当他想要表现得坚强,他的文字中却透露着脆弱。这是他从未因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证据,他只是变得越来越自我。因此他是纯粹的,而这份纯粹无关道德。
哲学 法国 随笔
写给无神论者 豆瓣
Religion for Atheists: 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s of Religion 所属 作品: 写给无神论者
7.7 (42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梅俊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尽力去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许多无神论者的兴趣所在,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于一旦假设他不存在,人类将如何自处。《写给无神论者的宗教》主题在于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是他也能发现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给人带来安慰的 。在这部刺激的完全属于作者首创的并且即将面临着争议的作品中,德波顿认为世俗的人们可以从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道德、艺术和教育等等领域中去学得一些东西。在这本书中,德尽力去淡化和消弥宗教中教条主义的一面,摄取了宗教中能够安慰怀疑论者当下思想的一面,让人们去感受美丽和睿智的东西。
日本人的画像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观察深刻、论点精辟,各种典故信手拈来;随性冲淡,幽默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本带领读者领略日本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轻松读物。
.
古代文化是从中国拿来的,近代以后的文化是从欧美拿来的,那么,日本文化是什么?日本人是什么?
.
这“令和”年号令一些中国人颇为兴奋,因为他们上网一查,到底逃不出中国古籍,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文化简直是如来佛的手掌。
.
日本人喜爱日本论,简直是活在日本论当中。不仅喜爱自画像,而且喜爱别人给他们画的像,无论画得美,画得丑。不仅多事之秋大谈日本论,盛世也大谈日本论。这倒像《菊与刀》那本书(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说的,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眼光。
.
日本要自立于民族之林,乃至跻身于列强之间,本无可厚非,但是以侵略扩张为立足之本,他们眼盯着的,对于朝鲜、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只能是一片黑压压的乌云。似乎这乌云现今也未见消散。
.
日本的漫画、动画片以及影视内装了很多中国文化,特别是《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两部古典文学,这也是我们感到亲切、易于接受的奥秘所在。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Notes 所属 作品: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8.2 (119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罗长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作阅读家的职业,不会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适合。
作家热爱读书,这似乎是自然的事,但像毛姆一样,按图索骥,从作家的作品问解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再由他们的生平和性格回转身,关照作家的作品,并以此写成一本精彩绝伦的随笔集,也是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妙事。
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也是毛姆对于阅读和哲学的洞见之书。文学巨匠的辛辣秘密与有趣人性,简·奥斯汀善良的“刻薄”,司汤达内心的自卑,福楼拜童年的沙滩初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迷惑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叛……
遗产 豆瓣
所属 作品: 遗产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彭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8
《译文经典•遗产》主要内容简介:妈咪,妈咪,你在哪儿啊,妈咪?我会变成植物人吗?我得重新开始生活、也许英格丽能永远照顾我等。
东京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东京记
8.3 (7 个评分) 作者: 田川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东京记》分杂人和杂事两部分,收“安藤先生”、“田中老头”、“老朱同志”、“搭快车”、“看广告”、“上茅房”、“打领带”、“泡酒吧”、“图书馆”、“旧书店”等30多篇文章。
《东京记》由田川编写。
白痴 豆瓣
所属 作品: 白痴
7.9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坂口安吾 译者: 吴伟丽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以1945年4月15日东京遭空袭为背景,描述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是从观念出发,描述一个人工的精神世界。
美好的七年 豆瓣
The Seven good years 所属 作品: 美好的七年
8.2 (3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方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过去七年间,埃特加•凯雷特有很多担忧:儿子列夫出生在恐怖袭击的中心特拉维夫;父亲生病了;他经常做关于伊朗总统的噩梦;还有一个穷追不舍的电话销售员大概一直到他死的那天都会推销产品给他。但从黑暗、荒诞的生活中诞生了许多有趣、温柔和沉思的文章。凯雷特在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趣 和深刻之间自由转换,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反复无常,人类是如何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善的。
第一口啤酒 豆瓣
所属 作品: 第一口啤酒
作者: (法)菲利普·德莱姆 译者: 怀宇 / 郭昌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8
德莱姆善于在寻常生活中发现微小的题材,他写垃圾,写墨水漏痕,写餐具上的图案,写闭上眼睛时眼皮后面不断变化的光斑;他写打手机时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写在车站迎接朋友时小小的担心,写进酒馆前最后慢下来的几步。按照德莱姆的自叙,“短文是与人们想停止的时间的一种关系”,它们是逝水年华的一幅幅照片,在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加以陌生化处理后,隔着时空的距离,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在这部散文集中,德莱姆的超越之处在于他不仅仅写乐趣,还写出了乐趣之外的尴尬、懊恼、沮丧和矫情;在这种种不愉快之中的诙谐内核,有了自嘲的况味,也显示出法国式的达观和幽默。
享乐主义手册 豆瓣
The Hedonism Handbook 所属 作品: 享乐主义手册
6.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弗洛克 译者: 小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6
离开工作,爬上吊床。工作的时间越少,生命的收获越多。反对有组织的生活,拥抱古希腊的智慧,正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词语——享乐主义。尽管自我提高的艰苦训练能给我们一些帮助,休闲和愉悦也不会一无所获。让你身体内那个享乐主义者跳出来,让愿望成为你的向导:
要敢于不带电脑和手机去休假。
让红酒和性爱给你健康。
今天就去拥抱你隐秘的,无所事事的欲望。
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可以改变你的生活,让你重新认识罪恶和美德。
本书助你规划全新的幸福之旅,把一条狭窄的直路变成开阔的视野,渡过快乐繁茂的人生。
————————————————————————————————
好逸恶劳的人站起来!
享乐主义才是终极王道!
你敢不带手机去旅行吗?
你能远离网络一周以上吗?
美酒与性爱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吗?
你敢放纵自己一整天无所事事吗?
《享乐主义手册》告诉你:
享乐的好处多多
下班后喝一杯的十大好处
经常做爱的五大好处
十个该刷卡付费的重要事项
十项一闪即逝的事物
晋身享乐主义者的步骤
放慢步调的十个必成方法
现代人再也不做的十件好玩事
死前得干的十件爽快事儿
壮观奢华的十大世界地标
埃及艳后、毕加索、邱吉尔、雪儿、麦当娜、小甜甜布兰妮……以身作则背景推荐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所属 作品: 纽约琐记(修订版)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