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金阁寺 豆瓣 谷歌图书
金閣寺
8.9 (25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重要代表作,发表于1956年,长篇小说。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金阁寺》发表后大受好评,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三岛要在《金阁寺》中描述这种对传统既爱又憎的奇妙心态,这在他看来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错美学,于是将金阁寺僧徒的思想和行为作艺术上的提升。他要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死与颓废”的美,构筑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总之,三岛由纪夫驱笔写《金阁寺》,就是以金阁与人生相比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的关系。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70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女巫的子孙 豆瓣
HAG-SEED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沈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霍加斯•莎士比亚”经典改写系列第三部作品,时代周刊盛赞的“新莎士比亚小说”。
加拿大文学女王、布克奖小说家、热播美剧《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重讲莎翁经典《暴风雨 》。
仇恨如暴风雨,情绪爆发的顶点,原谅才能给人自由。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内容简介】
菲利克斯正在筹谋一场足以震撼整个戏剧界的大事——有史以来最华丽、最颠覆、最魔幻的《暴风雨》。他几乎掏空家底,倾尽精力,全身心投入。在爱妻和小女儿相继离世后的独居日子里,这是唯一一件他还有动力去做的事,也唯有这般,寂寞和悲伤才不至于吞没他。
可是,那些改变一生的事情,不都是一瞬间发生的么?在此之前,溃败毫无预兆……
一切就绪,菲利克斯准备开始的时候,托尼——他最信任、最依赖的工作伙伴——告诉他:“很不幸,理事会投票决定,终止与您的合同。”
地位、荣耀和尊严搭建的人生,突然反转,那一刻起,复仇的念头就控制了他……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8.0 (13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究竟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灭……?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热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两人自觉地披上苦行僧的袈裟,分别以爱人为自己唯一引导,竭力攀爬着通往美德巅峰的崎岖窄道。
爱恋至深时,他们间的精神交融达到如此和谐、如此愉悦的地步,以至完全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任何不完美产生的可能。两人选择书信交流的方式,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隔。事实上,母亲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拒斥。她疯狂地追求灵的境界,迷醉于向幸福无限趋近的过程而逃避幸福切实的降临;惟其如此,爱情才永不会“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种难合难离的痛苦纠结中愈发转浓转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亦满心企盼与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果园城记 豆瓣
8.8 (6 个评分) 作者: 师陀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0 - 7
本书介绍了作家师陀所作的短篇小说17篇。独具风格和特色,紧扣时代脉搏,值得一阅。
堂吉诃德 豆瓣 Goodreads
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8.6 (21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塞万提斯 译者: 张广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具国际影响的杰作,书名全称为《匪夷所思的拉曼查绅士堂吉诃德》。
作品描写了读骑士小说入迷的没落绅士吉哈达,自号堂吉诃德,试图用虚幻的骑士之道还世界以公正与太平,先后三次骑着老马出外行侠。他雇请崇尚实际的农夫邻居桑丘·潘萨作为侍从,与自己一起经历了风车大战、英勇救美、客栈奇遇、恶斗群羊、挑战雄狮、人地穴探奇等等奇特事变。他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不断闹出笑话,被人捉弄,屡遭惨败,直至临终之前才翻然醒悟。小说通过塑造与刻画堂吉诃德这一滑稽可笑、可爱而又可悲的人物形象,成功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表达了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要求和愿望。
金色笔记 豆瓣
The Golden Notebook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丽丝·莱辛 译者: 陈才宇 / 刘新民 译林出版社 2013
这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纪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
黑、红、黄、蓝四色笔记,一个不安灵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理的表述,一个生活的总结。它的多彩反映着主人公迷乱失重的灵魂。
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图解了整个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兼具感性与知性。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神圣家族 豆瓣
作者: 梁鸿 2015
从“梁庄”到“吴镇”,梁鸿用12个故事书写身处吴镇这一“县域”里生命群体的命运,他们是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12篇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联系的篇章,以在地的烟火气息和丰盈的诗性话语讲述着“吴镇”的故事,人物命运盘根错节,互相链接,一气呵成。
吴镇作为一个县城,它处于剧烈变化的城乡大环境下,从公共管理、社会结构、文化继承上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她将它提取和抽离出来,以此为标本观察中国县镇的生存样态与人文景观,在那里发现了以“梁庄”和“吴镇”为代表的中国乡村以外的另一种充满了悖论、矛盾和复杂意蕴的现代性发展逻辑和幻象。
宇宙奇趣全集 豆瓣
Tutte le cosmicomiche
9.1 (5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 杜颖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这本书首次将卡尔维诺从一九六四年起讲的所有宇宙奇趣的故事收录在同一本书中,本书也起到了一个有趣的作用,即把现代科学很难的概念变得轻松而且可见,达到建立一种更接近宇宙起源的神话而不是科学小说的文学种类。
未知大学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Ambere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范晔 / 杨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其它标题: 安特卫普
波拉尼奥一直以诗人自居,非常珍视自己的诗作,得知病情的几个月后,他亲自整理自己几乎所有的诗歌手稿,是未来将出版的《未知大学》的雏形。
中文版诗集以《未知大学》为主体,同时收录作者此前已出版的另外三部诗集:《安特卫普》(2002年)、《浪漫主义狗》(2000年)和《三》(2000年),涵盖波拉尼奥1978—1994年间创作的几乎全部诗歌,中文版基本保留了各部诗集的完整形态。
深陷波拉尼奥毕生之作的读者会轻易发现,《未知大学》有他之前作品的影子。对于了解波拉尼奥小说的读者而言,相似的主题充盈他的诗中:性、死亡、政治、侦探、年龄、时间、勇气、犯罪、堕落、加泰罗尼亚、毁灭与漠视、遗忘、晦涩的作家、老朋友、灯塔、折刀和驼背小人……
“未知大学”的概念来自科幻小说家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谋杀的穆罕默德》。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在“未知大学”里任教,这里有着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式人物,这是一个荒诞风格的学习中心。“未知大学”里的人有着典型的共性:他们是天才,为了他们的天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的思想是超脱世俗的。天才就是一个另辟蹊径来抵达真实的人。
波拉尼奥如饥似渴地阅读,涉猎广泛,他的阅读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这解释了为何看似不可能的诗歌英雄花名册里的名字会如胡椒粉的气味一样散发在他的书里。波拉尼奥充满幻想的前辈博尔赫斯一句有名的想象: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而波拉尼奥反转了这种想象:“亲爱的,那不是天堂。”
一个要求极度精确的猎人,小心翼翼地雕刻着他的结构
《安特卫普》,在《未知大学》中此部分名为《远走的人》,由56个短小章节组成,是波拉尼奥在25岁以后写的,直到2002年才出版。这是文学上的一次实验。波拉尼奥写道:我为自己及那些我不能确定的人,写下这本书。这完全是个人的自我记录,写一个念头,或一幅图景。
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浪漫主义狗》大部分诗散见于《未知大学》的几个部分,其中一首名为《索尼》的诗,在《未知大学》里以无题诗《我在酒吧里有个人叫索尼》出现。《浪漫主义狗》是波拉尼奥最强烈的个性表达之书,收录44首诗。形式多变,长短不一,是一种读者曾经未见的新的诗歌文学表达,充分表明波拉尼奥是一个好诗人。“浪漫主义狗”取自一个简单的比喻: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大部分是回顾年轻时的自由, 在那个“不会被无限吓到”的二十二或二十三岁。
一部分行(但不一定押韵)的黑白公路电影
《三》共包含三个部分,由三个完全不同的诗歌组成:《赫罗纳秋天散文》《新智利人》与《文学散步》。《文学散步》未收录在《未知大学》中。第一部分《赫罗纳秋天散文》(1981),是一系列电影片段组成的散文诗;《新智利人》(1993),是《在路上》的诗行体,讲述一个年轻智利乐队从家乡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巡演的故事;《文学散步》(1994),有数字标号的57小段,以散文的形式,大部分以“我梦见”开始,经常提及文学界的人物。
--------------------------------------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推荐:
1 这不是一部诗集。
2 这是一份文学病人的病历。
3 这是一部分行(但不一定押韵)的黑白公路电影。
4 这是《荒野侦探》的官方同人 (Copyright ©2666)。
5 这是拉美青年艺术家的画像x护身符x袖珍黑洞拼图。
6 这是一本诗体“小说”——如果《2666》也是一首一千页的叙事诗的话。
7 这是一种反抒情(这甜腻之霾!)的大颗粒反诗歌。
8 这是尼卡诺尔 •帕拉(波拉尼奥挚爱的智利诗人)开着“海之星”飞碟在墨西哥城上空用气体写成的恒定青春版《解放神学》。
9 这是写给一代(被)革命(诱惑又抛弃的)孤儿的情歌。
忘掉上面所有的废话:这是一部诗集而已。
◆几近涵盖波拉尼奥1978—1994年间创作的全部诗歌。中文版波拉尼奥诗集包含主诗集《未知大学》,及另三部诗集《安特卫普》《浪漫主义狗》《三》。波拉尼奥本人整理完留待出版的《未知大学》,包含后三部诗集的大多数内容。中文版基本保留了各部诗集的完整形态。
◆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赞赏有加,轰动文坛的《2666》《荒野侦探》《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作者,感到最不脸红的作品。
◆写诗是任何一个人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世界上能做到的最美好的事情。最终诗人像孩子和诗人的孩子。
◆如果波拉尼奥没得重病,他也许仍是一位流浪诗人,对他所写的情色场景爱不释手。他的小说提升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他的诗歌和诗性的敏感让他登上了文学高峰。
◆主诗集卓纺精装布面,用于珍藏及长久翻阅。三本诗集,采用浅草色、驼色、泥灰色的杰尼雅纸张,车线装订,内文使用字典纸,以方便携带,随时阅读。随书另附米色杰尼雅精美单页。立体呈现波拉尼奥的诗集特点。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8.0 (327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彼得堡 豆瓣
Петербург
作者: [俄罗斯] 安·别雷 译者: 靳戈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
在西方,安德列•别雷被看作是20世纪俄国小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著名小说家纳博科夫更是将安德列•别雷最重要的作品《彼得堡》与西方的另外三部划时代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变形记》一起,列为他最欣赏的20世纪西方四大名著。
《彼得堡》凭借丰盈的想象和跳跃的意识流描写,再现了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彼得堡十天里所发生的故事。在宏大的背景下,工厂罢工、游行、暗杀频频上演,平民与贵族、革命党人与奸细密探轮番登场。不按时序构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意识活动,共同绘织出一幅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末期的多重奏图景。在作者笔下,“彼得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它联结着俄国的历史与未来,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敌对世界的交接点”,具有世界规模的象征性。
我们在此相遇 豆瓣
Here is Where We Meet
8.9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吴莉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性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
没人能比死人更懂得咀嚼活着的滋味。
在里斯本,约翰遇见自己的母亲,坐在一个公园长椅上,冲他绽出学生般的天真笑容。她已经死去十五年了。
在克拉科夫的集市,他认出了肯,他的“向导”,他少年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上次相遇,肯六十五岁,而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
如何计量,进入我们人生的,究竟有多少生命?
这本书领我们在生者与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欧洲:从里斯本,到日内瓦,到克拉科夫,还有伊斯灵顿、马德里、波兰……
那些看似独立的故事,暗自勾连;那些难以安顿的灵魂,终于找到归属之所;那些感性可触的记忆,刺痛了现在。
万火归一 豆瓣 Goodreads
Todos los fuegos el fuego
9.0 (12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范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6
《万火归一》是阿根廷文学大师胡利奥·科塔萨尔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八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是传世名篇。
他优雅细密、玄妙迷人的文字能像上帝的手一样翻云覆雨,复制人类感觉与意识的质地,将你带入一个时空交错,如梦似幻的世界。
《南方高速》临摹的是因车流被阻滞在高速公路多日而形成的一个临时微型社会里各色人等的心理群像。《会合》里那些幽微而极富诗情的意识流的主人是几度濒临绝境的切•格瓦拉。《万火归一》叠映了古罗马和现代两段同样魂销大火的三角恋情。《另一片天空》下,善感的“我”游荡在家庭、工作与露水情缘之间,神秘少年“南美佬”魅影般出没眼前,依稀竟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
荒原狼 豆瓣
9.4 (21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李双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6
《荒原狼》是一部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小说,大量运用了梦幻形式,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中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然读到一本《论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尔敏,经她介绍又结识了乐手帕布罗和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尔敏和帕布罗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尔敏杀死。
2018年5月4日 想读 哇这个封面
小说
断代 豆瓣 Eggplant.place
斷代
8.1 (120 个评分) 作者: 郭强生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6
纯真失落,激情过后,还有什么可以相信?
继白先勇《孽子》之后,又一经典作品
时报文学奖、金鼎奖得主
台湾重量级作家郭强生构思二十年代表作
2016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组入围作品
🌈 编辑推荐
☆《断代》是台湾中生代重要小说家郭强生构思二十年的得意之作,为郭强生首次引进大陆的作品,也是郭强生继前两本小说《 夜行 之子》《惑乡之人》之后,持续状写同志世界的痴嗔贪怨、探勘情欲版图的曲折诡谲,对时间、生命流逝做更进一步省思的经典作品。
☆《断代》的故事背景,时空承接白先勇的经典同志小说《孽子》,从八〇年代的台湾社会写起,一路写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之间,纵向描绘了一个世代的同志形象。郭强生借这本作品,抛出“爱是什么?”“同志/我的存在究竟是什么?”等终极提问,让我们通过这些问题更清楚地看见自己。
☆《断代》以推理小说的手法展开,由三条看似关联薄弱的叙事线入手,在同志世界中表演伪装、真假莫辩的氛围里,通过各个角色的心理活动或成长回忆,构筑出一个个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谜题,直至故事的末尾读者一窥故事背后的真相,方得恍然大悟。书中不仅对因同志身份而被迫处于社会边缘的心理刻画入微,更触及了成长、衰老、死亡及死后的“游魂”,运用这些元素,对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爱情,完成了一种立体而独到的诠释。
🌈 内容简介
曾在交际圈风光无限的老七已步入中年,在亲密好友重病离世之后,还是坚持在台北闹区独自守着“美乐地”酒吧。曾经被一个大学生伤得很深的他,对于追求了大半生的爱情,仍然怀着哀怨的心情。
小锺在高中时被同学姚诱惑,却也让他初次尝到情欲的滋味。大学时期他和姚再次相遇,姚的身边多了好同学阿崇,学姐Angela,四人之间的感情复杂暧昧,似假还真。对姚的不解,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青春的悸动,随着美好黄金年代的逝去,不堪回首。
在便利店打工的阿龙,默默守护女友小闵,打算存够钱之后,小两口一起开一间进口服饰店。他一直怀揣着一个令他困惑羞耻的秘密不愿正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对面酒吧的老板倒卧在店内……
通过这些主要角色的回忆和忏情告白,一种特殊边缘身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结构,在郭强生兼具宏观与微观的笔下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 名人推荐
如果并列《孽子》和郭的同志三书,我们不难发现世代之间的异同。《孽子》处理同志圈的聚散离合,仍然难以摆脱家国伦理的分野。相形之下,郭强生的同志关系则像水银般的流淌,他的人物渗入社会各阶层,以各种身份进行多重人生。两位作家都描写疏离、放逐、不伦,以及无可逃避的罪孽感,但是白先勇慈悲得太多,他总能想象某种(未必见容主流的)伦理的力量,作为笔下孽子们出走与回归的辐辏点。郭强生的夜行之子不愿或不能找寻安顿的方式。在世纪末与世纪初的喧哗里,他们貌似有了更多的自为的空间,却也同时暴露更深的孤独与悲哀。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相较于《夜行之子》偶尔流露出辞溢于情的感伤主义,《断代》的文字则更为凝练精准,刻画入微地呈现了同志肉身情欲和爱恨嗔痴的浮世绘,比起白先勇不遑多让;他犀利又深刻地直捣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恐同和恋同的灰色地带,且又将性和政治交互指涉谐仿,可说是直追创作《美国天使》的汤尼·库许纳(Tony Kushner)。
——酷儿与性别理论学者 张霭珠
这部文字沉稳,布局有戏剧的精巧,却又不失之晦涩繁复的长篇小说,处理的是中老年男同志的处境与心境。同志作为台湾异性恋霸权境内的异族,在1990年代同志文学大兴之后,早已不是什么冷僻的文学题材,然而郭强生的视角有其独到之处,从题材到风格,都有别于张致艳丽的“传统”同志文学,自有一股老派的、深厚的底蕴。
——文学评论者 朱宥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