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地铁 豆瓣
6.7 (48 个评分) 作者: 韩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地铁》为一部都市悬疑、惊悚和幻想类作品,被喻为“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全书分为五个独立中篇,彼此间有隐藏的线索交叉,因此也可视为分段式长篇。《末班》,一个老人在搭乘地铁回家途中,发现从隧道深处出现了很多奇怪矮人,把同车人都装进瓶子里运走了。老人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惊变》,地铁没有像往常一样靠站,而是一直不停地疯狂行驶。一个青年打破窗户,想爬到车头处看看究竟。在经过一节节车厢时,发现里面的人们正在发生各种变异……《符号》,地面上的城市看似正常运转,但似乎整个世界只是一个实验场。一个男孩儿深入地下,试图揭开这个秘密。《天堂》,人类已完全在地底生活,而老鼠似乎正在成为人类生存下去的引路人。《废墟》,地球已经由外星人接管,两个少年男女被秘密派回地球,以寻找先辈遗留的重要机密。这机密就藏于废弃的地铁世界中。而在外星人的地球指挥中心里,答案似乎远比想像的复杂。
2011年9月10日 已读
通篇晦涩的呓语,异常拧巴的阅读体验,难以评价的一本书。
中国 小说 韩松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1 - 5
《重新发现社会(修订版)》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重新发现社会(修订版)》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重新发现社会(修订版)》中找到答案。
2011年11月19日 已读
一本系统、简明,深入浅出的论点集,熊培云的文字谦卑、温和又朴实。
中国 思想 熊培云 社会
金陵十三钗 豆瓣
8.0 (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 1
小说《金陵十三钗》摹写的是“特殊女人”的言行心态。作品中,她把十三个风尘女子放置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和道德的背景之下,进行心灵的剖析和人性的拷问,带给人们的自然是一种剥丝抽茧般的阅读疼痛。
《金陵十三钗》是一篇关于仇恨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这些仇恨像潮湿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汹涌的暗流,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堤的一击。
自由在高处 豆瓣
7.3 (74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1 - 1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青春 豆瓣 Goodreads
7.7 (12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11
韩寒最新杂文精选集。
特别收录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包括“倒钩案” “荆州挟尸要价”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等杂文。
同时也收录韩寒在最近一年里的赛车、创作动态,以及他的生活真实记录。包括“ 必须竖中指”“ 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等随笔。
2011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郭凯 / 吴岩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1 - 12
以下节选自郭凯所作序言:
一本理想的年选也许应该像一个时代的博物馆,将一年里各种类型的作品做一个综述,无论是点子还是故事,逻辑的还是情感的,个人的还是大众的,面向市场的还是学术的,有出众之处,皆应汇集于此。遗憾的是,做到这一点很难,我们没有时间机器,无法从历史长河的下游回溯今天,去判断哪些作品最终能经历时间的筛选。面对时间,无人能做裁决者。我们都是众多筛选者中的一员,无论是此书的编者还是读者,无论是读过还是未读过此书的人。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之后,表达了对于“核心科幻”的信心;以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为阵地,坚持科学核心的作品依然是中国科幻的中坚力量。何夕的《人生不相见》以一个爱情故事为大背景,描述人类在新的星球上设计出的生命历经几十年追寻独立的努力。其中既有作者对于生物进化机制自然演化与人工干预之间差异的科学理解,也有对于包容性的多元文明的人文呼吁,而这一切被何夕熟练地融入了故事讲述人的个体故事中。景芳的《弦歌》是处于外星人统治下的地球人的反抗故事。外星人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政治开明,不杀平民,尊重艺术,但地球人依然要反抗,原因在于他们的孩子学习艺术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出于生存需要和畏惧。地球人类反抗的工具,和《三体Ⅱ•黑暗森林》中一样,是欺骗、牺牲和虽不高深却很实用的技术。显然,这两个故事都是今天中国在当代世界中生存环境的隐喻。《昔日玫瑰》是一个完全西方背景的故事,长铗想把一种女性主义的、包容的科学观放到两千年前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相互冲突的古罗马时代。但是对中国读者来说,这篇作品的背景显然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古希腊和基督教文明本身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乌托邦,我们百年来一直在学习他们的现代成果,而少窥见它们的古代源头。《热岛》只是夏笳对一个理工生毕业阶段细小的情感碎片的拼凑,然而在这段无比现实的描绘中,那一丝的技术描写却开辟了主流文学未曾碰触的独特领域,它也许不属于科幻,但既然无人认领,不妨也视作科幻的一部分。
事实上,《新科幻》上星河的《喷薄欲出》同样是这一类型的作品。星河着重刻画的依然是人,然而科研体制与社会、经济、政治间交叠的内幕却在极有个性的人物碰撞中一览无余。星河的这篇作品不会让人泪流满面或激情澎湃,却能让人学到足够多的东西。迟卉则像个文字中散溢着哲学气息的诗人,她的《深海鱼》用清丽而老到的语言描绘了土卫六这个遥远世界上的风景和文明,而她最终描述的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宇宙如同深海,我们都是被引力束缚的深海鱼,我们的生理结构让我们无法适应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人类的宿命。
《九州幻想》依然在上海高举“大幻想”的旗帜,试图把一切幻想文学类型打通,在商业化和艺术化间寻找一条个性解放的道路。在其作品中判定哪些属于“科幻”,显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区分这些东西对他们本身来说并不重要,“科幻”一词的定义都需要重置。万象峰年的《播种》是2010年“城市毁灭”专题的延续,不同的是,前两年选集中收录的这一主题作品,被毁灭的都是大型城市如西安、上海等,这次被毁灭的是相对较小的柳州。这座城市昔日铁路枢纽的地位被强调,来自平行宇宙的火车穿越时空,一次次地撞向这座城市,更深一层的世界在新一轮的毁灭中被揭示。苏学军的《星海彼岸》讲述一群失去记忆、历史和技术的人类后裔在新世界的探索,作者一贯重视人类最本质的奋斗和创造力量,新的世界图景和过去的历史一点点在讲述中展现,浑然天成。
作为网络刊物,《新幻界》逐渐在中国的科幻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一个有分量的新作品发表平台,并开始尝试将其中的作品汇集成实体书出版。梁清散的《烤肉自助星》几乎没有任何想要讲述哲理的宏大欲望,它仅仅是为了有趣而写的。当一位穿着密封宇航服的饥肠辘辘的探险者来到满是烤肉的星球上,他会遇到什么?这篇作品的每一个文字似乎都在刺激人最原始的生理欲望,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写科幻了。
《新幻界》不是唯一的网络科幻传播媒体,一家新兴的网站在这一年里吸引到了更多的目光,不仅仅有关于科幻的,也有涉及科学相关内容的。一直关心科幻发展的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在2010年底建立了一个商业化的分身:果壳网。在其众多颇受欢迎的版块中,支持短篇科幻作品发表的“果壳微科幻”栏目成了原创网络科幻新的聚集地。果壳网是一个科学青年聚集的场所,这里最文艺的科幻作品往往也有着很强的技术背景。半夏大魔王的《去记住他们》是一个机器人讲述的末日童话。人类从世界上如气泡般一个个消失,机器人踏上旅途,记录人类最后的痕迹,并最终似乎发现了人类消失的线索:他们如同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一个周期总是减少一半,却不知具体的个体谁会先离去;又如蜻蜓的幼虫,化作成虫前无暇告知同伴。几个简单的科学比喻,隐藏着人类的命运。
纯文学刊物开始大范围引入科幻作品,是中国科幻走出既有圈子的一个明证。刚创刊不久的文学双月刊《天南》以“星际叙事”作为其中一期的主题,刊载了四篇中国本土科幻作品,以深彻见骨的笔法在现实与幻想的交叠中挖掘当代中国的本质。陈楸帆的《开窍》延续其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叙事者的风格,两位刚刚接触社会现实的主角从社会底层和科研两个角落看到了一些惊心动魄的东西,并隐约拼凑出了世界的真相,决心以卑微的努力去揭穿它。作品映射出作者所熟悉的那一代年轻人对于生活的反抗。杨平的《山民纪事》描述了一个充满视觉感的、等级分明的城市模型,群山般环绕市区的高楼平民阶层和城市中央“盆地”居住的精英阶层,越是依赖技术的,就越卑微。山民用芯片改造自己的身体,那些看似时髦的东西也永远成为他们身处底层的标志。《文艺风赏》则刊载了韩松的《再生砖》,这是一篇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小说。灾区的人们用废墟、麦秸等材料制成颇有现代感的再生砖,将历史和亲人的鬼魂砌进房子,他们的余生再也无法安宁,即使外星人的降临也无法改变,因为宇宙中也遍布废墟,也是再生砖的结构。韩松的故事里,渗透着阴沉、死亡和悲伤,会让人思考很多。
选集中最为特殊的一篇,大约是飞氘的《蝴蝶效应》,从作品的构成到发表的途径,都充满着实验性。它由几十个小章节构成,分三部分发表在不同类型的刊物上。飞氘套用西方科幻电影的主题,重写中国的历史:远航的郑和,成了《星际迷航》的船长;不知道如何安置手下的梁山好汉宋江,陷入了X战警分阵营的迷茫;被贬远方的苏东坡,来到了月球上。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民国时鲁迅感时伤神,西方科幻中关于未来的一切,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都发生过了,历史是一个循环吗?三种类型的刊物都接受了这个故事,大约也宣告了对这样的历史描写不同类型的读者都可以接受。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未来的?西方人一直很关心这个问题,飞氘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所有人都在寻找。
刘慈欣卷:天使时代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组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7
本书收录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中短篇科幻小说代表作品《天使时代》、《鲸歌》、《坍缩》、《微纪元》、《人和吞食者》、《混沌蝴蝶》、《圆圆的肥皂泡》等共10篇。
本书适合青少年读者、科幻和文学爱好者阅读。
开本 880X1230 32开 206千字 1彩插
滚蛋吧!肿瘤君 豆瓣
9.2 (92 个评分) 作者: 熊顿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滚蛋吧!肿瘤君:我与癌症斗争的一年里》由熊顿本人创作,以她治疗的过程和内心感触为素材,讲述了一个癌症患者笑对生活的感人纪实。在睁眼就是治疗室,入耳就是化疗、吃药、体温、白细胞增减的环境里,她乐观的记录了自己的每一段经历,用画笔细心捕捉了来自父母、亲人、朋友的关怀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一个风趣幽默的漫画家,在经历疾病给她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仍旧用作品里难以置信的坚强和幽默风趣的自嘲泰然处之。也能从中获得积极面对人生挫折的正能量。相信《滚蛋吧!肿瘤君:我与癌症斗争的一年里》,能帮助千千万万的读者,留下彼此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信念。阅读此书,读者能感受到这本漫画簿子,已经与她略显脆弱的生命,融为一体。
观念的水位 豆瓣 Goodreads
8.2 (205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1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2013年10月26日 已读
论点如书名,水位还需积蓄,刘瑜的政治社评大部分都源于生活,很易读。
2013 中国 刘瑜 政治 社会
陆犯焉识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8.7 (19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作家出版社 2011 - 10 其它标题: 陆犯焉识
《陆犯焉识》内容简介: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 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陆犯焉识》编辑推荐:被中西方文坛誉为;“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严歌苓颠覆性转型之作;当政治与人生相撞,孰是孰非……最大胆的笔触,直逼人类精神的灰色地带;最温情的回眸,抚摸岁月带给爱情的伤痕。
严歌苓近年来一直萦怀于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依此多年的功课,《陆犯焉识》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近当代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世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她的讲述,冷静与幽默同行,温情与练达并重,大有“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之概。
2014年5月20日 已读
两年前买的书,用两天读完横跨一生的漫长信仰,婉瑜的温顺平和与隐忍付出延续了两个时代里三代人的生活,也是那个快要被天寒地冻吞噬掉的人最后追寻的归宿,而最终她也是自由的,把记忆留给了岁月,把心灵还给了自己。
严歌苓 中国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