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研究
纽约文学地图 豆瓣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薛玉凤 / 康天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布鲁克林大桥、第五大道、中央公园、百老汇音乐剧……这一切构成了繁华而敏感的纽约。欧文、惠特曼、麦尔维尔、詹姆斯、克莱恩、德莱塞、华顿、菲茨杰拉德、帕索斯、米勒、埃里森、鲍德温、贝娄、梅勒、沃尔夫、多克托罗、德里罗……这些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作家及其传世名作都与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纽约孕育了这些经典作家,而这些作家又挥舞生花妙笔真切地刻画出了纽约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庞杂恢宏与深刻精微……本书采用访谈、简述、评论等多种方式,为读者勾勒出三个半世纪以来纽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的绚丽的文学风景线。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美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景观社会 豆瓣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王昭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居伊·德波四十年前的这本书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它直指现实,尽管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做了。
“景观”(Spectacle)这个概念是居伊·德波炮制的一个大筐子,里面装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人说它过于空泛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把杂什装进筐子前免不了整理一番,以便装得更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波那里。他并非囫囵吞枣地把一切都往里面塞,而是先做了一定的梳理工作。换言之,他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审视角度。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不相信,看看电视里黄金时段放的都是啥节目就清楚了。
无论是集中的景观(Concentrated Spectacle)、弥散的景观(Diffuse Spectacle),还是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会中的统治手段。景观的不同并不等于景观和人的关系不同,其实所有景观的目的都是异化社会,统治人类。景观为谎言提供了更具迷惑性的传播手段,满足了特定人群在特定局部的需要。而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在某些局部有这样的需要,如此一来靠自律去阻止景观的入侵就变得难以实现。
比较乐观的看法出现在其他理论家的著作中,德波则是强调批评,而且用的是格言警句式的文风。1968年,德波的某些话语成为街头标语,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景观化或说被异化。
《景观社会》篇幅不长,总共二百多自然段,但基本没有让人能轻松阅读的段落。看不懂也用不着羞愧,能通读一遍就不错了。书中还有相当篇幅是他人对居伊·德波的评介,明显比德波本人的理论好懂,还可让读者了解他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全貌。
但不知道德波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早就自杀了。
目 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完美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 表象内部的统一和分裂
第四章 作为主体和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 时间和历史
第六章 景观时间
第七章 领土治理
第八章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
第九章 物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
一、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
二、漂移的理论
三、异轨使用手册
四、情境主义者关于交通问题的提纲
五、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
六、关于文化革命的提纲
七、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
八、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
九、《景观社会》二十年(讨论)
译后记
Guy Debord官方网站:
http://www.notbored.org/debord.html
Guy Debord电影作品官方网站:
http://www.guydebordcineaste.com/
乡村与城市 豆瓣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in the Modern Novel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雷蒙•威廉斯 译者: 韩子满 / 刘戈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6
本书通过梳理英国文学中有关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论断和描述,对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中一些错误的乡村观念和城市观念进行了剖析,指出其谬误。作者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 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简言之,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重的危机,要化解这场不断加深的危机,人类必须抵抗资本主义。
全书共二十五章。第一章具有前言的性质,概括了历史上人们围绕“乡村”和“城市”所形成的各种观念,指出英国经验对于研究“乡村”和“城市”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二十五章为全书的总结。主体部分二十三章以英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乡村怀旧为起点,回顾了十六至二十世纪多部英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随笔等)中对于“乡村”和“城市”的描写以及有关“乡村”和“城市”观点的发展变化,并将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揭示出“乡村”和“城市”对立的实质及其所反映的现代大都市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危机。
雷蒙·威廉斯是一个世纪来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这是他最好的著作。对于英国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课程而言,这是一本理想读物。
——布里·汤普森,加州大学
书中有第一手的文本材料,行文风格简明扼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其论述主题的真切关注。
——纳奥米 布利文,《纽约客》
文学中的城市 豆瓣
作者: [美]理查德·利罕 译者: 吴子枫 译 / 黄福海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梳理了城市从起源到后现代时期的发展变化,重点关注了作为启蒙运动产物的现代城市的兴起及演变,并通过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解读,考察了从笛福到平琼等众多作家对新出现的世俗城市的回应。作者把城市文本与文学文本进行对照解读,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城市和理解文学的新途径。
城市文化 豆瓣
Culture of cities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宋俊岭 / 李翔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 8
《城市文化》一出版就获得了整个评论界的赞誉,将它评价为关于城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优秀的文献,芒福德的照片也登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本书就好比是一座伟大的城市,蕴涵了各种能量、形象和活力,这是一部历史,是城市史的政治宣言,也是关于城市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芒福德论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建筑的穹顶和塔楼、宽广的大街和庭院,都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概念。芒福德用建筑和艺术展现城市的发展,首先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美学问题。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芒福德在书中并没有介绍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他揭示的是指导规划过程的社会性原则,而不是作为一名专业规划师来讨论城市问题。对芒福德来说,城市规划问题首先是价值问题。《城市文化》前四章关于历史的论述成为日后《城市发展史》的基础,许多材料甚至还原样保存下来。
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豆瓣
作者: [美]罗兹·墨菲 译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 10
译者卷首按语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Rhoads Murphey)所著的《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Shan8hai,key to modern China),就政治、地理、交通运输、贸易、工业制造等方面,重点突出地论述从1843年对外开埠到1949年解放这百余年问上海城市发展演变的历程,用以说明上海的发展演变对中国的适应世界潮流和走向现代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
罗兹·墨菲生于1919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现任密西很大学地理学教授,美国亚洲研究协会秘书长,《亚洲研究杂志》编辑。他曾于1942年至1946年,即中国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的年代里,在中国,主要在华西一带参加工作。大概就在这一时期,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情况,获得相当可观的感性知识。从中国回到美国后,他于1948年至1950年问,得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支持和资助,专心从事上海史的研究,终于写成了《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1950年,他获得哈佛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他这部著作于195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印行。他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对亚洲各国城市和十九、(—1972年)和《通商口岸与中国的现代化》(1970、1974年),等等。
我们觉得,罗兹.墨菲这本书是一部国外学者所撰写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上海史,不论从其内容、结构、体例、写作方法,还是从他所掌握的比较大量的图书文献资料来说,都可供我们在上海史研究上的参考。根据本书末尾所附的参考图书文献目录,共收录书刊246种,其中英文190种、中文38种、法文16种、德文2种。他撰写这部书,无疑是建立定一宗龄县纳阅戈才甜镕视基础上的。
罗兹·墨菲这部著作的特色究竟在哪里呢?他这部书的特色之一,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和地理因素上面。除涉及政治历史背景外,他还从地理、交通运输、人口、粮食、贸易、工业制造等方面来刻画各时期上海城市形象的特征,叙述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本书许多篇幅,特别是论述上海的地基和地理位置、运输路线和内地贸易各章,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明上海所处的有利位置,它的港口通过沿海和内河航道,特别通过长江水系各条文流,跟几乎包括半个中国的内地贸易区直接联系‘;同时通过外洋航线,跟西欧、北美、日本、东南亚诸重要港口联系。由于著者所掌握的图书文献中经济资料占较大的比重,他这部书还侧重在论述上海城市的经济演变上面。从1840年前后到1949年解放,上海从一个原来属于工业前经济体系的小港口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经济发展的现代首要工商业城市,拥有全国对外贸易的半数和全国机械化工厂的半数,在全中国贸易和工业制造方面,始终墨菲这部书可以说是特别引入注目的。
罗兹·墨菲这部著作的特色之二,就是从上海与全中国的关系,有时从上海与亚洲或世界各地的关系,来阐述和论证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演变。在阐述、分析和论证的段落中,在各项统计图表和表格中,他总是把上海跟中国或亚洲其他通商口岸的情况和数据比较对照。以人口状况为例,著者根据他所掌握的资料,选择上海城市发展的若干阶段,把上海和其他重要城市的人口进行比较。在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的初年,即1843—1849年问,上海的人口不过二十余万。著者引用了英国植物学家福钩(Bobert Fortune)的游记中所载的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和江浙一带各重要城市的人口比较数字。福钧于1843年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来到上海,试图采集英国所没有的观赏植物的树苗和种子。1848年,他重新访问上海,这次接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委托,设法把茶树的灌木林丛引进印度。他在《中国、印度茶乡之行而杭州人口则为100万,苏州、南京、宁被的人口各为50万。他还提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六个城市,包括松江、嘉定、常熟、嘉兴、湖州、无锡,各自拥有与上海相等的人口。据罗兹.墨菲论述,从1843年至1895年大约五十年问,上海人口仅增长一倍,但是从未超过5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人口激增至200万以上。本书第九章谈到1925年的上海人口约230万。到三十年代,又增长至300万以上。著者列举1936年中国各主要城市的人口估计数字如下:上海330万,北京140万,天津130》(1852年伦敦版)一书中估计当时上海人口只有27万,
城市的历史 豆瓣
作者: 乔尔.克特金 译者: 謝佩妏 联经出版社 2006 - 8
台大城鄉所 夏鑄九 教授
輔大歷史系 王芝芝 教授
建築評論家 黎辛斯基 聯合推薦
城市——
先於國家的人類組織,人類集體創造力的來源,
了解城市興衰的動力,便掌握人類演進的方向。
城市——
人類渺視自然、自我沈淪的產物,還是新秩序的偉大創造?
城市先於國家,它是人類最早的群落形式。人群聚集生活後,如何定義彼此的關係?如何確定彼此的界線?彼此互動又會產生如何的新事物?透過城市的建造,法律、商業、宗教、文化、藝術相應而生。「城市」不只是摩天大樓的陳列展覽,更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多樣的人文內涵,造就不同的城市風貌。連接每個時期獨領風騷的城市,就是一部世界史的縮影。
在這本出色的權威之作中,備受讚揚的都市計畫者及暢銷作家克特金,帶領我們一探橫跨萬年的城市生活演變史,並藉此探討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城市如何壯大?最後,作者將恐怖主義納入考量,討論未來城市的發展,探索今日宗教及文化引發的爭端如何對城市的未來構成致命的威脅。此外,菁英分子受到吸引前來大城市,卻游弋於聲光色的各式體驗中,一座城市的中心價值如何面臨崩解?我們又如何能夠擁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本書格局浩大,不只討論一般古蹟維護、綠地保留的都市議題,更抓住時代脈動的論述,重申人類美好城市生活之所在,使得本書榮登以路易斯.孟福(Lewis Mumford)及珍.雅各(Jane Jacobs)為首的傑出都市學者之列。
黎辛斯:「基一本讓人欲罷不能、耳目一新的論著,是都市計畫者除了路易斯‧孟福、彼得‧霍爾及費爾南‧布勞岱等人的著作外,書架上也不可少的一本書。」——《完美的房子》、《金窩、銀窩、狗窩》、《螺絲起子演化史》作者,賓州大學都市學教授。
Michael Barone:「沒有人比本書作者更瞭解城市,更有資格傳授我們有關城市的歷史。本書帶我們從古巴比倫的城市一路探訪現代正蓬勃發展的都市遠郊,一段精彩而生動的城市之旅就此展開,絕對讓你滿載而歸。」——《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專欄作家和《美國政治年鑑》作者。
Fred Siegel:「若你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和歐洲的城市未來最好交相融合,為什麼布希贏得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就該閱讀本書的城市興衰史。」——進步政策學會資深研究員及《城市之王:朱利亞尼、紐約及美國生活的特色》一書作者。
Bob Lanier:「對都市生活有一番獨到而精闢的見解……值得一讀。」——1992—1998年的休士頓市長。
目錄
第一部份 起源:全球各地城市興起
第一章 神聖的起源
第二章 施展權力——皇都興起
第三章 最早的貿易都會
第二部分 歐洲古典城市
第四章 希臘文明
第五章 羅馬——首座大都會
第六章 古城衰微
第三部分 東方時期
第七章 伊斯蘭世界
第八章 中國的城市
第九章 錯失良機
第四部分 西方城市重新稱霸
第十章 歐洲的城市復興
第十一章 財富之城
第五部分 工業城市
第十二章 英美的城市革命
第十三章 工業主義及其不滿
第六部分 現代大都會
第十四章 追求「更好的城市」
第十五章 郊區的勝利
第十六章 後殖民困境
第十七章 「遠東之冠」
結論 城市的未來
收缩的城市 豆瓣
作者: Philipp Oswalt 译者: 胡恒 / 史永高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 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原著由Philip Oswalt编著,德国Hatje Cantz出版社出版(2005年),有德文版和英文版。
中文版将于2012年9月10日正式出版,全书712页,500张图片。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之一《收缩的城市》以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美国底特律、俄罗斯伊万诺沃、德国哈勒/莱比锡及日本东京等城市为例,集合了全球数逾百位专家的深入研究展开全方位剖析。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令全球瞩目,有关城市的讨论亦成为热点。而《收缩的城市》一书,却带给我们另一种声音:城市也可能收缩,并且,收缩已成为今日全球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收缩不一定表现为城市面积、规模的收缩,而是有复杂多样的方面。尽管有关城市收缩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长期、深入的工作,然而相关理论著作、资料在国内却极为匮乏,目前尚无中文版专著出版。而本书对于中国城市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巴黎城记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维 译者: 黄煜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城記 豆瓣
作者: 王軍 高談文化 2005 - 1
世界上每座城市終有其興衰,然而,一個偉大的城市,卻會永遠活在人們的故事裡。北京、台北都失去了過去的城牆,也都建起了現代的高塔,但城市的未來呢?誰來構築可以世代流傳的城市故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城市,如北京城這般,擁有這樣大氣魄的建築總佈局。
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今日令人唏噓的「看不見的北京城」?
是歷史的滄桑與無奈,還是人為的偶然與必然?從古至今,無數的故事在北京城上演,
但都不如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華攬洪......等人來得勇敢、悲切。
他們幾乎扭轉了今日北京城的風貌,
他們的知識良心與道德勇氣,代表了中國知識份子一貫的風骨與堅韌,
而這份使命感是中國歷經朝代更迭,文化仍綿延存續的根源所在。「城記」是一部精采深刻的歷史文獻、人文典範、建築講義,
也是城市文明史的滄桑縮影。
身為知識份子,不可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