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论实证精神 豆瓣
Discours Sur L'esprit Positif
作者: [法]奥古斯特·孔德 译者: 黄建华 商务印书馆 1996
这两篇论文是互相独立的,是由于外界因素而形成的,然而它们又相互补充成为一个关于伦理学基本真理的体系。但愿人们能在这一体系中看到已停滞了半个世纪的这一学科的进步。当然,两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不能以另一篇为前提,同样也不能以我以前的著作为前提;这是因为每一篇论文都是为不同的科学院而作,从而严格的匿名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条件。
在这种研究中,首先要阐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关系。但是作者忽略了题目主要要求的东西,而且认为,题目是要求提出某种伦理学原则,因此,他把论文中讨论他提出的伦理学原则和他的形而上学的关系的那一部分只是放在附录之中,只是作为超出要求的部分”。难道在征文启事的引言由以出发的主要观点中也并没有提到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吗?因为这一引言一开始就作了经验的说明,并以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的评价及类似的东西为基础的,然后它才问到,这一切最终究竟是以什么为基础的。这一引言最后把存在于意识当中的天赋的德行的理念作为一种可能的解释的例子提了出来,因此也就是说在它提出的例子中,它是企图把一种纯心理学的事实,而不是某种形而上学的原则看作为答案的,这是很成问题的。但是,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它要求用某种事实,无论是意识的或外界的事实,对道德加以证明,但是并不希望从某种形而上学的梦想中来导引出这种事实来;因此丹麦科学院有充分理由来拒绝用这样一种方式解答问题的论文。人们应该想到这一点。
继承人 豆瓣
8.7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布尔迪约等 译者: 邢克超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ISBN:9787100034883,作者:(法)P.布尔迪约(Pierre 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邢克超译
自我分析纲要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刘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新异化的诞生 豆瓣
Beschleunigung und Entfremdung:Entwurf einer Kritischen Theorie spätmoderner Zeitlichkeit
8.1 (26 个评分) 作者: [德]哈特穆特·罗萨 译者: 郑作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媒体推荐】—————————————————————————————
◆ “哈特穆特•罗萨写了一本相当有趣的书,而且正好也为感兴趣的外行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认识这位耶拿社会学家的工作。这本书虽然思想内涵相当丰富,但相当好懂、一目了然。”
沃尔夫冈•斯多尔茨(Wolfgang Storz),《德国日报》(die tageszeitung)2014年1月4日
◆ “一本需要动点脑筋阅读的读物──但脑筋定会动得很值得。”
哈特穆特•杭特(Hartmut Handt),《讲坛──德国文学杂志》(podium Februar)2014年2月号
◆ “这是一本对后现代社会进行了生动有趣分析的著作。罗萨成功用具有中心主旨的视角,对现代主体的零碎(且负面)的经验统整起来、进行了分析。他也通过这本书,清楚(虽然也相当复杂)地指出了阻碍后现代社会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
葛特-霍尔各•克雷夫诺(Gert-Holger Klevenow),《社会网──德国社会科学网络平台》(socialnet.de)2014年6月16日
◆ “虽然罗萨的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但正是通过这种写作风格,让他与读者大众联系了起来,并呈现了一个时间紧缺、充满全球化压力、过快生活步调、数字革命和多任务处理的世界。”
亚尔夫•克里斯托弗森(Alf Christophersen),《实用神学》(Praktische Theologie)2017年3月号
【编辑推荐】——————————————————————————————
◆为何你总要查看微信朋友圈?为何你总要更换还没坏的智能手机?为何你总觉得事情繁多但还是不自觉地翻看门户网站?……
◆世界知名社会学家为我们解释你的时间究竟都去哪了?为何你会觉得生活是如此忙碌,以至于没有时间慢慢地体味生活、感悟生命?……
◆ 本书作者师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霍耐特,现为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代表人物。
【内容简介】————————————————————————————
◆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然而说“我很忙碌”,却能赢得大家的一致赞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量化为数字的今天,人们似乎又过于忙碌了。为了房子、车子,年轻人不堪负累。在吐槽、自黑过后,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何会如此忙碌?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罗萨认为,正是不断强化的增长逻辑造成了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尽管智能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们也越来越紧密地被捆绑到不断加速的社会化大生产当中,无法自拔,以至于人们与过往的空间、物、行动、时间、自我和社会不断地疏离与异化。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新的异化形式诞生了。
无声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梁晨 / 张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8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