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基督君主的教育
作者: [荷] 伊拉斯谟 译者: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7 - 8
本书的表述形式是一系列的劝戒和箴言(以简洁易记的语句概括教诲的关键要领),对象是开明的统治者。其中的“基督教教义”其实只是它对于领袖和法治所赋予的高度的道德地位。
在本书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本书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伊拉斯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用基督的标准估量一切东西, 他想培养的王子是“温和的、和平的(“和平”这个词在伊拉斯谟这儿指涉的范围还比较广)、宽厚的、有远见的、能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有理性的、能判断的、总是想着别人的事情的、诚实、坚定、如一、公正……”你会发现这不是“人”,其实是耶稣神性的世俗化了(或者就是伊拉斯谟的理想化自我?);说回“和平”,这是伊拉斯谟一个挺重要的概念,它是广义上的和平,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国之间的、国家教会之间的、教会和教会之间等等一切关系的和平,大家都信仰同一个宗教(基督教),说同一种语言(拉丁语,伊拉斯谟反对本民族语言教学),服从同一个世俗领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可见确实,他在信仰和行动上都是世界主义者。如果伊拉斯谟像他的好基友莫尔一样写一本《乌托邦》,不知道会怎么样。
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论人文教育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人文教育
作者: (意)维柯 译者: 王楠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1
本书囊括了维柯自任大学教授以来的所有开学典礼演讲,这些演讲对古今各类艺术和科学进行了深度剖析,并系统论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及次序等方面,其思虑精深,见解卓越,对今天的读者仍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是一部优秀的思想文献。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第三篇演讲,《论真正的学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人精神的选择的自由却是恶的原因,即滥用自由意志,但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为了克服滥用自由意志造成的恶果而产生的“学问”被错用,这些知识本意是要抚慰精神,但是却成了焦虑和烦恼的根源。知识本身是无过的,是人恶的意志浸入了知识,这所谓“恶的意志”就是虚荣和虚伪,是与知识不相干的炫耀,这后果就是被剥夺了对事物的真正知识。真正的学识首先就是精神的谦逊。【这篇好极了!
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作者: 吉拉尔德·古特克 译者: 缪莹 2008 - 9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是作者Gerald L. Gutek在芝加哥劳尤拉大学从事教育学史和教育哲学教学三十多年以及在北密歇根大学、奥特本学院和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任访问学者期间撰写的。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史实的堆积,也不是长篇大论的史评,而是以史上对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为线索,通过传记式手法,缓缓而生动地讲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哲学和实践以及他们对当世和后代的影响。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给了我们亲近大师的机会,它像是时光机器,载我们回到过去,与大师们并肩作战,共同继承传统的遗产,接受时代的重托。
想知道有哪些大师吗?想与他们神聊吗?
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美国革命时代的托马斯·杰弗逊……都会一一向你走来……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复习外教史过程中翻阅,其实这是一本相当巧妙的外教史教材(加上孔子),传记+述评的形式,比帕尔默那本深度、可读性都强多了(dbq我踩一捧一了),每份传记结束后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考题和作业(我觉得这些超级有趣!),不知道会不会真的有老师想参考这本来上外教史。
哲学 教育史 教育哲学 教育学
如歌的教育历程 豆瓣
作者: 李平沤 2008 - 1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18世纪法国政治著述家、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出生后8天,母亲因产后失调去世;10岁那年,其父与一军官发生斗殴,逃离日内瓦。幼小的卢梭从此成了孤儿。他从来没有上过学,全靠自学成才。他那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是自己刻苦努力和丰富人生经历的结果。他当过雕刻匠的学徒,当过流浪儿,当过富人家的仆役、跟班和家庭教师,几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他都经历过。因此,他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状况,能洞察社会的积习和政治腐败的原因,每有著述,都能表达老百姓的心声,切中时弊,受到人民的欢迎。卢梭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山中来信》《论法国音乐的信》《就戏剧问题致达朗贝尔的信》和自传体小说《忏悔录》等。
在西方的教育史上,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经典著作,书中阐述的许多思想和原理,哺育了现代教育学。本书从卢梭的生平经历以及对《爱弥儿》一书人物、内容的分析入手,为我们解读了卢梭教育思想的精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篇 绪论
一、卢梭为《爱弥儿》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萌发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爱弥儿》是卢梭哲学思想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四、《爱弥儿》的写作方法
五、《爱弥儿》中的人物和各卷的内容
1 《爱弥儿》中的人物
2 各卷的内容简介
中篇 如歌的教育历程
一、人生的第一个时期
1 人要受三种教育
2 对天性的呵护应始自孩提
3 自然的教育的双重作用
4 婴儿的啼哭
5 孩子的牙牙学语
二、人生的第二个时期
1 童年的基本状况
2 童年时期的思维
3 消极的教育
4 本章的小结
三、童年的第三个阶段
1 好奇心——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2 “这有什么用处?”
3 判断力的培养
4 “我对书是很憎恨的”
5 他为什么让爱弥儿读《鲁滨逊漂流记》
6 一桌盛宴引发的思考
四、我们所施行的教育到这个时期才开始
1 一个重大的抉择
2 我们即将进入社会的大门
3 一个萨瓦省的牧师的信仰自白
4 《信仰自白》惹祸殃
5 如何使他身临危险而心不受危险
五、游历归来始成家
1 女子与男子的教育有所不同
2 健康的夫妻生活
3 现在是到了让苏菲和爱弥儿相会的时候了
4 终身伴侣慎选择
5 游历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6 《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
7 在地上也如同进了天堂
六、《爱弥儿和苏菲》
七、本篇的小结
下篇 教育是百年大计
一、《爱弥儿》中的几个基本论点和教育原理
二、政治教育从尊重人格开始
三、道德教育步武先贤
四、美学教育取法自然
五、需要注意的是他说话的动机
六、寓言什么时候学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七、卢梭的宗教思想
1 迷途知返的羔羊又跑出了羊圈
2 卢梭的宗教思想的形成
3 卢梭致函博蒙大主教告诉他《信仰自白》的内容
4 本章的小结
八、卢梭笔下的女性
1 一篇批评男权的文章
2 两个令人喜爱的女人
3 本章的小结
结束语
附录一 朱莉论儿童教育
附录二 卢梭年谱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记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不深,像那位友邻说的那样适合第一遍读《爱弥儿》的时候配合着读。非常认同李平沤先生“不能单就《爱弥儿》论卢梭教育思想”的观点,想了解卢梭的教育思想《爱弥儿》当然不能只读一遍,而且不能只读《爱弥儿》,《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爱弥儿》才是卢梭“如歌的教育历程”。
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 豆瓣
作者: 杜普伊斯 2006 - 8
《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清理了从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开始直到当下备受关注的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进展,各个章节围绕着大致相同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展开:人是什么;如何认知;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善;学校的目的;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协调自由和纪律;总结。 作者把这些教育思想和思想家划分为两大阵营,即保守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并探索了这两个阵营在不同时期对这九个问题的回答。其中保守主义肇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经罗马时期、早期基督教时期,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文艺复兴之后是早期自由主义者如卢梭开始登场,至杜威乃灿烂一时,其后便出现了保守和自由的斗争和融合问题,以及这种状况的尝试性的解决。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这本书的线索是教育自由主义和教育保守主义的对话和斗争,它们对于认知、善、真理的界定存在分歧,也就使得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纪律和自由上的观点也存在分歧。其实作者真正想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教育哲学最适于美国的教育”(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有序多元”(George Barton),企图在后现代背景下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统合起来,一来,它按照特定的教育阶段和特定的世界观将解决教育问题的不同路径有意识地加以组织;二来,给了教育哲一定自主权,请选择他们认同的教育原则。有序多元主义的体系分为生活观和教育阶段来阐述。其生活观是:1)有目的的2)寻找事物的有机关系3)寻求人或事物的机械关系4)寻求对事物、活动等进行分类。并提出四个教育阶段:探究、对话、问题解决、完善(自我教育)。
教育哲学 教育学
夸美纽斯的生平和教育学说 豆瓣
作者: [苏] 阿·阿·克腊斯诺夫斯基 (А.А.Красновский) 译者: 杨岂深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 8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到底说了什么?1)教育的可能性2)教育的必要性3)教育的目的4)教育的原则5)教育的方法。想起大一的时候有同学因为其宗教色彩无法接受读不下去,哎这…一来受昆体良影响很深,二来时代局限,夸美纽斯没有(也不可能)挣脱宗教世界观的束缚,但是细品,那不只是虚晃一枪么?夸美纽斯的教育,还是为现实生活而不是为“来世”服务的。
教育哲学 教育学
中世纪教育文选 豆瓣
作者: 吴元训 编 2005 - 1
《中世纪教育文选》有重点地选编了中世纪12位著名思想家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既有对封建教育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与探索,许多思想对近代甚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世纪教育文选》有助于读者了解中世纪教育思想发展脉络的大略,对于从事教育研究特别是外国教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知的教师 豆瓣
所属 作品: 無知な教師
9.1 (29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 赵子龙 202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 豆瓣
作者: 吴式颖 编 2002 - 1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4卷)(精)》研讨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
蒙田随笔全集·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法]米歇尔·德·蒙田 译者: 马振骋 2018 - 2
▲马振骋凭一己之力,花费五年时间,手写译完《蒙田随笔全集》,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以伽利玛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蒙田全集》为底本,并参考收在《七星文库》中的《蒙田全集》译出。
▲穿越四百多年的历史,让蒙田的生命在中华语境中得以再生和延续。
——————
《蒙田随笔全集》,共一百零七章,分第一、二、三卷,八十余万字,是蒙田随笔的全译本。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其散文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不仅在法国散文史上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
在超群绝伦的作家中,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所有读者不论什么年纪,处于什么时际,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灵;而另一些作家只是在特定的时刻才显现其全部意义。蒙田属于后一种。要能够欣赏他的真正价值,年纪不能太轻,人生阅历与挫折不能太少。他思想的自由与正直给我们这一代被命运抛入纷扰乱世的人,带来了最珍贵的帮助。
——斯蒂芬•茨威格
这样议论自己,辨析自己飘忽的思维,把灵魂在其惶惑、变动、未完满状态下的重量、色彩与曲折和盘托出。这个艺术只属于一个人,他就是蒙田。几个世纪过去,总是有一群人站在这张画像前,凝视它的深度,看到里面反映出自己的面孔;他们停留愈久看到的愈多,也永远不能说清楚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由于对最精微的心理不断地检验与观察,所有这些组成人类灵魂的摇摆松动的零件,经他的调试最后完成了一次神奇的组合。在他的十指之间掌握了这个世界的美。他完成的是幸福。
——弗吉尼亚•伍尔夫
在我的精神里,或许还在我的肉体里——谁知道呢?——都有蒙田对离经叛道的爱好。有这么一个人写作,增加了世人对生活的乐趣。
——尼采
学校在窗外 豆瓣
所属 作品: 学校在窗外
作者: 黄武雄 首都师大 2009 - 2
《学校在窗外》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作者探询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抽象与想象相互矛盾吗?”、“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教改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在书中与读者一起静静思索,一扇大窗缓缓开启,望向窗外是远方因想象而愈见真实的景致,无尽的视野,像马蒂斯不断描画的窗外,想象世界逐渐与真实世界合而为一。
继《童年与解放》之后,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自然能力转移到属于文明的抽象能力,一步步揭露它的面目。
点击链接进入尊师园书坊:教育人文精品:
童年与解放
学校在窗外
教育名家论教育
杜威全集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2010 - 9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三卷以对乔治·西尔维斯特·莫里斯的悼念开篇。莫里斯是杜威以前的老师,他在1886年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时把杜威带到该系。1889年莫里斯的逝世,使密歇根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的职位产生了空缺。于是,杜威在明尼苏达大学只呆了一年之后,便返回密歇根大学填补该职。本书以杜威关于勒南的两篇文章中的第一篇作结,因而包括了其1889年至1892年期间的所有著述。
31篇文章和2篇教学大纲(其中一篇相当于一本书的篇幅)是按编年顺序排列的;其中有杜威关于逻辑及其第一本伦理学著作的最早的综合性陈述。杜威对其重要文章“逻辑理论的当代定位”的经过水笔修正的长条校样,最近在公开法庭出版公司的论文中被发现,这使人们首次能够得知杜威最终定稿时的实质性改变和修正。而某些长条校样的复印件,也提供了对作者的工作方法的有价值的了解。一份对其变更之处的完整列表,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他在修改《一元论者》中的论文清样时的思维过程,这是直到现在才被发现的唯一一份修改稿,因为明显的是该杂志在送去出版前没有收到他修改后的清样。
主编乔·安·博伊兹顿详细记述了类似的其他文本研究,这使杜威的“早期著作”在美国哲学著作版本中显得独一无二。其中一项文本研究“关于(《应用心理学》的说明”,通过文献证明了一个事实:尽管杜威通常被列为该书的合著者,但詹姆斯·A·麦克莱伦(James A.Mclellan)才是该书唯一的作者。
1891年为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出版物《内陆人》所写的6篇未署名的短文,已经被确认为是杜威的作品,均被收入本卷。这些文章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杜威的信念,即哲学应当被用作一种阐明当代境遇的手段。因此,这些文章为现在认识他的早期著述增加了新的维度。
教育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所属 作品: 教育哲学
作者: 诺丁斯 译者: 徐立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教育哲学》主要内容:因为在社会实践中蔓延的和广泛感觉到的困难,哲学问题产生了。但这一事实被掩盖了,因为哲学家成了运用技术语言的一种专业化的阶级,这一技术语言与人们表述直接苦难的语言不同。但在一种体制非常有影响的地方,它与利益冲突之间的联系将被人们发现,这一利益冲突要求某种社会调适计划。在这一点上,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显现出来。事实上,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利的位置,与技术语言不同,从这一有利位置出发,哲学讨论的意义将会渗透到人类……
教育的价值 豆瓣
作者: [西]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2012 - 4
《教育的价值》,本书内容提要:每每说起我们这个时代的担忧,人们都会提及暴力、种族主义、不宽容、药物滥用等,最后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些问题都应在学校里解决。但是我们也知道,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教育危机,老师、父母、学生之间充满各种各样的混乱,在当今动荡的世界中,作为个人,该如何面对、把握、乃至教育孩子……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费尔南多没把这本书写成我期待中的《教育学的邀请》
教育哲学 教育学
与儿童对话 豆瓣
所属 作品: 与儿童对话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译者: 陈鸿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在这本小书里,马修斯教授提供了许多真实案例可以让成人思考与孩子说话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案例背后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背景,让有兴趣的成人能更进一步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认知儿童思维发展的能力,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台湾儿童哲学家 亲子阅读专家 陈鸿铭
《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八个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植物会不会快乐”、“奶酪是草做的吗”、“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等等。每次讨论均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任孩子自由思维、天马行空般发言,最后融合所有孩子的讨论,将故事编完整。这样的课堂教,其实就是用故事启发儿童的思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倾听、思考和表达。
2020年7月24日 已读
马修斯该是多柔软的一个人,小心又热情地看护孩子对未知的好奇心。“花儿也是会感到快乐的。”
教育哲学 教育学
爱的设计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胡辛凯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一部分。在本书中,作者解读了卢梭和深受其影响的四位小说家——司汤达、奥斯汀、福楼拜、和托尔斯泰。
卢梭是爱的现代阐述者与倡导者,他发起了一场爱的运动——浪漫主义运动。这场伟大的运动立志要在孤立的布尔乔亚社会中为人的联合提供一个新基础。在本书中,卢梭与卢梭主义者们(Rousseauans)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是爱的伟大见证者,但他们运动的失败与19世纪末爱作为一个文学主题的垮台也是密切相关的。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性教育应该教孩子爱的能力,而不是教孩子如何做爱」。这话太好了,多数现代人其实都欠缺两种意义上的性教育。也正因此,性教育的工作必须要交给思考过人自然本性的哲人,毕竟,这个时代的爱欲(eros)和孤独(isolation)实在是个太过于棘手的问题...
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