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学校文化学 豆瓣
作者: 余清臣//卢元凯 2010 - 3
《学校文化学》内容简介:保持和激发学校活力要求现代学校必须关注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从我国开始关注学校文化问题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学校文化的关注和探索也有2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学校文化的概念时至今日也不是很清晰,因此更难有非常标准的学校文化建设模式。一切还都在探索中,这也是我们编写组织《学校文化学》一书的一个现实原因。
2020年7月27日 已读 比较保守、教科书式,举的例子还挺有代表性的。翻阅,记录了一些感兴趣的东西。
教育学 文化研究
抄工与学者 豆瓣
Scribes and Scholars:A Guid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 所属 作品: 抄工与学者
作者: 【英】雷诺兹(L. D. Reynolds) / 【英】威尔逊( N. G. Wilson ) 译者: 苏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版由牛津大学发行于1991年,已经是第三版。所涉时代始自希腊化时代,迄于文艺复兴末期,两位作者可以说面面俱到,也提供了自古代至现代之前的扼要学术史。
《抄工与学者》勾勒了希腊拉丁文献传播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古昔先贤在文献保存与传播方面的工作和影响,并从文本传承的角度展现了教育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的一些侧面。
谁杀了古典音乐 豆瓣
Who Killed Classical Music? 所属 作品: 谁杀了古典音乐
作者: (英)莱布雷希特 译者: 查修杰 / 施壁玉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 3
从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开始,本书深入描述古典音乐这个产业,它将告诉你许许多多的古典音乐明星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也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贪婪与私欲。作者认为古典音乐死了,而且是艺术自我毁灭的牺牲品,他邀请我们一起来找出谁是凶手。
爱的自然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爱的自然史
作者: 黛安娜·阿克曼 译者: 张敏 花城出版社 2008
这是一部建立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綦础上探讨爱的专著。在寻找“大无形”的爱的过程中,阿克曼将历史,文学、生物学和通俗文化梳理了一遍。她把克莉奥佩特拉和阿伯拉尔与埃洛伊丝,弗洛伊德和银翼杀手并列存一起。深入探讨通奸的诱惑力、春药的吸引力以及人们对于接吻的崇拜。她不但揭示了卡萨诺瓦、唐璜等永不知足的情场老手们的秘密,同时还暴露出一个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的社会群落的伤口。《爱的自然史》内容丰富,手法新颖,读之如饮爱的醴泉,是一本抚摸灵魂、唤起激情、令人兴奋的好书。
◎字宁珠玑……引人人胜,《爱的自然史》读来痛快淋漓。——《洛杉矾时报》书评
◎这是一本指引人们穿越神秘的心灵之路的地图册。……阿克曼以福尔摩斯那样的热情演绎爱的命题,从哲学、神话、历史、科学,甚至色情的角度考察了人类最为高尚的情感。——《今日美国》
◎以精确、机智的方式陈述所有事实,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爱的自然史》呈现给读者的是广角镜头下的爱——寓教于乐、发人深思。——《哈泼时尚杂志》
◎阿克曼的语言千姿百态、有血有肉。……她从历史文献中汲取了多少富有生命气息的素材!——《哥伦布每日电讯》
目录
序言:爱的词汇
久远的欲望:爱的历史
埃及
历史的荡妇,恶毒的女王
古埃及的艺术
我的妹妹,我的新娘
久远的欲望
希腊
公民称王的世界
女人的世界
男人之间的爱情
家庭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
罗马
少女的噩梦
狄多与埃涅阿斯
家庭
啊,维多利亚!
奥维德与爱的艺术
休闲的装饰
中世纪
侠义的诞生
爱的书籍
行吟诗人
心的反叛
典雅爱情的起源
阿伯拉尔与埃洛伊丝
近代和现代
天使与女巫
罗密欧与朱丽叶
羁绊的心
清醒的心醉神迷
典雅爱情的回归
家的天堂
现代爱情
心是孤独的狩猎者:爱的观念
柏拉图:完美结合
司汤达在南方腹地
丹尼·德·鲁热芒:爱与魔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与等待的色欲
弗洛伊德:欲望的起源
依恋理论
一切都是助燃物:爱的本质
受损的爱的能力
无能的爱
伊柯的悲剧
脑干奏呜曲:爱的神经生理学
爱的进化
可塑的大脑
新时代的敏感男子
通奸
性别大战
爱的化学原理
母爱,父爱
搂抱的化学物质
热恋的化学物质
依恋的化学物质
离婚的化学物质
春药
必不可少的激情:爱斡嘲
肉体的烈火:为什么会进化出性
生命的调味品

脸的进化
物竞天择,美者生存
面对偏见
头发
女人与马
男人与车
印第500汽车赛
最轻快的渴望:性与飞翔
非洲上空的翅膀
男人与美人鱼
性风尚:作为时尚的性变态
接吻
论视淫
神奇的体验:爱的习俗
自然界中的型
求爱
我肉中的肉:婚姻
关于男根和女阴
边缘的爱:通奸,极端示爱方式与情感犯罪
罗经花的刻度:爱的种类
利他主义
沦宗教之爱
沦爱的转移
沦对宠物的爱
后记:博物馆
怀旧的未来 豆瓣
Future of nostalgia 所属 作品: 怀旧的未来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译者: 杨德友 译林出版社 2010 - 10
简介:
本书从多角度考察了怀旧这种社会现象。第一部从波德莱尔的意象、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讲到好莱坞的恐龙和虚拟空间,追述怀旧从十七世纪的“疑病”演变为不可医治的现代症状的历史。第二部着眼于城市和后共产主义的记忆,描写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柏林的变迁以及东西欧的关系。第三部写流亡者想象中的家园,包括移民美国的俄国作家纳博科夫、诗人布罗茨基、艺术家卡巴科夫等。各种形式的怀旧反映出多元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碰撞。作者提出主要有两类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试图超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反思型怀旧则关注人类怀想和归属的模糊涵义,不避讳现代性的种种矛盾。
另一种童年的告别 豆瓣
所属 作品: 再见童年
作者: 张倩仪 商务印书馆 2001 - 5
《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作者别辟蹊径,通过大量的自传材料,从中捕捉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条分缕析串连组合,而且充分利用了自传的原材料,如实活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流传有绪、行之久运的童年生活形态及级经西风美雨的洗礼而一去不可复返的历程。
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 豆瓣
作者: 杨跃 2006 - 9
《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教育工作研究的实用理论专著,《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内容包括“大众培训热”、“成功”辩证法、“饭碗”交响乐、“信任”奏鸣曲、“身体”修辞学、“身份”乌托邦几个部分,适合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修补裂痕 豆瓣
作者: 伊凡·休伊特 译者: 孙红杰 / 杨燕迪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是对古典音乐走完20世纪旅程后的历史反思。作者伊凡·休伊特[Ivan Hewett]敏感地意识到,在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以及电子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迫使音乐接受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下,音乐文化的面貌已不再是丰富多彩,而是扑朔迷离——我们已进入了“新新音乐”时代,艺术已没有“雅、俗”之分和“是、非”之别,我们时时刻刻被形形色色的“音乐”所包围,却不幸地已丧失了评判其优劣的意识和准绳,甚至连体验音乐的激情也在日益麻木。音乐,是否还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如果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之一。 休伊特对此采取明朗的肯定态度,认为:音乐是一种饱含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与人性类似的“升华性”或“超越性”,因此不能对之采取漠不关心的随意态度和回避价值评判的中庸眼神[参见第一章];引领我们通向音乐价值的可靠向导不是别的,正是古典音乐以及与它一脉相承的现代精神。在休伊特看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非通常所谓的“敌对关系”,而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方案,即,当曾经统一的音乐领域迫于社会变革而四分五裂时,如何“修补裂痕”以使其复归统一。音乐领域过去曾掺杂着宇宙数学、经院哲学和社会功能,既不独立、更不统一,古典音乐是这第一道“裂痕” 的催生物,它“弥合裂痕”的办法是在不脱离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形式规范,从而孕育普适性的公众音乐话语;但随后由于其内部的扩张[如和声的发展、文学的渗入]和外部的融合[与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他者” ],艺术音乐重又走向了分裂,于是诞生了新音乐。现代主义者前赴后继所苦心探索的,也正是能够弥合裂痕、以使音乐领域复归统一的最佳方案[这同古典音乐相像]。而由于这些方案均有缺陷[或是脱离传统,或是脱离社会,或是缺乏形式价值,详见第六章“本真性”]且各自独立、相互轻蔑,故终未如愿,由此出现了第一段描述的种种“病态”。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休伊特真挚地呼唤古典音乐的“超越”理想,并主张这种音乐精神应成为我们认识当今音乐文化的最佳向导。 不过作者坦言,时下乃是流行音乐派系纷呈、世界音乐异军突起、古典理想正位处边缘并日渐消融之际,把古典音乐视为价值准绳无异于冒险挑衅之举,但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样式所主张的“本真性”[即某种音乐样式借以标示其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以及这种“本真性”在各样式的代表性曲目中的实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介,最终说明了“古典”准绳的合理性。
启迪 豆瓣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所属 作品: 启迪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巴黎高师史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弗朗索瓦·杜费 / 皮埃尔-贝特朗·杜福尔 译者: 程小牧 / 孙建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6
“大学院”是法国大革命时代建立的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系统,被拿破仑发扬光大。相对于培养优秀公民的普通“大学”系统,大学院致力于培养治国精英——法兰西的政治首脑,科学巨匠和精神领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作为最负盛名的“大学院”之一,一所在读学生只有600-800人的学校,在两个世纪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诺贝尔奖得主、哲学大师和政治首脑——萨特、阿隆、格拉克、福柯、德里达、蓬皮杜……
对只闻其名、不谙究竟的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这所独具神秘色彩的名校历史,描绘了一幅20世纪高师出身的杰出人物群像,并探讨了法国师范教育的独特传统以及20世纪以来高师所呈现的法国当代社会形态与文化精神。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8.9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由卡伦·霍尼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