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罂粟之家 豆瓣
作者: 苏童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5
《罂粟之家》讲述一个罂粟家族神秘而悲壮的历史,几代人的欲望和毁灭。家族最后一代美好的生命,因为无力抗拒人性的恶意和时代的重压而凋零、沉沦。
苏童用清峻舒畅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末世色彩、颓败而华美的文学奇观。罂粟之家,家即罂粟,人只能沉浮其中,无处可依。评论家称《罂粟之家》可以推为百年来中国中篇小说首屈一指的作品之一。
本书另收录了苏童经典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家乡》《三盏灯》。
2020年5月7日 已读
“枫杨树村”的故事里充斥着腥甜、扭曲和狂热。《三盏灯》中的小碗终于等到了父亲上船;赶鸭人扁金也会终身记得那个包裹着绿色头巾的女孩,那个眼睛挂着泪珠却令他怦然心动的女孩。
中国现当代文学 苏童
迷舟 豆瓣
作者: 格非 2013 - 8
本书为花城出版社重点丛书“中篇小说金库”系列丛书第5辑中的一册。收入著名作家格非的中短篇代笔作。
1987年发表的《迷舟》,是一篇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小说。北伐时期,年轻的旅长萧奉命坚守要塞棋山。故乡人的一次偶然传话,让萧悄悄地回到了故土。然而,当他一踏入家园便出现了命运的失控状态:他先是与杏坠入恋情,在约会时,逃过了杏的丈夫的宰割,却没能改变另一个偶然性的到来——警卫员以一种必然性的推断,认定萧的秘密行动是通报敌情,于是枪杀了萧。因为故事的关键性部位出现空缺,而令人惊奇,格非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先锋作家'之中。小说展示了作者对人类个体命运的非理性探究,对偶然性、神秘以及宿命感的深刻体验。书中还收入《大年》《青黄》《傻瓜的诗篇》等数篇中短篇作品,同样延续了格非的这一审美追求。
除文本外,本书附加若干有关作家及作品的背景材料,如作家的创作手记、回忆录、访谈、评论,包括照片、手迹等,使之更加充实、完善,既可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亦可作为文学青年及文科学生的文学范本。
边缘 豆瓣
作者: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
《格非作品系列:边缘》以一个老者弥留之际的灵魂袒露为线索,用追忆的形式平行展开了“我”、仲月楼、徐复观、宋癞子、杜鹃、小扣、胡蝶、花儿等人的故事。他们终其一生,都挣扎在人生与历史的边缘。边缘,正在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境遇。格非用自己的叙事复活了几乎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时空飘忽,片段跳荡,全书弥漫着一种伤感的宿命和宗教般的宁静。
中国当代文学史 豆瓣
9.2 (40 个评分) 作者: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豆瓣
8.1 (52 个评分) 作者: 吴福辉 / 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7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60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
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
第七天 豆瓣 Goodreads
第七天
6.5 (226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新星出版社 2013 - 6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