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豆瓣
作者: 李辉 2015 - 7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寻访,包括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 的民国往事。在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后,征得当事人或其后代的认可,将往事复原,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人物的遭遇与作品做了丰富的注释。
●他们成了历史,我们承负历史前行。
●一场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敞开百余年历史中的人性纠葛与时代回响。
●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
●内容文本数次修订与核实,近百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
●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获得者——李辉,最新作品!
●走读: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
起于1992,止于2014。
22年间,作者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的民国往事。不求绚丽的辞藻或尖锐的发现,而是尽可能多的观察与靠近,让当代的我们听得到历史真实的回声。
22年的走访与写作,内容文本数次的修订与核实,百余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史料:历史的局外人和承载者
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在与当事人或其后代深入交谈后,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一种个人化的史实研究,虽非全部,却是独有。
这个书写历史的人,用史料辅佐记忆,感性穿透理性,在历史的缝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风云,使其尽可能成为往事与现实、史料与情感相交融的历史叙述。他说:“历史就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承负着历史,继续前行。
●衷直:在责任与诚意之上记录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叙述中敬畏历史。为了引起人们对相关历史或人物的更多兴趣,为了提供认识历史的更多角度,他在旧闻旧事、陈迹残影中,抓住细节,深挖到底。他是历史兴趣浓厚的写作者,是态度宽容悲悯的记录者,也是守住历史本真的亲历者。
2015年11月15日 已读
可以说是没味道 当做个人化的史料看看 的确是看到奥威尔的另外一面 不过越是后面几篇越乏味了
乔治·奥威尔 文学
奥威尔日记 豆瓣
Orwell Diaries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著 / [英] 戴维森 编 译者: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6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作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这位左倾激进、终其一生憎恶与鞭笞上层阶级的左翼文人,在日记中忠实记录了如下场景:与伦敦的流浪汉们一同乞讨、一同流浪、一同采摘啤酒花、一同住进收容所;深入矿井深处,像矿工一样从头到脚沾满煤灰;在远离城市的海岛上像纯粹的农民渔民一样播种收割、狩猎捕捞。这些日记可谓对其理想所做的最好诠释:平等、博爱,关心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反对顽固的保守派,坚定地反法西斯,讴歌劳动者、热爱劳动……
本书由英国戏剧、传记学者,奥威尔研究专家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son)选编,辅以详尽的编者注释,并配有20幅奥威尔亲笔绘就的示意图。所选日记从1931年8月至1949年9月,充满了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嘘的细节描写,拳拳之忱、赤子之心纤毫毕现,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学甚至文化价值,极富阅读性、研究性与收藏性。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豆瓣
Decline of the English Murder
7.8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且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以谈文论艺为主,收入《狄更斯》、《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等名篇和《鲁德亚德·吉卜林》等备受争议的文论,加上《为英国式烹调辩》一类轻松的小品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奥威尔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风采。书中涉及文学艺术、文化批评和政治话题,是作者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表达的写作理念在写作实践中的最佳体现。
奥威尔传 豆瓣
作者: [美国] 杰弗里·迈耶斯 译者: 孙仲旭 东方出版社 2003 - 11
本书是第一本利用彼得·戴维森所编巨著《奥威尔全集》中丰富的文学及文献资料写出的奥威尔传记,里面也收入了奥威尔的家人及朋友好意提供的12张新照片。我自己的研究和采访,以及利用伦敦的奥威尔档案库中未发表的资料揭示了一些新情况,包括他与软弱被动的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缅甸的社会及政治剧变中扮演的角色,在两所糟糕的学校中的教师生涯,与文学代理人伦纳德·摩尔长期不变的关系,还有在朱拉岛上的艰苦生活。

《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已被译成60多种文字,销量超过4千万册。为何这位被V.S.普里切特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的人吸引了如此广泛的读者?他在文学上的特点——有力的文风,动人的真诚,机灵的隽语——上来就吸引了我们。他的个人品质——正直,理想主义和执著——在其文字中闪耀着光芒,如同清溪中的卵石。终其一生,奥威尔热切渴望能将不同阶层的人团结起来,并在英国建设一个公平的社会。他的这种渴望为他赢得尊敬,也为他戴上了一个光环。奥威尔的书并未过时,我们现在仍能看到他进行过的斗争之复杂性,也能看到他做出了多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