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豆瓣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Carol Die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10
Friedrich Nietzsch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e past 150 years and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1887) is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on ethics and politics. A polemical contribution to mor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t offers a critique of moral values and trac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oncepts such as guilt, conscience, responsibility, law and justice. This is a revised and updated 2006 edition of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volumes to appear in Cambridge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Keith Ansell-Pearson modified his introduction to Nietzsche's classic text, and Carol Diethe incorporated a number of changes to the translation itself, reflecting the considerable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Nietzsche. In this guise the Cambridge Texts edition of Nietzsche's Genealogy should continue to enjoy widespread adoption, at bot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level.
2022年12月30日 已读 尼采和韦伯、齐美尔等社会学家的思想上有些不明显但实在的平行。撇开刺痛人的写作风格,尼采值得更细致的理论精读。
philosophy 哲学
Marx on Gender and the Family 豆瓣
作者: Heather Brown Haymarket Books 2013 - 11
2023年2月7日 已读 很棒的写作。读了第三章。算是对第二波女权思潮的回应和为马克思主义的辩护。作者就对于马克思作品中诸多涉及到生产/再生产,productive/unproductive labor,以及家庭和性别的地方做出了连贯的解读,指明马克思并未忽略家庭劳动和再生产的重要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关系本身提出了有用劳动的片面观点,只考虑到其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对有用劳动的看法忽视了妇女的独特贡献,是以历史为基础的,因此是短暂的。再生产领域似乎是颇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历史 哲学 社会学
In a Shade of Blue 豆瓣
作者: Glaude, Eddie S., Jnr Univ of Chicago Pr 2007 - 2
In this provocative book, Eddie S. Glaude Jr. makes an impassioned plea for black America to address its social problems by recourse to experience - and with an eye set on the promise and potential of the future, rather than the fixed ideas and categories of the past. Central to Glaude's mission is a rehabilitation of philosopher John Dewey, whose ideas, he argues, can be fruitfully applied to a renewal of African American politics.According to Glaude, Dewey's pragmatism, when attentive to the darker dimensions of life - or what we often speak of as the blues - can address many of the conceptual problems that plague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discourse. How blacks think about themselves, how they imagine their own history, and how they conceive of their own actions can be rendered in ways that escape bad ways of thinking that assume a tendentious political unity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simply because they are black. Drawing deeply on black religious thought and literature, "In a Shade of Blue" seeks to dislodge such crude and simplistic thinking and replace it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and appreciation for black life in all its variety and intricacy. Glaude argues that only when black political leaders acknowledge such complexity can the real-life sufferings of many African Americans be remedied, an argument echoed in the recent rhetoric and optimism of Barack Obama's presidential campaign."In a Shade of Blue" is a remarkable work of political commentary, and to follow its trajectory is to learn how African Americans arrived at this critical moment in their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 and to envision where they might hea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22年5月24日 已读
杜威从未正面讨论过white supremacy,但从此书中可以撷取一些作者将实用主义运用到黑人政治的洞见。如果只关心实用主义的运用可以优先看前两章,后面几章有涉及黑人神学,奴隶制等广泛讨论。
哲学 实用主义 社会学
Achieving Our Country 豆瓣
作者: Richard Ror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9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Left wing in America sees the sins of America's past poisoning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challenges the "lost" generation of the Left to understand the role it might play in the tradition of democratic intellectual labour that started with writers like Walt Whitman and John Dewey. The book traces the source of the debilitating mentality of shame in the Left of how national pride and American patriotism come to seem an endorsement of atrocites - from slavery to the slaughter of Native Americans, from the felling of ancient forests to the Vietnam War. At the centre of this history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Old Left and the New that arose during the Vietnam War era. The author describes how the paradoxical victory of the antiwar movement, ushering in the Nixon years, encouraged a disillusioned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to pursue "High Theory" at the expense of considering the place of ideas in our common life. He sees a retreat from secularism and pragmatism, and decries the tendency of the heirs of the New Left to theorize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 distance instead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ivic work of shaping our national future. Richard Rorty looks to redress the imbalance in American cultural life by rallying those on the Left to the civic engagement and inspiration needed for "achieving our country".
2022年4月6日 已读
1.罗蒂对马克思的误读下,他批判的其实是被吸纳到列宁和斯大林主义中的orthedox Marxism。2.罗蒂强调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改良主义的旧左派在这个不平等逐渐扩大的全球化时代之必要,因而辛辣地批评了美国六十年代兴起的新左派/文化左派,甚至直言cultural politics不是真正的politics。虽然明显有拉偏架之嫌,但罗蒂的目标是明确的,即找回参与以及能改变社会现状的左翼。3.结尾部分,通过对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一瞥,罗蒂在上世纪末对右翼民粹主义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准确预言。
哲学 政治学 社会学
The American Evasion of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Cornel Wes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9 - 4
Taking Emerson as his starting point, Cornel West's basic task in this ambitious enterprise is to chart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decline, and recent resurgence of American pragmatism. John Dewey is the central figure in West's pantheon of pragmatists, but he treats as well such varied mid-centur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radition as Sidney Hook, C. Wright Mills, W. E. B. Du Bois, Reinhold Niebuhr, and Lionel Trilling. West's "genealogy" is, ultimately, a very personal work, for it is imbued throughout with the author's conviction that a thorough reexamination of American pragmatism may help inspire and instruct contemporary efforts to remake and reform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Discipline and Punish 豆瓣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Alan Sheridan Penguin 1991 - 4
In the middle ages there were gaols and dungeons, but punishment was for the most part a spectacle. The economic changes and growing popular dissent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ade necessary a more systematic control over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society, and this in effect meant a change from punishment, which chastised the body, to reform, which touched the soul.
Foucault shows in fascinating detai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system of prisons, police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hierarchies of social control --- and the growth of disciplinary society as a whole. He also reveals tha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a school and a prison is not purely facetious --- prisons, schools, factories, barracks and hospitals all share a common organization, in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use of an individual's time and space hour by hour.
2022年2月18日 已读 读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福柯其实比想象中好读,对于惩罚模式的变迁梳理非常清晰。但我还是没有很好的把握panopticism。
历史 哲学 法国 社会学
导读利奥塔 豆瓣
Jean-François Lyotard
8.7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莫尔帕斯 译者: 孔锐才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在诸如《后现代状况》、《歧争》、《力比多经济学》和《非人》等作品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激进地改变了人们思考当代文化的方式。他对知识、艺术、政治和历史关系的研究组成了后现代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文本。
这本导读介绍了利奥塔作品的核心思想,包括现代性、后现代、伦理、崇高和“不可呈现”等概念。西蒙•莫尔帕斯将重要的文本放在它们的知识背景中,从而追溯了它们在当代思想中深远的影响力。这样,他不仅让利奥塔的作品变得易于进入,同时也让读者能对这些作品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
利奥塔的作品对于任何研究当代文学文化的学者来说都是无法忽略的。本书对于进入利奥塔范围广阔的批判作品是一个理想的指引。
走出唯一真理观 豆瓣 Goodreads
8.4 (13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陈嘉映2007—2018自选文集。
★《何为良好生活》后新作,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在危机与纷争爆发的时代,哲学如何协助我们反思生活。“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如何一起生存。”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豆瓣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作者: Jürgen Habermas 译者: Burger, Thomas The MIT Press 1991 - 8
This is Jurgen Habermas's most concrete historical-sociological book and one of the key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postwar period. It will be a revelation to those who have known Habermas only through his theoretical writing to find his later interests in problems of legiti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eshadowed in this lucid study of the origins,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对民主之恨 豆瓣
La haine de la démocratie
8.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李磊 三辉图书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7
◆继福柯和德勒兹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之一雅克·朗西埃重新思考民主的颠覆性力量
◆一部深刻、尖锐的民主观念简史
◆特邀同济大学哲学系陆兴华教授撰写导读
【内容简介】
从柏拉图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再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雅克·朗西埃在《对民主之恨》中简述了民主观念史。在此 基础上,朗西埃为我们指出了民主的实质:民主不同于政治,它不是一种制度类型,也不是一种社会形式,而是那些既无权统治也无权服从的人们所特有的权力,其目的在于支持善的统治。他进而指出,民主通过全面打击一切建立在精英特权之上的权力形式来进行治理,由此对民主的恐惧乃至憎恨就植根于新的统治阶级之中。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作者雅克·朗西埃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欧陆思想家之一。有评论将之誉为继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之后最引人瞩目的思想家之一。
3、在本书中,朗西埃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民主的观念史,不乏深刻、尖锐的观点以及对当下热门政治事件和政治生活的观照。本书从柏拉图时代谈起,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关于民主的思想和理念。
【学者及媒体推荐】
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与作者之一。
——汤姆·康尼(Tom Conley),哈佛大学
朗西埃在本书中批评了一种对人民做决定、为人民做决定,而非让人民做决定的政治形态;批评了一种为了维持自身的某种政治秩序而存在的政治,群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被安排在了“恰当”的位置上。
——卢卡·阿尔森加克(Luka Arsenjuk),马里兰大学
政治理论家们期待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雅克·朗西埃的著作这儿索求/提取关于政治的更为直接的理论;而现在,轮到西方的电影理论家、文学理论家、艺术史学家和美学家们了。
——奥利弗·戴维斯(Oliver Davis),华威大学
在这个左派失去了方向的时代,朗西埃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少见的持续不断的关于如何继续抗争的概念。
——斯拉沃热·齐泽克
雅克·朗西埃将是我们当代中国理论知识分子们的一味苦药。朗老师是我们时代里一面活着的传统,对我们中国大陆师生,他是一面巨大的回音壁,还没怎么用过,用处可能就都留在今后了。如果有“毛泽东主义”者,有一个从1968年来不弯腰、不折的思想家,一个真正的不让步的选择派,他就是朗老师。理解他的困难,不在他的写作上的史诗式的横贯和修辞及辩证之精致稠密,而在于他的这种哲学、政治上的犟劲儿。
——陆兴华
这本机智而具讽刺性的论著有几分像是一场贯穿了政治哲学史的学术冲刺,又有几分像是对其思想上的竞争对手挥出的一连串极精彩的组合拳。
——《卫报》
朗西埃批评了西方国家对国内大众抗议与流行文化的蔑视姿态,以及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的做法。……但朗西埃为了显示我们政治话语中的含混性而避开了争论。他挑战了在他看来是普遍持有的观点,即民主生活与“冷漠消费者的非政治生活”是一对同义词。
——《新政治家》
一篇关于“民主”概念的定义与重定义的激动人心的文章……正在伊拉克发生的大灾难为朗西埃大胆的假设提供了十分明晰的证据,他认为在以“自由”的名义进行更多战争之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民主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歧义 豆瓣
La Mésentente,Politique et philosophie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刘纪蕙 / 林淑芬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在什么方面平等与不平等呢?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这正是难题之所在,也是政治哲学之所在。
——亚里士多德
歧义并非错误认识,因此不需要知识的补遗;歧义亦非错误理解,因此并不要求词语净化。歧义的情况是,在争执说话内容的意义时,已经构成了话语情境之理性本身。
“话语之可能性条件”的整体,说明了人之所以是政治动物的基础。
——朗西埃
朗西埃强调治安和真正的政治间的分界线为何总是模糊混淆而备受争议的。比如说,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无产阶级”可以被解读为“没有分的组成份子”的主体化,其将自身所遭遇的不正义提升并且接受普遍性的终极检验;同时,它也可以被解读为将促成“后-政治”理性社会之创制的操作者。我们的欧洲传统中包含了一系列对此政治时刻的否认──对于政治冲突之真正逻辑的否认。朗西埃在《歧义》一书中发展了对于这些否认的辨识方式,而这本书可以被视为他最杰出的政治思想著作。
——齐泽克
无知的教师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 赵子龙 202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现代性的教训 豆瓣
The Morals of Modernity
作者: [美]查尔斯·拉莫尔 译者: 刘擎 / 应奇 东方出版社 2010 - 6
以道德哲学与现代性之关系为主题,这本享誉广泛、富于洞见的著作探讨了理性和历史在道德理解中的地位,哲学自然主义的不恰当性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基础等一系列学院哲学和公共舆论均极为关心的问题。书中既有对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精细入微的解析,又有对施特劳斯和施米特的文约义丰 的诊断,而贯穿全书的调和启蒙与传统、融会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懈努力实际上乃是对古代人与现代人之争的一种独特回答。
倦怠社会 豆瓣 Goodreads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7.3 (192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王一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21年2月4日 已读
虽然作者几乎没有直接用社会学的内容,但肉眼可见的存在许多对话点。比如关于节日时间、不同类型的疲劳,比如对鲍德里亚和福柯的讨论。韩炳哲指出近来的社会理论总还是有免疫学的色彩,而认为他们理论总在某些部分已经与当下这个有过量肯定性的社会有不吻合。21世纪的主流,已从规训和计算的社会过渡到功绩社会,禁令与限制不再是主要的,我们有了自由,但自我实现的魔咒也加诸于每个人,自己成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结尾一篇令人想起,E.P. 汤普森在《共有的习惯》里关于现代时间习惯形成的论述,尽管后者是以史料出发得出的,二者结论倒是有相似之处,都要从前现代学习一种容忍无聊、非计算的度过时间的态度。
哲学 德国 社会学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豆瓣
作者: Alexander Rosenberg Westview Press 2012 - 1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provides a tightly argued yet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the human sciences, including economics, anthropology,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psychology, history, and the disciplines emerging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these subjects with biology. Philosophy is unavoidable for social scientists because the choices they make in answering questions in their disciplines force them to take sides on philosophical matters. Conversely, the social and behavior sciences must inform philosopher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action, norm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The fourth edition retains an illuminat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dur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and it has now been thoroughly revised to better fit courses, including fifteen chapters, with more effective transitions and helpful summaries.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three new chapters on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functionalism as a research program, and theories of cultural evolution, as well as enhanced discussions of the role of norms and speech acts in social construction in 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and a chapter on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of social science.
时间的观念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作者通过确立两类原始时间经验??标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勾勒出以二者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众多时间观念的交响与变奏。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 作者不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同时更力求破除把时间当作一个物理学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理解技术时代,理解近代科学中两大传统??数理传统和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多有创见。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豆瓣
作者: [德]康德 译者: 李秋零 商务印书馆 2012 - 7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家,本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宗教思想。本书可以说是康德三大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扩展,从理性限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宗教现象。康德一方面极力倡导理性的最高权威,坚持用理性及其需要来衡量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理性自身的不足,意识到宗教信仰和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康德在本书中认为,只是道德要实现至善理念,才导致对至善的全能者的需要,但这种看法也敞开了宗教的道路。也就是说,康德并不排除真正的信仰,只是这些信仰不能被纳入理性准则的范围,而信仰的基本行为则是在理性准则内的。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涂尔干 译者: 渠敬东 商务印书馆 2015
本书是涂尔干晚期代表作,内容涉及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对现代政制的建构颇多启发。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