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5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2018年3月5日 已读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的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呈现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城市 外国文学 小说 意大利 文化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7.7 (30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十六年的彷徨迷惑,换来一场决然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重回完满的正五边形,剩下最稀薄的人,重建大地。
人若真的受伤,通常会无法直视伤口,想隐 藏它忘却它,把心 门关起来。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点,伤口就得深一点。——村上春树
------------------- ---------------------------------------------------------------------------------
在名古屋上高中时,多崎作有四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男两女,他们的姓氏都带有色彩——“赤”、“青”、“白”、“黑”,唯独多崎作的姓名中没有色彩,也只有他离开名古屋到东京读大学。大二假期返乡之际,多崎作突然被四位朋友告知要绝交,对原因没有任何说明。他深受打击,几至形销骨立,许久许久才恢复过来。
十六年来,他们始终没有见面.如今已经三十六岁的多崎作,在女朋友的劝告下,终于下决心去拜访抛弃自己的四个朋友,弄清真相。由此开始他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谜底揭开,十六年前的秘密、十六年间的变化,以及十六年后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伤痛。
2017年6月22日 已读
团块世代子女的现代病症状,大概也是我们这八零九零一代同样得面对的。难得这么直接地触碰成长题材啊,没有稀奇古怪的羊男、传说,也撇开历史、国家。说来还是很治愈的,但是写得未免太保守,自我重复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日本文学
失物招领处 豆瓣
Fundbüro
6.0 (5 个评分) 作者: [德] 西格弗里德·伦茨 译者: 郑纳无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8
二十四岁的亨利·内夫,不想在家族企业里寻找他的人生,宁可在铁路局的失物招领处工作。再没有任何地方,会让人看到如此多的懊悔、忧心和自责。亨利用富有创意的方式,要失主证明失物的确是他们的:他充当肉靶让杂耍者表演飞刀特技、与丢了剧本的女演员对戏、请小女孩吹着她们之前在火车上吹的笛曲……
这位游戏人间的富家公子,在人生驿站的停泊处,为别人寻找失物,因而找到了自己。
“失去”和“拥有”始终在人生的驿站进出,有人失而复得,有人懊悔终生。《失物招领处》就在生命的摆荡之间铺陈开来。
蟹行 豆瓣
作者: [德]君特·格拉斯 译者: 蔡鸿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格拉斯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推出的新作,一面世就好评如潮,连续数月占据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两周内售出25万册。小说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1945年1月30日,德国豪华游轮“古斯特洛夫号”满载一万多名难民和士兵在古滕港启航,朝西方驶去,不料当天夜里就在波罗的海上被苏联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船上近万名逃亡者葬身海底,其中儿童占四千多!小说以这一故事为背景,用写实和虚构相结合的方法,披露了那场战争的发动者,在给别国带去沉重灾难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这是一场比“泰坦尼克号”还要让人刻骨铭心的海难。而书中虚构的故事也是惨烈的:身怀六甲、年仅17岁的图拉上了“古斯特洛夫号”。夜间九时许,一阵剧烈的摇晃和几声猛烈的爆炸把她从睡梦中惊醒。所幸她被救上了德军舰艇。伴随着游轮下沉以及成千上万名儿童妇女的尸身在冰冷的海面上载沉载浮,儿子保尔降临人世。获救后她怀抱襁褓中的儿子继续逃亡,辗转来到东德什末林,并当了一名工人。保尔长大后当了记者,逃到了西德,在经历了结婚生子、家庭离异后,又与儿子康拉德长期分居。两德统一后康拉德才见到奶奶。奶奶十分宠爱他,还经常对他讲过去的经历,结果使他产生了偏激的观念,创办了新纳粹网页,最后竟然开枪杀害了网友犹太青年大卫。
德国媒体称:格拉斯以撼人心扉的笔触将读者带回那段可怕的历史,并讲述了它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个特殊群体的深远影响。
活着为了讲述 豆瓣 Goodreads
Vivir para contarla
9.3 (6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李静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4
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本书,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
★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加西亚•马尔克斯
诺奖得主、纯文学畅销奇迹创造者马尔克斯的成长故事:充满魔幻色彩的真实人生。
★ 正是回忆中的这些细节、生命中的这些人将马尔克斯带到了《百年孤独》的门口; 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只有《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
★ 首版首次赠限量别册(含地图、人名索引、加博书单、作品年表)+ 雕刻时光咖啡券
=======================
“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
同时,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
他说,他努力写出精彩的故事,只是为了让朋友们更爱他。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小说药丸 豆瓣
The Novel Cure: An A to Z of Literary Remedies
7.9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拉·伯绍德 / [英] 苏珊·埃尔德金 译者: 汪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由多年小说阅读经验+书目治疗临床经验+两千年文学史中的珍贵药材炼制而成的小说药丸
◆人生疑难杂症全收录,另类文学诊疗手册
◆对症下药,一盒起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乔伊斯止痛药、巴尔扎克香膏、托尔斯泰止血带、萨拉马戈药膏和佩雷克与普鲁斯特牌泻药……总有一款能治你。
————————————
本书对生理、心理的病痛一视同仁,因此从脚痛到心痛,各种药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此外还有你可能遇到的各种日常烦恼,包括搬家、寻觅另一半到中年危机等,甚至重大的人生挑战也能找到药,比如生离死别、成为单亲父母等问题。从打嗝到宿醉,从害怕投入到缺乏幽默感,无论大病小病,找我们开药就对了。
我们相信小说是书目治疗中最纯粹且最有效的药,这个信念是建立在我们累积的临床经验之上,并有数不清的传闻佐证。有些小说的魔力在于故事情节,有些是它的文字以安抚或撩拨的方式治疗了心理症状,有些则是有角色身陷类似的困境,而他们所提供的某种想法或态度具有疗效。
2016年11月12日 想读 真的是药吗……来来来
外国文学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Goodreads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9.1 (14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雅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
.
里尔克的精神知音,著名翻译家、诗人冯至经典译本,全新再版。
.
全书经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以及师承于冯至先生的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指导校正。
┉┉┉┉┉┉┉┉┉┉┉┉┉┉┉┉┉┉┉┉┉┉┉
.
里尔克留给我们这样十封给青年诗人的信。
.
“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
这十封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
.
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如何面对寂寞,如何解决职业的苦恼?
二十岁的年轻人致信诗人里尔克,倾吐生活的种种疑惑不安。
同样年轻的诗人如何给出答案?
.
十封里尔克的信完整呈现,特别收入里尔克诗作十八首;
特别附录冯至论里尔克四篇及里尔克作品节选两篇。
┉┉┉┉┉┉┉┉┉┉┉┉┉┉┉┉┉┉┉┉┉┉┉
.
“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冯至
.
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茨威格
.
里尔克凭借着《杜伊诺哀歌》和《给青年诗人的信》获得了显赫的声名。——《纽约时报书评》
2016年10月19日 已读
“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
外国文学 诗歌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 豆瓣
Walk the Blue Fields
8.4 (33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克莱尔·吉根 译者: 马爱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这是一部描写爱尔兰现代社会中绝望与欲望的故事集,精悍之中透着极其克制的冷调,情节起伏出人意料,让人惊叹在短篇格局中有如此跌宕的内容。在短篇小说《走在蓝色的田野上》中,一位神父在圣坛等待主持婚礼,而在婚礼和随后的庆典中,他的内心挣扎着他与新娘恋爱的往事,个中微妙的情绪渐渐铺张开,到最后,形成夜空下蓝色田野里难耐的悲伤。小说最后出现了一个不太会说英语的中国人。他用按摩——或者说,剧烈拉伸身体的技巧——帮神父略微甩掉了那份伤痛。
24个比利 豆瓣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6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2015年12月31日 已读
第二本丹尼尔·凯斯的书 与《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相比较 本书虽以纪实为本 但总觉得很飘。不过一读就欲罢不能,而且还居然期待起《比利战争》。。。
丹尼尔·凯斯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