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豆瓣
作者: George Herbert Mea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 8
Written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social behaviorist, this treatise contains the heart of Mead's position on social psychology.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is of major interest, as it su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an adequate treatment of the language mechanism in relation to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f philosophical eminence be measured by the extent to which a man's writings anticipate the focal problems of a later day and contain a point of view which suggests persuasive solutions to many of them, then George Herbert Mead has justly earned the high praise bestowed upon him by Dewey and Whitehead as a 'seminal mind of the very first order.'"--Sidney Hook, "The Nation"
2022年12月30日 已读
1.对于主我和客我的讨论最后其实衔接到现代性中个人与社会的张力的问题,读社会的部分,会发现米德并不缺少宏观部分的理论建构,反而他对mass politics和nationalism有所预见。2.这次读原版尤其感觉到这本书因不是米德自己写就,而许多地方重复、冗长。3.米德对于科学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在意的,这体现在反复出现的、对社会学家不太重要的对神经系统等生理基础的提及,尽管这也不是米德自己最在乎的部分。4.米德在心理学系的教科书上完全没有被记得,尽管这本书第一部分几乎只是在批判或和心理学家对话。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理论
心灵的整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8.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译者: 成伯清 / 淡卫军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
“情感社会学”研究领域重要著作
《纽约时报》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之一
荣获“米尔斯奖”“查尔斯·库利奖”等社会学奖项
情感变为一种资本要素,这是现代服务业的秘密之一。19世纪的工厂童工提供劳力,20世纪的空乘人员伪装感情;童工们的身体是机器生产的工具,空乘人员的情感也是可批量生产的商品。
作者以20世纪美国航空服务业为例,将乘务员与收账员作为研究对象,展示现代商业公司如何操纵、抑制雇员真实的情感表达,为我们揭露出这个人类情感日益商业化的真实世界。
作者是杰出的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本书是其在情感社会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其理论建基于马克思、弗洛伊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米尔斯、欧文·戈夫曼的学说之上,从社会学、心理学、表演理论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旨在深入探讨“情感劳动”这一社会问题。
对于“情感劳动”具有洞察力的研究。
——《纽约时报书评》
具有价值的研究,揭示那些从事将情感视作商品的职业人员付出的个人且隐蔽的代价。
——《圣荷西水星报》
2020年11月12日 已读
说起来,我翻了下当年AJS,SF上面对这本书的书评,大意都是有新意但论证不足,不知道算不算一种mansplaining,哈哈哈。但谁能想到光是情感劳动这一概念就启发了多少论文。
从奥威尔,米尔斯到戈夫曼,霍克希尔德的阅读脉络,太吻合我自己。她的写作风格,不那么学院,对照英文阅读,文风简洁通畅。(说回来,译本前三章成伯清老师翻译尚可,后面翻译确实有点糟糕,不少不影响大体的错译。另外第五章中把bowing from the heart,这一情感回报的过程翻译成“由衷的致敬”是奇怪的,bowing鞠躬是个比喻性概念,这里是说bowing是劳心的,跟由衷与否无关。)
心理学 社会学 美国
Mirrors and Masks 豆瓣
作者: Strauss, Anselm L.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 1
http://www.sociologypress.com/books/interest/mirrors_and_masks.htm
This book is a classic formal theory of identity. It deals with the search and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Identity as a concept is fully as elusive as everyone’s sense of his own personal identity. Nevertheless, what­ever else it may be, identity is connected with the fateful appraisals made of oneself—by oneself and by others. Everyone presents himself to others and to himself and sees himself in the mirrors of their judgements. The masks he then and thereafter pre­sents to the world and its citizens are fashioned upon his anticipations of their judgements.
CONTENT
Preface
Chapter 1
Language and Identity
Chapter 2
Self-Appraisals and the Course of Action
Chapter 3
Interaction
Chapter 4
Transformations of Identity
Chapter 5
Change and Continuity
Chapter 6
Membership and History
Chapter 7
A Concluding Note
公正何以难行 豆瓣
Unfair:The New Science of Criminal Injustice
作者: [美]亚当·本福拉多 译者: 刘静坤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 - 3
“不公正的结果不是悲惨的例外,而是常态,而人类心理是罪魁祸首”
人类心理和法律体系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读“不公正从何而来”的新知之作
*《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2017年美国法学-心理学学会年度图书
*Audible.com非虚构榜排名No.1
*Amazon月度非虚构图书
*Goodreads月度图书
*绿袋法律标杆写作奖(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社会科学新闻奖(Society Journalism Awards)
*正义社会媒体奖(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
本书通过引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错判的成因。作者结合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指出: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在认知、记忆和判断上的天然缺陷,刑事司法系统的诸多基本假设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
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及案例支持下,本福拉多表明了:刑事审判体系并不是一个严密稳固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的部门集合。不公正的要素已经扎根在法律体系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诉讼结果。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罗伊·F·鲍迈斯特尔 译者: 崔洪建 东方出版社 1998
没有人是坏的。这似乎和常识相背离,但罗伊·F·鲍迈斯特尔会告诉你,这是真的。
青春期失调的荷尔蒙和长久以来文化的教化让我们习惯固有的对恶的认识,难以洞悉到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恶的真正的含义。
在看前言的时候你会感到这本书蕴藏的思想是多么地和现实经验抵触,有时竟会激起对自己的保护机制,愤怒或畏缩无力地把书扔到一边,而一旦坚持读下去才会发现,这本书正把自己从不成熟的认知中拯救出来。
身体与社会 豆瓣
作者: 【英】布莱恩·特纳(Bryan S. Turner) 译者: 马海良 / 赵国新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 3
简介

《身体与社会》初版于1984年,你现在看到的是该书的第二个版本。此书的作者布莱恩.特纳把关于身体的研究从最基础的医学身体层面上升到精神身体的层面。正如作者在第二版序言里所述:“随着《身体与社会》第二版的出版,应该及时思考人文学科及社会学科中对人类身体与体现(embodiment)进行艺术再现这个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充分运用了其广博的知识,从梅洛.庞蒂的以身体为基础的存在现象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社会学到女性主义,都为作者提供了理论源泉。全书共分十章,从医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的观点讨论了包括厌食症和恐旷症的历史,对基督教对待人类性事的态度的批判以及人的身体在游戏和欲望中的作用等具体问题。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身体社会学家们在未来的研究课题以及应该优先考虑的一些主题。

序言

《身体与社会》一书综合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糅合了梅洛.庞蒂、费尔巴哈、青年马克思、福柯、弗洛伊德等大师的理论,力图把身体的研究从简单的肉体层次提高到更高的层面。

内容摘要

身体问题处于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的交接点上。自从新康德主义运动以来,社会学的认识论问题集中在人类在自然和文化中的双重成员身份(the dual membe hi)上。人的身体屈从于诞生、衰弱和死亡等过程,但是源于身体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的这些过程也是位于文化信仰、符号和实践世界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在个体层面上,我的身体是被体验的一种极限环境,但是我们的意识也表现我既拥有身体,又是身体。这种区分的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疾病和病痛之间的差异加以说明。我们可能称一个患股骨头坏死的人患有股骨变性,在这种情况下,股骨生病(diseased)但未有病感(sick)。类似地我们可以说苹果生病,但不能说它感到病痛(ill)。“病痛”(illness)和“病感”(sickness)这样的概念是用于描述个人的状况的社会一文化范畴而不是描述人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疾病不是一种社会角色,但它使得将“病感角色”看做带有适宜行为标准闭社会立场变得有意义(Parsons,1951)。由此可认为我不但感到病痛(illnes),而且我“做”怕(do)或表现出我的病痛,这似乎言之成理。对笛卡见主义进行的现象学批判的价值在于表明意识是体现的也是意向性的。

在社会学看来,现象学的局限性是由它对我的身体和他者的身体的排他性的关注所决定的。身体总是由社会形成并由社会定位的。如何做男人或女人是一种社会界定,因为生理学总是以文化为中介的。正如福柯(1980b)所表明的那样,拥有一个“真正”的性属是医学/文化实践的产物,就阴阳人而言,医学/文化实践排除了拥有两性身份的可能性。“畸形”也是由社会建构的(Howell and Ford,1980)。

尽管从真正的现象学意义上说,我们拥有对我们身体的统治权,但是在人口的社会再生产屈从于制度的约束(“乱伦禁忌”)。权力(父权制的形式)、意识形态(欲望与理性的对比)和经济(要求通过家庭、典型地以长子继承制形式稳定地分配财产)意义上而言,这绝不是在真正社会性的。在传统上,社会是在老人统治/父权制结合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其中臣属门的性行为受到上帝、国王、教士和丈夫组成的集体的约束。因此,身体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和现象学问题,也是有关权幻、意识形态和经济学的争论的理论定位。
谁在我家 豆瓣
Love's Hidden Symmetry: What Makes Love Work in Relationships
作者: [德国] 伯特·海灵格 译者: 张虹桥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2 - 3
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由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所发展出来。海灵格发现每一家庭或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家庭或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而这个动力是在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在家庭或组织中所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自杀、伤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是抵触这股力量所导致,而使整个家庭或组织的“爱的序位“(Orders of Love)受到干扰,有的时候这些事件还会重复发生,延续到下一代。 系统排列的功能,就是要协助我们辨识家庭或组织背后的动力状况,把隐藏在潜意识的动力,藉由这个方法带到光亮的地方。同时也能找出解决的途径,调整被干扰的家庭或组织系统,让爱重新在家庭或组织中流动,不会把伤害再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也让组织能够顺畅的运作。 作者伯特·海灵格以诗一般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其发现的一些事情,而那些事情往往和家庭中的亲密关系有关,这种关系控制着人们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海灵格以“现象学”的工作方法,一步一步地在家庭系统排列中,依据着学员代表的身体现象反应,把深深埋藏心底的情感——那些盲目、完全不被意识的情感给展现出来。整个过程是一次令人惊讶及赞叹的心灵探索。
透过家庭系统排列,我们最终会获得自身在家庭亲族这个命运团体中一个恰当的序位。人不再是单一的独立个体,而是带着浓厚亲情与祖先宗族紧密连结的一环。
海灵格对中国文化中的老庄哲学颇有见地。他把老庄哲理中的“无为” 以及儒家学说的“人伦观念”,结合心理治疗学中多方面的技巧,以一种探险家的精神,将埋藏心底的问题揭露出来,这一过程是扣人心弦且震撼心灵的。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融合东西方文化,在心理治疗、思想灵修,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均有很大贡献。家庭系统工作确实是一门包含深广的学问。
自我关怀的力量 豆瓣
self-compassion
8.6 (7 个评分) 作者: 克里斯廷·内夫(Kristin Neff) 译者: 刘聪慧 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都更容易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却忽略了自己!
自我关怀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少的一种心理能力。因为自尊、自我批评的主流地位,人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却不能同样善待自己。
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心灵之窗,让我们承认自己的苦难与不完美,并且关怀自己,爱自己。人非万能,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能更加爱护他人。内夫博士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结果、个人经验、实用练习和幽默故事,让每个人都学会如何转变不良的情绪模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快乐、幸福和高效。
本书通过自我关怀、静观、共通人性的讲解与练习,帮大家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办法。学会自我关怀,也就掌握了反转生活的力量。
2019年7月21日 已读 友邻推荐的很有帮助的工具书,一本心理学的普及&应用读物。作者立足人本主义,在强调无常与人类共通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研究,对“自我”有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提升自我关怀的有效的实践方法。其中明显系统地借用了禅宗的理论,并操作化为可行的建议。
缺点是,译本没有给参考文献,许多名词翻译也未提供对照。
(p.s. 感觉国内出版心理学著作明明是正经书,常装帧设计得像野鸡读物)
心理学 成长 自我
爱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6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论不服从 豆瓣
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8.5 (3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叶安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5
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不”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作者、“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经典作品
人类究竟是否有未来,文明究竟是否会终结,端赖我们是否秉持怀疑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和不服从的能力。——艾里希·弗洛姆
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 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 :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泽、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创造的勇气 豆瓣
The Courage to Create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杨韶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9
罗洛·梅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撰写了20余部学术专著,他以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心理学洞见,系统阐述了他所处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现状,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存在心理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阐发了他那独特而又与正统的科学心理学大不相同的“人的心理学”体系。《创造的勇气》就是罗洛·梅所撰写的20余部学术专著中的一部。本书以一个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从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心理学的新见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旧的时代正在消亡而新的时代尚未诞生的时期。”美国存在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在《创造的勇气》一书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当前时代的心理危机。在本书里,罗洛·梅以入木三分的理性分析,深刻剖析了创造的本质、过程,以及创造性与勇气、潜意识的关系等,阐述了他一贯信奉的有勇气的自我肯定,在面临存在的挑战时人的潜意识力量和存在抗争的意义。阅读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感悟,帮助我们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创造的勇气
第二章 创造的本质
第三章 创造和潜意识
第四章 创造与交会
第五章 德尔斐神殿是治疗师
第六章 论创造的局限性
第七章 形式的激情
译后记
浮生一日 豆瓣
Creatures of A Day
作者: [美国] 欧文·亚龙 译者: 宫学萍 希望出版社 2016 - 3
“浮生一日”这个标题引自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天的造物;纪念者和被纪念者都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无论是记忆,还是被记忆的对象。很快,你会忘掉所有一切;很快,所有一切也都会忘掉你。不久之后,你将谁也不是,无处可终。”
在这本书里,欧文·亚龙继续用咨询室中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人性真相。与以往不同的是,临迟暮之年的亚龙在语言上更加温和,同时死亡这一议题上更加深入。
从努力寻求见证者的老人,到因囤物癖逃避亲密关系的医生;从癌症晚期重新审视人生意义的病人,到天资极好却被过往困扰的写作者。每一位来访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终归都会回到一件事上:面对死亡的焦虑,和生命本来的意义。
亚龙用他的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关注,当然还有智慧,和每一位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可靠而深刻的联结,并常常“意外”地制造出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传统治疗师的书本和课程中根本无从寻找。
触动人心、发人深省,还有令人手不释卷的精彩铺陈,《浮生一日》用对人类灵魂敏锐而温和的目光,注视着所有生命中的痛苦、困惑与希望
穿越孤独 豆瓣
Encounters with loneliness
作者: [美]阿琳•克莱默•理查兹 / [美]露西尔•斯派拉 译者: 曹思聪 / 蓝薇 童俊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4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的肉体是否离群索居,他们的灵魂也注定是孤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每每不合群,性格孤僻,特立独行。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风骨,而这种风骨,注定是要由人来体现的。
——张鸣
人类的痛苦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人们,至少临床上是这样,总幻想着摒弃孤独,宁愿伤精耗神地躁狂,也不愿或不能独处,养育孩子最大的功能也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不那么孤独。而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最终坦然接受最终的孤独——死亡。
——童俊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曾奇峰
书中对孤独感的讨论令人着迷,显然,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这是独一无二的。
——哈罗德•布卢姆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 豆瓣
Social psychology
作者: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 [美] 提摩太·D·威尔逊 译者: 侯玉波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9
本书是美国优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三位编写者在专业研究领域都有卓绝的成就,并且都在教学第一线有超过20年的教学经验,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7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作者们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融为一炉,内容全面完整、系统连贯,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个体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个体态度和从众行为、团体过程和人际吸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等社会心理与行为特征,反映了在环境、健康、法律等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从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阐发深奥的理论,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一门学问严谨科学的魅力,同时也深深浸润在希望以科学使世界更美好的人文关怀之中。
生活的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for Life:And Other Dangerous Situations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尔斯·埃文斯 译者: 贝小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6 - 11
我们都在练习,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生活路上,我们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生活的哲学》提醒我们,如果你已经有些迷茫、甚至陷入恐慌的话,不必心急,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一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可能正好点出了你的迷津。
这本书中,“街头哲学家 ”朱尔斯•埃文斯找来了人类历史上几位最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十二位古典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一起探秘人的心灵和情感,教给我们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面对波折等各方面的生活智慧。况且,生活的满足远不止感官的享受,思考生活、领悟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快乐。哲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畅谈人生哲学的同时,埃文斯还讲述了那些被哲学拯救的人们的真实经历:心理崩溃的大学生、精神过度紧绷的上班族、忍受痛苦战争记忆的老兵、总忍不住想花钱的白领、受幼年创伤折磨的青年……哲学帮助他们荡涤信念上的灰尘,走出各自生活的窘境,让心灵强大起来。
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生活的哲学》传播着苏格拉底式的人性乐观主义,让人类古老的智慧再次照亮我们的生活。
——————————————————————
【编辑推荐】
◆哲学,其实是人生旅途上的医药箱
苏格拉底认为,照顾好自己的灵魂,这是我们的责任。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爱比克泰德……其实这些古希腊哲学家们在人的心灵中得到的发现,是人类生活智慧取之不尽的宝库。《生活的哲学》一书把十二位古希腊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来帮助人们打开心结、舒缓忧郁,探讨生活的意义。
◆这会是一次遇见更好自己的哲学之旅
《生活的哲学》传播着哲学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把握自己的生活。生活中不时困扰我们的坏情绪、负能量,它们很多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有害的信念。这本书教你反思的艺术,把内心阴郁的念头拿到理性的阳光下。
◆书里,也许你会巧遇令人终生受用的哲学金句哦。比如说:
★那些放错地方的控制欲★
爱比克泰德说,大量挫折来源于我们的两个错误:我们妄图完全掌控某些外在的、不在我们掌控范围内的东西;同时,却又没有承担起管理自己内心信念的责任。这样,我们会把自己内心的不周全,归罪于外界,归罪于父母、爱人、同事、老板,似乎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失控、被外在环境摆布。
★ “过于乐观的期待”是一种陷阱★
塞内加提出,也许导致愤怒的主要谬误是,我们会对事情的结局有过于乐观的期待。愤怒的人对世界欠他们的非常敏感,对他们得到的却视而不见。
★不让过去和未来毁掉了现在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识到,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是那么的天才。我们告诉自己,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快乐:当我们升职的时候,当我们有了钱的时候……同时,当下未被察觉、未被享受就流逝了。
★与社会、世界和宇宙相通★
人类是自然之道构成的肉身。我们的理性本质跟宇宙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这意味着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发现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就是去发现一个人本性中的宇宙。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人生的意义”,我们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理由,就是去壮大我们意识的火焰。
★我们有不止一个自我★
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的个性就像处于内战中的社会,或者一艘没有船长的船,每个船员喊着朝向一个方向。但是,柏拉图坚持认为,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理性,使之凌驾于其他声音之上,去努力做出更加智慧和长远的决定。
————————————————————————————
【赞誉推荐】
如果今年我们只想读一本书,我觉得应该就是这本了。
——《心理月刊》主编,苏西•格里夫斯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哲学并非思想的推理判断,而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关乎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
——《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引人深思……证明了哲学并不只存在于一本正经的课堂上。
——《金融时报》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著名英剧演员 亚德里安•埃德蒙松(Adrian Edmondson)
我非常喜欢《生活的哲学》。我可是古典哲学的死忠粉,这本书将古典哲学运用得严谨而又完美。
——英国新锐魔术师 达伦•布朗(Derren Brown)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比利战争 豆瓣
The Milligan Wars
7.3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4
1979 年,比利被判转往专收精神异常罪犯的“人间地狱”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阻碍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时才能重获自由?
一个护士哭着请求他吃东西……
比利现在意识到……只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崩溃,那么就没有人能使自己崩溃了……
他胃部肿胀,牙床一碰就流血,视线也开始模糊。当他把手从面前移开时,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气中划过的痕迹……
比利拖着身体走到洗脸池旁,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枯黄,凹陷的眼睛周围有两个深深的黑圈。他感到虚弱无力,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眼前开始发黑,他强撑着喝了一小口水。他觉得很奇怪,似乎有什么东西不见了。他聆听着,但周围一片寂静……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8.7 (5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 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著改编,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2015年春季开播
— 《24个比利》作者人性关怀经典,全新完整译本
— 囊括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
— 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多 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 Reddit社交网站读者最爱百大书籍
—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 美剧《疑犯追踪》女主之一“根姐”(Root)最喜欢的书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2015年12月5日 已读
半年前看了该故事的短篇 当时眼泪流的稀里哗啦 很少有的。 长篇与短篇相比主要对查理的童年进行了充分的表现,双重人格的展现也比短篇更清晰。但是但是,短篇密集的泪点让我久久沉浸。
算科幻的中必要存在的一种吧。
心理学 理想国 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