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本书围绕着作者近几年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展开:怎样看待历史与政治?东亚作为一个思考的范畴,它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但是在形成自身知识传统的问题上,作者感觉到把东亚作为一个知识范畴而不是仅仅作为地理想象空间,有它的合理性和不可取代的价值。正是东亚知识分子的逼问,使得一个往往被中国知识分子忽略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什么要谈东亚和为什么不谈东亚,同样是一个历史问题,也同样是一个没有理论想象力就无法把握的问题。
社会学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sociologie. De 1789 à nos jours
作者: [法]夏尔·亨利·屈安 / [法]弗朗索瓦·格雷勒 译者: 唐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人的自然善好 豆瓣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Man: On the System of Rousseau's Thought
作者: 亚瑟·梅尔泽 译者: 任崇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得到了卢梭研究专家和政治哲学学者的一致好评,是目前英语世界最好的卢梭研究著作之一。首先,作者论述了蕴含在卢梭著作中的根本原则“人的自然善好”到底是何含义;其次,作者指出了,卢梭为证明“人的自然善好”所给出的内省层面的以及心理学层面的论证,为说明“恶是从何而来的”而给出的历史的论证,以及为说明“是社会使人变坏”所给出的社会层面的的论证;最后,作者谈讨了卢梭对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契约论》的讨论上,解决了由来已久的所谓卢梭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矛盾的问题。
形而上学俱乐部 豆瓣
The Metaphysical Club
作者: [美]路易斯·梅南(Louis Menand) 译者: 舍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美国经历了一场内战,其政府形态却没有遭遇变革。内战期间,美国没有抛弃宪法,没有暂停选举,也没有发生政变。但从其他几乎所有方面来看,美国变成了另一个国家。战争本身没有让美国变得现代,但战争标志着现代美国的诞生。
对于亲历内战的那一代人来说,战争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败,也是文化的失败,思想的失败。创痛深沉的内战使战前的信仰和期望轰然崩塌。在战后的新世界,这些信仰显得极为过时。内战扫除了南方的奴隶制文明,随之也几乎完全扫除了北方的知识分子文化。美国花了几乎半个世纪才发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种思考方式,来帮助国人应对现代生活的种种情形。这场上下求索就是本书的主题。
回顾这个故事有很多路径。这里我们要走的路,会路经四个人的生活: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威廉•詹姆斯、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和约翰•杜威。总的来看,他们在驱动美国思想进入现代世界上,比任何别的团体的作用都要大。他们不仅对其他作家和思想家有无与伦比的影响,也极大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改变了美国人的思考方式,让他们继续思考教育、民主、自由、正义和宽容。因此,他们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学习、表达自己观点、理解自身的方式,以及他们对待跟自己不同的人的方式
2021年6月15日 已读
虽然意译稍有过头,但书很好,即便撇开实用主义思想脉络的线索,还是很精彩,一边是美国内战史,一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知识分子趣闻。进化论之于早期社会科学的影响的比我原来以为的深。
2020 思想史 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 美国
启蒙的自我瓦解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罗岗 / 许纪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 9
199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个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启蒙阵营到了90年代,围绕着中国现代性的重大核心问题,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论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断层和价值取向。本书通过对90年代重大论争的系统研究,褐示了当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在复杂性。
现代性的教训 豆瓣
The Morals of Modernity
作者: [美]查尔斯·拉莫尔 译者: 刘擎 / 应奇 东方出版社 2010 - 6
以道德哲学与现代性之关系为主题,这本享誉广泛、富于洞见的著作探讨了理性和历史在道德理解中的地位,哲学自然主义的不恰当性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基础等一系列学院哲学和公共舆论均极为关心的问题。书中既有对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精细入微的解析,又有对施特劳斯和施米特的文约义丰 的诊断,而贯穿全书的调和启蒙与传统、融会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懈努力实际上乃是对古代人与现代人之争的一种独特回答。
社会科学的兴起 豆瓣
The emergence of the social sciences 1642-1792
作者: [美]理查德·奥尔森 译者: 王凯宁 科学出版社 2018 - 1
《社会科学的兴起:1642—1792》主要对17-18世纪西方社会科学兴起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点关注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科及哲学历史学的发展进程。本书考察了社会科学的多重渊源,探索了先在的社会、政治和科学条件,以及利益和信仰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塑造社会科学的多种传统的;分析了社会科学出现后所形成的这些传统,如何实现了对孵化它们的知识和社会语境的重建。
本书认为,早期关于社会的研究传统像有生命一样自主地发展,虽然它们几乎都开始于一些具有很强规划性的议题,但这些传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岛屿却往往与其创始者的构想相反。可以说,社会科学既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孕育它的文化;又像一盏明灯,引领了文化前行。
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豆瓣
作者: 乔纳森·特纳 / 毕福勒 译者: 侯钧生 等 天津人民 2006 - 11
本书概括了社会学理论在第一个一百年(1830-1930年)的发展,主要介绍了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齐美尔、迪尔凯姆和米德。本书从生平经历入手对这些早期的社会学理论家进行了深度的考察,分析了他们的主要著作、重要影响和关键性洞见,并且回答了“对于形成社会世界的基本力量,这些理论告诉了我们什么”的问题。对每一个理论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使本书具有了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学理论著作的独特视角。此外,本书还从各个理论家的著作中抽象出长久不衰的模型和原理,这些模型和原理将继续推动当今社会理论的发展。
启蒙与绝望 豆瓣
Enlightenment & Despair
作者: [英]杰弗里·霍松 译者: 潘建雷 / 王旭辉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
一部西方近现代社会理论的批判史,涵盖了从18世纪直至当前的英、法、德、美等国的社会理论。
作者从学科和思想脉络的“史前史”入手,特别是卢梭、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讨论了社会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与假设。其主要特色在于,作者根据主要理论家的意图及其深处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来解释社会理论和知行历史。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作者把社会理论以学者、国别作分割,这种分割造成了每一章节像一部分社会理论思想的”断代史”,各自之间的连缀就显得不太有说服力,思想家只有短暂的共时的背景和彼此间相对不太强烈的相互联系。当然作者的真知灼见常见于每一章节一历史横截面的细节。我常以为不要试图批评一个作者他没能表达他本就不打算表达的内容,但就本书而言,作者确然有一种抱负,要找到一个社会思想的主线,但似乎失败了。另外,翻译和原作对读者其实都不太友好orz。
p.s. 读书会是个好东西!
思想史 理论 社会学 社会理论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豆瓣
作者: [德] 洛维特 译者: 李秋零 / 田薇 商务印书馆 2016 - 5
本书以回溯的方法探究近代历史哲学的形成。近代西方的社会历史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近代历史学学论述与之相应,则是一个历史思想的世俗化过程。该书的主题就可以说是解析西方历史思想的世俗化过程。洛维特认为,作为历史思想的世俗化的现代历史主义并不是十八世纪的产物,中世纪后期,对救赎历史的**目的持末世论圣经信仰的历史神学已有近代历史哲学的端倪。近代历史哲学的思想架构取自基督教历史神学,但颠倒了历史神学的历史道义论。洛维特的这种观点是要说明,二十世纪的众多政治事件及时世俗的,又具有神圣的特征,因为近代的世俗化历史观并非是纯此世性的,它寻求的历史中的道义具有超世性。
社会行动的结构 豆瓣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作者: [美国] 塔尔科特·帕森斯 译者: 张明德 / 夏遇南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人文与社会译丛:社会行动的结构(新版)》中,塔尔科特•帕森斯通过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帕雷托、涂尔干与韦伯的分析和吸收,重建了“一般社会行动理论”体系。《人文与社会译丛:社会行动的结构(新版)》把以目的—手段为成分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不仅确立了一门规范的社会学学科,而且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进行了经典的规定。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Kindle电子版,旁听选读序言、第一二章。真的是难读啊,到头来还是没法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帕森斯在什么。所以大概还是不算读懂。
思想史 社会学 社会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
思想产业 豆瓣
The Ideas Industry
作者: [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译者: 李刚 / 邹婧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
20世纪思想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张凤 / 杨阳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 《思想史》作者全面解读20世纪,又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全史
★ 独树一帜的著史笔法,梳理现代人类境况的观念脉络
★ 20世纪为何如此与众不同,除了战争和政治我们还有什么
★ 写尽百年非凡的智力冒险,思想才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希望
★ 无删节全译本,理解20世纪的思想,就是 理解今天的人类
一己之力完成的百科全书,涵盖了20世纪所有思想的历史。
——丹尼尔·贝尔,哈佛社会学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意识形态的终结》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思想的鸿篇巨制,展现出作者海量的惊人胃口和百科全书式的博闻广识……沃森有着提纲挈领的本领,又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通识作家。
——弗兰克·麦克林恩,英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著有广受好评的《拿破仑传》和《荣格传》
囊括了无穷无尽的鲜活故事和天才思想,闪耀着20世纪无数发现的激动之情。彼得·沃森以精准、优雅的笔锋记录下几乎所有学科中重要思想家的闪光之处。正式通过他的笔触,考古学、历史和经济学变得如诗歌、音乐和天体理论一般美妙动人。沃森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他穷尽一切的胃口一定会感染读者,促使他们追寻更多的知识。
——《泰晤士报》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呈现出那些令20世纪翻天覆地的思想家和行动家……本书不仅涉猎广泛,而且沃森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值得表扬,他总是能够让这个庞大的故事顺畅运行,从不会让其中的精彩和亮点从他的笔尖滑落。。
——《文学评论》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类自身的关键所在。
思想家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布莱恩・麦基 編 译者: 周穗明 / 翁寒松 等 三联书店 2004 - 7
70年代中期,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了电视系列节目《思想家》请五位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如以赛亚伯林、马尔库塞、奎 因、 乔姆斯基、 德沃金等)到节目中与麦基对谈,直接面对非专业的、很少哲学知识背景的观众。这种在电视中进行哲学对话的形式,十分新颖,很受欢迎。
本书即为这些哲学对话的汇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历来颇受大学生和哲学门外汉的青睬。读者于此可以看到这些当今思想界的“各路英
西方现代思想史 豆瓣
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 Since 1789
9.3 (10 个评分) 作者: 罗兰・斯特龙伯格 / 刘北成 译者: 刘北成 / 赵国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中文版是由作者本人授权的唯一完整版本,是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资深教授罗兰・斯特隆伯格的扛鼎力作。本书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风行欧美大学,90年代新版问世,续写流行神话。斯特龙伯格教授以高屋建瓯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近500年来西方思想的全景画卷。...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9.4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李海燕 译者: 修佳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心灵革命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怀旧的乌托邦 豆瓣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姚伟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2
人类能够达成某种幸福的理想状态,我们对此曾深信不疑,然而我们现在却不再相信它。这种理想状态在500年前就有人描述过他,托马斯·莫尔在其代表作乌托邦里就提到了。尽管人们现在认为乌托邦是子虚乌有无法实现的,但人们并未在内心深处放弃对乌托邦的追寻。与此相反,它正在以某种方式呈现,只是它并不指向未来,而是指向过去,不重视可创造的未来,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我称之为怀旧的乌托邦的毫无生命的过往。作者对这种怀旧的社会思潮持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