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匈]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一部135相机下的二战史
《失焦》中,卡帕回忆了1942年夏至1945年春他作为随军记者亲历的一系列重要战役——西西里战役、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攻克柏林。书中,卡帕用照片记录下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弹坑中,病床上,空降前,抢滩后……还以文字生动描述了战场内外的巴顿、布莱德利、李奇微等二战名将。以战地记者的职业敏感,再现了战争中的小人物与大人物。
•收录卡帕二战中遗失之作,部分照片为国内首次公开
书中收录罗伯特•卡帕战地摄影作品87张。其中,1944年作家海明威车祸后养伤期间的照片,卡帕二战期间伦敦女友伊莲•贾斯汀(Elaine Justin)——小粉(Pinky)的照片,以及近年来重新发现的“二战遗失之作”为首次在罗伯特•卡帕中文出版物上呈现。
•全面修订书中摄影专业名词、军事术语,以及习语俚语翻译,兼顾时代性与经典性
书名《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又内译为“焦点不太准”。如同书名的双关运用,卡帕的文风幽默诙谐,修辞运用收放自如。中文第3版结合英文初版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确保了语言风格上的“原汁原味”,并对部分摄影器材、武器装备、番号军衔、人名地名的译法进行了更正。
•纪念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成立70周年(1947—2017),珍藏纪念版
《失焦》(珍藏纪念版)在装帧设计上回归经典,复刻新闻记者随身笔记簿的持久耐磨性。图书采用黑色粗纹皮面,圆脊精装,挑选针式打印机复古字体,裱封烫印,再现战地摄影之精神。
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已成为摄影领域的“金句”之一,而他自己,则成为了战地摄影师的代名词。
《失焦》是罗伯特•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珍藏布列松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 译者: 刘莉 / 张晓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0 - 5
“对我而言,摄影是心智、直觉与身外世界在取景框中的一次相会。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本书是目前所有关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出版物中资料最丰富、最详实的,《珍藏布列松》一书首次汇集了以前从未被收集在一起的全套资料。。内容涵盖如此之广泛,除了摄影,还有电影及绘画作品,以及布列松的家人和朋友给他拍的生活照。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早期拍摄的照片,其中一些未曾发表过
•精心陈列的老照片
•构成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精华的精选照片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拍摄的影片,或者关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影片
•书籍、专题论文、故事、代表作品选,总而言之就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在印刷品领域所产生的一切,并首次收录了复制这些摄影作品的出版物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最近三十年创作的绘画作品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对童年和家人的回忆。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个在不经意间成为神话的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从不停止工作,在摄影界留下了个人的印迹:严谨的分析,形式与本质的完美结合,如此完美,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描述日常生活或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事件,才能描绘某一处风景,才能刻画某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声名显赫,举世公认,无论是在专家、专业人士还是大众眼中都是如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70岁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想要重新捡起自己最初的爱好,于是不再奔走于世界各地。从年轻时起,绘画和素描就是他最为关注的,自然而然地,他将一种活动与另一种活动相结合。很快,在那些最著名的展览馆,人们看到他的绘画和摄影作品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出现。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其动机也更加令人难以琢磨,尽管他的立场没有丝毫矛盾之处,他的选择没有任何犹豫不决,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政治上。
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编写一部完整的作品集的想法令人难以抗拒。
因此,《珍藏布列松》一书首次汇集了以前从未被收集在一起的全套资料。
我们希望发挥自己的全部活力,对“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究竟是什么人?”这个问题做出回答,这样的活力曾经并且仍然伴随着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一个超越传统的人,摄影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罗伯特·杜瓦诺传世佳作500 豆瓣
作者: 杜瓦诺 (Doisneau,R.)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6 - 1
罗伯特·杜瓦诺迷人的黑白照片让巴黎的魅力永世流传。杜瓦诺为巴黎所深深倾倒;这座城市既有安谧静美的怀旧感,也有熙熙攘攘的现代感,这为他的摄影创作提供了一个万花筒式的背景。杜瓦诺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意方面有着非凡的天才,从一个优雅地遛着狗的女人到一群过街的小学生,再到那个著名的市政厅前的亲吻,他有着一双善于捕捉幽默感和辛酸感的眼睛,正是这种眼力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大众所喜爱。 《罗伯特·杜瓦诺(传世佳作500)》由罗伯特·杜瓦诺的两个女儿安妮特·杜瓦诺与弗朗辛·德鲁迪耶精心编选,她们从继承的40万张照片中精选出560张照片以飨读者,其中许多照片都是第一次得到出版。全书还穿插了从杜瓦诺的私人笔记中摘选出来的语句,这些文字富有智慧,并且让人一窥杜瓦诺的精神世界。
观看之道 豆瓣
7.8 (58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本书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权威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权威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2017年10月17日 已读
主要讨论几个:1.图像可以复制后,如何观看艺术作品;2.从传统油画到广告、影像观看女性的模式仍未有太大改变,裸体与裸像的区别;3.从西马角度分析广告;
很有趣的视角,给油画祛魅。
摄影 英国
我们这一代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肖全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4 - 4
《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所述对象,全是当今文艺界的精英和炙手可热的大腕级人物:顾城、崔健、王安忆、贾平凹、王朔、杨丽萍、谭盾、张艺谋、姜文、陈丹青……
肖全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以及他与这群人广泛密切的交往,使得他的摄影和书写超越了个人行为的层次,而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纪实工程。他见证了这一代人的生存,折射出了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坚持与彷徨。而画面之外那近10万字的“絮叨”,其目的也不在于给媒体提供新的传闻。肖全生动的描述让大众得以看到“名人”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当镜头对准“我们这一代”时,每一张不同的面孔上都毫不遮掩地呈现出充满希望的镇定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