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运气的诱饵 豆瓣 Goodreads
Addiction by Design: Machine Gambling in Las Vega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娜塔莎·道·舒尔 译者: 李奇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2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
·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赌博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博机设计师;
·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全权为自己负责”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烟酒、药物、加班等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无力抵抗诱惑,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最后的棒棒 (2016) 豆瓣
最后的棒棒 所属 : 最后的棒棒
9.4 (57 个评分) 导演: 何苦 演员: 何苦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9/11 (2002) 豆瓣
9.2 (13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汉隆 / 格雷顿·纳迪特
公元2001年9月11日清晨,俩兄弟Jules和Gedeon Naudet 正在拍摄一个关于纽约市消防队员纪录片。 正在此时,天空中传来刺耳的飞机引擎啸叫声,Jules本能的向天空抬起来了摄像机。及时的拍下了飞机撞进世贸中心之前的,唯一地面近距离现场录像。 在这一命运攸关的时刻,Jules和Gedeon Naudet 作为现场直接目击者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现场影像。伴随着摄像机镜头的摇晃,俩兄弟跟随纽约市消防人员进入即将倒塌的世贸中心,直至世贸中心双子塔轰然倒塌。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极度危险的危机现场。在城市中最为黑暗的几小时以内,消防队员成为了奉献,勇敢,伟大的代名词!
伦敦人 豆瓣 Goodreads
Londoners: The Days and Nights of London Now-As Told by Those Who Love It, Hate It, Live It, Left It, and Long for It
7.6 (20 个评分) 作者: [加]克莱格·泰勒 译者: 华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9
【内容简介】
“伦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
和我们一样,他们在大城市寻找、失去,在大城市祈祷、迷惘,在大城市里获得回报,也被大城市伤害。
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不分昼夜,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从200多次的访谈中选取85位普通人。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 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悲喜交集,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我们的心,引发我们的共鸣。
“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但是,只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复杂况味:爱它、恨它、渴望它、厌倦它、逃离它,或是留下来,继续生活。
【编辑推荐】
☆ 口述史大师克莱格·泰勒经典非虚构作品,献给所有在大城市中生活、迷茫、挣扎、打拼、奋斗的人!
☆ 引发全球各大城市生活的人强烈共鸣的口碑之作,《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百余家媒体盛赞。
☆ 历时5年,200多次采访,85个普通伦敦人口述的悲喜故事。货币交易员、失物招领处职员、水管工、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地产经纪人、厨师……他们用梦想与眼泪交织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爱这座城、恨这座城、逃离这座城、渴望这座城。
☆ 你只要对人本身充满兴趣,不一定生活在伦敦,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真实还原每一位普通人的讲述。这些平凡人物真实的生活经历,让你感觉声音和故事汹涌而来,它们既不是“官方的声音”,也不是专家的观点,而是生机勃勃充满大众气息的讲述,就好像伦敦自顾自地在讲述着自身,使该书带有一种口述史特有的真实魅力。
☆ 对一座城市最公正、最完整的呈现。城市的美好、迷人、丑恶与肮脏之处都在此书中一览无余,多样性与琐碎并存,这是一个独一无二、让人爱恨交加的伦敦。
【媒体及名人评价】
丰富多彩的万花筒,描绘了一个伟大的、凌乱的、嘈杂的、令人生畏的、让人振奋的、令人发狂又着迷的、不断变化的地方……在泰勒充满耐心和同理心的书写中,普通人成为诗人、哲学家、演说家。
——《纽约时报》
你只要对人本身充满兴趣,不一定生活在伦敦,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克莱格•泰勒可以进入口述史大师之列。
——《文学评论》
一座城的一部辉煌口述史。
——《卫报》
这是由大量的碎片组成的一座纪念碑。
——伊恩•辛克莱(英国作家)
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的关于伦敦人的事情,我感觉比做一个40多年的伦敦人能了解到的还要多。
——《泰晤士报》
至少十年来关于伦敦的最好的书。
——《伦敦人》
本书无论对于伦敦还是它的人民都有着充分的公正,每个人都会喜欢它,不管他们热爱这个地方,还是后悔曾经去过那里。
——《观察家》
本书无疑是今年关于伦敦的最杰出和最具创造性的著作……难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伦敦标准晚报》
阅读泰勒令人兴奋的速写,让我想要立刻坐上第一趟到尤斯顿的火车。
——《威尔士艺术评论》
忘记约翰逊和狄更斯吧——泰勒已经找到了关于这座城市最恰当的总结。
——《麦克林》
充分展现了21世纪的伦敦样貌,无论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还是想去那儿的人,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妇女空间》
长乐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明智 译者: 王笑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2019年2月15日 已读
长乐路的经验对于中国人而言太平常,以至于不会被注意,只有用陌生的视角与语言提及时,才让大家恍然。也因此本书仅仅只是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一系列速写。
作者是很棒的记者,尽管只是本接近随笔的非虚构,但书后附有挺多的中国研究的英文文献reference很有意义。
中国 纪实 非虚构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新周刊》 中信出版社 2017
【内容简介】
继《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之后,《新周刊》再次以数十位亲历者的视角,丰富地呈现中国九十年代的特殊风貌。九十年代既区别于八十年代激情四射的理想主义,也不同于新世纪变幻莫测的意气风发。本书选取广泛反映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思想的文章,忠实呈现那个时代的特质和情怀,完整记录那个时代的奋进和幻灭,为今天怀旧的人们增添一抹回忆,也为这个时代奋发向上的人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九十年代断代史”逐年记录九十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使往事历历在目;
“九十年代语录”记录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那个年代的流行语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九十年代社会”记录九十年代中国各地的重大变革,如上海的黄金发展时期、三峡大坝兴建、香港回归和国企下岗潮等;
“九十年代文化”记录九十年代广受欢迎的影视剧、话剧、小品、电影,还附有对导演英达、演员赵雅芝的采访,对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以及香港“四大明星”的风靡火爆的特写等;
“九十年代经济”记录早期打工族背井离乡的双面生活、互联网的诞生和飞速发展、股票狂热和海南房地产沉浮等;
“九十年代生活”记录九十年代的普通人和明星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编辑推荐】
◎通过“九十年代断代史”“九十年代社会”“九十年代文化”“九十年代艺术”“九十年代经济”“九十年代生活”六大板块忠实记录九十年代中国社会风貌,为今天的中国提供审慎的借鉴。
◎中国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继《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之后倾力出品,丰富、多元、忠实、怀旧,带你穿越回那个似乎已经逐渐远离的时代,找回你的情感寄托。
◎本书既可以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忠实的社会记录,也可以为当今的各界人士提供深刻的经验教训。
◎对导演英达、演员赵雅芝的采访,对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的记录,完整收录。仿佛亲身回到九十年代的文化场景,考察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如何以纯粹的匠心经营一部部文艺作品。
【评论】
我们今天回忆九十年代,不是把它当作连接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插头,而是在怀念一个有着独特地位的、某个黄金时代的起源。——作家蒋方舟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在那个时代出生的青年已经成了今天的主人翁。一切都变了,我们从今天回望那个时代,那些回忆好像远了,又好像就在眼前。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的这一切,正是从那里来的。我想,那个时代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仍然活着,它仍然在我们之中发挥影响。——文化学者张颐武
“八十年代有很多人认领,九十年代好像变成了无人认领的年代。无人认领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九十年代远未终结。”——作家李敬泽
“我非常怀念九十年代,那个年代大家也都忙着赚钱,但毕竟没后来那么疯狂。九十年代对于情景喜剧和我个人而言,都是最好的年代。”——导演英达
“九十年代是我们这一代电视人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纪录片、新闻、专题节目,非常繁荣。那个时候的电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介入,非常深厚。”——中南重工任首席文化官刘春
“在九十年代,随便去请教一个企业家,他都会告诉你,如果企业要做大,必须要诚信。那个时代,诚信是排第一的。”——《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
“九十年代初的海南就是个大课堂,告诉你什么是市场,培训了一大批企业家,92 派企业家很多都曾在1993年经历过高峰和崩盘。”——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
夹边沟记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203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正午4 豆瓣
NOONSTORY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7 - 5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四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
“特写”栏目,本期推荐叶三写的李志小传。《盲女毒枭》说的是一个发生在南京的真实案件。此外,还有一则非常清新好看的鸟类故事,北京的雨燕。
在“随笔”栏目,推荐淡豹的《在棚户区》。我们到底有没有对自己居住的这块空间的命运做出决定的资格?正午的老朋友袁凌带来一篇《乡村命案》,跟着他镜头式的语言去探索一起似乎很平常的杀人案。此外,正午的记者罗洁琪写了她的逃霾故事。
本期正午的“访谈”非常精彩。我们请小转铃和金宇澄围绕《繁花》一书,谈文学,谈上海,以及上海的男女关系。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我们让黄觉回忆了他的青春年代,也是我们很多人的记忆。此外,我们也以一篇郭川的口述史,纪念他的航海故事。
在“视觉”栏目,正午的图片编辑朱墨带我们去探索北京的“鬼市”。逛鬼市的人,都带着轻微的雀跃感,某种幻想在那里会得到满足。
最后,是非常长非常长的“长故事”。本期的两篇长故事由正午两位记者贡献,分别是李纯的《火星招待所》以及张莹莹的《老邬想建一座油坊》,前者写了一帮诗人,后者写了长江边一位想做电商的普通人。
2017年7月8日 已读
本期看点:
特写李志
随笔三篇俱佳 租个房逃个霾之类事 都可以这么出彩 虽然有较强的雕琢痕迹
访谈金宇澄
《火星招待所》跟前面第二本联系上 信息量好足
当代文学 文学 纪实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