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电影的口音 豆瓣
AN ACCENTED CINEMA
7.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白睿文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故事;第一手访谈资料、10部重要电影作品、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内容简介】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 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名家推荐】
这本书由我在UCLA与白睿文先生在公开课上的对谈发展而来,跨越十余年的创作记忆。白睿文先生的专注和洞察力对我很有启发,这是回望,也是检省。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戴锦华
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里,可以见证本文提到的中国电影史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写实时代、中国电影新浪潮、商业电影的时代。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时代的关怀。实验性(或称“新浪潮”或“艺术电影”)一直是贾樟柯偏爱的电影模式。
——白睿文
【本书卖点】
1.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
2.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记录。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再现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
3. 集中探讨了贾樟柯最重要的10部电影,以第一手访谈资料,63幅剧照及拍摄花絮,深度回顾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4.深度剖析贾氏电影美学,揭示“故乡三部曲”等剧情长片的创作秘密,其独特的文艺见解,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
5.中外视野下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深度思考和碰撞。“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主义的关怀。”美国学者白睿文基于对中国文化与电影的研究,对贾导深入访谈,以对话的方式阐释两人看待电影与社会的态度。
6.精致内外双封,严选烫黑工艺,精美双色内文印刷,图文混排,版式舒朗雅致,细腻还原精彩访谈内容,打造舒适阅读感受。
【编辑推荐】
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大学拍《小山回家》痛苦而重要的经历
和朋友21天拍完《小武》的故事
拍摄《三峡好人》的临时起意
城墙、火车、摩托车、流行歌曲等贾导电影符号
……
这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对话
为你呈现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弃猫 豆瓣
猫を棄てる 父親について語るとき
7.0 (17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烨伊 文治图书 / 花城出版社 2021 - 1
村上春树2021新作,终于完整谈起父亲、自我、回忆与猫。
有些事会随着时间被忘记,有些事则会被时间重新提起。
——————🐈——————
“某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和我一同去海边遗弃一只猫。”
故事始于猫,也止于猫。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村上家族的往事,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
“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无穷地累积,才让我这个人长成如今的模样。”

村上冷静书写父亲的整个人生,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毫不避讳地向读者展示,父亲人生中经历过的动摇与恐惧,如今成为了村上对世界的迷茫与不安。
村上也写到真实的历史,反思战争,批判恶行,思考个体与集体间的对立,找寻单个人生与世界历史间的关联。

自我存在意义的认同、与世界的隔阂、承接家族历史的艰难,这些村上文学的根源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展现和解答。这是村上用大半生时间酝酿终于写下的人生之书。

“我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作为写作之人的一个职责。”——村上春树
——————🐈——————
〇部分推荐语:
【阎连科】
村上春树的《弃猫》,以平实的笔墨写了父亲波澜起伏而又深水静湖的生命,在娓娓的文字背后,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不言。这本小书真正对应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的可见在海面,八分之七的不见在海下。与其说《弃猫 当我谈起父亲时》写的是父亲,倒不如说是写了儿子与父亲遥远的距离。这种父与子的距离和距离的空白,才是村上不言的书写。

【止庵】
在我读过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这是最沉重的一篇,虽然篇幅无多。历史的分量,现实的分量,记忆的分量,作为个体活着的分量,都是弥足珍贵、值得书写的东西。

【史航】
原来村上此生也有绕不过去的一段路。他在这条真相之路上一步一步虔敬从容地走着,比他跑步时的身影还动人。

【李敬泽】
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遗弃的猫是如何回来的。它在家里,但它自闭在它自己的内部,伤口愈合,但它长在了伤口中。
村上春树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父亲比为那只弃猫。《弃猫》只是一篇散文,但对村上来说,它就是一部书,关于他的生命之根本的书。
村上一直遥望着父亲,这个人是否杀过人?他经历了什么?
在这样的遥望中,村上形成了他对世界的态度,他的所有小说原来是从这里出发的,他无法信任、无法理解他的世界,他和父亲的联系在于,他也成为了那只自卡夫卡的海边归来的弃猫,永远在而不在,永远在自己的内部流浪。
这个小说家,他一直讲的就是弃猫的故事。他酷爱跑步,这或许也是下意识的身体反应,一个弃猫的奔逃。

【祝羽捷】
回忆从“弃猫”开始,“弃猫”像一种隐喻,无论多么不愿意面对冷峻的现实,残酷的真相总会像猫一样找到回家的路,袭上人的心头,存在于意识内部。这本书简短有力,以儿子追寻已故父亲的经历为线索,从含情脉脉的亲情中揭开了战争的残酷,反思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喟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偶然性。父亲吟诵的俳句,是平凡人生命中的浪漫,驱赶了生命的虚无感,是人性里不愿屈服的温暖。

【荞麦】
从历史的洪流和死亡的缝隙中召唤出父亲。是年老后的村上对自己最遥远的回眺,对生之虚空的叹息。

【蒋方舟】
有句话说“一个人衰老的标志就是开始像自己的父亲”,在这部作品中,村上春树遁入了他父亲的身体里,以父亲的目光去看,以父亲的灵魂去经历,其中的伤感因为父子二人共享同样的记忆而加倍浓重。
2021年1月15日 已读
树上下不来的猫的故事,记不清是否是《发条鸟年代记》中也写过。不由想到村上自己也已72岁,已经足够老到去讲这些记忆了。而他字里行间的啰嗦和犹豫,反而更让结尾雨滴的比喻真切得动人。
文学 文治 日本 村上春树 非虚构
一触即发 豆瓣
The Dynamite Club: How a Bombing in Fin-de-Siècle Paris Ignited the Age of Modern Terror
作者: [美] 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 译者: 范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欧洲史家约翰•梅里曼追溯现代恐怖主义重要节点,
讲述左拉小说人物原型埃米尔•亨利令人叹惋的一生。
★资料详尽,追索暴力事件的草蛇灰线
权威历史学家约翰•梅里曼遍寻档案与报刊资料,兼顾叙事技巧与史学家的严谨性,错落有致安排章节、裁剪线索,讲述主人公埃米尔•亨利的思想和情感 变化,刻画 这位原本前途无量的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暴力的穷途。
★笔力深厚,重审恐怖主义的前世今生
由小见大,视野宏阔。通过埃米尔•亨利事件,重审现代恐怖主义产生与存续的土壤,检讨西方冷酷国家机器,反思暴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勃兴。
★描摹啸聚巴黎的义士群像,展现妙趣横生的时代画卷
埃米尔•亨利是左拉小说人物原型,正是“美好时代”巴黎的光影与罪恶孕育了这样的悲剧人物。19世纪末欧洲社会的暗潮涌动、激进思想的盛衰、恐怖主义圈子的聚散、阶级矛盾的激化与爆发,在梅里曼笔下悉数展开。
——————————————————————————————————
梅里曼的著作刻画了法国“美好时代”的工人阶级激进主义,是很有启发的研究。那时的阶级冲突并不只是修辞。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真实的犯罪故事,运用陀思妥耶夫斯基般意味深长的笔法,讲述了被崇高理想触发的绝望行动。
——《出版者周刊》
梅里曼重构了这场袭击案,他用法官的视角巡检“美好时代”的巴黎,巧妙地呈现了亨利的个性。本书无疑是在邀请我们将亨利与当代恐怖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做一比较。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
现代恐怖主义源于巴黎的一家小餐馆,始于世纪末“美好时代”的那个阴冷雨夜......
1894年,法国青年埃米尔•亨利在一家餐馆投放炸弹,无辜民众受伤死去,在欧洲史家约翰•梅里曼看来,此前的暴力袭击总是针对特定的“大人物”,而埃米尔事件是“第一起现代意义上的恐怖主义袭击”。
《一触即发:现代恐怖主义的起源》把人们拉回真实的历史现场,通过巡检埃米尔•亨利的成长经历、思想变化、社会交往,刻画这位原本前途无量的知识青年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穷途,也全景展现了“美好时代”的巴黎暗潮涌动的时代画卷。作者梅里曼运用详尽的档案与报刊资料,错落有致安排章节、裁剪线索,兼顾叙事技巧与史学家的严谨性。
复盘埃米尔事件时,梅里曼充分还原人物与事件的复杂性,探索现代恐怖主义的真正根源。埃米尔事件发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恐怖主义的隐患威胁着全球安全。通过重审现代恐怖主义产生与存续的土壤,反思无差别袭击在世界范围内勃兴的来龙去脉,梅里曼进而指出,西方世界冷酷的国家机器也是恐怖主义的帮凶。
Nothing Ever Dies 豆瓣
作者: Viet Thanh Nguy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4
All wars are fought twice, the first time on the battlefield, the second time in memory. From the author of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novel The Sympathizer comes a searching exploration of the conflict Americans call the Vietnam War and Vietnamese call the American War—a conflict that lives on 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both nations.
From a kaleidoscope of cultural forms—novels, memoirs, cemeteries, monuments, films, photography, museum exhibits, video games, souvenirs, and more—Nothing Ever Dies brings a comprehensive vision of the war into sharp focus. At stake are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war should be remembered by participants that include not only Americans and Vietnamese but also Laotians, Cambodians, South Koreans, and Southeast Asian Americans. Too often, memorials valorize the experience of one’s own people above all else, honoring their sacrifices while demonizing the “enemy”—or, most often, ignoring combatants and civilians on the other side altogether. Visiting sit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Southeast Asia, and Korea, Viet Thanh Nguyen provides penetra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way memories of the war help to enable future wars or struggle to prevent them.
Drawing from this war, Nguyen offers a lesson for all wars by calling on us to recognize not only our shared humanity but our ever-present inhumanity. This is the only path to reconciliation with our foes, and with ourselves. Without reconciliation, war’s truth will be impossible to remember, and war’s trauma impossible to forget.
长乐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明智 译者: 王笑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2019年2月15日 已读
长乐路的经验对于中国人而言太平常,以至于不会被注意,只有用陌生的视角与语言提及时,才让大家恍然。也因此本书仅仅只是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一系列速写。
作者是很棒的记者,尽管只是本接近随笔的非虚构,但书后附有挺多的中国研究的英文文献reference很有意义。
中国 纪实 非虚构
暮色将至 豆瓣
The Violet Hour: Great Writers at the End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凯蒂·洛芙 译者: 刁俊春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5
本书是是美国知名文化评论家凯蒂·洛芙探寻六位作家死前最后的时光的长篇传记类非虚构文学。十二岁那年,凯蒂·洛芙有了第一次濒死体验。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遭遇了父亲毫无先兆的自然死亡。她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自那之后,死亡开始强烈地吸引着她,她决定通过研究死亡,来探寻人生最后时刻的真相。她称之为:查看死亡。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几个名字跃入她的脑海:苏珊·桑塔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莫里斯·桑达克。这些伟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似乎都处理好了死亡的问题,拥有某种死亡智慧。洛芙认为,假如用语言捕捉死亡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他们是最有可能做到的人。通过大量与艺术家生前亲人和好友交谈,爬梳卷帙浩繁的文字资料,她在纸页上重现了作家们的最后时刻。本书便是这样一部从死亡写起的逆向传记。每个人的人生,从死亡开始,缓缓地展开了。
正午4 豆瓣
NOONSTORY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7 - 5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四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
“特写”栏目,本期推荐叶三写的李志小传。《盲女毒枭》说的是一个发生在南京的真实案件。此外,还有一则非常清新好看的鸟类故事,北京的雨燕。
在“随笔”栏目,推荐淡豹的《在棚户区》。我们到底有没有对自己居住的这块空间的命运做出决定的资格?正午的老朋友袁凌带来一篇《乡村命案》,跟着他镜头式的语言去探索一起似乎很平常的杀人案。此外,正午的记者罗洁琪写了她的逃霾故事。
本期正午的“访谈”非常精彩。我们请小转铃和金宇澄围绕《繁花》一书,谈文学,谈上海,以及上海的男女关系。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我们让黄觉回忆了他的青春年代,也是我们很多人的记忆。此外,我们也以一篇郭川的口述史,纪念他的航海故事。
在“视觉”栏目,正午的图片编辑朱墨带我们去探索北京的“鬼市”。逛鬼市的人,都带着轻微的雀跃感,某种幻想在那里会得到满足。
最后,是非常长非常长的“长故事”。本期的两篇长故事由正午两位记者贡献,分别是李纯的《火星招待所》以及张莹莹的《老邬想建一座油坊》,前者写了一帮诗人,后者写了长江边一位想做电商的普通人。
2017年7月8日 已读
本期看点:
特写李志
随笔三篇俱佳 租个房逃个霾之类事 都可以这么出彩 虽然有较强的雕琢痕迹
访谈金宇澄
《火星招待所》跟前面第二本联系上 信息量好足
当代文学 文学 纪实 非虚构
正午3 豆瓣
NOONSTORY
7.0 (12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6 - 9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三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故事”。
“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的《恋恋老狼》和《四平艺人》都属于此类故事。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覃里雯,为“正午”撰写了《柏林的野猪》。作家张亦霆为我们描述了他的朋友徐浩峰。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本期的摄影师是王轶庶。
第三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个人意见”。我们采访了那些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试图探讨影响过他们的人和事。本期我们走访了画家刘小东和音乐人周云蓬。
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在这期正午,作家李翊云谈了谈写作的野心,老树谈得更多、更广,谈的是人生态度。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普通纵火案》和《斗鸡江湖》。
2017年2月10日 已读
这期的特写部分都感觉 不怎么样 始终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柏林的野猪跟到海里去却都很好
整体差强人意
P.S 附的信很有意思啊hhhh
中国 文学 非虚构
正午2 豆瓣
NOONSTORY
7.3 (21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6 - 5
继《正午1:我穿墙过去》之后,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二本,在内容上仍然保持了第一期的品质。
开篇栏目“写给正午的话”,本期邀请了张北海,书写他回山西老家的经历,平实动人。“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最突出的是《时间的工匠》和《失败者之歌》。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韩松,为“正午”撰写了《我与科幻世界》,描述了一个杂志的前世今生,映衬出中国现实的科幻性。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
第二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玩物”。本期最有趣的来自《沉默的竹夫人》,夏天即将来临,也许你也需要一个竹夫人。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风雪聂拉木》。
2016年7月6日 已读
正午的第二冊 感覺話題越來越叼專了呢 不過不出意料地又有一篇跟國內獨立音樂的角落有關 小河原來這麼狂野過
哦 成都還是舉辦過好幾次世界科幻大會的地方欸
哦 原來現在還有郵輪旅行這種東西欸
文学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