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
饭局的起源 豆瓣
Feast: Why Humans Share Food
作者: [英]马丁•琼斯 译者: 陈雪香译 / 方辉审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认为,一系列的“现代”行为为人类走出非洲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策略,包括面对面地分享食物、讲故事和旅行。而考古发掘中对所有单位进行浮选、系统的植物考古学、沉积物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将会获得更全面的人类分享食物的画面。
马丁•琼斯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千万年以来,“人类”分享食物的历史。从人类近亲黑猩猩分享一只髯猴的活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者的大型狩猎活动,再到农业起源之后人们在定居活动中的饭局,再到希腊罗马时代的经典宴会,再到现代大学教授们的晚宴。内容涉及古生物学、考古学、文献历史学、艺术史等。全方位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喜欢组织参加饭局、分享食物”。
中国食辣史 豆瓣
7.4 (39 个评分) 作者: 曹雨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
学术顾问: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
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
红点奖设计师顾瀚允亲自操刀,诠释大气装帧。
……………………
◎ 编辑推荐
★ 本书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是学术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
★ 装帧设计精美,并采用了封面压凹、烫金工艺。封面由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字,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
◎ 内容简介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是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语境下。
末日松茸 豆瓣 Goodreads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安娜.羅文豪普特.秦(Anna Lowenhaupt Tsing) 译者: 謝孟璇 八旗文化 2018 - 8
當地球進入「人類世」,資本主義搖搖欲墜,不穩定性已成生活常態,經濟再難有進步可能,自然又遭受嚴重破壞……
身處如此廢墟世界,人類該如何自處?又該何去何從?
——也許,這答案就藏在一朵蘑菇當中!
松茸,這個僅見於北半球的奇特菇菌,是世上身價最高的蕈類之一。它藉由自身滋養樹木的能力,協助森林在受人類侵擾的地區猶能茁壯。而在日本,松茸之於文化及社會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它的菇蕈身分,潛入歷史懷舊雅趣以及建構人際網路的領域。儘管如此珍罕價昂,松茸卻完全無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憑機緣與巧合。
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藉由尋溯一條微小、罕為人知的商品供應鏈,從經濟活動、生態科學和人類學三個面向,追蹤松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悄悄破土而出,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尋菇人採集,再由買手憑藉技巧購入,之後累積層層價值「轉譯」進入日本,經中間人穿針引線,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饋贈物件,在成為桌上珍饈前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
松茸在濃縮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轉譯過程之際,也投映出一個更宏觀的提問——在邁進「人類世」的此刻,不強調發展與進步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 人類是否能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須掠奪的和平共存?
《末日松茸》以嶄新且深刻的方式,呈現一位人類學者對於社會和生態的原創觀點,見解透徹而犀利,同時串聯起各個互異卻又相通的領域,引人思索人類在經濟不穩定且環境惡劣的末世環境裡,如何打破固有的本我意識,與其他國族、文化、甚至物種等「他者」共生共榮,以及我們苦苦追求的「進步」意義究竟為何,是否仍有可為……
獲獎紀錄
• 人文人類學協會(SHA) - 維克多・透納獎-民族誌類書寫 年度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
• 文化人類學協會(SCA) - 葛雷格里・貝特森獎 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Gregory Bateson Prize, The 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 柯克斯書評 非虛構寫作 商業經濟類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柯克斯書評 非虛構寫作 科普類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Science
• 美國《Flavorwire》評選 年度最佳大學出版品
One of Flavorwire’s 10 Best Books by Academic Publishers in 2015
•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Best Books of 2015
國際書評推薦
•「作者織就出一部風格大膽的敘事之作。她對於人類文化交叉影響,以及大自然復原力的細膩闡述,展現了對於人類現代性及『進步』究竟為何的全新觀點。」——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獨特觀點與細膩觀察在書中隨處迸發、閃現。從香氣四溢的松茸的全球商品交易鏈,帶引出作者高度原創的人種誌研究。頁頁引人入勝,書中關於採集及銷售這個野生蕈菇的故事,成為一扇窺探當代人類生活景貌的觀景明窗。」——Kirkus書評
•「如果人類必須在資本主義廢墟、也就是有些人稱為『人類世』的時代當中求生,那麼,我們就需要一個例子,從中窺見經濟、文化、生態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間,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糾結與連繫。在本書中,作者藉非比尋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實例。」——法國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 布魯諾・拉圖爾 (Bruno Latour)
•「本書選用松茸做為透鏡,檢視當代的環境歷史,全球商品生產供應,以及科學。伴之以韻味十足的生動散文體,尖銳而透徹的智識,和獨特創意及原創性,作者藉嶄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聯起各個迥異主題,橫跨數種領域。本書注定成為經典之作。」——耶魯大學社會生態學、人類學教授 麥可R. 多夫(Michael R. Dove)
•「科學家和藝術家深知,對於一個龐大主題的掌握之道,通常在於近距離觀察該主題的細小面向,進而從中揭露全貌。我們從雀鳥的嘴喙形狀得以見到整體的演化。於是,透過對松茸這個迷人蕈菇的近距離觀察,作者探討生態危機如何發生,又為何持續。她以透徹分析批判過度粗略的簡化論;而對於人類處境現況,她則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應。在一個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蓋過人類理智的處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種真切的深思方法。」——作家 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厨室机密 豆瓣
作者: [美]安东尼·伯尔顿(Anthony Bourdain) 译者: 傅志爱 / 陶文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7
本书是国际著名厨师作家安东尼·伯尔顿(Anthony Bourdain)的首部畅销书,在经过28年的厨师生涯之后,作者决定把他的故事和盘托出。从他在吉伦特(Gironde)第壹次吃牡蛎,到他在普罗温斯城的一个低级嘈杂的餐馆里当洗碗工;从洛克菲勒大厦顶层彩虹会所的厨房到纽约东区的毒品地;从东京到巴黎,再回到纽约。这些厨房里的故事曝露了餐饮世界的黑暗面,既出乎意料又充满激情,既滑稽可笑又令人震惊。
2018年11月27日 已读
安东尼是了不起的厨子,是艺术家,可惜今年自杀了。整本随笔,写作技法非常丰富。美国的后厨跟我从小见到的中餐的后厨其实蛮像(至少安东尼的后厨),嘈杂、混乱脏言粗语,以及莫名的高效与共同体感觉。
不好的是三联的修订版,翻译太过老气,声色大打折扣,许多并非通用译名也没有英文,松露译成菌块要干嘛。
外国文学 安东尼 文学 美国 美食
追问膳食:食品哲学与伦理学 豆瓣
作者: [荷]米歇尔·科尔萨斯 Michiel Korthals 译者: 李建军 / 李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5
该书将食品生产和消费与美好生活相联系,对与食品生产和消费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问题进行了原创性的思考,其中对食品的科学生产和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的精深研究,尤其是对转基因食品和功能食品、营养和基因组学,以及食品生产体系的全球化等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系统理解食品伦理学这一新兴的应用伦理学领域的思想精髓和理论高度,而且对国内公众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的公共治理也能提供全新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照。
(2016) 豆瓣
Cooked
8.9 (19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克斯·吉布尼
Netflix将在2月19号一次性放出最新美食纪录片《Cooked》。该套纪录片改编自畅销作家Michael Pollan的同名书籍,并由曾获奥斯卡最佳长篇纪录片导演Alex Gibney执导。
Cooked共四集,将分别从火、水、空气和泥土四个元素阐述和食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