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ber Music
棲居在溪源之上 豆瓣 Spotify
8.2 (33 个评分) Cicad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23年1月6日 出版发行: flau
∵∴∵∴∵∴∵∴∵∴∵∴∵∴∵∴∵∴∵∴∵∴∵∴∵∴∵∴∵∴∵∴∵∴∵∴∵∴∵∴∵∴∵∴∵∴∵
Cicada最新專輯《棲居在溪源之上》。
十五天山行,120公里的起源之旅,
三年時光凝結,穿越大疫與自我,
九首曲目,完成山的抵達與回返。
∵∴∵∴∵∴∵∴∵∴∵∴∵∴∵∴∵∴∵∴∵∴∵∴∵∴∵∴∵∴∵∴∵∴∵∴∵∴∵∴∵∴∵∴∵∴∵
《棲居在溪源之上》是一趟上山與返家的悠長旅程,走出有霧的森林,探尋山林深處的谷地,重新看見山頭之外,邊界迷漫開闊的溪源。
「原來所謂『溪的源頭』並不是一座邊界清楚的湖。」溪源,從不是它,而是它們;是谷地裡的小水窪與伏流、石洞與沙孔,尋找溪源也是尋找自我。Cicada如返最初,「山」不再只是登頂,藉由山行所見林相,將臺灣的身世,刻進琴聲。
主創江致潔從南三段延伸,走入中央山脈核心,思索源頭的開闊與涓滴。為著旅程中的一株紅檜,更深入探訪扁柏神殿,譜記台灣林業中,那些巨木曾在的痕跡。在每一道稜線與圈谷中穿行,惟有長時間登山才能發覺,山是水孕育出來的。水在山的各時各處,霧雨中抵達的山中營地、午夜敲打天幕的落雨、清晨出發時葉隙的露水⋯⋯雨和水化作專輯的六首短曲,串連首尾,隨著樂曲,如同再次從營地下山途經松針小徑,登山是雙向的返家。
《棲居在溪源之上》跨越與消弭了眾山之名,在山與山之間,深刻地感受山的構成,有雨水與稜線、圈谷與巨木。這一次,Cicada的山,更是心靈的山與自我療癒的山,山不再是某個地點,而是森林中感受到的一切。
溪源之上,種種地表多岐的紋理、容納生死更新的倒木與樹的樣態,藉由原有的鋼琴、弦樂與吉他,再拓展出木管與打擊樂器,將一切已知與未知的誕生,如高低蟬鳴,交疊演奏。
_
文案/蔣亞妮
翻譯/江致慧
_
◆ 此專輯為 24 bit / 96 kHz 高解析音檔(Hi-Res)
2024年8月22日 听过
非常平静和放松,作品平静地发展,自然与音乐流动着,将听众包围在它们低调的世界中。分层,结构也十分优美。
2023 🎹Chamber Music
回返 (十五周年自选集) Spotify 豆瓣
Cicada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24年7月19日 出版发行: 风潮音乐
回返湿地与记忆边境,重新以声音诠释人与自然。
Cicada跨越时差,将过去三张与海洋有关的专辑如潮汐交会;
十年远行,以新的呼吸感受每一个曾经的留白与休止。
过去从未消失,我们深爱与凝视的事物,比如一首歌与一片礁岸、比如湿地与白海豚……他们依然都在,等待被再次演奏、被你我想起。Cicada相信:「每首曲子都会演化,它们跟着我们一起成长。」
从2013年《边境消逝》、2015年《仰望海平面》,一路到2017年《不在的你们都去了哪里》……2024年的《回返》,一次将三种海景,以Cicada更成熟与凝炼的风格二次冲洗,他们的演奏如同写真,将回顾的快门再次对准,摄下了礁岩与丛花、土地和家。
任过往被无数次现场与时间的风雨冲刷,回返原来通往了情绪海潮沉淀后的全新演绎,作为Cicada多年踏查、描绘台湾山海的一次回顾记录,更精准地以音符追逐音符,用情感锚定情绪。
自选集维持Cicada惯用的同步录音,重新感受、录制五首歌曲。以一次回返的时间,将记忆带回岛屿的西滨,一路抵达东岸,从浅滩汇流向深海。当我们用当下回溯从前,有些深爱与感动,依然与这些声音紧紧相连。
2024年9月8日 听过
大部分都听过不止一两遍,看到回返这个专辑名满伤感的。
2024 🎹Chamber Music
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 豆瓣 Spotify
7.9 (20 个评分) Cicad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7年11月23日 出版发行: 親愛的音樂有限公司
跨越情境与地景,Cicada乐团最具主题特徵的专辑
宛如音乐裡的「湖滨散记」
细腻质问人文自然的价值
重新编录〈竹围小猫〉等旧作,赋予新生
带给独立乐迷无数唯美留白的Cicada,是台湾音乐场景裡的异数。以「乐团」的逻辑,编写古典弦乐,让Cicada始终有著跨领域的魅力,其各种乐风特徵,让耳际能有多重发想:后摇滚、新古典(Neo Classical)、原声带音乐、实验声响艺术⋯⋯
在欧美古典乐大厂纷纷向现代音乐投石问路之际,听Cicada的音乐,别具当代感。音乐作为方式,是类型中一次次的翻转。
与其谈论Cicada是「古典乐」与否,不如思考他们每一次的作品,所试图呈现的美学。甫结束《自画像》电影原声带的创作,Cicada在录音与製作上,进入了另一个境地。原声带製作的经验裡,让乐器在技术与语彙上的表达,更显精淮;加上了更多分轨录製方式,融合了Cicada向来擅长的室内乐亲密空间,进阶版的Cicada带来新专辑《不在的你们都去了哪裡》。
于弦乐的和鸣,于独奏的自白,Cicada将故事视野带到台湾自然地景,找寻消逝与过程。叹息之馀,找寻命题,以音乐纪录。此般消逝与伤感气氛,与过往的Cicada截然不同,更具备了现实的观感。故事欲望强烈,音乐表现也更紧凑饱满,宛如音乐版《湖滨散记》似,拉开动物与人之间的故事帷幕。
延续了前作《仰望海平面》,「自然观察」不仅是Cicada长时间的计画,更是乐团表达的改变──「留白」不再只是音乐裡的蒙太奇,Cicada写下沟通的渴望:从花莲外海的海豚,到专辑同名曲引导的珊瑚白化主题,以及栖地备受威胁的白海豚⋯⋯每一首清晰的歌曲,像是大翅鲸喷气凝结的水雾,透过音乐的光,折射出纯粹与唯美的质地。
2024年8月17日 听过
「不在的你们都去了哪里」和「鲸」里的吉他好温柔朴实,「不在的你们都去了哪里」最好,情绪转折极具渲染力。
2017 🎹Chamber Music
走入有霧的森林 豆瓣 Spotify
7.9 (35 个评分) 蝉 Cicad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9年10月30日 出版发行: 風潮音樂
在邁入第十年之際,Cicada從大海走向山林──
日出、濃霧、傾盆大雨、夕陽雲海……
都引領著他們,一步又一步,俯瞰我們的家。
走入山林的他們說: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罡愷
「逃離都市進到山裡,原來還有更多值得在乎的事。」 ─── 桃子
「另一個全新於尋常的世界是如此的靠近。」─── 謝維
「感受山與海,才能理解我們從何而來。」─── 致潔
山說:
「我帶給你的禮物是無盡的美景。」
「世界如此遼闊,我會包容你的一切。」
「我想讓你知道富饒的意義,帶你用不同尺度和價值觀衡量事物。」
「這是一張讓你聆聽、感覺、靠近我的專輯。」
從第一張 EP 開始,Cicada談感情、聊動物、踏察西海岸、潛入太平洋……直至2019年,全體團員以雙腳深入臺灣的山脈,負重尋找創團十年的至高美景。為了《走入有霧的森林》,他們揹上自己的恐懼和慾望,臣服於未知的身體和天候條件;上行、下行、日升、日落,一行人自願受苦、積極做工,將一幕幕依時序開展的山中光景與體感經驗譜成彼此共享的登山日記:
中海拔的迷霧林道、終年有水的水源地、浮在雲海與光暈上的斷崖、日出閃耀金黃的頂巔、收攬左右視野的稜線、樹根與石縫交會處的綠色鋪面、烏雲聚集的驟雨一瞬、深夜山屋裡的非人派對、白雪覆蓋的無人圈谷……山行者們謹慎、迷茫、雀躍、坦然、清晰、安詳、靜默……
究竟你我所能聽見的,是山的聲音,還是登山者的聲音?是自然的召喚,還是人們自賦意義的追尋?是誰的意圖?誰的堅決?誰的山色?誰的光環?誰的壯麗?誰的悸動?
答案也許在山裡,也許不在,然而唯有親身走進山中,往高處爬向海拔三千,人們始能憶起這些人為限度中所能觸及的無盡風景,甚者,讓經驗與體感匯聚於指尖,祈請那既可獨享、亦可合鳴的樂句與聲息自然降臨。
2024年9月26日 听过
独奏的桥段比以往增加了不少,虽然感觉恰似森林中的静谧,不过,我还是怀念之前作品那种绵密的想象力。
2019 🎹Chamber Music
仰望海平面 豆瓣 Spotify
8.6 (26 个评分) Cicad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5年9月19日 出版发行: 風和日麗
當海潮湧向礁岩
浪沫撫過了礫石灘
我們潛入太平洋
仰望海面穿透而下的光

這是一張關於海洋的專輯,延伸自2013年的《邊境消逝》,描繪的是台灣的東海岸,以及包圍著東部小島的太平洋。我們以音樂模擬海的各種樣態,包括了難以捉摸的海流、高高撐起的長浪、礁岩旁的碎浪、來回撫觸岸灘的浪沫……

為了這次的創作,我們來回數次東海岸,從花東交界的壯闊礁岩、阿朗壹古道、綠島的燕魚群、蘭嶼一望無際的清澈海底,找到了觸發靈感的泉源。這些以海為題的音樂起於花蓮的石梯坪,〈當海潮湧向礁岩〉用鋼琴的五拍節奏形容滾動的渦流,並由弦樂各自代表海流、潮汐、海流、海浪以及礁岩上濺起的浪花。〈浪沫撫過礫石灘〉的場景則來到阿朗壹古道,從圓滾滾的南田石反省台灣海岸的現狀。

首曲〈日出〉由A調出發,敘述在蘭嶼看日出的歡樂過程。也許因為A調的音樂經常是色彩斑斕的,也因為A這個音是弦樂調音的基準,我們直覺地將之比擬為海平面,象徵以海定位所有感知的島民生活。〈潛入太平洋〉用橫越四個八度的A音,從海面向下勾勒出海中深邃的空間,當海流從上下左右流竄而過,我們仍佇立於同一個深度。〈在無垠世界的海邊相聚〉也以A為主音,刻劃的是夜晚的海灘,曲名源於泰戈爾的〈海邊〉(On the Seashore)。

為了更了解海洋,我們開始學習潛水。永遠忘不了在蘭嶼的第一次,我們從海面下沉,清澈得能看見五十公尺遠。抬頭仰望,水面像是一片搖晃的鏡子,陽光穿透而下,宛如閃耀的簾幕。幾位潛伴懸在前方,被光包圍著;身旁的小魚貼著我們,在我們吐出的泡泡中一同前行。這個瞬間孕育了終曲〈仰望海平面〉。在我們以音樂分享這趟東海岸之旅後,也企圖透過此曲回歸到人的情感面。

生活於海島的我們,從小到大總有數不清的故事是在海的陪伴中發生的。我們必定在海邊度過許多快樂的時光,也一定曾經獨自悲傷地看海,與大海有關的記憶是五彩繽紛也深沉靜謐的。於是這張專輯便長成了現在這副模樣,有陽光、有晚風,有青春熱鬧,也有探入內心的自省──大海映照出的就是這些說不完的故事。
推薦文
就如陸蟬般拉長身影,隱身於深藍一片,感受海的孕育、脈動、蛻變。經歷了美好、耳濡了衝擊。Cicada的內太空,帶來海面下的感動。
──拓荒者潛水教練/Ken

我喜歡這樣想,廣大的流行樂世界還有很多空間,還少了很多創造,而踩著新古典/獨立/跨界前進的他們,正捏著一個新角色要加入。
──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小樹

我總覺得,最好的音樂應該要是一扇任意之門。謝謝Cicada,帶我回到/去到家一般的遠方。
──作家/林達陽

有一些音樂,就是必須費神聆聽,沒得商量閃躲或只當背景。Cicada在旋律中披荊斬棘,挑戰悅耳之外的故事深度,器樂伸展自由如舞,值得聽者花不只一張專輯的時間探索。
──作家/陳玠安

心思滾在灘上,音符浮出海面,聲音漸層融入水裡,我們的視野得以攀上旋律飛向海天盡頭。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2024年9月20日 听过
细腻的画面感,这首专辑太引人遐想了。在海的陪伴中,听见平静、听见波涛汹涌、听见海潮拍打礁岩、听见潮汐去而复返、金色太阳浮游在水面⋯⋯
2015 🎹Chamber Music
一起走吧 豆瓣 Spotify
7.3 (19 个评分) Cicada
发布日期 2012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小白兔唱片
這是一張關於少女的迷你專輯。
約一年多前,我迷上《我是許涼涼》這部小說集。太多深藏心中已久的想法,都在作者李維菁提出的少女學中,獲得精準無比的詮釋。我開始以音樂捕捉「少女」這個概念,因此創作這些樂曲。

對我而言,少女總是固執地守著某些看似微小實則強大的信念,旁人是無法動搖的。有時會是一種動力,有時則為束縛,這與年紀一點關係也沒有。少女的特徵是天真與倔強,就像我們常說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少女的影子無處不在,當然也包括我自己。

《一起走吧》的關鍵詞是甜美、遲疑、耍賴、古靈精怪,一種搖擺不定的狀態。我以自言自語的方式, 呈現活在自己世界的少女心,曲名像是正與夥伴對話,其實陪伴她在巷弄間散步的只有自己,因為少女總游離於夢幻與現實的交界。

這次的名字都很短,習慣了長曲名的我反而想得特別久。藉由不起眼的隻字片語,希望勾勒出日常生活的輪廓。比較特別的是描繪夢境的〈天橋下有一張床〉:在灰濛濛的潮濕傍晚,我將床搬到馬路,輕輕躺在上頭。車流如浪般襲來,我側身凝望與視線平行的輪胎緩緩滾過,又再度闔眼……也不曉得究竟意味什麼,只是當我在形塑想像中的角色時,一直想到這個夢,這首曲子也成為專輯裡最接近真實的時刻。也許,現實太孤獨、未來太模糊,少女只好活在自己的世界。

Cicada 鋼琴/作曲 江致潔
2024年10月11日 听过
不同于以往舒缓、寂静又具边界感的风格,这次充满了少女感。
2012 track 🎹Chamber Music
The Imperfect Sea 豆瓣 Spotify
Penguin Caf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7年5月5日 出版发行: 2017 Erased Tapes Records Ltd. / 2017 Erased Tapes Records Ltd.
The iconic Penguin Cafe join the Erased Tapes family and open a brand new chapter to their unique world with new album The Imperfect Sea – out May 5th 2017.
A penguin stands in the middle of a scorching desert, far away from its natural habitat. This mirrors composer Arthur Jeffes’ journey and exploration into a new musical territory. Penguin Cafe have evolved into something of their own at the hands of Arthur who started the band in 2009 with the continuation and homage to his father’s legacy, to the late Simon Jeffes’ Penguin Cafe Orchestra. Now, their upcoming album The Imperfect Sea echoes reminiscent sounds that embrace the new.
The album title refers to a saying by his father that “we wade in a sea of imperfections…”, reflecting upon the idea that beauty can be found amongst the chaos. “If there is a narrative to the album it’s coming to the acceptance of the imperfections in all aspects of life; moreover, the recognition that these imperfections and tiny randomnesses are in fact what make up the best parts”, Arthur explains.
This has also been highlighted by the striking cover artwork designed by FELD under the art direction of label founder Robert Raths, resembling a lone figure adapting to and accepting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redominantly self-composed, the new album also features covers of electronic works by Simian Mobile Disco and Kraftwerk, along with a re-working of Simon’s Now Nothing. Arthur has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olk and jazz heritage Penguin Cafe Orchestra is known for into another realm of blissful ambience and dance music, recreated using strictly acoustic elements.
“For this album I wanted to effect a departure from where we’d been up to now. The idea was to create a musical world that would feel familiar to an audience more used to dance records but stay true to our own values. So we replaced electronic layers with real instruments: pads with real string sections, synths with heavily-effected pianos, and atmospheric analogue drones with real feedback loops ringing through a stone and a piano soundboard.”
2024年10月22日 听过
Arthur Jeffes 子承父业,听「Ricercar」真的是许久未曾听到如此长时间单调的和弦了。
2017 🎹Chamber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