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与电影一起私奔 豆瓣
作者: 王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7
本书所有的文章都或多或少与电影有着某种关系,但它一般不是传统的影评,不是泛泛的电影介绍,也不是两性的电影专业研究,它是一个性情中人由电影引发的生活感悟,一个高级影迷为自己书写的极具感性的观影备忘。这其中有对影人影事的窃窃私语和即兴评说,更有超乎电影之外的联想和心得。作者博闻强记,兴味盎然,游刃于缤纷影像内外,纵横于诗情哲理之间,因为不是刻意为他人所,反具有了让所有人都感兴趣的可能。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有一次与杨争光晤谈,他的成功让我看到,人必须要抵制诱惑,包括经历和知识的诱惑。很久以来,我都信奉人生在世应用不同的钥匙开启不同的门,可以当当兵,开开商店,如果可能,不妨沦落一番,这实质上都是体验哲学。”整本书读起来特别轻松,不是电影,胜似电影。
电影文学
纯艺术:黑色电影 豆瓣
作者: 崔红 关雅荻 2009 - 5
《纯艺术:黑色电影-人性幻灭、堕落和疯狂的影像展现》黑色电影充分展示了美国低俗小说反映的人性幻灭、堕落和疯狂,并加之以极具震撼效果的视觉冲击力。黑色电影吸收了好莱坞经典电影中强盗片的特征,包括了警匪、侦探、惊险、恐怖、惊悚和悬疑等内容。中国的《电影艺术词典》认为,黑色电影可以说是美国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黑色电影通常描写的是西方世界充满罪恶、堕落和梦魇的城市生活。在这样一个黑色的世界中,人们几乎无法在欲望和道德之间进行自主的选择。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个人觉得是非常好的书,至少在普及相关知识上,条理清晰,大量配图,分析得也不错
电影文学
电影批评 豆瓣
作者: 聂伟 2010 - 6
《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是“海上影视学术论丛”之《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实践》,在当代电影批评观念分流的多元背景之下,围绕大师研究、类型电影和代群创作等现象展开文本解读与意识形态分析。该书与该系列的其余两《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研究的几个重要侧面,也代表了编撰者对于华语电影未来研究路向的理解。
青年电影手册(第四辑) 豆瓣
作者: 程青松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这是一本电影文化类图书,是综合了电影评论、人物访谈、文化事件等多元的文艺类图书。这次出版的是第四辑,每一期各自独立。主要内容包括与导演姜文的对话——让梦想继续飞;香港电影专题是本集的大策划,其中包括新香港电影趋势、合拍大片大市场、变异中的港式情怀以及香港电影新力量等版块,对话导演部分采访了王小帅、王利波、刘健、赵大勇等电影导演及纪录片导演和华语电影8位女性导演的论坛活动;手册批评也评论的去年某些电影的态势,包括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和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以及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电影的文化评论,更有意思的是,程青松开创的金扫帚奖的颁发,用来警示和刺激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除了访谈以外,本书作者包括崔卫平、郝建、李照兴、魏君子、汤祯兆、娄烨等著名电影文化评论者和电影人,是电影类、文化艺术类图书爱好者的首选读本。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独立批评的态度在哪里?完全与自己标榜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电影文学
为了报仇看电影 豆瓣
7.4 (64 个评分) 作者: 韩松落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0
电影是真实的虚构
生活是虚构的真实
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
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找寻结果
本书由韩松落的电影随笔结集而成。
所谓“电影随笔”,是介于影评和生活随笔及时评之间的边缘文体,以电影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着重考察我们的生活在影像中的映射,以及影像对我们生活的渗透。
本书共分为四辑。《人生的质感》,借助电影观察人生;《熊不是泰迪熊》,借助电影窥探时事;《滋养灵魂的风景》,探查与电影直接有关的人与事;《私房话》,表达个人与电影的亲密接触。
与他共度61世 豆瓣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的灰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9
《与他共度61世》,就是一部张国荣电影生涯的全记录。全书洋洋洒洒30余万字,800余幅获得香港电影双周刊独家授权的剧照,61部电影逐篇细说从头,从影片内容、演技评价、艺术风格、旧闻花絮、影坛大动荡直至微妙变迁,无所不包,无所不言其详。犹如一个个分镜头剧本,将电影中的世界历历再现,还原出一个艺人毕生的电影生命传奇,也还原出整个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黄金年代。
我的新电影手册 豆瓣
作者: 孙昌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孙昌建:出版作品有诗集《反对》《杭州呼吸》,随笔《说法:流行语超市》《我的电影手册》《活色生香》,长篇小说《我为球狂》《我为星狂》,并主编“重读李渔”丛书。与人合作出版诗集《梦幻的彼岸》,文化批评文集《杭州泡泡》,长篇小说《西湖里有张双人床》等。现为《看电影》杂志专栏作者,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杂志专栏氛围浓厚 有点读不进去
电影文学
贾想1996—2008 豆瓣
8.9 (38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电影艺术论 豆瓣
作者: 薛凌 2007
《电影艺术论》是一部专门研究电影艺术的论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创作过程、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以及电影的发展史。《电影艺术论》在论述中,不仅引用大量中外电影艺术的经典著述,以丰富其内涵,而且对电影的创作、制作、评论等运作予以应有的示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真的是本不错的入门教材
电影文学
电影研究关键词 豆瓣
Cinem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作者: [英] 苏珊·海沃德 译者: 邹赞 / 孙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电影学研究必备工具书
如果说电影学的概念异常丰富庞杂,初来乍到者恍若步入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迷宫,那么本书则是那根导引路径的丝线,近二百个词条涵盖了类型片、电影运动、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各项术语,全面而权威。
本书词条按英文词序排序,为方便中文读者,正文前还提供了汉英对照表,读者可据中文术语名查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关词条。
《电影研究关键词》一书到位地收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词汇,且力求以富于理论色彩的语言,覆盖全球的例证,贴靠当下的文化概念,细致地解析了其内涵外延的学术意义。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正借数码再度羽化重生,变身为巨幕奇观、三维魅影与微屏絮语。在影院、在课堂、在私室,在枕边。爱电影之人,可以观影,可以把玩,可以碎拆,可以重组。影片细读,早已不是电影人的专利。但深入影片与电影工业的腹地,却仍需执利器,善游击,方能开启摄影机暗箱,一窥究竟。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是一座电影研究的微型武库,或助你在电影研究的演武场上酣畅嬉戏,战略纵深,分享别样的表意实践。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导演 豆瓣
Making Movies
作者: [波] 西德尼·吕美特 译者: 张文思 后浪丨福州 :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2022年12月11日 已读
实用,简洁,且务实。70年代的导演们专注于故事而非技术,这点令人无比着迷和敬佩。
电影文学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 豆瓣
作者: 李恒基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1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之一,全书分上下两大部分对电影理论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收入了包括于果·明斯特伯格,巴拉兹·贝拉,爱森斯坦,吉加·维尔托夫,鲁道夫·爱因汉姆等电影大师的知名电影理论,适合电影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好電影的法則 豆瓣
101 Things I learned in Film School
作者: Neil Landau 译者: 吳莉君 原點 2013 - 1
◎最受歡迎的UCLA電影課,逾60年的電影精英授課菁華
◎電影大師柯波拉、導演Tim Robbins、金獎紀錄片導演Gibney、金獎剪接師Scalia等人入行啟蒙的第一課
◎不去好萊塢,就能學到美國電影工業的行規與實務經驗法則
◎從行話、預算、導演、編劇到運鏡,101堂融合大師經驗法則、職場座右銘的好電影入手關鍵
◎第一本傳授用「影像」說好故事的基本常識,看懂好電影寫給專業工作者,也適合影評及愛好者。
二十年前UCLA的一堂《十誡》鏡頭賞析課,開啟了作者人生的電影之路。從UCLA畢業生到教師,作者尼爾˙藍道的電影知識承襲了逾60年歷史的UCLA授課精華。這些課程曾孕育出大導演柯波拉、金獎紀錄片導演Gibney、金獎剪接師Scalia、《繼承人生》導演Payne、《Stand by me》導演Reiner、《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驚爆內幕》編劇Roth、《侏羅紀公園》、《不可能的任務》、《蜘蛛人》、《印第安納瓊斯》、《星際戰警 》王牌編劇Koepp、《自由大道》導演Lance Black、《慾望城市》催生人Darren Star、《越過死亡線》編導Tim Robbins等人……。
身為國際性編劇顧問,藍道教學之餘,也與20世紀福斯、迪士尼、環球和哥倫比亞等公司合作劇情片,並為華納兄弟、Touchstone、時代生活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拍過電視試播帶。為了讓大家不必像他當年茫然摸索,更快上手,看出電影好壞,他將UCLA電影授課精華濃縮為101堂課,與所有愛好者與從業人員分享,揭露好電影,如何好的關鍵。
不論廣告、微電影、劇情片、紀錄片,好故事該如何開場?哪十三種電影手法一出招,立刻曝露你是電影菜鳥?劇本一頁等於銀幕幾秒?好鏡頭,如何善用三等分法則?好主角,如何有缺點而非比完美?好片名,如何一語雙關,又好聽好記?好故事,如何用演的,不用說的? 如何簡報,是美國電影工業認可的有效方式?敘事結構不佳,為何第二幕就見真章?動畫片的重點是「揮灑」想像力,而非「揮霍」想像力?拍片過程如何省下時間又省下金錢?為何大導演說,偉大的作品是因為準備好等待意外發生?所有電影人都該把退件視為一種過程?
說好故事,既困難又容易,從youtube上po影片、廣告、產品行銷到微電影,從紀錄片到劇情片,面對影像無遠弗屆的強大溝通力和敘事力,如何說個好故事,讓觀眾起立鼓掌?這些你原本以為的專業力,現在已廣泛運用在自我行銷和產品行銷上了,如何充實基本影像力,拍出好片,看懂好片,就看這一本。
關於好電影,你明白這些事嗎?
◎用演的,別用說的!
◎把內心世界視覺化
◎有缺陷比完美的主角更具魅力
◎開始要強而有力
◎創造吊人胃口的慾望之物
◎用一句話道出一部片的精髓
◎善用「但是」的爆發力
◎情節是肢體的事件,故事是情緒的事件
◎故事關心的是角色,主題關心的是人性
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 豆瓣
Moviemakers’ Master Class
作者: Laurent Tirard 译者: 但唐謨 原點 2021 - 4
▌一百個導演有一百種拍片方式,他們都是對的 ▌
丟開電影教科書,國際神導教你拍出好電影,看懂好作品
好不容易進到電影學校,卻發現沒大師來上課?
史柯西斯|北野武|阿莫多瓦|柯恩兄弟|王家衛|大衛‧林區|伍迪‧艾倫
作者決定親口問這20位享譽全球的超級名導:
「厲害電影,到底怎麼拍?」
想學習電影,找個心理醫生,也許比老師更有用。─阿莫多瓦
這本書,偷走了我們的「小祕密」!─約翰・鮑曼
警告所有未來的電影創作者,最大危險是你自以為了解電影的一切。─伍迪・艾倫
課堂上不教的實戰電影課
從啟蒙片單、劇本、選角、導戲、攝影、鏡頭、剪接到片場實況
初學者直入神髓,資深者練功秘笈!
▌學校不教,作者決定殺到導演面前,問明白
作者進入紐約大學電影系,以為學校的著名校友──馬丁‧史柯西斯,奧立佛‧史東,喬和伊森‧科恩,會過來教些東西,或至少開個講座。但這件事從沒發生過。既然學校沒安排,作者決定「親自」找這些大師問清楚:電影,究竟該怎麼拍!
這份不可能的任務,最難的不是列名單,而是如何讓這些大師從他們超荷的工作量中騰出時間!唯一能讓大師們坐下來好好接受訪談的機會,就是宣傳電影的時刻。作者做足功課、列好問題、交叉比對各個導演的宣傳行程,殺到面前,趁著導演們新作甫成、餘熱未盡,一次問個夠!導演中,誰最惜話如金?誰的說話速度,讓作者也招架不住?誰的回答,無敵快狠準?
▌第一手觀察,作者對大導演的神點評
˙法國影迷一直把伍迪‧艾倫當神,他表達清晰,思考睿智,鎮定自若,從不離題。
˙大衛‧林區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他是我見過最樸實、溫暖、迷人的導演之一,這也讓人更加憂心,他內心的黑暗面是如何地波濤洶湧!
˙跟高達的訪談進行了三個小時,好幾次我對自己說:「天哪!這聽起來好有趣,但他到底在說什麼啊?」
˙史柯西斯對電影史的知識,就像一本百科全書。
˙我預期柯能堡會是一個飽受摧殘的可怖之人,但卻完全相反,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溫德斯的分析如此深入,讓我覺得自己彷彿是精神醫生,而不是記者。
˙提姆‧波頓的回答夾雜了手勢、表情、音效、咯咯笑聲,從沒見過像他一樣天真的大人。
˙奧立佛‧史東有太多話要說,我必須竭盡全力控制這匹野馬。
˙吳宇森害羞、謙遜,他帶著促狹的微笑告訴你,他真正想做的,是寫詩。
˙柯恩兄弟經常會說「我不知道」,但這還算是好的回答,最糟糕的是他們只尷尬地聳聳肩。
˙北野武說話擺著一張撲克臉,如果你膽敢不點頭表示尊敬,你會以為他要殺了你。
▌大師的啟蒙養分,不藏私的看片清單
哪些經典養分,吳宇森、史柯西斯、大衛‧林區、庫斯杜力卡、奧立佛‧史東一致推崇?教拍片,貝托魯奇和庫斯杜力卡不約而同必放尙‧雷諾瓦的《遊戲規則》;阿莫多瓦最大的靈感來源是希區考克?哪四部電影是大衛‧林區心中的完美拍片範例?提姆‧波頓和尚–皮耶‧居內都說學拍電影,最好從動畫開始;執導《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居內竟然看了十四遍《發條橘子》?!
▌丟開電影教科書,商業片、藝術片都可以
◎選角,不找演過黑幫老大的人來演老大?
薛尼‧波拉克導戲的第一件事是告訴演員「不要演,只要讀台詞。」伍迪‧艾倫的訣竅是「找個有才華的厲害演員,讓他們自己演」;史柯西斯說演員的「即興演出」為電影帶來了生命;溫德斯從演員表演中發現了戲的結構;柯恩兄弟發現,讓演員「演繹劇本沒寫出來的部分」,效果異常好;北野武說若要找人演黑幫老大,就不要找演過黑幫老大的;庫斯杜力卡認為讓演員「少說話」更能傳達情感效果;高達則說:「我從來沒有真正指導過演員。」
◎到了片場該幹嘛?
貝托魯奇討厭事前準備,甚至想看看能不能夢到隔天要拍的鏡頭;伍迪‧艾倫根據當天心情來決定該怎麼拍;吳宇森從來沒有分鏡表,喜歡在片場創作;模範生史柯西斯則說前面三個傢伙的行徑簡直無法想像,到片場前絕對要超前部署,準備萬全:「退一萬步來說,至少每天晚上得知道隔天的第一個鏡頭要怎麼拍。」
◎導演該如何面對劇本?
劇本怎麼寫?誰來寫?要不要為觀眾寫?電影要多忠於劇本?史柯西斯說「劇本最重要,但不要成為劇本的奴隸」;庫斯杜力卡說如果你為觀眾拍電影,你就無法令他們驚訝;北野武說拍片絕對要用自己寫的劇本;提姆‧波頓卻說「沒道理自己寫劇本!」,唯有這樣才能客觀超然;柯恩兄弟冷靜精準的風格其實就是「忠於劇本」的結果;王家衛則說只要掌握劇本裡的「空間」,拍片時就自然能決定角色的「行動」。
◎導演們怎麼用攝影機?
鏡位怎麼擺?多機或單機攝影?廣角還是望遠鏡頭?為何庫斯杜力卡、北野武不愛多機攝影,更不喜歡多試幾個鏡頭備用,柯恩兄弟甚至一個角度就搞定一場戲;吳宇森卻極盡所能使用多機攝影(15台!),史柯西斯備戰般畫出嚴密的分鏡表;拉斯馮提爾卻奉行「走到哪拍到哪」準則?大衛‧林區電影中流暢優美的運鏡,其實是在攝影機推軌車上「加了沙袋」!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電影,為何那麼神?導演親自上陣解答
‧《安妮霍爾》裡,伍迪‧艾倫出於直覺,神回頭直接與觀眾對話
‧貝托魯奇導《巴黎最後探戈》,直接帶演員去畫廊「看畫」
‧《巴黎,德州》讓溫德斯明白「故事的完整」,才是好電影的首要條件!
‧《我的母親》傳奇結尾戲,是阿莫多瓦在拍片現場「即興創作」的典型例子!
‧奧立佛‧史東超神統合《挑戰星期天》裡,多達三千七百多個鏡頭!
‧《變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運鏡節奏,吳宇森將之類比為「歌劇」!
‧《花漾年華》令人驚艷,是因為王家衛把當它驚悚片拍?
一致推薦
台灣導演──陳玉勳|鍾孟宏|瞿友寧|楊雅喆|沈可尚|黃信堯|徐漢強
女神殿/粉專「女神殿」殿長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主任
陳奕凱/短片導演
葉郎/粉專「葉郎:異聞筆記」文字工
壁虎先生/影評人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古代學武之人窮極一生也尋不到一本武功秘笈,現在居然出了一本集合當代二十位電影大師的心法絕學,就算沒天分也要趕快練吧!」──陳玉勳
「世上沒有導演聖經,但這本書能啟發試圖創造魔術的導演,找到內在的玩心和信心。」──沈可尚
「透過作者的親身訪談,讓我們更貼切了解導演心中的那份電影地圖。」──黃信堯
「阿莫多瓦說:不要借,用偷的!這本書是每個電影人的創作行竊指南,也是每個影迷駭入這20位偉大導演作品的藏寶圖。」──葉郎
「閱讀本書過程,就像置身拍片現場,名導群一一抽張椅子到面前,讓我們見識那個當下,鑲嵌在他們腦袋裡的迷宮與鑽石。」──女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