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欧
失明症漫记 豆瓣 Goodreads
Ensaio sobre a Cegueira
8.9 (258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2
你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冷酷的作品?
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代表作
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
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今世界最卓越的一部作品”
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卡夫卡的《审判》并驾齐驱。——《柯克斯书评》
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诺贝尔颁奖辞
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著名作家 苏童
----------------------------------------
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他的眼睛清晰明亮,巩膜像瓷器一样洁白致密,然而他却一再绝望地喊着:我瞎了!我瞎了!
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2023年12月21日 已读
8' 23/12/14~12/21 去年疫情期间没看完的故事,在那段记忆仿若已要淡去时看完了。前半截何其相似。这没有名字的城市和人群,可以是在世界任何一片土地之上。从精神病院出逃、医生妻子探寻到超级市场地下仓库后的部分,看得有些倦。可能是因为我一直在期待,在如此混沌的恶之后,是不是能有些什么「善」、有些什么「好」出现。但没有。连这场白色失明的终结,都只是因为自然进程。人类,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创造的奇迹是继续活下去」,有知觉地抱着「最后一点当之有愧的尊严」,「尽一切努力不完全像动物一样」地活下去。
F-小说 M-电子书 南欧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豆瓣 Goodreads
8.9 (31 个评分) 作者: [意]法拉奇 译者: 毛喻原 / 王康 九州出版社 2020 - 3
本书是20世纪“蕞强悍”女性——法拉奇的柔软之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她的半自传小说,是她“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这颗精子”和“想象力这颗卵子”天然受孕的结果。
这是一个未婚母亲对腹中胎儿倾诉的一段缠绵心曲。书中这个女人被一千个问号折磨着——为什么要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孩子自己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吗?成为女人会怎样,成为男人将如何?孩子属于国家、父母,还是他自己?成为母亲是一个女性的天职,还是自由的选择?怀孕生子是否就意味着放弃事业前途,放弃个体自由,放弃作为独立女性的存在?她没有具体的面孔、名字和年龄,但是也许今天的每一位女性都会从她身上辨认出自己,至少是部分的自己。书中同时涉及对人类生与死、爱与恨的深刻怀疑与痛苦思索。法拉奇以无比的坦诚和勇气,呈现出一个现代独立女性极为丰富复杂的心路和刺骨的真实。
2022年1月3日 已读
9' 22/01/01~02 2h 去看话剧前先来做做功课。我原以为这本是关于一位母亲对于孕育生命的思考,关于对自己腹中孩子的感知与期许,但实际它绝不仅于此。文字极其有力,它囊括了、涉及了太多,以致我都不知该如何总结。有人生态度的展示,有对社会的暴力与不公的批驳,有对相信明天的质疑,有对性别角色的议论,有对爱与自由的思考,有对母亲与孩子间关系的探索,等等等等。而且这些都是以一种动态的思维形式加以展开。总之就是,非常棒,很值得一读。
F-散文 南欧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8.6 (737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这也会过去 豆瓣
También esto pasará
作者: 【西班牙】米莲娜·布斯克茨 译者: 罗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8
“我从不否认任何爱,或任何伤痛。否认这些就像在否认我自己。”
生活即是不停的告别,我们由此得以顿悟和成长。
——————————————
小说源自一则寓言:很久以前,有位皇帝召来本国所有的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诗人,要他们提出一个永恒放诸四海皆准的简短格言。几个月后,群臣回报那句话已被找到,仅短短五个字:“这也会过去。”悲伤与痛 苦会过去,欢喜和幸福也会过去,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小说开篇,布兰卡的母亲刚刚 过世,这给她带来了撕裂般的痛苦。生命会逝去,但在一切痛苦面前,生活的记忆仍旧存在,那些借由性、朋友、孩子、两任前夫所再次确认的生命力量,痛苦和爱、恐惧和欲望、忧伤和欢笑、荒凉与美丽的风景,这一切都会存在,因为那些我们爱过的将永不会消失。
本书为西班牙小说家、记者米莱娜·布斯克茨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布兰卡的故事以及她母亲的疾病与死亡、布兰卡与前夫、孩子、朋友、情人的关系,作者奇迹般地将书写的轻盈与内涵的深度完美结合,小说极为私人化,却又以开放的声音和语言来拓宽读者的世界观,关于失去与哀悼、告别与成长,智慧与爱。
——————————————
国际书评
◆《这也会过去》一书将成为2016年秋季全球文学事件之一。—《时代周刊》
◆这是一本有趣、刺痛人心,性感又真实的小说。—英国当红畅销书作家 马特·海格
◆处处可见沉痛又透澈的顿悟。──法国《图书周刊》
◆每个句子都带有美丽的能量。—法国权威媒体《费加罗文学报》
◆一场文学海啸,一个诱人的声音,一次强有力的生命叮咬。—西班牙著名文学记者 西尔维亚•马里蒙ARR
◆对笔调的第一印象是一场充满轻微功利的法式幽默剧,但是不要被愚弄,一旦你上了钩,文本将卡住你的味觉,它会拖住你,让你尝到盐、血、地平线和大海的深渊。—西班牙标志性刊物《先锋报》
◆笔法如此优雅的小说,前所未见。—法国《快讯》周刊
◆大师之作。──法国《生活》杂志(La Vie)
◆温柔、幽默、诗意与很多的爱。──《费加洛杂志》
◆文字非常纤细敏感,又极度澄澈。──文学沙龙网站salon-litteraire.com
◆这部女性小说虽然既抒情又奇异,却也非常真实,笔调流畅且充满诗意。──法国《书目笔记》月刊(Notes Bibliographiques)
◆她的才气将使夏季更充满生气。──法国《观点》周刊
◆诱人的声音,企图用力咬下一口人生的滋味。──西班牙《现在日报》(Ara)
◆这本书向美好的关系致敬,也是出色的女性肖像,是一首对生命与自由的赞歌,也是对于传承的称颂,它鼓动成长,也激励提升眼界、迎向自由,就这一点来说,最后的三页可以说是极度动人。这是一本耀眼的小说,真的是我的心头好,绝对可以放在枕边在未来几个月伴我入眠,我也建议所有人都把它放到今夏的旅行袋中。──文学信息与评论网站Onlalu.com
◆在米莲娜·布斯克茨这部以死亡与哀伤为题的小说里,有种绝妙的轻盈感,悲剧性地轻挑,却绝对不是肤浅;爱情、性、友谊、诱惑,这些都与忧伤、悲痛同时存在。这本书可说是当今最优雅的书。—法国《大书坊》(La Grande Librairie)节目主持人巴斯诺(François Busnel)
◆又轻巧又狂热又令人心碎……笔法超群……既是写给母亲也是写给自己,叙述扣人心弦。这本小说在法兰克福书展造成轰动,由三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它唤醒一种逝去的生活方式,那是狂欢与无忧无虑的60年代后期,一切彷彿都有可能,对照今日的生活,象是狂欢次日带着宿醉的苏醒。──比利时《回声报》
◆既忧郁又潇洒,充满了母亲的影像。──卢森堡《每日报》(Le Quotidien)
◆这部小说非常优雅,且结合了许多对立面:极度个人化,却也回响着一种普世的调子;既风趣又令人心碎;在黑暗中发出醉人的生之喜悦。──ELLE法国版
◆相当感人……在感伤与轻盈之间拉起一条线,并没有跌入肤浅的陷阱里。失去亲人的忧伤与无法抑制想要享受夏日时光的欲望混合在一起……──法国《世界报》书评
◆在如此简短的篇幅里可以找到这么多思考、这么丰富的影像和情感,是很罕见的。──法国《观点》周刊
◆西班牙文学出现新星。这本小说象是个节庆,每个句子都铿锵有力,我们可以说她的文笔提神醒脑吗?答案是可以的,读者象是被浸到摄氏16度的冷水中一样。──《费加洛报》文学版专栏
◆写给过世母亲的爱之歌,同时也是对生命的赞颂,自由与希望的讯息,鼓励人勇往直前,追寻自己的想望。这本小说传达出来的情感如此强烈,即使阖上书页许久,仍停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法国《书商页面》杂志(Pages des Libraires)
◆一个40岁女性极端引人的肖像,她聪慧闪亮,魅力无边,读这本书让人精神焕发!──《巴黎人杂志》
◆纯粹聪慧与感情的浓缩,是一本关于男女、关于友谊、关于亲情,以及关于流逝的时光甩我们巴掌的小说,令人难忘。──《美丽佳人》法国版
◆在玩世不恭与感伤之间,充满轻盈的优雅。──法国《书》杂志
◆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来自世界文学重要角色的伟大小说。──《普罗旺斯》日报
◆自由女性的精致肖像,轻巧而优雅,在性与爱的主题上,拥抱无法承受的勇气。──法国《邮局传讯》(Florilettres)
◆面对母亲的死亡,一个年轻女性选择以优雅轻盈的态度面对……这是一部优美且具深度之作。──法国《东部共和报》
◆无聊琐事与重要事件穿插,作者触及我们生活的中心。──法国《特大号》杂志(Maxi)「31本你将喜爱的书」
◆一本热血又有趣的书,女主角看似无感,其实隐藏着对自我的挖掘。──法国《红外线》杂志(INFRAROUGE)「十大夏季选书」
◆一本赤裸裸的小说,讲性跟讲死亡的场景一样多。──法国《名利场》杂志(Vanity Fair)
◆一本以感性交织成的小说,描述生命的真实课程。──《VOGUE》法国版
◆《这也会过去》充满了精微的智慧。──《哈泼时尚》
2017年5月13日 已读
6' 2017/05/04, 09~13 2h45 看得相当随意,到最后也没认清人名和人物关系。底下有篇题名《在慌乱与希望中习惯于置身于成人世界里》的书评里写:「那些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从中得到情感的感染和力量的鼓舞的,会失望地发现本书几乎没有故事」;「总是想要找寻某种意义的阅读是功利的」。我大概就是因此所以什么都没得到。
F-小说 南欧
人体 豆瓣
Il Corpo Umano
作者: (意)保罗·乔尔达诺 译者: 魏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5
我逃到了普利亚,也在阿富汗的士兵中间生活过。
然而,当我即将与伴侣分手的时候,我才发现了那种孤单。
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得主乔尔达诺新作
延续2011年度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之清新文艺范
在阿富汗战火历炼中实现人性与文学的双重蜕变与升华
在ICE前线作战基地,我遇见了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孩子。我意识到,如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这一代人的战争。我开始想象,在这个反常的背景下,这块军人的地盘里一切会是什么样。于是,一回到家里,我就着手写作《人体》。
2011年,凭借畅销书《质数的孤独》,意大利80后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让中国读者记住了他。事实上,《人体》距离他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在意大利出版有五年之久,这五年里,乔尔达诺一直在寻找下一本书的主题。直到他跟随部队前往阿富战争第一线,短短的十天留给他极富冲击的印象并结交了一位同龄人朋友,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其实每一代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那一代的战争。
《人体》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但并不停留在字面上的“战争”,除了硝烟纷飞的战场,乔尔达诺更多触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情感上的战争、家人间的战争……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经历了痛苦的蜕变,从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到最终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都觉得陌生的成年人,要去承担他们并不想或是还未准备好去承担的责任。
2017年3月7日 已读
8' 2017/03/01~02, 05~07 5h 并没有想象中宏大的激烈的战争场面,只是士兵们在基地中待命的时日,和执行仅一项任务——护送阿富汗司机穿过山谷——中所遇的武装冲突。但却切实地感受到每一个士兵,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六个月的经历就足以带给他们某种翻天覆地刻骨铭心的影响。这么总结起来也很轻易很理所当然般,但看着作者花很多篇幅描写各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和他们独特鲜活的心理和生活背景,每个人都立体完整、沉甸甸的。真实的重量压在虚浮的想象和认识之上,警戒着那种略见一斑的自得。
F-小说 南欧
质数的孤独 Eggplant.place 豆瓣
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7.7 (124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保罗·乔尔达诺 译者: 文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质数的孤独》是意大利八〇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同名电影于今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马蒂亚是一个年轻的数学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中学同学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他们都有痛苦的过往,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不断交叉,努力消除存在于彼此间障碍,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2017年2月10日 已读
9' 2017/02/10 3h10 本以为会有更好的结局,但其实这才是应有的。「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
F-小说 南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