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社科
脸书故事 豆瓣
Tales from Facebook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 译者: 段采薏 / 丁依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特立尼达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紧邻委内瑞拉外海。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脸书如何改变了这里特定个体的生活,同时也在文化意义上提出了关于脸书的一般理论,并探讨了社交网络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
脸书是人们寻找和培养关系的手段,但有时也会成为破坏婚姻的工具;脸书可以帮助因疾病、年龄、性格而宅在家中的人们重获新生,但有时也会破坏隐私、制造丑闻;我们可以看到脸书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有时会比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揭示人们真实的一面,有时也可以看到脸书成为商业、宗教、性和纪念的工具。
2023年1月26日 已读 23/01/24~26 先是通过讲述12个特立尼达人使用脸书的故事,「追溯对于脸书地方性文化的挪用」,再是结合库拉圈的人类学研究「进行延伸的类比分析」,「搭建实证基础和抽象理论之间桥梁」。有一些关于社媒文化的有趣结论,但会觉得高度抽提由点及面泛化的理论,我好像…就也没有那么感兴趣?会有一种接过一捧玻璃珠但无处安放的迷茫。相比之下,反而是大致感受到了一些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点比较有劲。
T-社科 英国
自私的皮球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辉格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3
《自私的皮球:我们的日子为什么是这样过的》内容简介:以经济学核心理念贯穿全书,按主题分为价格与市场、产业与创新、行为与心理、制度与政策、宏观经济等几个部分,讨论了近年来在产业、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的关注度高、争议大的热点问题。这是一位独立学者对人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所得,力求以平实的文字、清晰的逻辑和独特的视角,与你分享思考和体悟的快乐,并共同体验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交叉融会所能带来的知识乐趣。
2016年10月29日 已读
8' 2016/10/07~29 11h 前三部分读得比较认真,作为一个几乎毫无经济学基础的人也能读得清楚明白而觉得有意思。第四部分开始涉及宏观内容,就只能是概略地扫了一遍,可能还是需要知道基本概念后再回头来看才比较合适,因此第五部分作者自述的思想背景几乎就只是翻了一翻跳过了。博客式的语言,案例分析加发散的架构,作为兴趣读物其实相当不错,考虑打点基础后再回来读吧。
T-社科 中国
西窗法雨 豆瓣
6.8 (16 个评分) 作者: 刘星 法律出版社 2013 - 9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2016年11月2日 已读
8' 2016/10/29~11/2 3h40 法律原则与制度设计主题下的开胃小菜,部分地引出问题、提供思路与视角,但也仅限于此。
T-社科 中国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2016年12月27日 已读
8' 2016/12/19~20, 26 4h30 收获最大的其实是前言,其次是后记。中间主体部分多是对一些事件或是具体实处的解读,会觉得大概的道理其实都明白,但自己是肯定无法将其用语言有条理有体系地表述出来。一方面可以说,社会学的许多知识或是理论甚至道理都是如此,必然是符合常规认识逻辑的;另一方面也是说明,大概的了解和真正的体悟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T-社科 中国
长尾理论 豆瓣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7.7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斯·安德森 译者: 乔江涛 中信出版社 2006
书中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 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 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传统的市场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带来80% 利润的畅销品市场,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正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如说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放在1970年,现在的一档最佳节目恐怕连前10名之列都难以进入。简言之,尽管我们仍然对大热门着迷,但它们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昔比。那么,那些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们已经转向了什么地方?答案并非唯一。他们散向了四面八方,因为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数字化生存 豆瓣
Being Digital
作者: 尼葛洛庞帝 译者: 胡泳 等 海南出版社 1997 - 2
《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 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犀利的见解使尼葛洛庞帝成为《连线》 杂志极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数字化生存》一书充满种种洞见,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之书。
历史的潜流 豆瓣
作者: 程骞 2015 - 11
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现代化。近代中国变局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法系的死亡与西方现代法律制度与思想的移植。如此,作为“在野法曹”的律师群体也得以透过他们手中的重器——法律——参与中国的变革。律师的历史本身也构成了我们了解民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扇窗口。在民国扣人心弦的历史变局之中,律师群体是一股强劲的浪潮,左右着这段历史的走向。要读懂民国,读懂中国近代史,读懂国运的航线,不能不读懂律师。
本书中涉及诸多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华人大律师伍廷芳、民国“第一号律师"曹汝霖、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吴经熊大律师,立宪救国先驱沈钧儒等等,从清末立宪到民国约法,从巴黎和会交涉到治外法权的废除,从抗日爱国到施行宪政,从工人组织到女权运动,从司法独立到表达自由,都有他们的参与、推动甚或领导的身影,尽显一代律师在乱世中,为正义、人权和国家命运号呼奔走、殚精竭虑的风骨,令人为之动容、感慨良多。
作者以沉稳客观讲述历史的笔法,将这些民国律师的风骨和气节勾画得形神兼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重读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还能够唤起当今国人尤其是法律人寻求自身与社会的风骨和气节。书中兴味深长的逸事颇多,还有部分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使本书内容丰厚珍贵,生动耐读。本书欲通过重温民国律师的往事,汲取法律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智识,挖掘律师先贤留给这一职业群体的精神财富。
从清末司法改革算起,中国的司法改革,已经走了一个多世纪的路,让我这个外行没有想到的是,律师有的时候,居然还是妾身未明。影视剧视他们为讼师,他们自己有时也自称为”大状“,民国律师的风光,也许不足以点醒人们,但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民国风云,一批律师勇立潮头,捍卫权利,伸张正义。这段历史与当下中国维权律师的行动颇为相似,近年来一系列大案中, 律师的行动日益坚定,即使遭遇困局与打压。无论民国还是当下,他们的故事皆表明:律师是推动法治的中坚力量。律师兴,法治兴。
——徐昕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民国律师,见证了中国律师,以江湖之身,参考建设新型政治文明国家,最终因历史洪流改道而中途退出视野,如河流复归故道,他们依旧是可以借鉴和汲取力量的航标。
斯伟江 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秩序的沦陷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加] 卜正民 译者: 潘敏 商务印书馆 2015 - 10
《秩序的沦陷》为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近著,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借助对这种模糊行为的分析,作者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个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一个复杂的战时社会。
泡菜韩史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徐杭 九州出版社 2009 - 11
韩国历史也可以写得好看,更可以说得好听。韩国,我们中国的近邻,曾经笼罩在冷战迷雾下的“隐土之国”。如今,它让我们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到从前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个国家的存在;熟悉到大多数中国人一张口就能说出韩国某某品牌或某某韩星的名字。
韩国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值得玩味。那么这些年,究竟是凭借什么力量成就了这个民族从衰败到兴盛的跨越?
本书行文细腻,情感充沛,描写了1851-2000年的韩国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全面解说评议这多历史中的人和事。让历史比韩剧更吸引人。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豆瓣
作者: 杨雨蕾, 魏志江, 蔡健 等 / 杨雨蕾 2011 - 6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史前社会和古朝鲜时代、三国与统一新罗时期、高丽王朝时期、朝鲜王朝时期、大韩帝国的建立与灭亡、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朝鲜半岛等。
编辑推荐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论述韩国自上古到近代光复期间历史的进程及其文化的发展,具有通史性质,由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长期从事韩国史研究的有关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工合作撰写而成。本书按时代顺序叙述各时期政治历史的变革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注重利用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力求较为全面地展现韩国历史文化的演进,不仅有助于相关研究者作进一步深入探讨,而且还可作为各高校开设韩国史课程的参考书和一般读者了解韩国历史的基本读物。本书在多处附以历史图片,使相关叙述更为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韩国的故事 豆瓣
韓国の歴史
作者: 水野俊平 译者: 于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6 - 5
编辑推荐
★ 日本人居然比韩国人更懂韩国历史!
★ 国内首部引进,由日本人讲述从古朝鲜到今天的朝鲜和韩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 书中的观点非常独到,颠覆性的打破了国内常见的历史认识。
★ 中国人需要睁眼看世界,有必要从日本视角看韩国历史,从世界格局看中国使命。
★ 中日韩三国合作,天下无敌。愿读者能从历史教训中探索出中日韩三国的新走向。
韩国的历代王朝都是中国的属国吗?日本是否是未受益于中华文化的化外之地?中、日、韩三国互为邻邦,有着深厚的渊源。本书作者从韩国与中国、日本交往的历史出发,为你介绍真实有趣的韩国历史故事。
本书是一本系统的、综合的韩国历史入门书。它打破以往日本对韩国的片面性认识,从整体上真实呈现出韩国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