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王氏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3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孝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政治学说史(上卷)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4th edtion)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霍兰·萨拜因 / [美]索尔森 译者: 邓正来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9
政治理论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纵观人类跌宕的内心世界,正视今日之我的真实处境,憧憬政治共同体的无限可能
政治思想史的巅峰之作,畅销数十载,历三次修订,邓正来经典新译
躁动的政治传统中,最广博完整的梳理,最审慎精准的解读
萨拜因因这部巨著,曾就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它对西方历代政治思想的精准解读,和脉络梳理,非同类书籍可及。——吴稼祥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意味着传统,意味着经历了时间检阅,意味着公认的学术共识。而邓正来教授对本书的翻译,也已经成为西书翻译史上的一段经典,信雅达尚在其次,更有价值的是体现了他对西方思想的深邃理解。——许纪霖
今天我们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的第四版而且是邓正来更流畅的中译本,不仅因为它是这一领域在20世纪最重要的学说史,而且因为它已成为继承和扩展了休谟政治学说的英美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分。——汪丁丁
~~~~~~~~~~~~~~~~~~~~~~~~~~~~~~~~~~~~~~~~~~~~~~~~~~~~~~~~~~~~~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巅峰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上卷“城邦与世界社会”包括“关于城邦的理论”和“关于世界社会的理论”两编,着重梳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豆瓣
7.2 (15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春秋战国时代,大国争霸,小国争胜;大国吞并,小国图存。强者存,弱者亡。这个血与火相涤荡的历史时期,保持着原始的野性和活力。周桓王与郑庄公的长葛之战,标志着旧的制度和秩序都已经难以维持,终将土崩瓦解,王权时代结束,霸权时代的帷幕拉开。公子小白与管仲狭路相逢,被射中衣带勾,却没曾想到未来的自己将在管仲霸术的辅佐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声色犬马的楚庄王,三年之间,不理朝政,不出军令,一味骄奢淫逸,然而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以静制动蓄势而发,收心之后的头一年,他就联合秦国和巴国灭了庸。三年后,又联合郑国侵陈侵宋,后来更命令郑国痛打背楚降晋的宋国。夫差亡国,勾践灭吴,在诸侯争霸兼并的刀光剑影中,五侯争霸,诸子峰起,异彩纷呈。
中国食辣史 豆瓣
7.4 (39 个评分) 作者: 曹雨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
学术顾问: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
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
红点奖设计师顾瀚允亲自操刀,诠释大气装帧。
……………………
◎ 编辑推荐
★ 本书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是学术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
★ 装帧设计精美,并采用了封面压凹、烫金工艺。封面由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字,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
◎ 内容简介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是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语境下。
2020年11月6日 已读
食辣是由于农业内卷——主食为主——副食用于下饭。蛮有意思的观点。最后一部分重复了有点影响观感
历史 非虚构文学
厕神 豆瓣
6.0 (7 个评分) 作者: 朱莉·霍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这是一本厕所的文化史,讲述了厕所的历史以及与之相连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作者甚至认为人类的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厕所开始的,因为只有有了厕所,人类才不必为了躲避自己的排泄物而东奔西走,从而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当然这是一种有趣的解释。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手纸的历史,以及与厕所有关的委婉语,有趣的奇闻轶事,比如,早期欧洲人直接把夜壶倒向窗外;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路易十四有坐在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启蒙时代的欧洲城市还是污秽连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文笔幽默轻松,令人捧腹。
2021年2月3日 已读
乱七八糟的
历史
历史的叙述方式 豆瓣
作者: 茅海建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历史的真实是什么?历史学所追求的,只是揭露和批判吗?历史学家对真实负有怎样的责任,如何叙述历史事实?
本书为茅海建教授近年学术随笔、演讲等结集而成,大体分为四部分,包括与历史观察和思索结合的游记(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贝加尔湖、满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的关键时刻与转变(马嘎尔尼使团、甲午战后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角色),康有为思想晦暗不明之处,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学研究反思与回忆故人、故事等。
伴着驼铃从张家口到库伦,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行,实地踏勘让历史的魅力更加饱满。从马戛尔尼、谢清高,赴日清使刘学询和庆宽,为什么时间没有磨平知识与认知的差距?从甲午到日俄战争,中、日、俄三国东北亚利益争夺与力量博弈从未间断,后来的二战与朝鲜战争,主线在哪里?历史并未远去。晚清思想革命与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其推动者除激进的维新派和在野的新派士人还另有其人。辛亥革命一百年,抛开历史定见,明晰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革命中各派势力的消长与动作、思想与现实的差异、历史的徘徊,应该做什么样的反思?对师长的怀念,对学生的期待,回忆终生挚友交往点滴,同道学友的砥砺支持,追求的还是思想比生命跟绵长。
2021年2月15日 已读
对历史学完全没了解,所以很多地方也看不出什么门道。但是还原真相,从最远最宽处观察,以及严谨认真的学科态度还是感受到了的
历史
性审判史 豆瓣 Goodreads
Sex and Punishment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伯科威茨 译者: 王一多 / 朱洪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本书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性审判案件为引导,向读者展现了整个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为真实的一面,同时亦清晰地呈现了西方法律的发展轨迹。
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审判结果,实则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人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反映着西方各个国家在各个不同时期中的真实社会形态和人民生活现状,甚至对当今牵涉到性案件的审判,都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2021年4月6日 已读
对理解中世纪以及基督徒对于“罪”的观念具有辅助作用。看起来很猎奇但其实核心是sex is about power
历史
女性自画像文化史 豆瓣
Seeing Ourselves: Women's Self-Portraits
作者: [英] 弗朗西斯·波泽罗 译者: 王燕飞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 - 6
这部女性自画像文化史内容丰富,用五彩缤纷、令人见之难忘的作品展示了女性艺术家们那极富创造力、精彩又凄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仿佛修女们穿越了几百年的岁月,自书页间凝望着我们;16世纪的意大利,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画下了漫长的自画像系列之一——从豆蔻年华直至垂垂暮年;17世纪的荷兰,朱迪丝·莱斯特笔下的自己坐在画架前,描绘了一位淡定从容、成竹在胸的专业人士;18世纪,从伊丽莎白·维吉-勒布朗到安吉利卡·考夫曼,艺术家们表达了对于自身行业的热枕,也体现了她们关于女性气质的理念......这部发人深省的著作充分展现了弗朗西斯·波泽罗扣人心弦的文字和饱含感情、令人沉醉的自画像插图。
2021年6月22日 已读
前面还不错,越到后面越垮了……真正的自己—想要展现表达的自己—表达的技艺—观众能接受的自己,自画像其实是多重维度下的产物
历史 艺术
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 豆瓣
The White Lotus Teachings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作者: [荷] 田海 译者: 刘平 / 王蕊 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该书系田海博士论文的改进本,也是近年出版的非常重要的关于中国教派的西方作品。田海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1.重新建构中国教派运动的社会历史;2.研究“白莲社”及“白莲教”名称如何起用于宋代的主要资料中;3.分析现代学者的历史研究如何受他们不辨这二词的影响。田海推翻了传统上认为原先虔诚信徒们的“白莲社”在韩山童领导的元末起义时退化成八卦教的“白莲教”的观点。这样的认识是长期以一些错误的设想为基础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想就是认为有一个持续不断的白莲运动,认为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资料可以被集中在一起来研究这个运动,且所有宋以后的八卦教起义均可以被视作属于“白莲教”。田海还区分了这些集团的自称、他称以及用于批评他们的名称(标签)。根据这一区别,他说明“白莲”一词是宋元时期的一个自称,明初明太祖宣布白莲社和白莲教非法后就停止使用。后来,许多士大夫所用的“白莲教”,是描述教派运动的一个他称,或对那些他们决定镇压的运动进行攻击所用的标签。
2021年7月17日 已读
非常扎实的学术研究,相应的可读性就会差一点。宗教中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的分化与对立。
历史
叫魂 豆瓣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4 (192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6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2021年7月19日 已读
前面有点无聊,后面渐入佳境,越写越好。非常好的选题和视角。从一个事件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运行架构。
历史 社会学
华北的暴力和恐慌 豆瓣
Violence and fear in north China : christian miss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on the eve of the boxer uprising
作者: [德] 狄德满 译者: 崔华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11
《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作者利用基督宗教各传教团体档案特别是天主教圣言会与耶稣会藏档、传教士著述和日志,以及天主教各代牧区修会、教士与教廷及其母国政府间的往来信函等中国学者迄今没有接触到的资料,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2021年9月20日 已读
太厚了读得头疼……本质是资源紧张的社会中权力的斗争,而非意识形态的斗争。晚清真是极度高压的社会,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可能点燃火苗。
历史 社会学
中国乡村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萧公权 译者: 张皓 / 张升 九州出版社 2018 - 2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2023年4月2日 已读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资料翔实到冗长的地步……看到农民是永远的牺牲品也是很唏嘘的
历史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豆瓣
Das Mittelalter Geschichte und Kultur
6.9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翰内斯·弗里德 译者: 李文丹 / 谢娟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9
中世纪并不黑暗,这片沃土孕育了现代欧洲
人物,细节有血有肉,纵论历史大势,高屋建瓴
◎ 编辑推荐
☆欧洲“中世纪”是什么样的时代?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说中世纪看似黑暗愚昧,那如何能孕育出近代欧洲的理性、人文、商业和开辟新世界的闯劲?
☆德国学者约翰内斯·弗里德着眼于历史结构,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与时代大势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教会格局、宗教生活、艺术以及古典文化和理性精神的复兴历程。
◎ 内容简介
从法兰克人的崛起开始,弗里德用不同个人的经历来展开关键性的主题,这些人物包括教宗、国王、学者、传教士或商人。借此,弗里德叙述了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一千年的政治、社会、宗教、经济和科学发展。如查理大帝统治下的欧洲政治、文化和宗教革新;查理四世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及布拉格宫廷的文化事业;还有英法百年战争和圣女贞德的故事。作者也考察了更宽广的政治和知识潮流,从教宗权、教会大分裂的冲击,到君主制的新理论、法学,再到学术和科学的兴起。
在中世纪,欧洲一直存在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尝试,逐渐形成了精神文化的整体,打下了现代各国家的基础;君权与教权相分离,创造了市民的自由;人们探索着新的领域,从科学研究到发现遥远的国度。中世纪将欧洲引向了通往现代世界的道路。
◎ 名人推荐
这个所谓黑暗的时代从未如此光明和多彩。
——德国《时代周报》
该领域的专家写出的一部综合著作,一部读来非常愉悦的全方位的作品。
——《文学》杂志
弗里德的知识广度惊人,他对这个历史时期的热情令人钦佩……那些对中世纪抱有真正热情的人会因这部雄心勃勃的辩护之作激动不已。
——丹·琼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2023年8月4日 已读
作者和译者都很辛苦的一本书。不过我对这种过于细碎的历史实在没兴趣,当然也可能是他写得太细碎了。
历史 宗教
皇帝和祖宗 豆瓣
作者: 科大卫 译者: 卜永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1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朝廷的法典条文,民间的礼仪习俗,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华南”这个有意识的、历时数百年的地域建构进程?《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显示: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琏着王朝在华南的军事征讨、行政规划,一套关于权力的文化语言也渗透华南。这套语言有两个互相发明的关键词“皇帝”、“宗族”。它们渗透到一切礼节、身份、地位、财产权、商业习惯、社会流动、社区构建之中。华南与王朝中央之间的正统纽带,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族”这套语言之上。
2023年8月11日 已读
题目很大,梦想很大,做出的东西却不够有力,配不上这个题,为作者感到遗憾
历史
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 豆瓣
7.6 (7 个评分) 作者: [荷兰]田海 译者: 王健 / 尹薇 新星出版社 2022 - 3
★内容介绍
跟随荷兰汉学家,重返历史现场,纵览关羽成神之路。
本书是对关羽崇拜的研究,也是对在书写文化愈来愈重要的世界中口头文化的研究。
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祇,至今仍受民间敬奉。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从早期惨遭横死的饿鬼,到骁勇善战的护法恶魔、驱邪将军,及至后来的雨神、财神和文士之神,甚至全能救世主形象……在关羽的多重面相中,每种形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包括佛道教力量的介入、特定地方群体的参与、王权和国家力量的形塑等,但归根结底,关羽信仰兴起于口头文化,而非大多数研究主张的三国叙事传统。正如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为“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巨大作用的研究”,作者结合大量史料和遗迹,甚至田野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详尽考察,也对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脉进行了梳理,其中格外突出了口头信息交互在形象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
------------------------------------------------
◎重造关羽,解剖故事建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追源溯流的典范之作。红脸美髯,一袭绿色长袍,一把青龙偃月刀,座下是赤兔马和关平、周仓,关羽这一妇孺皆知的标志性形象是怎么建构出来的?关公、关帝、关夫子、关老爷、美髯公、壮缪侯、崇宁真君、三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各种称谓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借关羽磨刀雨,龙王休想晒龙袍”,关羽与江南梅雨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黑白两道都敬奉关二爷、各国唐人街都建有关帝庙?他又为何亦神亦魔,既是保护一方百姓的护法神,又是具有暴力色彩的“恶魔”?
◎重返历史现场,还原关羽真实形象。从3世纪并没那么重要的横死的将领,到以“关公”“关帝”之名成为后来我国最重要和最广为人知的神祇之一,甚至绝不亚于观音菩萨,本书从关羽形象的历代演变出发,结合大量史料和遗迹,甚至田野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详尽考察,还原了本初形象,也对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脉进行了梳理,其中格外突出了口头信息交互在形象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
◎以关羽为例,辐射历代民间社会百态。各地对关羽崇拜的侧重点不同,历代的称谓也有差异,关羽只是一个范例,通过对关羽历代演变的追溯,运用社会学、历史学与民俗学的跨学科视野,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梳理与展现。
------------------------------------------------
★媒体评论
《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细节丰富,论证严谨,通过对关羽崇拜多重面相的考察,为研究帝制中国的集体记忆和宗教想象提供了著述范式,是该领域的里程碑。
——丹尼尔·伯顿-罗斯(Daniel Burton-Rose),《英国历史评论》
田海的著作是对关公崇拜演变的权威性考察,于对中国传统的信仰和暴力关系感兴趣的人来说,是绕不过去的参考书目。
——杰姆斯·博克(James Bonk),《信仰与暴力杂志》
很明显,本书旨在运用一种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文字和实体史料的挖掘来还原当时的口头文化。田海主张,宗教生活独立于书面材料而存在……在一个文字与文明一样古老的文化语境中,其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吕敏(Marianne Bujard),《法国远东学院校报》
2023年8月14日 已读
第二本田海,非常扎实和谨慎的学术研究
历史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雷海宗 商务印书馆 2001 - 6
中国军队人员组成的变化、素质的下降是否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败?中国的长期积弱是否与武德的消亡、文德的畸形发展有关?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作者着重从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兵员、兵制和兵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作了一番全新的剖析。作者还对中国古代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士大夫与流氓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家体制的关系,呈族血统退化与历史进程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对中国历史分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23年11月8日 已读
使用的语言和当代大陆汉语已经基本一致了,甚至连大白话的腔调都一致……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面向群众”的写作取向吧。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问题意识和民族意识都与当今大不同,学贯中西的气魄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
历史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 豆瓣
The Dream Palace of the Arabs:A Generation's Odyssey
作者: [美] 福阿德·阿贾米 译者: 钟鹰翔 2022 - 4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
压垮哈维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一座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耗尽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书中,黎巴嫩裔学者福阿德·阿贾米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阿多尼斯、迈哈富兹、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与思考路径,从黎巴嫩山区到埃及,再到阿拉伯半岛,讲述了这个伟大坚韧的民族数十年来经历的振兴与磨难,试图回答一个已被苦苦思索了近一百年的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2023年12月27日 已读
前面一般般,后面还可以,也是一种对祖国历史的反观了
历史
翦商 豆瓣 Goodreads
8.2 (120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2024年1月9日 已读
需要浩大工作量的一本书,也不知道结论是否能成为学界共识。细节谨慎,框架却很狂放大胆,难得的是写得非常有代入感,在学术写作中很难得。看到后记全是xx兄,心里不免悲伤,学术界,尤其是古老的学科,真的没有什么女性的位置。
历史
历史是什么? 豆瓣
What Is History
8.2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译者: 陈恒 商务印书馆 2007 - 6
该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剖析,广征博引,提纲挈领,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