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如何解读中世纪艺术 豆瓣
How to Read Medieval Art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温迪·A. 斯坦 译者: 文玲霞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0
精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38件中世纪艺术杰作
透过艺术品洞察欧洲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 编辑推荐
⚔以小见大,一个博物馆的馆藏,囊括多种艺术门类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其修道院分馆拥有的全世界全面的中世纪艺术收藏,本书精选了38件代表作品,涵盖绘画、雕塑、金属制品、手抄本、彩色玻璃和挂毯等各个艺术门类,全面展现800多年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全貌。其中包括堪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和《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
⚔语言生动,讲解细致,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艺术品
中世纪的艺术是讲故事的艺术。本书作者温迪·A. 斯坦博士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梳理了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作品相关的宗教或历史事件,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让读者理解作品想要传递的意义和目的,洞察欧洲的信仰时代、感受中世纪艺术的力量。
⚔图文结合,大量色彩准确的高清照片,尽显藏品细节
书中所有作品均配有数张高清照片,既有作品的全图,也有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局部图。书中所有照片均为博物馆专业摄影师特意为本书拍摄,并对照原作进行调色,色彩准确。读者不用亲自到访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这些艺术品的细微之处。
🕍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欧洲中世纪艺术中常见的主题和故事,它们大部分都取材于《圣经》和其他宗教文献。书中选取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38件著名藏品,涵盖多联祭坛画、彩色玻璃、雕塑、挂毯以及彩饰手抄本等各种类型的中世纪艺术品,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等杰作。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作品创作的背景知识,并详细讲解了每件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中世纪艺术在视觉和观念上的丰富性。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能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个时代的历史和图像。
🕍 媒体推荐
这本书能为任何想更好地了解中世纪艺术的人提供了一个容易理解且图文并茂的介绍。
——《格式杂志》(Format magazine)
即使对于不了解作品中故事的观众来说,精美的图像也有巨大的力量。作者被那些故事迷住了(这些故事对艺术家和他们最初的赞助人都很重要),所以她流畅而雄辩的写作也让我们着迷。对任何热爱艺术或历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种享受。
——美国亚马逊读者
2021年4月27日 已读
宗教末世观导致一个作品中会同时存在过去、现在与未来。很棒,对理解中世纪艺术很有帮助
艺术
以目代耳 豆瓣
作者: [法] 保尔·克洛岱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 2020
本书是法国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克洛岱尔的艺术随笔集。作者在书中畅谈艺术名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荷兰绘画、西班牙绘画,以及音乐和教堂建筑等多种艺术。作为外交官,克洛岱尔曾在中国和日本任职多年,对东方文化颇有心得。在这部谈艺录中,他把受益于东方哲学的领悟运用在对艺术品的赏析中,传达了眼通耳、耳通心、眼耳并用、心灵通融各个感官的美学通感观念。作者具备渊博的艺术史学识和通达的艺术史观,将丰富的诗意想象融入艺术鉴赏,文笔奇丽多姿,读来韵味无穷。
2021年7月12日 已读
没图说个啥呢……
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刻意为之,翻得很中文气,有些地方有半文半白的意韵
艺术
女性自画像文化史 豆瓣
Seeing Ourselves: Women's Self-Portraits
作者: [英] 弗朗西斯·波泽罗 译者: 王燕飞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 - 6
这部女性自画像文化史内容丰富,用五彩缤纷、令人见之难忘的作品展示了女性艺术家们那极富创造力、精彩又凄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仿佛修女们穿越了几百年的岁月,自书页间凝望着我们;16世纪的意大利,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画下了漫长的自画像系列之一——从豆蔻年华直至垂垂暮年;17世纪的荷兰,朱迪丝·莱斯特笔下的自己坐在画架前,描绘了一位淡定从容、成竹在胸的专业人士;18世纪,从伊丽莎白·维吉-勒布朗到安吉利卡·考夫曼,艺术家们表达了对于自身行业的热枕,也体现了她们关于女性气质的理念......这部发人深省的著作充分展现了弗朗西斯·波泽罗扣人心弦的文字和饱含感情、令人沉醉的自画像插图。
2021年6月22日 已读
前面还不错,越到后面越垮了……真正的自己—想要展现表达的自己—表达的技艺—观众能接受的自己,自画像其实是多重维度下的产物
历史 艺术
格尔尼卡 豆瓣
Guernica: Painting the End of the World
作者: [英] 詹姆斯·艾德礼 译者: 吴亚敏 未读·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0 - 5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极为知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也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海外为西班牙共和国摇旗呐喊。它以独特的毕式元素,抽象地展现了战争给生命带来的痛苦,却没有更加具体地展示那个它为之而生的具体事件与地点——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遭到纳粹德国轰炸后的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也正因为如此,《格尔尼卡》并没有随着西班牙共和国事业的失败而被历史遗忘,
反而不断被新的历史事件重新唤醒,并逐渐登上神坛,成了永恒的反战符号。在本书中,詹姆斯·艾德礼为我们深度解析了这幅旷世名作的来龙去脉、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无数现代艺术家,并在不断变迁的社会形态中被赋予了永恒的价值。
2022年5月19日 已读
退回到最模糊,适用于一切的反战题材。人类不能接受立场鲜明的言说,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悲剧。
艺术 非虚构文学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2023年10月1日 已读
读了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这几年一直听说项飙,但没读过,细读发现比陈嘉映差了很多,一是他自己承认的,理论功底不扎实,说话总是止步于一个层面无法再向下,虽然人是聪明的,有观察的眼光,但没有深入纯粹的分析能力,永远有一口气悬在那里,沉不下去。二是缺少灵性,虽然有基本的感受能力,但差了一些最关键的东西,整个人散发出旧式工厂沾着机油的钢筋味儿。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