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蒙古精神 (1991) TMDB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Урга
8.0 (35 个评分) 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演员: 巴德玛 / 巴雅尔图
其它标题: Урга / 套马杆
在中苏边境跑生意的俄罗斯人谢尔盖不但迷了路,自己的卡车还陷到了泥坑里。他茫然地爬上山头以求救援,却看见了蒙古人天葬的尸体,惊愕的奔跑中遇到了蒙古牧民贡巴。淳朴热情的贡巴把谢尔盖请到家中杀羊摆酒进行款待,并帮他解决了卡车的问题。 贡巴、妻子和他们的三个孩子象祖先一样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这种温馨自然的家庭生活让谢尔盖回想起自己远在故乡的亲人。不久,谢尔盖在城里的歌厅酒后闹事被警察带走,贡巴又托亲戚把他接了出来。最后,这两个民族不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的男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而贡巴也有自己的忧虑,他的妻子已生育了三个孩子,医生告诫她不要再生孩子,这件事愁坏了贡巴,为此他已经好几个月没能和妻子同房。一天晚上,城里长大的妻子告诉贡巴现在有种叫避孕套的东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叮嘱他进城买彩电时捎回几个。 在城里的药店里,贡巴感到格外尴尬,最终只好笑嘻嘻地走开。回家途中,贡巴在享用过城里的罐头和饮料后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
2020年7月19日 看过 当我以为它已经够好了的时候,那段情节出现了,一下子就太好了!/第一次看这片的时候我还是个精俄,这帝国主义挽歌有点太全面了看出来老头很思乡了,第一次看见成吉思汗的时候我人都傻了,再看还是特别喜欢那段,我要tribute这个。以及我非常喜欢在电影里让主角少说话的塑造方法
1991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苏联 蒙古
士兵叙事曲 (1959)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8.8 (120 个评分) 导演: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演员: 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 然娜·普罗霍连科
其它标题: Ballata di un soldato / Historien om en soldat
二战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Vladimir Ivashov饰)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不必为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安东尼娜·马克西莫娃 Antonina Maksimova饰)。于是阿廖沙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归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舒拉(让娜·普罗霍莲柯 Zhanna Prokhorenko饰),两人一见钟情。然而他们乘坐的火车被炸,他救死扶伤耽搁了不少时间。当阿廖沙终于回到家乡时,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返回前线。可这一去,阿廖沙就再没有回来。
由著名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执导的苏联现实主义电影杰作《士兵之歌》,荣获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入围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1962年第1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
持摄影机的人 (192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9.2 (186 个评分) 导演: 吉加·维尔托夫 演员: Mikhail Kaufman
其它标题: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本片是苏联纪录片导演,“电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电影主要拍摄于乌克兰的敖德萨市,摄像师是维尔托夫的哥哥米凯尔•卡夫曼(Mikhail Kaufman)。影片主要分观众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与休息、体育运动和艺术实践几部分,通过刻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呈现苏维埃新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城市。摄影师米凯尔•卡夫曼在拍摄的同时也出现在电影画面中,首创了“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
中午的黑暗 豆瓣 谷歌图书
Darkness at Noon
8.9 (19 个评分) 作者: 【英】阿瑟·库斯勒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1999 - 10
前苏共中央委员、人民委员鲁巴肖夫是膺共产国际之命,在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家从事秘密革 命领导活动的老布尔什维克,曾为革命建下赫赫功绩,在斯大林开始党 内大清洗 之后,开 始对苏共党内的不政党现象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因为革命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使他的革命 良心深深感到不安和自责,从而招致斯 大林的猜忌,以致被捕入狱,经过疲劳轰炸式的狱 中审讯后,终于精神崩溃,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最后被处决致死。
俄国纪行 豆瓣
A Russian Journal
作者: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杜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俄国纪行》是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与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 40天苏联之行(1947年7月至9月)的记录。这是一次巨人之间的伟大合作。斯坦贝克和卡帕的足迹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从乌克兰田园到格鲁吉亚海滨。斯坦贝克充满热情、同情而又幽默生动的文字,与卡帕卓越的摄影写实珠联璧合,真实展现了苏联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译者: 徐振亚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1
打开安・普拉东诺夫的小说,想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死前一年,即一九六七年抱怨道:“假如像普拉东诺夫和布尔加科夫这些作家的作品,写完之后就能和读者见面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人的思想就会比现在不知要丰富多少倍了。”
普拉东诺夫惯以象征和暗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革命、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在中篇小说《基坑》中,人们的挖掘欲望所通往的是双重的无望:向下的虚空和向上的虚妄。向下的不停挖反而将贫农、中农和出身雇工的无社阶级带入地层深处,带入更黑暗的部分。向上突入即企图在现世的、整个社会组织的层面上实现彼岸的千年王国――一座人人即将搬入其中的臆想中的共产主义大厦――其结果却是古拉格集中营。他们不停劳作,共产主义大厦却始终没有建起一砖一瓦,他们拼死拼活所得到的只是越挖越深的基坑。
普拉东诺夫的叙述颇有现代意味,简洁中又带了那么点戏谑的成分。当人们在乌托邦之梦前,将宗教般的狂热与真理相提并论,当我们再也不需要谎言,再也没有时间在风花雪月中逍遥,渴望在真实中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像普拉东诺夫这样还能够保持冷静旁观的笔触,至少还能桃亮真实的灯捻,给那些失去方向的人们一些智慧的光。
这是作者的一部中篇小说集。他的小说成就已经得到世界人民的公认。他的叙述十分具有现代意味,简洁中有点戏谑成分。从其叙事中我们还可以见到前苏联的历史,比如农业集体化时代。
红军冰球队 (2014)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Red Army
8.7 (37 个评分) 导演: 加布·波斯基 演员: Scotty Bowman / Mark Deakins
其它标题: Red Army / 红军
《Red Army》是一部关于前苏联体育盛世时期红军冰球队的电影。以队长斯拉瓦·费季索夫的视角为观众讲述。故事描绘了他从国家英雄到民族政敌的巨大转变。从苏联到俄罗斯,电影探讨了体育运动如何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和文化运动,红军冰球队的兴衰也映照了前苏联政权的变迁。
伊凡雷帝 (1944)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Иван Грозный
7.8 (32 个评分) 导演: 谢尔盖·爱森斯坦 演员: 尼古拉·切尔卡索夫 / Lyudmila Tselikovskaya
其它标题: Иван Грозный / 雷帝伊凡
伊凡四世是16世纪最具禀赋的俄罗斯大公。影片以伊凡17岁时的加冕典礼这一宏大场面为开端。他英俊年少,踌躇满志,宣布为俄国带来新秩序,反对贵族。当莫斯科河岸谣传四起时,他在皇宫第一次会见民众。他一方面让人民相信他的智慧和治国能力,另一方面又怀疑自己的处境。他甚至怀疑库尔布斯基公爵图谋不轨。一场重病使他认清了心怀叵测的贵族,不久,他爱妻去世,许多贵族反叛。伊凡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以皇婶为首的贵族叛乱。最后,他决定放弃莫斯科并宣布退位。他民手持圣像彩旗跪在他面前。从此这位年轻的沙皇可以称为真正的“雷帝”了。
这部被公认为经典的影片获1946年苏联国家奖金。由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影片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