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英国式丑闻 (2018) 豆瓣 TMDB
A Very English Scandal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英国式丑闻
8.8 (348 个评分) 导演: 斯蒂芬·弗雷斯 演员: 休·格兰特 / 本·卫肖
BBC One的3集迷你剧《英式丑闻 A Very English Scandal》根据Jeremy Thorpe的真人真事所改篇。在60年代末英国才刚刚对同性恋除罪化,而当时作为自由党领袖,以及百年来英国政党中最年轻的领袖,Jeremy Thorpe(Hugh Grant饰)隐藏着一个秘密 – 他有一个前同性恋人 Norman Scott(Ben Whishaw饰)。
只要Norman Scott还活着,这对Jeremy Thorpe来说都是威胁,因此他策划谋杀前度,但最终不但不成事,还被对方指控意图谋杀。此事令Jeremy Thorpe成为首位因谋杀案而受审判的英国政治家,更被公众得知他的同志身份;最终Jeremy Thorpe虽然被判无罪,但也结束了政治生涯。
该剧由Stephen Frears执导﹑Russell T. Davies负责执笔。
冤家搭档 第一季 (2010) 豆瓣
Vexed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冤家搭档
7.8 (16 个评分) 导演: Matt Lipsey 演员: 托比·斯蒂芬斯 / 露茜·彭奇
杰克(托比·斯蒂芬斯 Toby Stephens 饰)喜欢过那种闲散的田园生活,但在误打误撞之中,他却成为了一名警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杰克感到很不适应,在处理着接踵而至的案件同时,他随着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凯特(露茜·彭奇 Lucy Punch 饰)是杰克的搭档,在和丈夫丹(罗里·金尼尔 Rory Kinnear 饰)的婚姻陷入僵局之中后,她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一番大事业。就是这样的两人,他们凑到了一起,对于每一件事、每一个决定,杰克和凯特都有着几乎截然相反的看法。尽管一路上少不了吵吵闹闹,但杰克和凯特互补的性格恰恰成为了帮助他们破案的“利器”,两人之间的情谊亦比表面上看来要深厚的多。
剑桥风云 (2003) 豆瓣
Cambridge Spies
8.5 (30 个评分) 导演: 蒂姆·费威尔 演员: 汤姆·霍兰德 / 托比·斯蒂芬斯
1934年,苏联海外谍报机构在英国剑桥大学秘密招募了三个青年学生,他们的名字是菲尔比,伯格斯和迈克林。当时英伦三岛仍然被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所笼罩,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又在欧洲大陆崛起,斯大林铁腕统治下的苏联被很多西方理想主义的青年视为希望和拯救和平的力量。在英国,剑桥大学成了左派的大本营,他们组成了在世界情报史上大名鼎鼎的剑桥间谍帮(CAMBRIDGE SPY RING)。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剑桥间谍帮的成员几乎全部被英国政府雇佣,安排在一些关键的部门工作。菲尔比1940年加入了特别行动处(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这个机构的任务是指挥在欧洲大陆的情报工作,第二年转到著名的M16,即英国对外谍报处,1944年成为一个部门的领导。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个部的任务就是对苏联的情报工作。在其它成员中,伯格斯加入了英国外交部,在驻美大使馆工作,实际上为英国M15,即反间谍处工作。迈克伦在英国外交部担任美洲处主任。
在二次大战中,这些打入英国政府要害部门的苏联间谍向苏联提供了难以计数的重要情报,包括英国在苏联的情报工作,英美秘密会谈,美英核武器的发展等等。在苏联和德国进行的库尔斯克会战中,由于得到了这个间谍帮提供的由英国密码部门破译的德国密码,苏联掌握了德国的军事情报,从而在这次关键的会战中掌握了主动。
大战后期苏联向东欧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这个间谍帮提供的这些地区反法西斯力量的情报和美英对这些地区战后的安排,但这个间谍帮对苏联的贡献实际上超出了提供情报。菲尔比等人利用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向英国--常常包括美国,因为英美分享情报--提供假情报或夸大某些情报的价值,使得决策部门作出错误判断。
1951年,剑桥间谍帮的两个元老人物伯格斯和迈克伦因为身份败露而逃往苏联,他们的叛逃自然使得反间谍机构怀疑和他们关系密切的菲尔比。但菲尔比不但没有一起叛逃,反而镇定自若。对他的怀疑和审查持续了好几年,直到1955年11月7日,当时的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麦克米兰亲自在英国下院声明:菲尔比是个忠心耿耿的不列颠臣民。从那以后,菲尔比又在英国情报部门为苏联工作了好几年,直到1963年,当英国反谍报机构掌握了确凿的证据时,他才不慌不忙脱身前往苏联,和他的老同志们会合,领取苏联政府的最高奖赏:红旗勋章。布兰特一直与皇室保持密切关系,担任女王私人收藏画作的鉴定员,直至1979年被剥夺爵位,但未受到其他制裁。
谁是下一个 豆瓣
9.2 (90 个评分) The Who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ca
1971年,The Who与制作人Glyn Johns合作了专辑《Who's Next》(谁是下一个)。这张专辑的音乐更硬更重了,它又成了一张热门专辑,其中很多歌象“蓝色眼睛的背后”、“不再受欺骗”、“讨价还价”和Entwhistle的“我的老婆”成了70年代那些专辑化的立体声电台的奠基石。
梅尔罗斯 (2018) 豆瓣 TMDB
Patrick Melrose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梅尔罗斯
8.8 (467 个评分) 导演: 爱德华·贝尔格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詹妮弗·杰森·李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出演Showtime电视台最新限定剧《梅尔罗斯》,全剧一共长5集。“卷福”将饰演男主人公梅尔罗斯。他从小受到虐待,长大后心理创伤演变成对药物的依赖,在努力下最终痊愈。
观光客 (2012) 豆瓣
Sightseers
5.8 (16 个评分) 导演: 本·维特利 演员: 爱丽丝·洛维 / 史蒂夫·奥拉姆
其它标题: Sightseers / 观光客出没,注意!(台)
影片讲述一对中年夫妇开着房车穿越不列颠诸岛观光旅行,不曾想这一路盲打误撞大开了杀戒,没心没肺的英式幽默让人哭笑不得。
克里斯想向蒂娜展示自己的世界,他的做法是这样的:开着自己挚爱的那辆大篷车,在英伦列岛上展开旅游。这样,蒂娜就能在路上和克里斯交心,并且看到克里斯希望蒂娜去了解的东西——克里奇电车博物馆、Ribblehead高架桥和凯瑟克铅笔博物馆,以及这个国家里到处可见的充满石子的小路。
旅程一开始就像是梦想一样美好,两个人也异常地和谐。可是很快,事情黑暗的一面就显现了出来。
一点点小事,让这两个人杀了一个人。而在这起凶杀之后,克里斯和蒂娜却再次展开了旅程,并在路上杀了更多的人……
万世魔星 (1979) Eggplant.place 豆瓣 Min reol TMDB IMDb 维基数据
Life of Brian
8.3 (152 个评分) 导演: 特里·琼斯 演员: 格雷厄姆·查普曼 / 约翰·克里斯
其它标题: 라이프 오브 브라이언 / モンティ・パイソン ライフ・オブ・ブライアン
  本片是英国著名的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的成员特里琼斯 (Terry Jones)导演的一部荒诞不经的调侃宗教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在巴勒斯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男人被世人误认为是弥赛亚(犹太人企盼的复国救主),由此引发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如Monty Python所有的电影那般,特里琼斯在这部电影中也使用了大量荒诞无厘头的笑料,电影以圣经为原型,由头至尾都充斥着颠覆,嘲讽的意味,对于虔诚的宗教人士来说,这部电影确实是场巨大的灾难。
赛末点 (2005) 豆瓣 TMDB Min reol IMDb 维基数据
Match Point
7.8 (609 个评分) 导演: 伍迪·艾伦 演员: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 斯嘉丽·约翰逊
其它标题: Match Point / 迷失决胜分(港)
穷小子威尔顿(乔纳森•莱斯•迈勒斯)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从爱尔兰来到伦敦当起网球教练,立誓要凭一身网球绝技混入对该运动情有独钟的上流社会。结识富家公子哥汤姆后,他得到机会,对方的妹妹克罗伊(艾米莉•莫蒂梅尔)对他一见钟情,其后,在对方的父亲的相助下,威尔顿顺利混入上流社会。
正当要与克罗伊谈婚论嫁时,威尔顿邂逅汤姆的女友、来自美国的女演员诺拉(斯嘉丽•约翰逊),后者同样在为进入上流社会做着不懈的努力。相似经历令两人萌生真情,但威尔顿并没为诺拉放弃自己的计划。一切梦想都成真后,威尔顿重遇已与汤姆分手的诺拉,两人旧情复燃,威尔顿开始在她与妻子之间周旋。不久,诺拉怀孕坚拒堕胎,威尔顿迎来人生的赛点。
我的家人和其他动物 (2005)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8.1 (20 个评分) 导演: 谢雷·福克森 演员: 尤金·西蒙 / 马修·古迪
其它标题: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 我的家人和其他動物
故事根据英国著名的动物学家,作家Gerald Durrell那本自传小说《我的家人和其他动物》(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改编。原著讲述Durrell一家1935年从英国搬到希腊小岛Corfu之后的生活经历。
鼠头四传奇之你就缺钱 (1978)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he Rutles: All You Need Is Cash
9.3 (6 个评分) 导演: 艾瑞克·爱都 / Gary Weis 演员: 艾瑞克·爱都 / John Halsey
其它标题: The Rutles: All You Need Is Cash / The Rutles - All you need is cash
  拉特兰周末电视台介绍了预制四人组:德克、巴里、斯蒂格和纳斯蒂; 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规则》。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他们从早期在利物浦和汉堡臭名昭著的 Rat-Keller 的职业生涯,到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惊人成功。 对披头士狂热和许多关于披头士乐队的严肃纪录片的模仿。
浪子春潮 (1960)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7.7 (7 个评分) 导演: 卡雷尔·赖兹 演员: 阿尔伯特·芬尼 / 雪莉·安妮·菲尔德
其它标题: 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 周六晚与周日晨
亚瑟(阿尔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饰)是一名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不公平,亚瑟的内心总是忿忿不平,然而这种情绪无处发泄的他,只能将全部的时间都花费在泡吧之中。亚瑟和有妇之夫布兰达(雷切尔·罗伯茨 Rachel Roberts 饰)一直保持着肉体关系,这段不道德的关系让亚瑟在倍感刺激的同时亦有良心上的不安。
一次偶然中,亚瑟邂逅了名为多伦(雪莉·安妮·菲尔德 Shirley Anne Field 饰)的少女,他从未见过如此冰清玉洁单纯天真的女孩。亚瑟坠入了情网,与此同时,布兰达告诉亚瑟自己腹中怀上了他的孩子。烦恼缠身的亚瑟向自己的婶婶求助,但遭到了拒绝。最终,亚瑟决定背负起逃避已久的责任。
贝克特 (1964) 豆瓣
Becket
7.4 (15 个评分) 导演: 彼得·格兰微尔 演员: 理查德·伯顿 / 彼得·奥图尔
其它标题: Becket / 霸主
故事开始于公元1066年,打败了萨克逊人,统治了英国的威廉一世将王位最终传给了他的孙子亨利二世(彼德·奥图 Peter O'Toole 饰),长久以来,英国皇室对撒克逊原住民都采取着强硬的压制态度,然而,亨利二世最好的朋友汤姆斯(理查德·伯顿 Richard Burton 饰)便是一名撒克逊人,在继位之后,亨利二世将他提拔成为了首相。
汤姆斯拥有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在他的指领之下,大英帝国屡屡在战场上获胜,不断的壮大着国土。之后,亨利二世将汤姆斯派往教会成为了教主。贴近民生的职位让汤姆斯更加能够对贫民百姓的穷苦感同身受,很快,他便受到了人民的爱戴,这让亨利二世开始感到不安。
自由及其背叛 豆瓣
Freedom and Its Betrayal: Six Enemies of Human Liberty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赵国新 译林出版社 2005 - 9
简介:
本书原为以赛亚·伯林1952年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讲演。他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讨论了近代思想史上的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根据伯林的看法,除了迈斯特是人类自由的公然反对者外,这些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
导读:
伯林最著名的演讲,从未有人以如此流畅和热情的文字谈论过这么抽象的主题。……这些讲座不要求你有专门知识,它们以非常平易的方式介绍了现代政治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诺埃尔·马尔科姆
伯林最出色的文字:充满活力而不流于浮夸,博学多识而没有卖弄。
——彼得·沃森
编 者 前 言:
50年前,本书收录的这些长达6小时的演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无线电台播出,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还没有谁在没有现成讲稿的情况下,可以发表这么长时间的演讲,时年43岁的以赛亚·伯林是首开这个冒险先例的正确人选。他情感奔放的演讲风格、别具特色的嗓音(虽说有些人因此很难听懂他的话)、非凡的口才、对论题明显专注的程度、不为人知但马上就能扣人心弦的内容——这一切合在一起,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时至今日,当年的听众对此依然记忆犹新。每个星期,人们都带着期盼的心情打开收音机,沉浸到伯林的演讲中。约翰·巴罗写道(当年他还是中学生),这些演讲“令我十分激动,每次播出,我都坐在地板上,一边听着身旁的收音机,一边做笔记”。这一系列演讲结束后,《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读者来信栏目里引发了一阵通信活动,伯林本人也躬与其事。
这些演讲巩固了伯林节节上升的名气:他能把思想哲理方面的东西讲得明白晓畅、引人入胜;而且,在伯林看来,这些演讲也为他五年之后就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及政治理论讲座教授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名望也有令人不快的一面。让伯林一直忧心忡忡的是:他担心自己受到片面的对待,被认为善于做秀,给当成杂耍演员。第二年,他到伦敦经济学院做奥古斯特·孔德纪念基金会讲座的首场演讲,(据说)迈克尔·奥克肖特向听众介绍,他是“讲坛的帕格尼尼”。他的恐惧还是有些根据的,因为他已经成了语速迅疾的高深演说的代称——“惟一能以一个音节说出‘认识论’的人”。不过,他这方面的公共形象并没有对他造成永久性损害,他庞观博采的思想资源,他以独特的风格、明晰性和说服力调动这些思想资源的能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要认可。
只有一次演讲(讲卢梭的那次)的录音得以保存下来,录音里有一些噼噼啪啪的杂音,这段录音可以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听到。今天要再现该讲座在1952年的效果,这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最贴近伯林原意的东西了。不过,这六次演讲的录音(文字)记录还在(虽说有的地方差强人意),经过编辑整理,还可以重新见证伯林非凡的阐述能力,感受到这些较早体现伯林自由观的论述所造成的冲击力;这些自由观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他在1958年就任齐切利讲座教授时发表的演说《两种自由概念》。不过《自由及其背叛》绝非他后来进一步锤炼的思想的粗糙先导。贯穿于这些早年演讲中的自由观,其基本要义已经全面形成,这种清晰易懂的论述,特别因为它是对具体思想家的口头论述,而不是一部抽象专著,而且还包含那篇就职演说所没有的许多内容,是对他生前已经出版的著作的一个重要补充。
我脑海中曾闪现过一个比较轻薄的念头:将这本书的副标题署为“并非里斯演讲”。安娜·卡琳,英国广播公司第三套节目的制作人,曾经制作过伯林的许多访谈节目。她知道伯林一直准备为宾夕法尼亚州布莱恩·莫尔学院的玛丽·弗莱克斯纳讲座发表系列演讲(他在1952年2月至3月做了演讲),便邀请他在广播中做一遍。她很清楚,说服他不易,因为他经常拒绝上镜,她已做好了失望的准备。不过,让她高兴的是,他居然很乐意。她听了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录音(现已亡佚)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另外派给他一个声望很高的角色:里斯讲座演讲人,他是担当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
可是,上级得知后,却裁定伯林不适合,这让卡琳十分尴尬。他们是基于什么理由而得出这种看法的,对此我还未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可能只是因为,当时伯林的地位尚未充分确立,而当年选择里斯讲座演讲人的标准比现在保守得多。不管怎么说,没有证据表明反犹主义从中作祟。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那些要员的决定是不容变更的,卡琳只好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伯林。好在他没有生气,这让她很宽慰。
应当说一说伯林对待出版这些录音记录的态度。总的说来,他的态度接近于他对出版自己的梅隆讲座的看法,那个系列讲座13年后发表于华盛顿特区,1999年出版,题为《浪漫主义的根源》。他知道,如果这些录音记录在他有生之年整理成书,就得大幅度修改而且还得扩充内容。正如他在1951年12月11日给卡琳的信中所说:“你不难看出,很多东西向听众泛泛而谈是一回事,把它们付诸冷冰冰的文字则是另一回事。”他当然想以布莱恩·莫尔系列演讲为蓝本出一本书,在演讲发表后一两年之内付梓,可是,正如其他著作一样,他从未试图尽力完成这一必要工作,这两个系列演讲依据的长篇录音记录草稿给放到一边,忘掉了,虽说他已经进行了彻底修改。1993年,我替他弄出一份字迹清晰的复印件,其中包括他对手稿的全部改动以及他后来写的一篇导言,不过我相信,他没有再去看它。这部演讲录的标题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原标题),全文接近11万词,我想今后它会在适当时候出版。
我将本书收入的BBC演讲的录音记录整理出来,把最初的草稿交给他,但这份草稿他本人也未曾去审查。我想,几乎可以确定,他再也不会理它了,我曾向他提到过这一想法,还表示了一番遗憾。或许是出于好意,他对我说,我不该那么肯定将来什么都不会发生:“谁知道呢?没准儿12年之后,我会一下子把它拿起来,狠劲修订一番。” (或类似的话)可说这话时是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那活儿可不是九十多岁的人干的。
虽说他的态度有所保留,可并不认为这些演讲全然不可取。他认为有些演讲要比别的好,不过他还是同意,经过“清理”,它们“可以编成一个小册子”。我想,即使它们按照目前的样子出版,也不会有问题。我咨询了在这个论题上比我懂得更多的专家,我的判断进一步得到支持。他们也发现,有些演讲胜过其他,有的阐释目前看来有些过时;但他们几乎一致同意,它的出版是极为可取的。我希望,不应该认为这个结果得到了伯林本人的全面认可 ,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的确相信,它公正地体现了伯林对自由的这些敌人的看法,而且,它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观点,将这些出色的演讲添加到他已经出版的著作中,无损他的令名,只要理清它们临时的、即兴的、非正式的性质,不要对本书提出超过它的起因所允许的要求。
BBC演讲不完全是为弗莱克斯纳讲座所准备的打字稿的简缩,也不完全是弗莱克斯纳讲座的重演,就像布莱恩·莫尔的《校园新闻》的每周记要所表明的那样——虽说由于该演讲更早的完整录音记录以及录音缺失的缘故,很难逐句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伯林本人有时说这两场演讲大致相同,例如1953年1月22日他在写给布莱恩·莫尔学院院长凯瑟琳·E.麦克布赖德的信中说:
我在伦敦的广播电台的演讲内容基本上与玛丽·弗莱克斯纳赞助的演讲相同,在此间演讲,我经常想起布莱恩·莫尔,我面对的可不是一百张面孔,我面对的是一张干干净净的办公用桌和边上镶着软木的墙壁——总的说来,我可能更愿意在电台演讲:当众演讲令我惶惑不安。这里的演讲带来了大量的听众来信,它们都是那些最不寻常的人写的,他们好像听过这些东西,他们对于以最惊人的方式出现的历史和政治的主题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思想,对于所有来信,我想我有义务做出某种解答。
然而,从BBC和布莱恩·莫尔学院保存的档案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就在伯林在美国演讲的前后,这一系列演讲经过了相当大的重新编排,而且,不管怎么说,把同一部演讲辞发表两遍,这不符合伯林的特点,因为他热中于修正自己做过的东西,除此之外,他几乎总是在讲台上对自己的演讲另起炉灶,即便他多次运用同一批材料。
伯林在信中说,他在面对听众时心怀恐惧,我们且引用莱莉娅·布罗德森提供的材料来印证。伯林在布莱恩·莫尔学院的时候,她临时给伯林当秘书,后来她成为该校儿童心理指导门诊的心理工作者。当时她正在读研究生,因而手头拮据,总要想方设法打工挣钱。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她描述了伯林的讲学风格,这是我所见过的对伯林演讲风格最生动的描述:
周一晚上我去听他讲费希特,着实给吓了一跳。他匆匆忙忙地向听众鞠了一躬,就在讲台后站稳了身子,眼睛紧盯着他的右边、观众头上的某个地方,然后侃侃而谈,他语速快得吓人,整整一个小时之内,几乎没有片刻的停顿,这个滔滔不绝的演讲显然很出色,不过我没大听懂。他目光注视的方向一直没变,他身体在讲台上前后摇摆不停,每晃一次,大家都以为他要倒下——要么往前倒,要么向后倒。他把右手掌放在左手的掌心,在整整一个小时之内,他猛烈地晃动双手,好像要从中取出什么东西似的。说起来很难让人相信。他话语连珠,说个不停,每句话都很漂亮,却没有停顿,除了出现某些不可思议的、表示转折的标志之外,例如“……所以说,显而易见,康德的自由观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费希特,唉!”到最后我精疲力竭,不过我敢肯定,要是说我曾听到或看到有人真正处于一种神灵感应状态,当时那一幕便是。几乎无法进行交流,这真是不幸。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本书的形成经过:这部长篇打字稿共有四章,各章标题分别是“作为一门描述性科学的政治”、“自由的观念”、“自由的两种概念:浪漫派和自由主义”、“历史的进程”。就算伯林还写过其他章节,作为最后两讲的底稿,可它们目前并不存在。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够,伯林没有写出这两讲的底稿,虽说在迈斯特那一讲,他可以利用几年前准备好的打字稿。不管怎么说,演讲最开始是论述六个主题的——虽说在布莱恩·莫尔学院,(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通过阐述两个人的思想来说明每一个论题——最终变成了目前的样子:每一章以标题中人物为中心。在最终选择本书正标题之前,BBC的档案称这个演讲为“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我就以它为副标题。我还把演讲的第一部分单独拿出来,作为整部演讲的总论,因为这是演讲本身所提供的。
编辑这个演讲集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编辑伯林的梅隆讲座的演讲,虽说在编辑后者的时候,我手头上有更多不同版本的录音文稿、作者对录音文稿的更多评注、更多的相关笔记可供发掘。在此,我就不重复我在《浪漫主义的起源》前言中谈到的编辑过程,《自由及其背叛》收入的演讲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及其背叛》只有一篇演讲的录音。这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大的气力四处猜测,以恢复伯林讲话的原貌。本书的主体部分根据BBC员工的原始录音记录, BBC员工当然不熟悉伯林的声音和他的论题,他们发现这项工作很难进行;他们时常被难倒,录音记录也让人莫名其妙[例如:圣西门(SaintSimon)给记录成了“Sir Seymour”]即便录音里的话经常让人听起来疑窦丛生,不过,很显然,伯林说的是圣西门,几乎一直如此。
同以往一样,我在寻找伯林引文出处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专家的帮助,正如我在本书[边码]第155—156页注释的序文中所说。让我和读者受惠最多的自然是作者,不过,还有已故的安娜·卡琳,不应低估她在伯林思想生涯中的作用。她坚定不移、一再敦促他到电台演讲。在长时间的录音以及必要的重录过程中,她一直在诱导他,支持他,因为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很有压力(部分原因是它助长了他毕生的自我怀疑态度),这是他的特点。她是一位出色的编辑:“你剪辑、浓缩、提炼的本领真是不得了”,伯林在写给她的信中说——这封信我已经引用过,他还在信中提到她的“神手”。他们的通信表明,这两位俄国犹太移民是多么注重个人感情。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伯林需要一位思想上的监制帮助他实现全部潜能。安娜·卡琳凑巧有效承担了这一角色,这就是我将此书题献给她、以资纪念的原因。
亨利·哈代
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
2001年5月
永生不死:英伦摇滚的沉浮 (2003) 豆瓣
Live For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 Pop
8.0 (118 个评分) 导演: 约翰·道尔 演员: 达蒙·奥尔本 / 诺尔·加拉格
其它标题: Live For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 Pop / Live Forever
该片记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英伦摇滚的峥嵘岁月,从早期的探索到成熟鼎盛时期以及后来的下坡路,重现了一个时代的英伦摇滚起起伏伏。片中的受访者几乎涵盖了全部当时主流英伦摇滚的核心人物(成员)。透过这些历史亲历者和创造者的自述,结合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为观众揭开了神秘英伦摇滚背后的一幕幕真相。
可卡因传奇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斯特里特费尔德 译者: 余静 中信出版社 2005 - 1 其它标题: 可卡因传奇
无畏记者孤身犯险,深入南美丛林,近距离接触毒枭、特工与反政府游击队提供第一手材料,还原历史真相,披露最真实的可卡因世界。
500年前一次征服世界的旅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令西方社会胆战心惊的力量。为了传说中黄金国度的宝藏,西方探险者们跟随哥伦布的足迹,打着教化的旗号,在攫取南美大陆的黄金、白银和文化的同时,也把印加人心中的圣物带到了欧洲。古柯,印加文化5000年的传承者,却成为了欧洲人眼中的梦魇。历史的玩笑冷酷无情。欧洲征服和美洲,古柯征服了欧洲。从弗洛伊德到福尔摩斯,现实的的人物和虚构的英雄一根未能幸免。
古柯以可卡因的行头杀回美洲后,所到之处无不人仰马翻。政变、腐败、谋杀,美洲后院浓烟滚滚,山姆大叔自顾不暇。毒品向国家、社会和文明宣战。穷与富、白与黑、灵与肉,可卡因教唆着阶级的对峙,刺激着失落和渴望,将理性变回了兽性,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血泪史。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豆瓣 Discogs
9.6 (294 个评分) The Beatl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apitol
Before Sgt. Pepper, no one seriously thought of rock music as actual art. That all changed in 1967, though, when John, Paul, George and Ringo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their friend, producer George Martin) created an undeniable work of art which remains, after 30-plus year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lbums of all time. From Lennon's evocative word/sound pictures (the trippy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the carnival-like "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and McCartney's music hall-styled "When I'm 64," to Harrison's Eastern-leaning "Within You Without You," and the avant-garde mini-suite, "A Day in the Life," Sgt. Pepper was a milestone for both '60s music and popular culture. --Billy Altman
绝对可能 豆瓣 Eggplant.place
9.1 (281 个评分) Oasi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4年8月30日 出版发行: Sony
Definitely Maybe于1994年由Sony公司发行,其中多首出现在他们发行前一年同The Real People乐队的Chris和Tony Griffiths一起录制的Live Demonstration demo中。正式发行版本的歌曲要比较长,他们与 Mark Coyle 一起录制3遍,直到Owen Morris 出现并混音制作到大家满意为止。整张专集总共花费8万5千英镑在制作上,在当时是相当大的投资。这张专辑的销售量也非常好,受到了很多听众的欣赏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