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身份与暴力 豆瓣
作者: 阿马蒂亚·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一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责的,只有宗教身份这种单一划分的观念。
在这本《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指出,与过去一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冲突与暴力都受这种单一身份的幻象影响。显然,越来越多的人们根据宗教立场(或者“文化”或“文明”)来划分世界,而忽略人们看待自身的其他方式——诸如阶级、性别、职业、语言、文学、科学、音乐、道德或政治立场,并且否定了合理选择的现实可能性。一旦根据这种观点来界定不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类就被严重地压缩并置于“小盒”之中。
在《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颠覆了那种惯用的概念,诸如“整个中东”或“西方思想”。通过对文化多元主义、恐怖主义和全球化的精辟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我们应当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类自由,并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富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者。森证明,尽管最近世界陷入了战争循环,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理念,这个世界也同样能够稳定地迈向和平。
2014年7月7日 已读
这是一本庖丁解牛般的书,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在森的面前简直是不名一文。也正是这本书,将促成人们对身份认同的正解,后面的:民族主义、暴力冲突、恐怖主义都将迎刃而解。
思考
庄子传 豆瓣
作者: 张远山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
全书采用编年史体例,逐年叙述战国史事和庄子生平,每年一章,共计百章。庄子生前十二年为引子,庄子八十四年为本传,庄子殁后四年为尾声。前后各加略史,以观中华全史。
每章前半为《战国纪》,按时间先后叙述一年之中的天下各国史事,略做合理连缀,揭破天下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百章之间,略做因果勾连,揭破战国进程的历时性纵向逻辑。
每章后半为《庄子传》,按时间先后叙述庄子与诸子、诸侯互动的相关史迹。二十余条庄子生平史料,植入相关之年,仅占四分之一章节。其余四分之三章节,缺乏庄子生平史料,为免凭空虚构庄子史事而导致失真,因而立足道家立场,根据其他史料,虚拟庄子与其本师子綦、友人庖丁、弟子蔺且等人的对话,评议天下时事,抉发先秦秘史,演绎庄学义理,揭破庄子与诸子、诸侯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百章之间,穿插诸侯与诸子、否君与痞士的互动,重点展开老子之后的道家发展,孔子之后的儒分为八,墨子之后的墨离为三,揭破道、儒、墨互动博弈的历时性纵向逻辑。
概而言之,每章前半叙述形而下的诸侯之战,展示野蛮为何战胜了文明;每章后半叙述形而上的诸子之争,展示否术为何遮蔽了泰道。
全书没有凭空虚构一人一事,所有内容均有史料依据,少量内容是史料残片的逻辑延伸。书稿原有大量注释,乃是史料原文及其考证辨析,因其数倍于正文,付梓之前全部删去。有心学术的专家不难按图索骥,无意追究的读者不妨得意忘言。
2013年1月29日 已读
儒学祸害千年,为君王奴役臣民。本书堪称力作,拨开孔儒的三纲五常之毒雾。孔孟之道,不过统治之工具,却能遗毒至今,可悲可叹。
传记 历史 思考
暗时间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3 (116 个评分) 作者: 刘未鹏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7
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这8年里,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这本书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2012年3月7日 已读
作为非理工科生、非程序员,你只需要读前面的60%(其实前面的文章大多都在刘未鹏的Blog上读过)
中国 心理学 思考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最后的儒家
7.7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恺 采访 / 梁漱溟 口述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看完全书不由得为梁先生庆幸,您老人家真幸运,可以与毛主席促膝谈心,所以红卫兵没把你拉到牛棚去。也还好,你遇上1949后最好的八十年代,然后再带着希望仙去。至少,不管怎么说,那时候还没有强拆啊。
中国 回忆录 思考
赤贫的精神 豆瓣
作者: 孔见 2004 - 7
《赤贫的精神》以随笔的文体,富有想像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与人生的解悟。正当物质碰撞的声音日益铿锵的时代,人们都在假借心性之外的力量来建设自身的尊严,并以此互相侮辱和恐吓着。可在富足和傲慢的背后谁人不是积贫积弱?而欲望的沉醉也以拯救的名义一锹锹地挖掘着人性的深渊。趾高气扬的启蒙主义仍然需要启蒙。
2011年5月15日 已读
这是我近6年来读过最痛苦、最漫长(我从2005年读到现在……)的书。如果没有足够耐心,请不要去读它。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也不要去读它。
思考 随笔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豆瓣
7.0 (5 个评分) 作者: 弗兰克·富里迪 译者: 戴从容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9
知识分子是个危险的种群。在罗素、雷蒙德·威廉斯及汉娜·阿伦特等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关注公共话题的知名学者看来,如今我们只有肤浅的专家、浅薄的演说家和骗人的医生。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把最广泛地参与高等教育与最无聊的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在本书中,作者对以“反精英主义”为旗帜,片面强调广泛参与而导致知识分子贬值、文化领域弱智化、文化媚俗化的庸人主义思潮与实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阐述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与民主所做出的最本质的贡献,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建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能够对话的公共领域。
2010年5月16日 已读
这本书是我近年来很少精读的一本。“强大的文化压力促进了一种衰弱无力的知识,如今盛行的正是这种知识,它鼓励了对待思想生活的庸人态度。”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