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小于一 豆瓣
Less Than One
9.2 (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9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
——英国《独立报》
2018年11月17日 已读
毫无疑问,“这是20世纪最好的随笔集”。如果你没了解过布罗茨基,建议先看《译后记》。在书中你可以感觉到中国人与俄罗斯人特有的共鸣。除此之外,作者语言的魅力即使经过了翻译仍然不减,所以得感谢译者。#与所有极权之下 的人共勉。
2014 俄罗斯 布罗茨基 散文 美国
祖国的陌生人 豆瓣
7.2 (24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在你的国家,你却是个陌生人”
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通过一次穿越中国的旅行(爱辉-腾冲)来了解这个国家,但看到的事实却并非如其所想象,这在作者行走三峡和陕西以及其他地方时,似乎也是一样,传统已经断裂,混乱的价值观无处不在,他既看到了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的巨变,也看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是无根之萍,他们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失落,却也蕴涵着无尽的能量——他们无法从传统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却也享有了没有历史束缚所带来的无边界的自由。
这本书在形态上或许杂糅,游记、人物、评论,都混合其中,但是其主题仍很清晰,它试图展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断裂感。
2017年11月4日 已读
特别有趣的是那几个普通人的特写。而其他的则像是刚兴起了就结束。能这样一如既往地坚持的,自然有许知远老师的可贵之处。而那些叫嚷着要建设性的、以“文艺青年/中年”的标签来嘲笑他的人们,恐怕连嘴炮也说不上。
中国 散文
悲伤与理智 豆瓣
On Grief and Reason
9.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刘文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2017年10月28日 已读
“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回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一张由他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死亡到来,这织锦便散开了,人们面对的便仅为一些偶然松散的片段。”——让人难忘的、丰富的情感,有些多种多样的表达。即使是翻译也阻挡不了作者语言的光芒。
俄罗斯 散文 文学 美国
草色连云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高尔泰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懵懵懂懂,而能够死地生还;生存能力很差,而能在滚滚红尘之中拥有小小一方清净;索居独处杜门谢客,而能在遥远故土拥有那么多真诚的朋友和陌生的知音,都无关毅力智慧人格,我只有感激命运。
高尔泰以其一如既往的精简与优美,在本书中回忆往事、追思师友,发表自己对文学、艺术、人生的评论和思考,几乎囊括了先生近年来的全部作品。
2016年10月5日 已读
寻找意义就是寻找自由。美,就是自由的。属于寻找家园之后的一道补充说明。
中国 散文
我们现代人 豆瓣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若要问别人能为你做什么,先要想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可以厚待别人,不要虐待自己。
唯有坚忍到底的人才能得救。
强者只知道怎样照顾自己,好的哲学家才知道怎样照顾弱者。”
—— 王鼎钧
在传统淡出、现代降临之后,应该怎样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怎样看待传统的缺陷?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放弃?哪些要融合?现代人需要怎样的标准和条件,才能坚忍、快乐、充满信心地生活?作者将经验和思索加以过滤提炼,集成一本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书。
人生试金石 豆瓣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本书以类于小说和戏剧的材料,组织成现实中各种“冲突性的事件”,以精练的体裁、简洁的文字,表现处纷纭人世需面对的种种矛盾、挑战。并以作者的慧眼卓识,启迪年轻人辨黑白、鉴善恶、取曲直,立身处事,堪为“人生的孙子兵法”。
王鼎钧先生谈人生哲理的小品文章,有精练的箴言,有深隽的情怀,又有现代的方块专栏结构完整、内容开阔、切中时弊的好处:没有良药的苦口,却有金丹的妙用。—— 方祖燊
人在失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时候弥补;在得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却不能在失意的时候弥补。—— 王鼎钧
2015年9月30日 已读
比第一本《开放的人生》好,也比林清玄什么的好。但,近乎鸡汤的书,最好是在中学时候读吧。这样好实践,当真了就碰壁,碰了就重来呗。再年纪大点?还是保持距离吧。
台湾 散文
开放的人生 豆瓣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大”。本书用“小”来作答,如春风化雨,通过角度、布局、笔法各各不同的精彩短章,探悉人生的困惑,以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智慧的省思,带给人开放、积极而平和的人生态度。
王鼎钧一生观察,观察使他成为一个智者。他在未开发、开发中、已开发和现代化的环境里成长,面对沧桑变化,靠着眼睛和耳朵,一支笔和一本随身记事簿,思索、记事,当然他也大量阅读,思与读,使他成为一个哲人。他的人生三书,在台湾已经销售了四十万册,两千三百万人口,每五十人中就有一人读过他的书。—— 隐地
得意事来,处之以淡;失意事来,处之以忍。
分辨邪正,诉诸良知。
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要悔。
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
随时助人,然后赶快忘记。
注意别人的意见,贯彻自己的主张。
要得到朋友,先要自己够朋友。
—— 王鼎钧
2015年9月23日 已读
薄薄一本书,几十篇,能让人觉得和鸡汤不同的就那么四五篇。
2014 散文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3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内容简介: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李娟散文集。有关“童年”、“成长”、“青春”、“改变”以及种种“瞬间”的事。她用独特的视角写生活中的悲喜,评判心中的情感与得失,了悟人生的悲苦与孤独。她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任何一个小情节,总能在她的笔下活泼自然地以原貌展现。在她的世界里,一直有我们久违了的朴素情感和梦想。孤独困苦并不可怕,只要有希望,一切都不算差。
在这本《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里,李娟就是你身边人群里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年轻人,她和你一样,内心丰富,汹涌澎湃,敏感又清晰。她写生活,从生活中透露出来的欢愉、伤悲、无力、感悟,心里的伤悲和淡漠以及生活中深深浅浅的东西,直指人心,叫人颤抖。
2015年6月21日 已读
只有《晚餐》和《报应》值得一读。前者还有刘亮城的意味。
中国 散文
文学江湖 豆瓣 Goodreads
8.1 (23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用三个“十年”,从个人的视角感受和记录了台湾的大历史和一己的小悲欢。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 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王鼎钧具备了局内、局外双重身份,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这些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唯有同时提供局内局外视角,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才有机会明白彰显。
——杨照
《文学江湖》一书,既是为历史做见证,也给我们启示和教益,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从本书中既可窥见这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潮流的演变,也能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高 华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3年10月29日 已读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作家之于作品,当有酬世之量,更有传世之志。
2013 台湾 散文 文学
我与地坛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9 (188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013年2月2日 已读
2006年,史铁生先生的《对话四则》伴我度过幽暗期;2007年,《病隙碎笔》伴我走过另一个幽暗。没有其他人教会我如何面对死亡,而史铁生则让我学会了直视生命:生、死、病、痛、欢乐、美好。纪念史铁生先生。
中国 成长 散文
书读完了 谷歌图书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金克木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 7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2012年8月9日 已读
金克木先生是一代大家。但此书中有很多谈及四书五经及佛学,在读的时候只能说“曲高者和寡”,我只挑喜欢的读,也算是有点收获。至少,这是个有趣的人。
中国 散文
白描 豆瓣
作者: 董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2
龙年董桥七十了,与董桥一起收藏小怀旧版……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文化散文,每篇篇幅均不足千言,初看这样小幅面的轻描淡笔不关痛痒,但细读可见细细缀缀的文化风情。文中以文化故人典故为多,看着像是旧日流水帐重数,底下散出的是对昔往烟水的温存眷恋。
2012年3月9日 已读
看到后面才觉得很起劲,文字真的是一流的(只是中英夹杂很让人……)
中国 散文
尋找家園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5 (18 个评分) 作者: 高爾泰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11
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高爾泰
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尊嚴、美學與自由的追求
美學名家高爾泰生死歌哭之作
2007年獲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當代漢語貢獻獎」
被譽為當代散文最美的收穫之一
你很久沒有看見這樣一部作品了。文字可以如此簡單又無比優雅,情感可以如此清簡又無比飽滿。原來故事可以這樣講,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不用吶喊,不用悲泣,卻讓你懂得!從內心裡真正懂得。
本書共三卷。
第一卷【夢裡家山】,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一個角落裡的一段歷史。江南小城,抗戰逃難,深山小村,戰後還鄉,政權易手,「土地改革」、「鎮反運動」……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安排他外出上學。孩子在外想家,故園家破人亡。
第二卷【流沙墜簡】,寫一個大學生在「肅反運動」中,因「思想問題」被審查,畢業後分配西北,被打成右派,送往戈壁灘上一個關押著三千多人的右派集中營「勞動教養」。不到三年,已有兩千多人死亡。他偶然倖存,得以回到社會,成家立業。文革中又被揪舉,再次家破人亡。
第三卷【天蒼地茫】,寫「新時期」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平反」、「歸隊」以後,因違反「四項基本原則」,被「清除清神污染」,禁止教書和出書。後來又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再後來又以「反革命宣傳」被捕入獄,出獄後逃出中國。
高爾泰說:「除了活著,還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義的追尋。」又說「在這資訊滔滔,文字滾滾,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樣漫過市場貨架爆滿的日子裡,我一再囑咐自己,要寫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他的文字清麗,飽滿而沉重,書中有控訴、有寬容,也有對現實的詰問與超越歷史的思考,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以及黑暗底下真正的潔白。面對歷史與過往,高爾泰選擇了寬恕,但對於現世,他卻以剛直的秉性,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強音!
2012年1月19日 已读
这是我在2012年看的最好的一本书——即使一月未过。高尔泰先生尽力用平静的笔触写出了在极权之下的命运,其对自由的认知,纵是吉光片羽,都是我未见的,也是深刻的。哀叹,命运的颠沛流离,其实大多都是极权之恶。
回忆录 散文 高尔泰
我们台湾这些年 豆瓣 Goodreads
我们台湾这些年
7.2 (200 个评分) 作者: 廖信忠 重庆出版集团 2009 - 11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2011年12月21日 已读
作者的笔触很卡哇伊。可能是电子书收集过程中的缘故,有错别字。另外,看完后才知道,干,我看的是大陆阉割版。
台湾 散文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2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2011年12月7日 已读
各种小故事,像小猫抓心一样。PS.吴念真老师,这么少的文字,你的出版社弄个200多页,大陆有句话叫做“坑爹咩”。
台湾 散文 随笔
往事并不如烟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73 个评分) 作者: 章诒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2011年10月23日 已读
在这书里看到的只是荒诞。耄真的就活脱脱一土包子皇帝,其党之残忍和反人类可见一斑。另:豆瓣关于此书的评真是不堪读,推荐安替的:往事并不如烟,旧德也不精彩。
历史 散文 文革
半生为人 豆瓣
8.6 (33 个评分) 作者: 徐晓 同心出版社 2005 - 1
这本散文集是以写人为主的。书中所写的人物――赵一凡、周�英以及“今天派诗歌”群体中的芒克等人,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涌现出的一批“新人”。在那个年代,这一群体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敢于怀疑的理性精神,使许多人着迷。作者试图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借用帕斯捷纳克的话: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中诞生出来。
2011年10月18日 已读
个中之情,浓得化不开。不忍再读下去。
散文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2011年8月20日 已读
不要去看这本书的腰封,不用去听那些赞美之辞,你只需要保持轻松地看,然后不知不觉就笑了起来。
散文
一个人的村庄 豆瓣
9.2 (79 个评分) 作者: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 1
《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2011年6月14日 已读
我怎么能让我的爱人荒睡整个夜晚?一些人走着走着,就不见了。一个邻居死了,那并不仅仅是他死了,你身上关于他的一部分也跟着死了。
散文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