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合作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9.2 (15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译者: 吴坚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了解个人、组织和国家间合作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极的前景。
2021年6月13日 已读
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和进化论的绝妙结合,基本属于博弈论最好、最基础的在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应用。如作者所言,这真的是一本乐观的书。
博弈论 社会学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豆瓣
作者: 徐贲 东方出版社 2014 - 2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2019年10月16日 已读
适合入门者。由于很多例子是2013年前的,虽然说道理不过时,但多年的耳濡目染,书中这些理论觉得已成自我认知里的常识(所以略读了)。另一方面,今天看书里面的论述你就会明白“到底什么是倒退”。不用寻找答案了,你所经历的时代正在倒退。
2014 中国 略读 社会学
农民社会与文化 豆瓣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oach to Civilization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 译者: 王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8
《农民社会和文化》不仅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亦是世界人类学史上极负盛名的经典之作。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嘉惠学界至今,且早已跨越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被广为运用。时至今日,此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2018年9月5日 已读
抱歉,看不完。翻译辛苦了,真的很难翻。读者能认真读完又有收获的极少吧(#一个猜测 )
社会学 美国
火与烬 豆瓣
Fire and Ashe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olitic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黄天磊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叶礼庭的从政自述
◆从哈佛教授到加拿大自由党党魁,这条路究竟有多险阻?
◆比《纸牌屋》更真实的政坛浮沉记,无比坦诚动人的失败者箴言录
◆一个政坛局外人的从政冒险,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民主的反思
···
【内容简介】
“全世界的课堂上布置给学生阅读的政治理论,大都不 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写的,而是剩下的失败者写的。”
2005年,执教哈佛的著名学者叶礼庭突然决定回到加拿大投身政治。2009年,他如愿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期望能率领自由党取代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并成为下届总理。但棘手问题接踵而至:民众对自由党的信任度连年下跌,众议院中党派倾轧严重,竞争对手别有用心地攻击与抹黑,媒体常常有意曲解他的言论。2011年竞选总理惨败后,叶礼庭重回书斋,开始反思这段短暂的政治生涯。
选民总是非理性的?候选人都是靠不住的?政治是金钱与权力的肮脏游戏?在这本失意政治家的回忆录中,叶礼庭试图澄清这些关于选举制度和民主传统的误解,并对当今残酷的、高度对抗化的现代民主政治做出深刻而清晰的剖析。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对迷失在现代政治的民主迷宫中的读者来说,本书犹如一枚指南针。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我的书架上有很多成功政治精英的回忆录,他们的书里都是玫瑰色的胜利记录。叶礼庭的这本书却截然不同,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谦逊、自我发现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的故事。
——安妮-玛丽·施劳特(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
本书对民主政治现实的洞见精妙而机智,我相信对那些试图理解民主的可能性和政治的现代流变的读者来说,本书非常重要。
——马克·斯蒂尔斯(牛津大学教授)
·
叶礼庭是一个卓越的人。本书是一部独特的回忆录,他的学识、同情和智慧支撑其走过那段混乱而艰苦的从政岁月。他的笔触优美而真实,关于如何在充满缺陷和潜能的现代民主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写得更好。
——罗伊·斯图尔特(英国政治家、外交官)
·
本书观点敏锐,观察犀利,笔调辛辣,是一本对现代政治饱含希望的回忆录。
——《卫报》
·
本书留给读者一种怅然若失感,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叶礼庭在政治上的失利,因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失败在最早开始时已经注定。令人感到惋惜的是现代政治中逐渐消逝的文明,作者将这种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纽约书评》
·
从没有读过如此坦白的从政者自述。
——《华尔街日报》
·
叶礼庭也许不是一位特别成功的政治家,但他无疑是一位极好的作家和政治观察者。
——《温哥华太阳报》
·
《火与烬》是对当下政治状态的有力明证,是对政治生活的危险和愉悦的警世通言,这是任何有志开始一段政治生涯的读者必读的启蒙书。
——《多伦多星报》
2018年8月6日 已读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实践,看到最后为之动容。“在理论研究上不计成败的率直、缜密、意志力,以及对独创性的敏锐探寻——这些都是理论追求道路上宝贵的品质,同时也成了政治实践中累赘的劣势。要想在政界获得成功,谨慎和掩饰才是最重要的制胜法宝,这一点说明,上述的理论家之所以大都在实践上失利,正是因为他们没能按照党派纪律的指示不缄默不言,或是没能在应该阿谀奉承的时候张口说话。”
2017 政治 社会学
施善与教化 豆瓣
作者: 梁其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房间里的大象 豆瓣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7.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译者: 胡 缠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你,真的确定自己是个好人吗?
恶人的劣言坏行固然可憎,好人视若无睹的沉默更可怕。世上许多不幸,源自没有说出口的事。我们虽然自认只是不赞一辞的旁观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沉默的共谋者……
当我们眼见真理却不发一语,就是我们开始死去的时候。
日常生活社会学领域中,本书是关于集体沉默的第一本完整研究著作。
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2017年11月7日 已读
“人们实际上是不可能追随一个异端思想的,因为人们最多只能感知到这是一个异端的想法,再想做进一步的描述和感知时,则会发现无词可用。” 让我们在沉默中度过 1984 。
社会学 美国
见树又见林 豆瓣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艾伦·G.约翰逊 (Allan G. Johnson) 译者: 喻东 / 金梓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3
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问题中,艾伦·G·约翰逊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是可以在日常点滴中实践出来的。它或与我们的社会承诺相关,或与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相关。只有当我们对周围的复杂生活有所洞识时,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人他物和平相处的智慧,懂得与他人彼此尊重。这种洞识和智慧又会让我们相信:即使个人的力量很卑微,也能够促使社会向上提升。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从生活出发,娓娓述说社会学的点点滴滴,不掉书袋子,几乎找不到多少术语,但最后你会发现,你也能像社会学家一样地思考问题了。请打开它吧。好好看看这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仔细瞅瞅这面照见自我的镜子。
2016年12月23日 已读
可以和《身份与暴力》对照着看。
社会学 美国
金翼 豆瓣
8.5 (29 个评分) 作者: 林耀华 译者: 庄孔韶 / 林宗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2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本书的中心人物是第一家的家长黄东林,他说不上是一位英雄,却是中国农民中最优秀的典型,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他的“金翼之家”得名于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合。看风水是中国占卜术的传统组成部分,认为这样做会使家族发达兴旺,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反应就全然不同了。以偶然事件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机遇:如突然死亡,与旧时学友重逢,幸运地发现一份文件从而赢了一场官司等,虽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命运存在于各个人的心中,就像欧里庇得斯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切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一个人选择善或恶、聪明或愚蠢,确实不取决于兴之所至或偶然的机遇,而是由他本人或他人那些本来具备的爱好和习惯所决定。这些爱好与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个人的善恶智愚实际上早就选定了。林耀华教授以不同的说法表达了相同的见解:“我们今天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2016年8月13日 已读
从两个家族进行切入,并且能描写得清晰明了,这需要不一般的学术素养和观察技巧。而特别是,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江村经济》之后最好的人类社会学著作。
2008 中国 社会学
甲骨文 豆瓣 Goodreads
9.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盧秋瑩 久周出版 2007 - 5
一個生長於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Age of Ambition 豆瓣 Goodreads
6.9 (11 个评分) 作者: Evan Osno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4 - 5
From abroad, we often see China as a caricature: a nation of pragmatic plutocrats and ruthlessly dedicated students destined to rule the global economy—or an addled Goliath, riddled with corruption and on the edge of stagnation. What we don’t see is how both powerful and ordinary people are remaking their lives as their country dramatically changes.
As the Beijing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er, Evan Osnos was on the ground in China for years, witness to profoun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upheaval. In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he describes the greatest collision taking place in that country: the clash between the rise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st Party’s struggle to retain control. He asks probing questions: why does a government with more success lifting people from poverty than any civilization in history choose to be the first regime since Germany in 1935 to prevent the relatives of a Nobel Peace Laureate from accepting his prize? And why do millions of young Chinese professionals—fluent in English and devoted to Western pop culture—consider themselves “Angry Youth,” dedicated to resisting the West’s influence?
Writing with great narrative verve and a keen sense of irony, Osnos follows the moving, illuminating st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and reveals life in the new China to be a battleground between aspiration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which only one can prevail.
乡村江湖 豆瓣
作者: 陈柏峰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黄宗智(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切入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比较深入,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苏力(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最优秀的一部博士论文。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入口,提供了一个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因而具有创新意义。该文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行文通畅,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曹锦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研究农村的著作。作者有深入的调研经验和足够的学术敏感,抓住了“乡村混混”这个被学界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分析建立在对农村社会透彻把握的基础上。这本著作提出的“乡村混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4年9月7日 已读
书名要比内容有趣:1.作者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混混的发展;2.但作者似乎没有对混混为何长盛不衰作出阐述,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3.对国家权力、宗族力量在华北、两湖平原、南方农村治理的影响概括得不错。另,在乡村长大的人应该可以对前一部分跳着读。
2011 中国 社会学
叫魂 豆瓣 豆瓣 谷歌图书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8.7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 1
本书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之天错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学生必读参考书。
2013年2月15日 已读
《万历十五年》式著作。其价值在于切取天朝社会的横断面进行研究、阐述,解构集权之下的官民互动方式——集权之下其实谁都没有安全感。
中国 社会学 美国
社会研究方法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艾尔·巴比 译者: 邱泽奇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本书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0版。
本书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包含大量图表和鲜活案例,同时吸纳社会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并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和丰富的网络链接,为师生教学和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2012年7月25日 已读
看到扉页上写着:2008年7月20日 龙州。这本书终于在今天被读完。想到之前读得慢的原因:精读、不掌握书的结构。
社会学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1年12月6日 已读
何伟带着悲悯的笔触,像一根向下的针一样,到达底层。又因为他不寻常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挣扎的国民、被经济发展车轮碾过的乡村。这是怎样的洞见啊。可是,这又是怎样的中国?怎样的乡亲?
中国 社会学 随笔
文化人类学 豆瓣
作者: 林惠祥 商务印书馆 1991
本书通俗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定义、对象、分科、目的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学派;特别是具体介绍了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社会组织、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及原始语言文字,对了解和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原始人生活善有较大参考价值。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豆瓣
作者: 艾比·巴比 2005 - 6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3版)》是一本系统介绍实证类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本科教材。一般说来,社会科学探索的主要目的在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是应该如何。这也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艾尔•巴比这本《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就是告诉我们该如何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一《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3版)》。该书脱胎于作者久负盛名的《社会研究方法》。如果说新版《社会研究方法》凝聚了作者三十余年的心血,那么《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的第三版则是作者三十余年心血的精华。同样重要的是,《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3版)》反映了社会科学世界里方法论的最新发展趋势。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豆瓣
作者: 乔纳森·H.特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H·特纳)第七版跟以前各版本相比有许多变动和新颖之处。全书除第一章为总论外,共分七大部分计29章。每一部分既概要总结了各种理论观点的来源,也分述了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本书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观点进行了分类,抓住了当今社会学中的最核心的理 论领域,展现了不同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详明性特征。因此,目前在社会学领域中,本书一直被当作专业必读书。自1974年以来,本书已连续出版了七个版本,并被译成了不同语言。仅在中国它就有多个译本,这是其它同类著作难以相比的。
乌合之众 豆瓣
The crowd :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8.2 (4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出版。在书中,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作者百年前在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困扰着许多人。二战中日本普通民众如何变成丧尽天良的战争机器,“文革”中的单纯学生又为何会作出那许多丧心病狂的举动?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总是叫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此书的解释,或能稍解你的困惑。
走出囚徒困境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 1
《走出囚徒困境》这是一个著名的话题,说明的是两个罪犯被当作嫌疑抓获隔离囚禁,等待审问,因无法沟通,他们很难作出共同的最合算的选择,这一例题不胫而走,几乎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伟大的寓言,在于类似的困境,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8 (2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