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
读库1501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2015 - 1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七篇文章,《饼干盒子里的照片》,《自然笔记》,《聂华苓叙事》,《金色天国》,《戈尔迪翁之结》,《望星空》和《声音》。
吴祖光搞了一辈子戏曲,家里有很多老照片和底片,晚年将这些都交给了儿子吴钢。《饼干盒子里的照片》是吴钢整理其中与梅兰芳先生有关的照片。
秦秀英是一位内蒙的老太太,2011年去上海,在儿子儿媳的鼓励下开始做“自然笔记”,只上过一年半学的老人家开始又写又画。花与叶、枝与果、鸟与虫,甚至儿时记忆中家乡的院子和水圪洞,这些生活中的细小琐碎,在她笔下都显得亲切可爱。
聂华苓出生于战乱频现的中国,在社会的忧患和动荡中颠沛流离。她在大陆的生活,在台湾的游走,在美国的安居,使她见证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生命的兴衰。夏榆曾多次专访聂华苓,在《聂华苓叙事》中重点回顾了聂华苓与她的丈夫保罗•安格尔在美国共同主持的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这个平台为中国和国外作家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王南的“建筑史诗”系列文章,已在《读库》刊发过四期,带我们领略过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汉代的陵阙、佛教的建筑造型艺术以及六朝的石兽石柱等遗石。这次《金色天国》讲的是拜占庭建筑,它不仅上承希腊、罗马(尤其是后者)的建筑文化精髓,并且融合了东方建筑的一些独特元素,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拜占庭建筑风貌,许多伟大的杰作存留至今,散发出无可抵挡的特殊魅力。
蜘蛛侠、蝙蝠侠、闪电侠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超级英雄们最后的命运如何?看过洪韵的这篇《戈尔迪翁之结》后,也许你会唏嘘不已。超级英雄漫画这种艺术形式从最初只见于报刊角落的连环漫画(Comic Strip),到成长为能和文学作品分庭抗礼的图画小说(Graphic Novel),已然有近八十年。这期间,超级英雄漫画从诞生到成熟,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望星空》从人们对宇宙、自然、天地日月的追问求索,感叹人类自身的渺小与无奈入手,梳理了人们认识星空的过程,作者王巍搜集了很多相关图片,从多个角度展现夜空和星座。
《声音》是每年《读库》的保留栏目,本篇是对2014年的表达与记录。
2015年11月22日 已读
《戈尔迪翁之结》最佳
2015 读库
读库1106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11
《读库1106》内容简介:成立民国,孙中山认为搞民权的第一步就是,让人们知道如何开会。民主政治其实就是一种程式性的东西,一套议事决策的程式规范。孙中山认为,“苟人人熟习此书,则人心自结,民力自固。”西方“数百年来之经验习惯可于此书一朝而得之矣”。他所说的“此书”,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议事规则不是有强制效力的法律,它只是一个如何开会的程序。1876年,亨利•马丁•罗伯特出版《罗伯特议事规则》,前三版就卖出了五十万册。后来,对议事规则的完善和修订成了罗伯特家族的事业,直到2000年出版了第十版,累计销售五百多万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议事会中都在使用这一规则,上至联合国大会,下至学校班会,常会在本机构的议事规则中看到“未尽事宜,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准”的字样,特别是在美国民间组织中被广泛采用,据说百分之九十的机构都在用它。《罗伯特议事规则》提供了大量的标准、手段以及具体的机制设计,将民主精神体现于会议规则之中,是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民主,通过中立的、客观的、有效率的技术性方式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罗伯特议事规则》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在于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竞争环境中的各方利益,能够实现“逐利与制衡的完美结合”,如罗伯特本人所言:“要让强势一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一方有机会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让弱势一方明白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把对方的观点作为全体的决定来承认,积极地去参与实施,同时,他们仍有权利通过规则来改变局势。”一个叫袁天鹏的中国小伙子,于2007年将这本“会议红宝书”译为中文并出版,在中国开始推广议事规则。2008年5月,安徽阜阳颍州区三合镇南塘村的兴农合作社,迎来了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议事规则专家”。这是议事规则这个洋玩艺儿走进中国农村的头一回,“从美国带了两斤民主回来卖卖”。
这个美国人的洋药方,能不能治得了中国农村的土问题?
《学开会》记录的正是议事规则在中国农村下乡的故事。中国走了百年的现代化之路,却很少有人想到,民主是需要学习的。2008年4月15日早晨,一段题为“2008中国站起来!”的短视频出现在新浪网。这是一部土制的纪录片,开场是毛泽东肖像,太阳光从他头像四周散射着。静默中来了一段管弦乐,雷鸣般的击鼓声,一个黑屏闪出,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毛主席的一则真言咒语:“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然后,镜头切到了当代照片和新闻的连续素材,在阴谋和背叛理论之间非常狂热地跳跃——中国今天面对的“闹剧、密谋和灾难”。暴跌的中国股市。购物者被通胀困扰,一个屠宰柜台旁,“连吃猪肉都成了一种奢侈”。以及一个警告:这是全球“货币战争”的开端,西方意在“让中国人民”为美国的金融危机“买单”。一个切换,镜头随后转到另外一条战线:暴徒在西藏首府拉萨哄抢商店,大吵大闹。音乐在这样一行字幕闪过屏幕时渐强:“所谓的和平示威”。一段批评中国的外媒剪报蒙太奇——都只是“谎言,歪曲的众口一辞”。屏幕布满了CNN、BBC和其它新闻机构的标志,然后又让位于戈培尔的肖像。管弦乐队和雄辩陈词渐渐爬升到最后一组镜头,“显然,背后是一场包围中国的阴谋,一场新的冷战!”音乐转向高奏凯歌,画面是中国的奥运跨栏手刘翔站在天安门广场高举着奥运火炬,“象征和平和友谊的圣火”!但首先,是最后一幕的背叛:在巴黎,示威者试图从一个官方火炬手的手中抢走奥运火炬,迫使保安挡开他们——这是新时代的一次“长征”。影片最终以一幅被阳光照亮的中国国旗的图像,以及一句庄严的宣誓结束:“我们会站起来!永远团结、和谐的一家人!”在头一个半星期,这段视频吸引了一百万次点击和几万次评论支持。它跃升为这个站点最受欢迎排行榜的第四名(一个电视主播打哈欠的穿帮视频排名第一)。它成为了中国荣誉的自发捍卫者——一个被中国人称为“愤青”、“愤怒青年”的爱国群体的宣言。《纽约客》记者欧逸文深入采访了这段视频的主人和他的生活圈子,得以向大家展示新一代的新保守民族主义者。
1922年,一个二十岁的俄罗斯犹太青年沈石蒂,两手空空抵达上海;他离开上海时,行李中有两万余幅他在上海拍摄的照片。那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表情。2011年10月24日,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在微博中将照片一一展出,微博说明:“所有照片都是一名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的犹太摄影师SamSanzetti所拍摄的,因为年代久远,照片上人物的名字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认识的人,或许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请让我们知道。”这些跨越岁月的图像迅即传遍网络,惊叹与赞美纷至沓来。11月11日,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已找到这些老照片中的五位当事人,他们依然健在,并愿意向大家讲述照片拍摄的经过。他们的故事,以及这些神态鲜活的老照片,又将大家带回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生活。再也没能回到上海的沈石蒂,在半个世纪年后,通过他的老照片,重新造访这座他生活了三十五年的城市。这则新闻已经被报道过许多次,本辑《读库》除深入挖掘了摄影师沈石蒂的生平故事、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之外,更以尽量大的篇幅展现了他的照片,让我们领略半个多世纪以前,上海的面孔和风貌。
2013年3月14日 已读
寇延丁写的有点像小说,里面掺杂点“盼明君”的野史意味。而徐百柯的《教授们》则多少有点《艺术人生》了——我是不是太刻薄了点?
2011 中国 读库
读库1105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2011 - 11
在中国,有一种人,他们很难形容自己的故乡,也很难准确地将自己与某座城市产生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他们来自于一个城市不是城市、乡村不是乡村的所在。他们曾拥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银行,自己的礼堂,自己的社会,似乎除了火葬场之外,应有尽有。
他们所存在的地方通常都有一个代号,或者是385信箱,或者是406信箱。他们的周围通常都是山,以及广袤的农村。他们在蛮荒之地拉小提琴,在不为人所知的地带唱俄语歌曲,并将视线牢牢地锁定在大山之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肩负崇高使命而来到这里。
他们是来自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线人。四百万知识分子、技术骨干,以及随后衍生出的数千万三线后代,他们在崇山峻岭之间构筑了至少两代人的生活。长期以来,他们沉默不语,世界便不为人所知。
从1964年开始,在其后五年时间里,先后有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综合科研和实验基地在内的三百八十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包括能源、电子、光学、机械等行业的二百多个新建项目,从1965年开始在三线地区同时动工兴建。第一批支援三线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从沿海地区工业城市赶赴内地,成为这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荒山野岭之中,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踪迹,在荒僻、冷寂、亘古无人的所在,一个又一个三线企业在那里安营扎寨。
自1965年起,全国四百万知识分子与技术骨干开始不断接到调令以及谈话。
他们的一生,从此改变。
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三个被称为“公社大楼”的样板工程在北京破土动工。
关于公社大楼,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这样回忆当年老师在课堂上的描绘:“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如今在广渠门内大街边显得落寞的安化楼,正是三座公社大楼之一,它曾经承载过意气风发的“首都和全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生活的期盼。
半个世纪过去了。另外两座公社大楼,北官厅大楼与福绥境大楼,一个已拆迁,一个已面临拆迁。安化楼也正在慢慢老去,它的墙皮已经斑驳,老式的木框窗户上净是碎裂的玻璃,走廊天花板下拉满了电力电信明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就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过去的小学》和《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写的都是小学和启蒙教育,一个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一个是将近二百年前的德国。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育的艰难起步和灿烂童年。同时收录有德国最大的三家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收藏的儿童启蒙读物原件内容。
李娟,汉族,1979年7月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一个叫做“车排子”的地方。这里之所以叫“车排子”,是因为在那一片近乎荒漠的戈壁中,一块车排子是方圆多少里之内最有人类气息的物体。李娟父母在新疆长大,属建设兵团的第二代,原籍四川乐至。后因变故,李娟从小随母亲和外婆长大,母亲靠在牧区卖杂货抚养她成长,后来又开了裁缝店。李娟体弱且个小,但是性格极其倔强能干,自尊心也极强,从小就是家里的好帮手。一个汉族家庭常年追逐哈萨克牧民转场,一起漂泊迁移,清贫辛苦难以想象。但这对于有着感受天赋的李娟来说,却是看到这个不为人知的世界的最好角度。虽然她并未上过大学,常年在深山也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阅读,却在大自然中孕育了天籁一般的文字。她最先在网络上发布这些文章,慢慢获得关注,陆续出版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以及马上要出版的《荒原的主人》、《羊道》。她的才华被很多读者誉为“精灵的吟唱”。许多人通过她的文字,对新疆阿勒泰这块地方产生强烈兴趣,他们希望去看看李娟和她所写的这片土地。但是,李娟并不太希望受到打扰,她依然过着之前的生活,极少接受采访。她的原话是:“不见网友。不见读者。不签名。交流限于网络,请保护我的安静,多谢。”
桑格格也是这样一名好奇的读者,她与李娟同年出生,同是四川女孩,曾用四川方言出版自传体小说《小时候》。李娟阅读过这本书,喜爱,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她对于遥远家乡四川的记忆,也对桑格格这个人产生好奇。相互好奇下,她们相约新疆相会,于是有了这篇两个人近距离接触的文章。
桑格格并没有告诉李娟,她其实患抑郁症一年多了。李娟看见的这个能吃能睡的家伙之前一直都厌食和失眠。桑格格和李娟在一起的半个月,她长了十一斤肉,回到北京之后也没有再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她觉得她是见过新疆金秋和无边大漠的人,和以前不一样了。有时候哪怕天是灰的,但是毕竟太阳晒过,温暖不会那么快消失。
本辑读库中同时收录了柴静老师对李娟文字的解读。三个女性的笔下,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李娟。
2013年3月11日 已读
《三线》和《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不错。其他麻麻地
2011 中国 读库
读库1104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1 - 8
2013年3月3日 已读
第一部分属于台湾公民读本。其他部分属于闲情逸致陪衬。只有那《批评官员何以成自由》有点意思。
2011 中国 读库 随笔
读库1102 豆瓣
7.4 (10 个评分) 新星出版社 2011 - 4
2013年2月20日 已读
除了《暗自揣度》之外,都写得不错。特别是熊菂的文章把人吸引住了。又及:读库最爱什么文革与明清末世之类的文章么,可其质量写得又实在是不忍卒读。
中国 读库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