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肖像与观察 豆瓣 Goodreads
Portraits and Observations: The Essays of Truman Capote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吕奇 /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1924—1984)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为著名、最具有明星效应,同时又是最饱受争议的作家。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唯有两位杰出的小说家真正在美国家喻户晓,那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杜鲁门•卡波蒂。尖酸刻薄的毛姆也称誉他为“第一流的文体家”。
《肖像与观察》收录了卡波蒂的一生中在他心中留下烙印的各色人物,从星光灿烂的好莱坞明星到冷血变态的连环杀手,一幅幅肖像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卡波蒂后半生整日出入于上流社会,鲜衣怒马,日日笙歌,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度细腻敏感的心灵和一支同样的细腻的笔触。那些如旋转木马般从他眼前闪过的各路名流——玛丽莲•梦露、葛丽泰•嘉宝、卓别林——拨奏出的是一个个触动心弦的精妙音符,你会诧异于他们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无意的话语能够触发这样的情感湍流。而另一部堪称《冷血》姊妹篇的非虚构犯罪小说《手刻棺材》呈现出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充满魅力的恶棍,读者很难分清这个形象有多少是真实的血肉,有多少是卡波蒂心中最黑暗的梦魇。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要说作者是天才,大概没多少人会反对。《手刻棺材》和众多的人物速写都极好。也没想到玛丽莲梦露是个这样傻呵呵的孩子…
文学 美国 随笔 非虚构
正午7 豆瓣
NOONSTORY
8.2 (9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9 - 4
《正午》第七期,发掘“名人”不被知晓的另一面,寻找乡野间被忽视的角落,捕捉时代中执拗的低音。这一次,我们潜入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心灵,以故事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激烈动荡。
从“自我”出发,回忆“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于“春秋”中,听“乞丐的歌单”、看“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一刻,感受时光流逝的力量;于“传奇”中,展现围绕“浙江省第一悬案”追缉凶手的二十二年,看到阳光照耀下,还有晦暗不明的地方;最后,从“自我”回到“我们”,以一幅“被遗忘的女子图鉴”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一个一个“不彻底的人物”。个人的悲歌,大时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编辑推荐】
正午创办以来,将近五年,采访一千余次。《正午》第七期,打破传统的栏目区隔,追问自我与他人如何才能相通,在都市传奇和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讲述我们时代的故事。这里,有爱、恨、苦难、孤独、荒谬,也有勇气、坚韧。这是一场自我通往他人的旅行,也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自我:2017,我采访了11个记者——作者范雨素,由于在《正午》发表的文章,突如其来成了名人,很多记者去采访她,她也借此观察记者。媒体人的工作,常常是写别人,这次,他们遭遇到了一位幽默、敏锐的观察者。
春秋:乞丐的歌单——地铁里经常有人背着音箱乞讨,有人做了一个尝试,劝说一名叫利生的乞丐更换他的歌单。利生答应了,后来,又拒绝了。记者黄昕宇记录了这次尝试,并写了一篇记者手记,将这次尝试带来的思考推入更深的层次。
传奇:凶犯追缉二十二年——1995年,徐利在宁波绿洲珠宝行实施持枪抢劫,此案件曾被称为“浙江省第一悬案”。二十二年来,法网在不断收紧,而悬案始终是悬案——直到2017年3月29日。记者李纯几乎把小半个浙江省的警察采访了一遍,过程丰富精彩,令人难忘。
我们:被遗忘的女子图鉴——有这样的一群女性,她们来自过去的时代,曾经做过了不起的事情。这些事情已经逐渐被遗忘,甚至令人难以置信。重新讲述她们的故事,记住她们,也是帮助我们思考今天的生活。
视觉:十八个都柏林人和他们的乔伊斯——摄影师朱英豪去爱尔兰旅行,在都柏林的大街上,他问了十八个路人关于乔伊斯的问题,顺便问了问他们自己的故事。
【重点推荐】
我聆听了二十三个人的Sounding,逐渐体会和思考,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下,该如何理解新闻的使命,并用不同的方式去践行。无论对于主角,还是台下的听众,Sounding 之夜都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罗洁琪
这些来自农村的记者,他们文能考上最好的大学,武能爬上下水管道。他们个个都是勤奋、踏实、敬业的,还个个都买不起城里的房。我的孩子,没上过两天学,14岁谋生,要受多少多少的苦,才能在城里立足。
——范雨素
写犯罪故事像把生活的另一面翻开,让我看到阳光照耀下,还有晦暗不明的地方,而我身处其中,在或暗或明之间,不知何时也会被这晦暗吞噬。我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写下来,既是记录,也是对峙。
——李纯
正午5 豆瓣
NOONSTORY
6.6 (7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8 - 3
★ 池子的脱口秀之路,广州城中村的案子,上海的植物故事
★ 日常生活之下的暗流,不被人察觉的社会纹理
★ 正午创办三周年,我们依然坚持“不客观 不陈旧 不新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五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
“特写”栏目,本期推荐罗洁琪写的《傻妹》,由一起强奸案写出了广州一个城中村的生态。《176个被告人》则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荒谬。一个平常的小区,一栋平常的大楼,一个平凡的人被砖头砸死。警察调查无果,基于《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大楼的住户都成了被告人。
在“随笔”栏目,推荐张莹莹的《植物笼罩上海》,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本期收录了范雨素的《农民大哥》,以及风格各不相同的几篇随笔。
本期正午的“访谈”,梅峰谈论了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所谓“民国感”如何制造,“学院派”的光芒与衰落,以及他的个人阅读史。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我们请池子讲述了他的脱口秀之路,是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另一篇《爱、性与残疾》,讲的是一个独特的话题,在法国为残疾人提供性陪护的人们。
这期“视觉”栏目,是一组非常触动人的图片,摄影师高山拍摄自己的母亲。
最后,是非常长非常长的“长故事”。本期的三篇长故事,一如既往,长而好看。分别是李纯的《李绪义决定抢劫运钞车》,叶三的《西北野孩子》,罗洁琪的《壮阳内裤骗局》。
【编辑推荐】
《正午》第五期,延续了前四期的基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惊心动魄。
特写:傻妹的故事——这是一个广州的城中村。约十年前,从天河开过来的3号线地铁开通后,这里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白领选择坐地铁回来这里睡觉,就像倦鸟归巢,只是过夜而已。傻妹在城中村出生,在街头巷尾里游荡,问陌生人讨食长大。去年9月,她被一个男人强奸。大半年过去了,城中村的生活依旧。
个人史:池子的脱口秀之路——单口喜剧是现场的艺术,但能去现场的人还是少数,如今都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前有《今晚80后脱口秀》,后有《吐槽大会》。我们采访了年轻喜剧演员池子,讲了讲他的脱口秀之路。
访谈:“学院派”电影人梅峰——2015年,梅峰首次担当导演,将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电影获得2016年第53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也使饰演主角丁务源的范伟获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在这篇访谈中,梅峰谈论了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所谓“民国感”如何制造,“学院派”的光芒与衰落,以及他的个人阅读史。
随笔:植物笼罩上海——上海很绿,这是我对上海最强烈的印象。每走几百米总能遇到小巧的花园,足以在高楼、马路和汽车的缝隙里稍事休息。我们请了一位植物学者,和他一起逛了逛上海。他提出以延中绿地作为起点,因为它透露出在拥挤城市中建设宜居环境的努力。
视觉:我给我妈拍照片——2013年初春,摄影师高山开始拍摄自己的母亲。这些动人的照片,微妙地改变了他们母子的关系。
【推荐语】
青年的大哥能吃苦,有豪情。他一夜一夜地不睡觉,写小说。他指着我们家的三间破烂砖瓦房说:“你知道吗,几十年后,这房子就和鲁迅故居一样,要叫作范云故居了。”他的豪情一直激励着我慢慢长大。——范雨素
如果你对观众的笑点有敏锐的嗅觉,一个段子写完你就知道好不好笑,自己在家感觉一下觉得不对就改。我觉得一个段子讲多了演员会麻木,对它失去新鲜感。我特别希望自己能达到对笑点把握特别准确的程度,哥们儿就在家写,一拿出去给一万人讲,就能特别炸。 ——池子
李安有几部比较不成功的电影,叫好,不一定叫座。但其实他拍那些电影,是有目的。比如拍《与魔鬼共骑》,这是因为接下来要拍《卧虎藏龙》。他先要去习惯那些和骑马有关的东西,他都希望掌握到。他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做每件事,一定有他的想法,他才去做。 ——徐立功
2018年10月1日 已读
饭前饭后的消遣,一道漫长的甜点。大概只有梅二的自述还有点称得上“非虚构的魅力”。
2018 中国 非虚构
正午4 豆瓣
NOONSTORY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7 - 5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四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
“特写”栏目,本期推荐叶三写的李志小传。《盲女毒枭》说的是一个发生在南京的真实案件。此外,还有一则非常清新好看的鸟类故事,北京的雨燕。
在“随笔”栏目,推荐淡豹的《在棚户区》。我们到底有没有对自己居住的这块空间的命运做出决定的资格?正午的老朋友袁凌带来一篇《乡村命案》,跟着他镜头式的语言去探索一起似乎很平常的杀人案。此外,正午的记者罗洁琪写了她的逃霾故事。
本期正午的“访谈”非常精彩。我们请小转铃和金宇澄围绕《繁花》一书,谈文学,谈上海,以及上海的男女关系。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我们让黄觉回忆了他的青春年代,也是我们很多人的记忆。此外,我们也以一篇郭川的口述史,纪念他的航海故事。
在“视觉”栏目,正午的图片编辑朱墨带我们去探索北京的“鬼市”。逛鬼市的人,都带着轻微的雀跃感,某种幻想在那里会得到满足。
最后,是非常长非常长的“长故事”。本期的两篇长故事由正午两位记者贡献,分别是李纯的《火星招待所》以及张莹莹的《老邬想建一座油坊》,前者写了一帮诗人,后者写了长江边一位想做电商的普通人。
2018年9月27日 已读
北京雨燕、火星招待所写得不错,其他略猎奇。
2017 非虚构
模范青年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阿乙 海豚出版社 2012 - 6
《海豚书馆:模范青年》塑造了两个青年的不同命运,“我”和“周琪源”其实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人,都是希望出走的青年,自由放荡,随波逐流的“我”走出去了,而勤奋克己的周琪源则黄钟长弃。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本小说的题目是《模范青年》,那么究竟谁是模范青年?“我”还是周琪源?《海豚书馆:模范青年》是阿乙的小说,描述了两个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以及最终的不同命运。“我”和“周琪源”同是专科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我”逃课,打游戏,成绩平平,“敞开外衣,解下领带”,凭借身上的制服在高速公路上蹭车;而周琪源则是我的反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模范学生,他刻苦学习,衣裳整洁,更要命的是他说的是普通话,和“我”的方言相比,他就是一只让人不安的猫,这决定了周琪源和我的距离。毕业后,两人都被分配到公安局,周琪源一如既往地看英语单词,刻苦学习,发表论文,但是在瑞金的小县城里,他就如一个影子一样,这些都一文不值。之后“我”突破父亲和家人的阻挠,开始去郑州、北京闯荡,进报社、杂志社开始真正地文字生活;而周琪源则开始慢慢溶入小县城,结婚,生字,生病,死亡,期间以一年发表一百余篇文章的速度写作,还考取了研究生,但是不敢或不忍反抗父亲,最终放弃了离开瑞金的梦想,郁郁而终。最终“我”说出了周琪源临死之前的落寞,那就是出走,只可惜壮志未酬。
2018年8月1日 已读
当你翻遍网络以为这是一部虚构小说的时候会感觉到鄙夷,怎么就这水平?没有跌宕起伏,什么都没有。可是你知道吗,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这时候忽然就觉得要泪水满溢而出了。这操蛋的生活啊,这不可知的命运啊,这跟我一样的平凡人啊,这想要出走想要奔突的心魂啊,都烟销云散。
2012 中国 阿乙 非虚构
正午3 豆瓣
NOONSTORY
7.0 (12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6 - 9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三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故事”。
“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的《恋恋老狼》和《四平艺人》都属于此类故事。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覃里雯,为“正午”撰写了《柏林的野猪》。作家张亦霆为我们描述了他的朋友徐浩峰。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本期的摄影师是王轶庶。
第三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个人意见”。我们采访了那些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试图探讨影响过他们的人和事。本期我们走访了画家刘小东和音乐人周云蓬。
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在这期正午,作家李翊云谈了谈写作的野心,老树谈得更多、更广,谈的是人生态度。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普通纵火案》和《斗鸡江湖》。
2017年11月25日 已读
比第二部要好,可是比第一部要差5条街。访谈马马虎虎,故事也就《斗鸡江湖》觉得出彩。
2016 中国 非虚构
正午2 豆瓣
NOONSTORY
7.3 (21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6 - 5
继《正午1:我穿墙过去》之后,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二本,在内容上仍然保持了第一期的品质。
开篇栏目“写给正午的话”,本期邀请了张北海,书写他回山西老家的经历,平实动人。“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最突出的是《时间的工匠》和《失败者之歌》。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韩松,为“正午”撰写了《我与科幻世界》,描述了一个杂志的前世今生,映衬出中国现实的科幻性。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
第二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玩物”。本期最有趣的来自《沉默的竹夫人》,夏天即将来临,也许你也需要一个竹夫人。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风雪聂拉木》。
2017年10月6日 已读
有2/3的篇章水分严重,直到《饭来张口去青海》开始有点起色,接着又是一波低谷。全书除了上文之外,还有关于小河的特写,吴靖的访谈,《一个山西青年的任逍遥》、《风雪聂拉木》值得一看。其他就忘掉也好,略过也罢。
2016 中国 非虚构
别处生活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晏礼中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是记者晏礼中积累数年的采访集,他视角独特,面向的不是名人,而是一个一个不为常人视角所及的平民,包括快递员、卖唱者、乡村医生、矿工、艾滋病人管理者、话剧演员、狱警、退伍军人、巡道工,等等。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二十副肖像,就是二十个人生。而二十个故事干净利落,最终成了一个故事。他用干净的语言、朴实真诚的叙事态度,自由游离的立场,不多的议论和情绪流露,复原出现实的微缩景观,展示给我们凡人的琐事陈录。
2017年6月22日 已读
悲伤、欢愉、生动、诚实、渺小、荒芜、真诚、感动、美好、欲望、回忆、甜蜜、无奈、叹息、沉重,在别处、时代暗流中的小人物命运,就像你我。
中国 随笔 非虚构
正午故事1 豆瓣
正午编
7.7 (47 个评分) 作者: 正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收录了正午一年来最好的文章。正午创办于互联网时代,是一家新媒体。速度、阅读介质都已改变,但它承载的内容,丝毫不减印刷时代的优美与专注。
《正午故事001》是正午系列的第一本。开篇栏目是“写给正午的话”,每期我们都会邀请一位名家,谈谈他所在的领域。“特写”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是去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上述所有故事,我们都力图打破传统报道的套路,希望它们能引人入胜。在其深处,是我们对人、对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