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导读利奥塔 豆瓣
Jean-François Lyotard
8.7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莫尔帕斯 译者: 孔锐才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在诸如《后现代状况》、《歧争》、《力比多经济学》和《非人》等作品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激进地改变了人们思考当代文化的方式。他对知识、艺术、政治和历史关系的研究组成了后现代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文本。
这本导读介绍了利奥塔作品的核心思想,包括现代性、后现代、伦理、崇高和“不可呈现”等概念。西蒙•莫尔帕斯将重要的文本放在它们的知识背景中,从而追溯了它们在当代思想中深远的影响力。这样,他不仅让利奥塔的作品变得易于进入,同时也让读者能对这些作品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
利奥塔的作品对于任何研究当代文学文化的学者来说都是无法忽略的。本书对于进入利奥塔范围广阔的批判作品是一个理想的指引。
后现代状态 豆瓣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
8.0 (2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译者: 车槿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豆瓣 谷歌图书
9.6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 译者: 艾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系“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之一,根据女性主义的历史演进,对各派理论给予了细致的说理和精当的评价,力求作出辩证的分析,既讨论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
导读拉康 豆瓣
Jacques Lacan
8.7 (47 个评分) 作者: (英)肖恩·霍默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9
雅克·拉康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本书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这些概念包括:
•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 实在界(Real)
•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导读拉康》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德国悲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陈永国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 9
《德国悲剧的起源》是本雅明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论德国巴洛克悲剧的杰作,在本雅明谋求教职时却不无悲剧性地失败了。这部后来取得巨大声誉的作品有意显示巴洛克悲剧与作者自己的时代的惊人相似。同时,本雅明最重要的“寓言”思想正是在此得到的阐发。
历史哲学 豆瓣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王造时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用一个截然新颖的观点来论列“历史”上各种主要事实,从而使人可能比较顺利地把握住黑格尔哲学的主导概念,再由此带动对该系统各个方面的深入认知。王造时先生的译述,复以平实雅正、忠实本义而著闻。名著名译,洵为一切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者的必备经典。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豆瓣
Edward Said 2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澳]比尔·阿希克洛夫特 / [澳]帕尔·阿卢瓦利亚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编辑推荐-
爱德华•萨义德最著名的身份,也许是里程碑式的研究《东方学》的作者。这本书改变了批判理论的面貌,塑造了新兴的后殖民研究领域。萨义德也因他引起争议的,关于巴勒斯坦政治局势的新闻写作而著名。
着眼于萨义德的学术研究和新闻写作,本书考察了萨义德的核心观念,包括:
○“在世性”、“业余主义”、“世俗批评”、“认属”和“对位阅读”的意义
●文本与批评家在“世界”中的位置
○知识、权力与对“他者”的建构
●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联
○流亡、认同与巴勒斯坦困境
●萨义德的晚期作品与风格
新版全面更新和修订了这本广受欢迎的导读作品的内容,适合初次接触萨义德著作的读者和已经熟悉这位重要理论家的作品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将把萨义德的重要著作分为一系列“关键思想”,这些驱动萨义德的问题会在他的作品的多个方面反复出现,类似地,也会在本书的多个章节中反复出现。
开头的两章是关于在世性的章节:首先是关于文本的;其次是关于批评家的。也许,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分析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尽管后结构主义主导了整个西方知识界,但他还是坚持对文本物质地处于世界的方式持一种坚定的、不时髦的看法。
第3章将讨论“东方学”,这是萨义德很可能最为世人所知的那个概念和那本书。东方学展示了权力是如何在知识中运作的:西方“认识”东方的过程,一直是它对东方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
第4章将讨论《文化与帝国主义》,这部作品是帝国主义文本的在世性这个观念的延续。关于西方的文化生产,至关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化产品中呈现帝国主义的政治现实的微妙方式。该书也重述了萨义德最喜欢的那个主题:对于帝国主义的支配,后殖民世界应该作何反应?
第5章将回到巴勒斯坦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独特的旨趣,以一组自洽的,与萨义德的文化理论脱离的评论和分析为代表,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持续地折射在萨义德的所有作品之中。萨义德的写作全面地展示了在何种程度上,当代西方世界中对伊斯兰的再现复制了19世纪东方学家建构东方的那些方式。巴勒斯坦问题还引出了萨义德理论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知识分子的角色。
第6章将思考萨义德晚期作品的旨趣与风格。萨义德在晚年生产的那些作品、在他身后出版的那两部作品,看起来也肯定了作家和音乐家身上那种让他如此着迷的“晚期风格”。和贝多芬,及许多他考察的作家与艺术家一样,他最后的作品也不是以某种对辉煌事业的“平静的总结”,而是以一种活力的迸发为特征的,这股力量驱使着他同时向多个方向进发,考察过去以寻找通往未来的道路。“逆流而上”是最能总结这种风格的表述。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分析他在批评理论领域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作品在后殖民文学与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文艺复兴哲学中的个体和宇宙 豆瓣
Individuum und Kosmos in der Philosophic der Renaissance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李华 商务印书馆 2021 - 6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居于中世纪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问题的萌芽繁杂多样,而解决方案又各不相同。种种思想是否有一种完整的统一性,是否包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特征,这是恩斯特•卡西尔这部思想史经典著作的主题。卡西尔通过探讨库萨、达芬奇、蓬波纳齐、布鲁诺等人的思想与行动,总结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等论题,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艺术与科学的相互依存关系。此外,卡西尔为本书附译以的的著作《平信徒论精神》。
历史与阶级意识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格奥尔格·卢卡奇 译者: 杜章智 / 任立 商务印书馆 1992 - 10
本书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所遗忘和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表述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
辩证法的历险 豆瓣
作者: 梅洛-庞蒂 译者: 杨大春 / 张尧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梅劳—庞蒂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1955年出版。全书除前言外,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斯·韦伯的哲学思想;第二章论述由卢卡奇创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章阐述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立的列宁主义;第四章论述“共产主义哲学中的二律背反”与“行动中的二律背反”;第五章评论萨特靠近共产党的激进立场。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不是要在政治基础上,而是要在政治哲学的基础上罗列经验。”即从政治着眼,考察本世纪以来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演变。书中通过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来揭露“今天的共产主义”“抛弃了什么,对什么退让了”,从而阐明作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和对列宁主义的仇视。在本体论方面,作者否认物质的客观性,认为物质不是指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仅仅指作为实践支撑点的物质,似乎离开实践,物质就不存在,只是抽象的“形而上学”。否认辩证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仅把辩证法归结为主客体关系,而且宣称辩证法“就是连续的直觉,就是对有后果的历史的持续阅读”。自然辩证法“只是在一种次要和派生的意义上”才存在,它是恩格斯从黑格尔那里接受来的“冒险主张”和“最经不起推敲的部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历史惰性”,正是由于把辩证法归于物质而造成的。在认识论方面,作者把主体性的“痛苦关系”看作“大体近似的”实践,但认为实践并不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是一种和阶级意识等同的东西。实践是“无产者的共同境况”,是“一种柔软的可以变形的体系”,“力学中的一种虚拟的矢量,一种祈求,一种状态的可能性,一种历史选择的原则,一种存在的草图”。书中指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独断论”、“形而上学”、“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在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在历史观方面,作者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认为历史的发展变化不存在绝对真理,全是偶然性的堆砌,认为革命发生并不是历史的客观必然产物,并且把革命和专政对立起来,主张只要民主,反对专政,公开鼓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该书出版后,曾受到法国共产党的批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豆瓣
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8.8 (12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思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14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手稿写于1844年,此期间,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刚刚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手稿是马克思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批判的最初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 豆瓣
DIE DEUTSCHE IDEOLOGIE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思 / (德) 恩格斯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6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此单行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译文排印。
如何阅读福柯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Foucault
8.6 (38 个评分) 作者: [芬]约翰娜· 奥克萨拉 译者: 王佳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1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富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他不可逆转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和犯罪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方式,奠定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批判性研究持续启发着诸多学者、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如何阅读福柯》中,约翰娜·奥克萨拉围绕福柯思想的重要主题,精心挑取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系列线索来帮助读者由此前行,对福柯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存在巨链 豆瓣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6.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O.洛夫乔伊 译者: 张传有 / 高秉江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存在巨链》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诺夫乔伊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研究了“存在巨链”这一观念群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同时研究了这一观念群与它们赖以产生的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充足理由原则等思维原则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其观念史比起哲学史来说,涉及的范围既特殊又宽泛。其特殊在于,观念史研究的是某些观念或观念群的发生与发展史,不涉及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发生与发展史,其宽泛在于,观念史的研究不限于哲学,而是涉及到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各种领域。因此,诺夫乔伊在这本书中通过旁征博引,对存在之链观念群的产生和发展给予了清楚的梳理。他在书中,追溯了“完满”、“连续”和“渐变”的观念,从这些观念的柏拉图起源,到它们在17世纪的“存在巨链”观念中的体现,直到这一观念中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想冲击下的衰落。关于所有生物在一个绝对结构中从最低级到最高级连接在一起的“链”的观念,由于进化论思想的兴起而被推翻。洛夫乔伊由此得出结论:任何关于绝对的、静止的宇宙的设想,都是不可理解的。
国家的神话 豆瓣
The myth of the state
作者: [德]卡西尔 译者: 范进 / 杨君游 华夏出版社 2020 - 1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恩斯特·卡西尔最后一部著述。本书论述了人与政治的关系。作者在人类意识中神话情结的基础上,对政治学的国家理论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并从卡莱尔的英雄崇拜入手分析了国家作为种族与地域神话及其特殊变形的情形。本书是一部作为构成现代性去魅进程重要环节的政治去魅的经典文本,是符号形式哲学在政治思想史、政治史和政治学领域的一次经典应用。本书全面总结了哲学史上神话与理性的斗争,并清晰地展现了这一线索,将神话思维与政治联系起来。
对政治理论史中主要文本的一次精彩考察。
——肯尼斯·伯克
在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文明形式中,我们发现有一种“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艺术给予我们一种直观的统一性,科学给予我们一种思想的统一性,宗教和神话则给予我们一种情感的统一性。艺术向我们敞开一个“生活形式”的宇宙,科学向我们展示一个规律和原则的宇宙,宗教和神话则开始关注生活的普遍性和根本的同一性。
神话一直被描述为无意识活动的结果和自由想象的产物,但在这里我们发现,神话是按照计划来编造的。新的政治神话不是自由生长的,也不是丰富想象的野果,它们是能工巧匠编造的人工之物。它为二十世纪这一我们自己伟大的技巧时代所保存下来,并发展为一种新的神话技巧。
——卡西尔
叙事的自我 豆瓣
作者: 张容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2
《叙事的自我:我们如何以叙事的方式理解自身》是国内学界少有的从叙事理论角度来探讨关键的哲学概念和社会政治理论的学术专著。它试图通过揭示叙事对人格同一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影响,将叙事在个体层面与其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联系起来考虑。不仅用叙事方法重新阐释了经典的哲学概念,还基于叙事本身的特点,将这种讨论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探讨了社会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叙事建构以及社会意义空间的叙事建构。作者文笔晓畅、洗练,不仅可供研究者参考,亦可为哲学爱好者赏读。
本雅明传 豆瓣
Walter Benjamin: a critical life
9.8 (5 个评分) 作者: 霍华德·艾兰(Howard Eiland) / 迈克尔·詹宁斯(Michael W. Jennings) 译者: 王璞 2022 - 4
为知识分子写传记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有太多被称为事件的东西其实只发生在头脑中或书页上——但只有那些才是重点所在。艾兰与詹宁斯细致梳理了本雅明的主要作品,即便在文本尤为晦涩之处,他们的阐释也异常清晰。因此,这部传记并非简单的生平编年,更是指引我们探索本雅明思想迷宫的 可靠地图。——Peter E. Gordon,《新共和》
本书是对有关本雅明一生的所有现存资料——信件、日记、朋友的回忆——及其所有主要论著的集大成之作,填补了当前本雅明研究的空白……本书清晰地向我们表明,本雅明是如何被他身处的欧洲历史所塑造。——Adam kirsch,《纽约书评》
一部杰出的、里程碑式的本雅明传记。艾兰和詹宁斯两位作者对本雅明一生巨细靡遗的描摹,对其哲学思想敏锐、精妙的分析,使我们得以领略本雅明伟大的思想成就。——Anthony Phelan,《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有可能读到的本雅明最为全面的传记……两位作者穷尽了近乎一生的时间从事本雅明研究……他们对本雅明思想的阐述堪称典范,对其个人生活的探究令人惊叹。——Modris Eksteins,《华尔街日报》
伦理学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译者: 龚群 商务印书馆 2003 - 9
《伦理学简史》是为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
《伦理学简史》不仅对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它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伦理学简史》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