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慕尼黑的清真寺 豆瓣
A MOSQUE IN MUNICH
6.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恩·约翰逊 译者: 岳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3
纳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会,
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前德国分社社长,
追踪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70年!
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
1980年代,马哈莫德•阿布赫利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国,1993年,由于试图协助炸毁世贸中心,被判入狱。
1999年,德国警方窃听了达卡赞利的家并跟踪了他在清真寺的接触对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两年后,阿塔驾驶着第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
在其后的数年里,又发生了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对象都是在欧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轻穆斯林,这让调查人员万分震惊。
对慕尼黑穆斯林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
伊斯兰激进主义,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而它的历史更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整个西欧,穆斯林人数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是美国的四倍。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并没有逃过伊斯兰世界的眼睛。在这历史性演变的关头,穆兄会已经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西方社会。
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德累斯顿 豆瓣
The Fire and the Darkness
作者: [英] 辛克莱·麦凯 译者: 张祝馨 2022 - 2
◎ 编辑推荐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原型,丘吉尔缄口不提的敏感事件,广受争议的盟军轰炸行动
战争结束在即,德累斯顿是合理的军事目标吗?如果说摧毁德累斯顿是犯罪,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罪犯?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一部独一无二的城市史,讲述艺术之城的前世今生
从典雅、文明的往日辉煌,到残酷、狂热的纳粹时期,到毁灭与重建的极端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和解与复兴。
★从空中到地下,从前线到后方,多视角叙事,完整还原灾难始末
“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难者讲述。”——罗伯特·福克斯
◎ 内容简介
“一场大火从德国喷出,绕世界一圈,然后又回到了德国。”
1945年2月,末日从天而降,上千架轰炸机飞过,德累斯顿在一夜之间沦为废墟,“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欧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纪。
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针对德国城市和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对战争进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惨痛的伤亡以及巨大的破坏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应。纳粹当局将盟军的攻击称作“恐怖轰炸”,英美媒体亦为德累斯顿这块瑰宝的毁灭而震惊,就连丘吉尔也对空袭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究竟谁该为德累斯顿的毁灭负责?这一问题的讨论经久不衰,热烈程度甚或高于人们对广岛核爆的关注。冷战时期,德累斯顿的废墟在“铁幕”之下成了英美帝国主义恐怖暴行的物证,也刺激着大西洋两岸的反战运动。到今天,德国右翼组织仍然试图利用这一事件,以期将德国人塑造成战争罪行的受害者。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轰炸发生的那一夜——在德累斯顿,千百个声音正等待着世界的倾听,是时候看看那场骇人听闻的毁灭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 媒体评论
正直的愠怒驱动着这一扣人心弦的研究。
——马克斯·黑斯廷斯(《日本帝国衰亡》作者)
令人不安又无法抗拒。辛克莱·麦凯赋予了这个黑暗的主题以生命。
——基思·罗威(《野蛮大陆》作者)
清晰而公正地描述了空战历史中最臭名昭著、最具破坏性的空袭。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难者讲述。
——罗伯特·福克斯(《我们见证过》作者)
这场火风暴及其后果为这座城市的六年战争划下了创伤性的结局,它铭刻在人们的公共记忆中,在易北河畔被火烧黑的石头上依然清晰可见。
——《金融时报》
麦凯的丰富叙事和描述天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那个可怕夜晚的考究而坚定的记录。对现代历史上最具道德争议的军事行动之一,这本书是极为可读和精心制作的补遗。
——《华尔街日报》
麦凯避免直接的说教,他更关注德累斯顿人年复一年的纪念仪式以及这段历史在集体记忆中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为这座城市在现代的复活感到欢欣。
——《经济学人》
引人入胜、研究充分、写作有力、结构得当。献给所有对军事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人。
——《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麦凯的广泛研究和生动书写捕捉了轰炸的恐怖和悲剧。读者不会轻易忘记这段关于毁灭的叙述。
——《出版人周刊》
德意志贵族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陆大鹏 Shanghai ren min chu ban she 2022 - 10 其它标题: 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德意志贵族怎样应对纳粹?容克贵族阶层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有什么联系?法国大革命如何开启德意志诸侯的“陪臣化”命运?
本书综合德语、英语世界的各类研究、专著、访谈等资料,将德意志贵族作为主线,细致刻画这一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及跌宕起伏的生活与命运,并由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的演化。同时,全书对贵族体制的体系机制做了非常系统的呈现和解析,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各个角度对德意志贵族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透视,是一本德意志贵族百科全书。
德国电梯社会 豆瓣
作者: [德]奥利弗·纳赫特威 译者: 黄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当人人都能向上流动的预期被打破,一个负责任的社会要如何走向未来?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汉斯-马特霍夫经济写作奖
【内容简介】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的狂欢中称德国为“电梯社会”——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将自己的大众汽车升级为奥迪汽车,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将孩子送进了大学,并期望自己孩子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进一步提高。然而所谓 "电梯社会"的齿轮早已停了下来。由于没有了昨日的社会流动性,这个从外部看起来极其有序、富裕和健康的国家其实已经充满焦虑和冲突。
奥利弗·纳赫特威以德国为例,使用了两个关键概念:倒退现代化和向下流动,对于分析德国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而言,这其中任何一个词都不能被拿掉。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如今德国社会这种社会断裂的原因,并调查了因此而出现的隐患。他的结论是,尽管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设法应付过去,但在表面之下酝酿的紧张局势仍有可能在未来破坏德国体系的稳定。
【名家推荐】
得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对统计数据的解释能力和阐释的敏锐性,才能解读一个从外部看起来极其有序、富裕和健康的国家中充满的焦虑和冲突的氛围。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图书中,纳赫特威令人印象深刻地结合了这三种才华,成功地促使人们对当代德国进行了必要的视角转变。他不仅告诉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德国的向下流动、不稳定和两极分化是如何增长的,还充分展现了遭受这些发展影响的人们是如何与生活的降级作斗争的。每一个对西方国家经济财富黑暗面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阿克塞尔·霍耐特,德国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
本书是真正的杰作。奥利弗•纳赫特威以德国为例,详细描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德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成功、政治稳定的典范。这本书走在主流理论的前沿,对“倒退现代化”提出了基于经验的综合观点,这一概念在资本主义发展研究的未来进展中值得期待。
——沃尔夫冈•施特雷克,马克斯-普朗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这是对欧洲的重要国家——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自我诊断的重要批判性回顾。
——戈兰·瑟伯恩
奥利弗·纳赫特威写了一本以经验为基础的、极具话题性的书。他主要关注德国,但其分析具有更广泛的相关性。纳赫特威揭示了降低社会差异重要性的“电梯效应”已经终结。“向下的自动扶梯效应”现在使阶级差距再次显现。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以及人们的不安感日益加剧。
——马歇尔·范·林登
对威胁德国稳定的危机的深刻描述。
德国,诗意的旅行 豆瓣
作者: 徐徐 / 高蓓明 北京出版社 2019 - 4
这是一本德国深度漫游旅游指南。不仅有吃有喝有景色,更有文化、民情和诗意。
编辑推荐
长期旅居德国的作者,结合自己的旅游实践经验,为我们细腻地描绘了德国的自然、历史、田园小镇、工业、文化和风土民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和卧游之畅快。
内容简介
提起德国,人们往往想到奔驰与宝马,想到柏林墙以及莱茵河,想到康德、黑格尔或马克思,当然很多人还会想到德国足球与啤酒。但是,德国远不只如此,除了两千年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在游客面前的,还有先进的现代化工业、魅力无限的乡村小镇与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旅居德国的作 家徐徐、高蓓明在书中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德国。
德国 豆瓣 Goodreads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 博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
六大部分,三十个主题,建筑、雕塑、绘画、瓷器、啤酒、香肠、汽车、货币……以“物”串连起德国政治、文化、艺术等数百年历史变迁。
在过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个新的德国诞生了。
我们对这个新生的德国有多少了解?
它的民众又是如何认识他们自身的?
尼尔• 麦格雷戈认为,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想要构建一段清晰连贯又全面的德国历史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在地理层面还是历史层面,德国总是动荡的。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游移。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埃尔• 康德的故乡——柯尼斯堡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德国最伟大的作家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里发现了德国艺术与历史的特质,而斯特拉斯堡如今在法国境内。本书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德国由众多独立的政体组成,而每一政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1914 年以前的德国人或许会讲述的那些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动人故事,早已被之后三十年的诸多事件摧毁了。
或许德国的历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广泛共享的记忆、意识与经历。对它们中的一部分进行检视便是本书的目的。从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的现代印刷术开始,作者选取了那些在新生的德国仍然能引起共鸣的对象与观念、人物与场所,比如德累斯顿的瓷器及其废墟中的碎石瓦砾、包豪斯的设计和德国香肠、查理大帝的皇冠及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营门,以此向我们展现它的集体想象。
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这般地讲述“德国”。
德意志意识形态 豆瓣
Die Deutsche Ideologie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 [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18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主要收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该章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