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
亲密关系(第5版)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Relationship
8.8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 [美] 丹尼尔·珀尔曼 译者: 王伟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 1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第二性 豆瓣
Le Deuxième Sexe
9.1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波伏娃 译者: 舒小菲 西苑出版社 2009
相同ISBN的还有2004年西苑出版社出版李强选译的《第二性》版本,从属于《西方哲理精译文丛》。
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豆瓣
部長、その恋愛はセクハラです!
作者: (日) 牟田和惠 译者: 曾玉婷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4 - 9
【编辑推荐】
◆上野千鹤子力荐,曾为日文版撰写腰封!不惜笔墨,写进《厌女》!
“祝贺亲友晋升,此书乃绝妙赠馈。因为老板社长中高层管理人士,正是实施性骚扰的高危人群!”——上野千鹤子
◆直击性骚扰要害,颠覆认知的性骚扰科普!
为你深度分析骚扰者心理,讲透恋爱型性骚扰的2大模式、7类心理。
为你破除那些错误百出的性骚扰“常识”。
◆职场女性不可不读的性骚扰应对手册!
为你深层解读性骚扰事件中的男女视角差异,提供面对职场性骚扰的详尽策略。
◆中文地区初次引进,日本社会学家详尽分析“职场性骚扰”的重磅之作!
作者30年调查、庭审经验大公开,书中案例全部来自真实判决!
◆不尊重他人意愿的求爱行为,就是性骚扰!
翻开本书,立刻获得应对职场性骚扰的勇气和智慧!
【内容简介】
被开大尺度玩笑、令人不快的凝视和话语、没有必要的身体接触……
几乎每个女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因为从未学习过如何辨识、应对性骚扰,
因为担心“说No会被特殊对待、失去机会”,
职场女性时常会困惑:
究竟什么是职场性骚扰?又该如何应对性骚扰?
职场性骚扰,从来不只是是新闻里的字眼,而是真切发生在你我周围的阴影。
日本社会学家牟田和惠深度解读,从骚扰者视角透彻剖析,为你揭开职场性骚扰的隐秘面纱。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职场性骚扰应对手册:
告诉我们如何辨识、应对性骚扰,如何避免成为性骚扰加害者;
旁观者如何支援当事人,不加以二次伤害;
管理者如何正确处理性骚扰事件。
无尽与有限 豆瓣
作者: 荞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10
人究竟要多么绝望才会去生孩子?
“36岁时我生下了小孩,感觉是向什么东西认输了。”
🤍作家 荞麦 剖白之作
✒️以坦诚和勇气,直面生育的抉择和过程,讲述混乱、疲惫又崭新的爱。
“成为‘妈妈’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里没有确定的答案,
但我可以告诉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跳出“生,还是不生”的争论循环,给出当下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声音。
✍🏼写给在纠结中度过无数个无眠之夜的我们。
++++++
16岁时,我对世界抱着雄心壮志,想象中的女性生活遥远而荒谬。
30岁时,虽然感情稳定,但生孩子依然不在我的人生计划中。
36岁时,纠结再三,我成为了妈妈。
42岁时,我讶异于生育后的变化,想把自己仔细剖析。
真希望自己是两个人,有两种人生,一种可以经历 “成为妈妈”的旅程,一种又可以将“妈妈”这个身份彻底剔除。
++++++
【内容简介】
☁️感性版
·
小孩6岁左右,有一次见他衣服拉链拉不上,我说:“让妈妈来帮你。”
他说:“你不要说‘妈妈’,你说‘我’就可以了。”
我愣住,不知不觉,我已经很久没有说“我”了。
·
真希望自己是两个人,有两种人生,一种可以经历 “成为妈妈”的旅程,一种又可以将“妈妈”这个身份彻底剔除。
·
成为“妈妈”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里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我可以告诉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
☁️理性版
·
《无尽与有限:36岁当妈妈》是荞麦的最新力作,是一部源自切身生命经验的自我剖白。她以坦诚和勇气,记录了面对生育时的艰难抉择与内心纠结,以及成为“妈妈”后的混乱、疲惫与重生。这本书没有试图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通过一段复杂且崭新的爱,展现了“妈妈”身份的多重面向。
·
她以真实而动人的笔触,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独特的女性主体叙事,在时间的穿梭中探索新的意义。“无尽与有限缠绕,新我与孩子一起诞生。”
从提问到输出 豆瓣
情報生産者になる
8.8 (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曹逸冰 文汇出版社 2024 - 10
★上野千鹤子2024年重磅新书!李钧鹏、裴谕新、严飞一致推荐!
★18堂写作课,学习像上野千鹤子一样思考和输出
★教你大学里不一定会教的重要的事“上大学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用做研究的思维处理人生课题,为你的敏感、委屈、愤怒寻找一个出口
★首次系统化公开《始于极限》《厌女》背后的知识生产术
★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
★一本书解决你的论文写作焦虑,学生、写作者、终身学习者必备工具书
★一场智识的成人礼:拥有搞清楚一件事情的能力,你就拥有打开任何一扇门的钥匙!
·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首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在今天这个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世界,即使现有知识成为一堆废纸,拥有知识生产术,就意味着拥有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
上野千鹤子因其大量面向公众的著作而广为人知,在中国也有为数众多的拥趸。这本书提醒我们,上野教授绝不仅仅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和卓越的教师。她坚定地认为学生应该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教学,循循善诱地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透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坊间常见的循规蹈矩的教材,而是渗透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是一本个人色彩浓厚的书。我读过大量社会科学方法教材,这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上野千鹤子以她特有的对于个体经验的重视,具体而微地将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悉数传授给读者,将一本具有工具性特点的方法书,写得既清晰又生动,既有“按图索骥”一般的可遵循路线,又不失可读性与趣味性。
——裴谕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
《从提问到输出》是一本对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系统性解读的实用指南。上野千鹤子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日常的疑问出发,逐步构建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研究课题。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于信息的获取和整理,更在于如何通过具有批判性的提问和分析,创造出新的知识。本书不仅是学术入门者的实用手册,也为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研究的宝贵资源。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本书不仅是在传授写作优秀论文的方法,若放入创业的语境,社会学可比作事业,论文则为商业模式,由此可从中获得大是可以活学活用的知识,令人深受启发。对干需要在工作中创造新事物的人来说,这本书十分值得参考。
——日本亚马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