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中国大历史 豆瓣 Goodreads
7.9 (1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东言西语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7.8 (67 个评分) 作者: 郑子宁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普通话与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它们合理吗?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如何科学打脸地图炮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娘”?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你深入考虑过你名字中的奥妙吗?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古人到底是怎么说话的?来一场影音现场式的逼真穿越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破解方言与古汉语的密码万花筒
化我们的方言为武器
打脸所有的地域歧视
捍卫你我昂起头颅讲家乡话的权利
以古人的声音为羽翼
踏上真正的穿越之旅
发掘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传统记忆
这里隐藏着一个更本真的中国
◎封面展开即是一张意想不到的民国语言小报。
除了把玩、收藏、炫巧,请勿忘记它还有重要功用——
用古汉语与方言,反击地图炮优越感,告诉他们,我们是方言党!
◎号外号外,寻人启事!
赵元任精通各地方言,每每“口技旅行全国”,郑子宁寻迹古代语音,竟还 “口技穿越时空”——你能找着郑子宁旅行到什么地方,穿越到哪朝哪代了吗?
★名人推荐
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因之渐渐被我们忘却。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却长期被人目作“绝学”。这本书化所谓“绝学”为人人可懂、妙趣横生的故事,引领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另一个更本真的世界。
——历史语言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潘悟云
人人都会说话,所以关于语言文字,人人都喜欢说上两句,可惜即使是专家,也很少能把自己的专门以外的常识说清楚。郑子宁费心搜罗来了各方面“专家的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谈资。
——汉藏语学者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 龚勋
当今中国流传着诸多关于古代汉语与汉语方言的说法,比如粤语更接近古代汉语、普通话其实是满语蒙古语的产物并非汉语之类的,言之凿凿,流毒甚广。虽然有人拨乱反正,无奈声音太小,效果不大。郑子宁这本书以轻松的语调清楚揭露了这些说法的错误(基于其上的一系列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向读者展示了真正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如何引人入胜、激动人心。但凡对语言感兴趣,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懂多种语言/方言的老江湖,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伊朗学学者 哈佛大学伊朗学博士 张湛
★内容简介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
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原本以为只是说中国各地方言,结果发现不止于此,还引证了很多外语的例子。各种语音的变化考证仔细,是做了不少工作。以一个个话头式展开,贴近现在的一些热点,给了语音角度的解释,很有意思。语言很活泼,用了一些哏,蛮有意思。
Essay 中国 中国华侨出版社 人文 历史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9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人生一串 第二季 (2019) 豆瓣
8.3 (188 个评分) 导演: 陈英杰 / 张岳明 演员: 陈英杰
纪录片《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 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第二季在形式和风格上保持不变,延续食欲烧烤、烟嗓旁白、百万文案及烟火故事,挖掘天南海北的烧烤宝藏,讲述那些发生在深夜平凡却动人的故事,带领观众去探寻街角巷尾的饕餮盛宴、美食人情。
《人生一串2》将带来更密集炸裂的烧烤美食、更意想不到的叙事结构、更地道的市井讲究。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秘境 豆瓣
Atlas Obscura: An Explorer’s Guide to the World’s Hidden Wonders
6.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舒亚·福尔 / 迪伦·图拉斯 译者: 张依玫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6
比梦境更离奇的全球隐秘之地
风趣与格调并存的旅行书
美国亚马逊地理类/旅游类畅销书榜首
《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
◎ 编辑推荐
☆ 人类自古就着迷于非凡之境,对荒野与城市盲区的迷恋便是佐证。随着网络与交通日益发达,遥不可及的远方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世界是否已无秘境可言……
在熊熊烈火中重生,存活了上千年的野蔷薇花墙?
用色彩、漫画和打油诗展现死者生平的墓园?
地处撒哈拉沙漠,掌握文化与学术精华的古老图书馆?
阴差阳错,见证了两位野心勃勃的探险家步入悲剧的老桉树?
90% 的投稿作品因画技太好被拒,只收藏拙劣艺术品的博物馆?
居民越来越少,人偶却越来越多的神秘村落?
☆ 比神话与梦境更离奇的现实世界,就在我们身边。
☆ 位列美国亚马逊 2016 年度地理类/旅游类畅销书榜首;《纽约时报》2016 年度畅销书。
☆ 吉尔莫·德尔·托罗、尼尔·盖曼等人强烈推荐;《纽约时报》《娱乐周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知名媒体力荐。
☆ 真实与狂想的美妙融合,一本献给地理、历史、探险爱好者的旅行指南。
☆ 从“地狱”到“天堂”,600 多处隐秘的世界角落联结文明与蛮荒,用精彩的故事呈现流动的全球文化盛宴。
☆ 详细的经纬度坐标与 500 余幅珍贵的实景照片搭配,带来身临其境的心动体验。
◎ 内容简介
秘境中往往隐藏着浓郁的情感。它由天堂或地狱演变而来,联结文明与蛮荒。当你因索然无味的日常而感到窒息时,本书能够将你从沙发中拯救出来。
为满足人们对秘境的好奇欲,乔舒亚·福尔、迪伦·图拉斯与埃拉·莫顿跨越海陆,深入荒野,辅以丰富的考据及逸闻,汇总了全球 600 多处隐秘的梦幻景观,意大利的地下神庙、冰岛的精灵学校、中国的水下狮城、日本的人偶村、克罗地亚的分手博物馆、埃及的死人城、南极洲的猩红血瀑,以及委内瑞拉拥有 900 多种口味的冰激凌店……秘境在浮世百态与天马行空间游离,暗示着自然与人类无限的可能性。深入鲜为人知的空间,方能与变幻莫测的世界亲昵接触。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旅行者的时代,“步履不停”已变成潮流,与其追逐大同小异的“热门景点”,不如逃离平庸,在有限的生命里,窥探世界隐秘的面孔。
◎ 媒体推荐
警告:这本书会让你上瘾。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宇宙&文化》栏目
不出三页,你就会被前所未闻却真实存在的奇妙景观惊艳到。
——《旧金山纪事报》
如果这些怪异、荒诞、奇妙的目的地没有让你对旅行充满贪得无厌的渴望,那么你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脉搏。
——《心理牙线》
这本华丽的著作是知名的秘境舆图网站的精华,它将大量奇妙的景观浓缩在了480页之中。对于热爱历史和探险的人来说,这些引人注目的彩色照片会立即激起旅行的欲望。
——《娱乐周刊》
如果你喜欢在旅行时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热衷在度假时寻找新颖的文化,或者对课本之外的历史感兴趣,那么《秘境》就是为你而写的。即使你无法旅行,它也能为你开启一扇窗,引领你进入未曾知晓的奇境。
——《生活骇客》
插图丰富、内容奇特且令人愉悦,这本不落俗套的书将会激发你的好奇欲,带你进行数场现实中及想象中的冒险。
——《波士顿环球报》
《秘境》将全球美妙、神奇、迷人的事物统统收入囊中。对于那些自认为见多识广的人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礼物,因为它表明世界上仍有诸多事物值得探索。
——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今日秀》
阅读《秘境》是一种有趣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它能让你深入隐秘、怪异、狂野的奇观。
——《连线》
◎ 名人推荐
我挚爱的旅行书!永远不要在不知道“凶宅”与“地狱”位置的情况下启程!
—— 吉尔莫·德尔·托罗,《水形物语》《潘神的迷宫》导演
我以为自己见过世界上绝大部分有趣的角落,但《秘境》证明我错了。你会想在工作日中带上这本书,奔向比梦境还神奇的远方,体验未知的风情。
—— 尼尔·盖曼,《睡魔》《美国众神》作者
大概只有这本书能让我走出舒服的公寓……书中丰富的资讯对探险者而言必不可少,它会使你的旅途充满乐趣与格调。
—— 莉娜·邓纳姆,美剧《衰姐们》的编剧、导演兼主演
《秘境》充满魅力。每一页都展示了隐秘的领域——惊悚、有趣、神奇或疯狂的现实,它总是能让读者啧啧称奇。
—— 大卫·格恩,《失落Z城》作者
在旅行变为购物机会的今天,《秘境》是令人欣喜的解药。数百处惊奇、谜团重重、使人兴奋、灵感爆棚的目的地激励着我们游历得更久、更远……超级棒的旅行指南。
—— 玛丽·罗奇,《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科学碰撞“性”》作者
人生苦短。然而,我们的星球充满了未知与奇迹……《秘境》就是你的向导!
—— 菲利普·珀蒂,高空钢索艺术家兼探险家
地球之盐 (2014)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Le sel de la Terre
9.2 (265 个评分) 导演: 维姆·文德斯 /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演员: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 维姆·文德斯
其它标题: 제네시스: 세상의 소금 / セバスチャン・サルガド/地球へのラブレター
  他的镜头是打开的心眼,在最细微处直视灵魂,看到巴西巨坑五万掏金者的集体面相,看到科威特油井冲天大火的真正英雄,看到非洲的死亡延续着生存。每次的拍摄方案都是经年的万里长征,是人神共舞,每次成果都引起巨大回响。合导的儿子伴着老爸远征,只见他用海象的视角,拍出但丁的地狱。再来到地球重病的现在,他重建了一座森林。云温达斯最心仪的传奇摄影师萨尔加多,就是大地之盐。获康城影展某种观点评审团特别奖,入围角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四个春天 (201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四个春天
8.8 (831 个评分) 导演: 陆庆屹 演员: 陆运坤 / 李桂贤
其它标题: Four Springs / 四個春天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15岁离家,在异乡漂泊多年的导演以自己南方小城里的父母为主角,在四年光阴里,以一己之力记录了他们的美丽日常。在如诗的乐活慢生活图景中,影像缓缓雕刻出一个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人生的得失起落。
至味在人间 豆瓣
8.0 (47 个评分) 作者: 陈晓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大隐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东奔西走,只为吃口热乎的;
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至味在人间》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十年饮啜笔记,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蒸炒煎炸而成此书。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拂袖笑破饭桌上的假面具,平民食物也看得人口水四溅之时,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2018年12月3日 已读
全本都写吃的,作者吃的经历可说是丰富。我觉得蛮好的一点是,读他的文章经常可以读到最后会心一笑,很有意思。睡前看这本书,每晚不能读太多,不然肚子就受不了了hhhh
2016 2017 @2017 中国 人文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豆瓣 Goodreads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0 (160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 芭芭拉·德米克 译者: 黃煜文 麥田出版社 2011 - 5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於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在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個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安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短缺,電力,自來水和食物)。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的叛逃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它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作為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的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丧家狗 豆瓣
8.3 (33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真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我在故宫修文物 豆瓣
7.9 (19 个评分) 作者: 萧寒 主编 / 绿妖 撰稿 新经典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内容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 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编辑推荐】:
■在追求房子和车子、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故宫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用3年的时间磨一把刀,用18年的时间修复一幅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择一事,终一生”,令无数年轻人深受触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关注度超过《舌尖上的中国》。B站人气爆棚;豆瓣评分高达9.4。
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本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时间的故事。
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朴素的文字,诗意的摄影
知名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了大量的时间,观摩大师们的日常工作,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深入采访;诗人摄影家严明,近距离跟随拍摄。绿妖和严明均为各自行当里颇受赞誉的“匠人”,业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四色全彩印刷,裸脊舒展呈现
近百幅精美文物图、人物图、修复图及绝版老照片,采用全彩印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装帧采用裸脊锁线,使书得以舒展平铺,内页彩图优雅呈现。以匠人之心,作匠人之书。
【名家推荐】:
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两次槽,一年跳三次槽。这就是为什么年轻观众会一下被打中,都说“献出我的膝盖”、“跪了”。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 萧寒
很有幸,我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父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著名作家 绿妖
能在故宫“拍文物”,我是幸运的,也满心震撼。长期的心驰神往终于变为抵达:国宝俯仰皆是,人物真实可感。文物总是在时间里越发显露出它们的意义,修复技师们正是用时间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们坐得住、给得起,如此一生……像一个景观、像一个仪式。——著名摄影家 严明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他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故宫修复专家 屈峰
航拍中国 第一季 (2017) 豆瓣
9.0 (136 个评分) 导演: 余乐 / 林婕
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该系列片共34集,每集50分钟,覆盖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本片影像将全部由航拍完成,每集选取各省市区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以空中飞行线路为线索,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一个观众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我与地坛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9 (188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美的历程 豆瓣
9.1 (143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丑陋的中国人 豆瓣
7.1 (83 个评分) 作者: 柏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豆瓣 Goodreads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
8.5 (14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人类群星闪耀时》由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创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内容: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