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唐鲁孙谈吃 豆瓣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华人谈吃第一人”饮食笔记。  鲁孙赋性开朗,虚哀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尤其是这份成就,出于退休的余年,文名成于古稀以后,可谓异数,鲁孙亦足以自豪了。——高阳  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逯耀东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作者不但嗜吃会吃,也能吃,无论是大餐厅的华筵残炙,或是夜市路旁摊的小吃,他都能品其精华食其精髓。本书所撰除了内地各省佳肴,更有台湾本土的风味,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鲁孙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为继承弘扬我们传统的食文化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造房子 豆瓣 Goodreads
7.7 (32 个评分) 作者: 王澍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2018年6月29日 已读
这位建筑学家确乎是个文人。不是造个房子,更有里面的很多想法观念在里面。瞻仰一下普利兹奖获得者,原来建筑学不止一门工科而已。 论文章而言,觉得不算上佳,作者有其自己独到的见解想法,然而表达出来有点太玄乎。
***浦睿*** ***豆瓣纸书*** 2016 W王澍 中国
浪食记 豆瓣
作者: 王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浪食记》辑录王恺数十篇书写美食的文章,按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跟随作者天南地北游食四方,第二章分门别类体味美食之道,第三章趣谈饮食写作中的历史文化,第四章则是作者对吃这一最原始人生安慰的个人感性领悟。
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并非餐馆指南,亦非菜谱,而更似一卷饮食浮世绘。文中所写食物不拘一格,从东北街边的烤羊肉串,到四川小镇的十年陈高粱,再到巴黎越南餐厅的一碗米线,大多为日常饮食,也有高级餐厅的精致美食。
作者写美食,亦写美食折射的人情世相,以及美食背后不同地区人群的文化与心理。围绕食物而展开的服务员、餐馆老板,以及食客的众生相纷呈于作者笔下。耐读的是作者充满机锋却又体贴入微的文字,慰藉的是你我于寂寞时渴望陪伴的身体与心灵。
2018年5月14日 已读
真的算是美食家了,到处找吃的。于吃真的有研究。睡前看完的,我想说,睡前看真的稍有点折磨。
生活 美食 随笔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沈书枝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豆瓣阅读首奖作者 沈书枝 历时三年,携新作归来
作家梁鸿、书评人魏小河诚意推荐!
孪生妹妹有鹿真情作序,并绘制精美暖心插图
如沈从文般沉静诗意,如废名般冲淡平和
生活的细碎,亲情的温暖,让泪缓缓坠落……
即使在乡下,像沈书枝家这样姊妹五个的,也实在很少见。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姐妹间相互的照顾与情感的羁绊,是作者童年及少年时期最宝贵的礼物。沈书枝以一贯细密工整的文字、冲淡平和的语调讲述着姐妹五人之间的情感和各自的人生故事,温柔地注视记忆中的自己与他人,朴素诚实地展现出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看似琐碎的讲述中,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平淡日子的冷暖,体味生活的质感。
在一页页翻开记忆中或心酸或温情的故事之时,沈书枝更用一支干净而克制的笔,记录下一代人的成长,真实而客观地映射出乡村生活及其变化,将新一代农村人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新奇和因不适带来的痛楚,平实而温润地呈现出来。书中谈到计划生育、外出打工求学等情节,皆真实而且触动人心。
生活,是很好玩的 豆瓣
9.0 (2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备受推崇的“生活家”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
生活家,就是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有趣之人。
汪曾祺就是是一位生活家。
对生活心存热爱,从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活得有情趣,对世间万物皆有情,体察得细致。
写字、画画、做饭,明明是最平常普通的日常,他却深得其中的乐趣。一个平凡的景,经过汪曾祺的视角,便美得天真烂漫。
他的字到何处,何处便有画境。
“生活,是很好玩的”是他的一句名言,代表了他的人生态度。他以一颗赤忱之心,把一切都写活了。
本书分为有味、草木和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三个部分来展现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
编辑推荐
汪曾祺一生颠沛坎坷,却写出了今人所没有的慢与闲。
平常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饭,因他而变得生动有趣。
他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他想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
他的文风干净清雅,结尾淡如炊烟,余味但击人心,足以留下内伤。
读一点他的散文,你会更热爱这个世界。
名人推荐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张兆和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冯唐
2017年8月8日 已读
吃的部分完全看完了,后面随便翻了一下下……很多还是很诱人的。的确汪老写的很生活,是很好的散文。
中国 散文 文学 汪曾祺 生活
金庸江湖志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 读库作者刘勃趣品金庸。
※ 中华书局《掌故》杂志执行主编严晓星,畅销书作家填下乌贼诚意推荐。
本书是“读库”作家刘勃关于金庸小说的随笔杂谈结集。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武侠与金庸”,收录了《五岳剑派实力考》《少林达摩院的变迁》《杨过的水准问题》等“武评”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对金庸小说中的二十几个人物进行了精彩分析;第三部分“故事新说”中,作者借前两篇《苗人凤 》和《风清扬》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后一篇《趟子手》则借传统武侠小说的元素,书写了一些注定成不了大人物的年轻人。
金庸十二钗 豆瓣
作者: 武五陵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金庸江湖”论坛版主、网络知名金庸小说评论家武五陵作品首次结集出版。
※资深媒体人李岷、李逾求,畅销书作家慕容素衣推荐。
古墓派创派祖师林朝英,“小东邪”郭襄,明教波斯总教教主小昭,毒手药王关门弟子程灵素……金庸用一支生花妙笔,在十五部小说中塑造了数十位女性角色,她们性格各异,在各自的江湖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本书精选12位金庸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从全新的角度对她们进行解读。
马屁经、敲竹杠、侠客、面子、起哄……几十个词条构成了本书下篇的主要内容,作者由《鹿鼎记》的情节发散开来,以小见大,戏说《鹿鼎记》中与中国历史上的庙堂、江湖与国民性,并为男主角韦小宝单辟一节,以幽默、犀利的语言重新检视了出身底层的韦小宝的传奇经历。
第九味 豆瓣
作者: 徐国能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 8
编辑推荐:
台湾散文名家徐国能经典之作
在饮食的记忆中 回顾世代的忧伤与欢乐
收录获奖佳作《第九味》《刀工》《食髓》《毒》《兴亡录》
尽现书写的从容与愉悦
其中收录的散文:
○《第九味》获台湾文建会第三届大专文学奖散文首奖。
○《石榴街巷》获台北市文学奖。
○《刀工》获第二十三届时报文学奖散文第二名。
○《食髓》获台湾省文学奖佳作。
○《毒》获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散文首奖。
《第九味》是台湾散文名家徐国能经典作品集。
全书共分四辑:辑一“昨日之歌”是作者对过往光阴的巡礼,从童年住家的街道,吟咏到在东海就学时,常流连驻足的学校周边商店,作者以感性细腻的笔调铺陈怀旧岁月;辑二“饮馔之间”收录作者得奖散文,娴熟的文字、对烹饪与人生间的深刻体悟,赋予饮食文学新的意境,蕴无味于有味;第三辑雪地芭蕉描述作者观画写诗读诗读史的心得,鞭辟入理的解析,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谈史论志时的开阖磅礡气魄,呈现作者纤细之外的另一面貌;第四辑“毒”继续论诗、论棋、论人生。清丽雅致的生活小品,如亭亭夏荷,淡淡吐露季节的芬芳。
名家推荐:
◆徐国能的饮食话语颇具特色,除了滋味中带着侠气,又经常能通过庖膳,给出悟境和智慧。
——焦桐
◆徐国能让我们相信,用文字拖住黑暗,用文字荣耀时间,幸福是必然来到的。
——钟文音
◆徐国能的随笔安静而忧郁,写法非常徐志摩,写法传统又极为现代,是崭新的‘徐’氏风格。”
——钟怡雯
◆徐国能将文字经营得又现代又古雅,正是现代人久违的人文素养。
——董桥
遍地风流 豆瓣
9.2 (33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3
《遍地风流》是阿城先生公认的经典之作,屡次再版,好评不衰,奠定了其汉语写作界塔尖的地位。
此次出版的是阿城先生亲自编订的全新版本,收录了70篇作者的短篇小说,其中有十多篇是之前版本的《遍地风流》所没有的。
2017年4月13日 已读
前面几篇文字像诗一样,又像画,很有意境。中间一些是讲新中国之后一些事情,叙述很流畅轻松,讲故事引人入胜,觉得像冯骥才俗世奇人感觉。讲的是大事件在小人物身上的有体现。讲了些那个年代独有的怪诞的事。最后其他里是一些另外的故事,俗世一些像。好像前面那篇过峡谷的文章选过作为语文阅读题吧,当时为了做题也没觉他好,现在读来,觉得还是有味。很喜欢阿城的文字。
小说 阿城 随笔
江南 豆瓣
作者: 青简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0
《江南》为准专业摄影师青简的首部主题随笔集。本职医生,只因热爱摄影,痴恋江南美景,徐行万里路,且行且拍,记录所见人情与风景。全书根据拍摄对象不同分了五大主题:风景旧曾谙(地域风光类),人家尽枕河(水乡古镇类),更爱闲花木(植物花卉类),未老莫还乡(人文纪实类),欲辨已忘言(主题景物类)。
《江南》作者以其女性独特视角,发现并记录江南生活的点滴,其细腻之感无人能敌。作者本身在各种文艺、摄影类网站拥有一定人气与支持度,且图片受到广大网友喜爱与支持。《江南》全四色印刷,独特手揉纸做封面,凸显本书唯美、婉约气质。
既见君子 豆瓣 Goodreads
8.0 (54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读过去的诗,也是在说当下的事。诗中虽处处有鸟兽草木,但它们从来都是人世的投影。鸢飞鱼跃,是人的境界;黍稷方华,是人的情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处处都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努力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当下的生命。
-----------------------------
先是挑着看,然后又通读一遍,真是很喜欢。且时或想起十几年前草写《诗经别裁》时的情景,觉得心态竟是十分相似,然而却是很久没有这样去读诗了,羡慕,更是钦慕“既见君子”的与古人相会,除了体贴也还有贴心的想象。虽然是个人化的,但是我却忍不住悄悄相随成为约会的窥视者,收获了一腔欢喜。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者写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也是叙说当下。诗歌不仅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印证着我们生命中的缺失。将自己读诗体验付诸这样一种本真的叙事,是令人称羡的创作,这其中有一点天真,一股灵气,还有深沉而细腻的襟怀与情感。
——李庆西(《书城》杂志执行编委)
在这些文字尚未被收束起来印成一册书时,我曾一篇篇搜集它们,打印了带在上班路上看。你看到你心里最深的困苦无告,作者都帮你说了出来;你看到一代代伟大深邃的心灵,是怎样在人世跌宕;你知道了这些都是必须要走的路,你会通过这些桥,去往更开阔的地方。对于这样一本书,除了读、摘抄和体会,很难再说更多。我不吝啬用“最好”来形容它——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写古典诗歌与诗人的书,里头每一篇都是最好的怀人文章。
——肖海鸥(读者)
我一直想谈谈那些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不是做文学批评,也不是做考据翻案,约翰逊《诗人传》那种,我更是没有资格,也觉得于己无益。倘若硬要为自己的谈法寻个究竟,或者可以用“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句陶诗来比附。T·S·艾略特在《安德鲁·马韦尔》的开头说道:“这里没有任何翻案文章要做,谈论他只是为了有益于我们自身。”张文江老师在讲丹霞天然禅师的时候说:“好玩的是我们自己。”他们的这些话给我开辟出一条道路,至于能通向哪里,自己也不能确定。
——张定浩(本书作者)
马雁散文集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马雁 / 编者 秦晓宇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马雁散文集》是诗人马雁短暂一生所创作散文作品的精选集,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马雁散文写作的历程和成绩。全书由读书随笔、人生自述、日记三部分构成,涉及对文学、读书、影视、社会、自我、交游等众多领域的多层次多角度书写。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诗集《迷人之食》、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
忘言书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书名忘言,指的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事物、随生随灭的想法、“欲辩已忘言”的感慨。全书从作者的宿舍后院讲起,一直到院子里的花木菜竹,猫雨苔蝉,及至艺术感想、旧人往事,配以作者所画的简单、灵动的插图,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五味 豆瓣 Goodread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4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例如《吃食与文学》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豆瓣 谷歌图书
5.7 (247 个评分) 作者: 张嘉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11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张嘉佳献给你的心动故事。
最初以“睡前故事”系列的名义在网上疯狂流传,几天内达到1,500,000 次转发,超4亿次阅读,引来电影投资方的巨资抢购,转瞬便签下其中5个故事的电影版权。每1分钟,都有人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读过睡前故事的人会知道,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章合适的。
我希望写一本书,你可以留在枕边、放进书架,或者送给最重要的那个人。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随便打开一篇就可以了。
——张嘉佳
我与地坛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9 (188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一个人的村庄 豆瓣
9.2 (79 个评分) 作者: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 1
《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人间草木 豆瓣
8.9 (80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
《人间草木》(汪曾祺著)是汪曾祺优秀的散文集。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
文化苦旅 豆瓣 Media of OOIS Goodreads
7.6 (89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2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但由于此书的重大影响,在为余秋雨先生带来无数光环和拥趸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麻烦和盗版。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
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删掉旧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新老读者都是一场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東坡志林 豆瓣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苏轼 译者: 王松龄 点校 中华书局 1981 - 9
《东坡志林》可以说是苏轼的“滑稽文学”。作者不但记载了许多的朝野大事,也融铸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涉笔成趣。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明代小品文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