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政治法律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 豆瓣 Goodread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9.4 (60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 译者: 毛兴贵 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 2019 - 7
人生而在群体之中,与众人之事休戚相关。善用理智来思考公共事务,是公民的责任。
群体该如何组织,才能让其中的众人追求良善生活?权力、财富、自由、权利,怎样分配算是公平?遵循社群传统价值重要,还是自由发展个性重要?对待少数、弱势、外来群体,用什么方式才符合正义?
在这本影响了几代人走上思考公共事务之路的书中,牛津大学哲学家、公共政策教授乔纳森·沃尔夫搭起理解政治的框架,从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切入,带出从柏拉图、霍布斯到罗尔斯、诺齐克的众多政治哲学家的洞见和争鸣。当然,每个时代对正义的追求都有疏漏,沃尔夫整合2500年来的思想资源,回应性别、种族、身心障碍、性取向、移民入境这些当下论题,追问每个人的正义、每个地方的正义能如何实现。
不管是古老的争论还是全新的挑战,政治哲学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给出一锤定音的解答。它能带来的,是讨论公共事务时应有的明晰和平正,是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更理性地谈论,更真诚地关怀。
读完这本书,也许我们仍会有很多疑惑,但回望时就会发现,哲学已经带我们离开了稀里糊涂的无知,走近了见多识广者需要面对的困惑。
----------
1. 影响几代人的经典通识,第三版全新推出。
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致力于将严谨的学理探究应用于现实问题,从哲学角度思考公共事务。他的这本《政治哲学》于1996年首版出版后,立刻成为广受认可的通识著作,影响众多年轻人走上思索公共事务之路。
20多年来,这本通识著作影响了几代人,现已经更新到第三版。第三版不仅在细节上有不少增补,末章更是整章重写,体现了政治哲学近年来的新进展,以及沃尔夫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议题讨论的经验,回应了女权、种族、移民等等当下热议的话题。
2. 六大问题环环相扣,搭建思考公共事务的框架。
作为政治哲学的通识入门作品,这本书无意囊括从古到今一切学说,而是用六大核心问题搭建思考框架,通过追问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全球正义等六大问题,我们就能了解思想家希望解决的困境,进而掌握理解政治哲学的窍门。
3. 用通俗的语言说深刻的事,使从古到今的思想鲜活起来。
沃尔夫擅长用通俗的语言说深刻的事,因为他已熟知那些哲学巨著中的精妙思想,也反复思考过怎样将其传达出来,应用于现实。他不仅用问题激发思考,用思考带动理解,还用贴近的例子来阐发高深的著作,比如用航海旅行的例子来反思柏拉图对民主的思考,在餐馆点菜的场景中解释罗尔斯著作中蕴含的理性选择。他用语言的力量让看起来可畏的理论平易了起来。
4. 立场平衡,理性温情。
对于与自身休戚相关公共事务,人们的立场往往非常不同。沃尔夫并不向读者灌输自己的观念,而是将不同思想传统的不同看法平衡列出,让它们互相对话,启发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性,理解不同的立场,完善自己的观念。他对处于弱势的群体存有温情的理解,这让他对公平正义问题的阐发更有力量。
5. 学者交口称赞,政治哲学导论的标杆。
《论政治》作者、普林斯顿/牛津元老级政治学家阿兰·瑞安称之为“政治哲学导论应有的样子”,萨塞克斯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汉普希尔、格拉斯哥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达德利·诺尔斯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还没有见过比沃尔夫这本更好的政治哲学导论。
2020年1月22日 已读
逻辑清晰,脉络清楚。不仅介绍每个问题主要观点,更提出其问题漏洞。前半一些话题大部分还是有很能让人信服的结论,后面一些章节讲的一些内容只能说是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吧。
发现这个政治哲学也是想要像数学一样建立公理化体系,然而很多时候建立的模型并不很能和现实匹配,这是人文学科和数学不同的地方。对一个看惯数学书的人来说,看这样力图逻辑严密的推导还是比较舒服的。
2019 2020 2021 D-政治法律 D0政治理论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19年6月14日 已读
感觉不如叫魂,题目比较大方面很多,但书中只是针对几个人观点的集结,没有太深入。有一些观点譬如现代国家面临要解决的问题的还是很有启发的。
101RStudy系列 19年2月 2021 D-政治法律 D6中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