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8.4 (64 个评分) 作者: 洪愛珠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3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2023年7月29日 已读
这是一个拥有老灵魂的作者。打开所有感官,细细品味生活的态度,在现代社会显得尤其可贵。这是一本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贯穿几代人、融合多文化的美食回忆录。文字优美又有趣、精炼又充满细腻情感。热爱美食的人,总给人热爱生活的感觉。食材能经过她们的巧手而进入胃里都是一种幸运,而这本书让它们再度鲜活了起来,同时也激活了尘封的记忆和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吃面相亲的片段有笑出声,真诚而可爱~|我的外婆和妈妈都不太会做饭,没有几乎人人都有的记忆中的味道,对于独自在海外的人来说有时也会觉得有些遗憾,但想着外婆和妈妈不用擅长传统要求女性擅长的事又是种不一样的幸福。
亲情 台湾 回忆录 女性 散文
老饕漫笔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饕漫笔
8.0 (13 个评分) 作者: 赵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7
饕餮本为人所不齿的“好吃鬼”,但苏轼却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从此“老饕”遂成追逐饮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称。这些文士不但善于品味饮食,甚至不乏擅长烹饪者,“东坡肉”、“潘鱼”、“谭家菜”……可谓不胜枚举。古代的暂且不说,现代的梁实秋、王世襄、汪曾祺以及这本书的作者赵珩,皆是此道高手。
《老饕漫笔》是文坛宿将的主题回忆。文笔清淡含蓄,文品平实端庄,颇有“粤菜”之风。书中记录的,或人或事或风物或名胜或花絮或掌故,一概与吃相关。它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却并不拔高,非将口腹之欲升华为文化精粹。
川菜 豆瓣
The Food of Si-chuan 所属 作品: 川菜
7.8 (24 个评分) 作者: [英]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一餐一饭,体会中华饮食神髓,一朝一夕,烹饪日常生活至味。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痴迷中国美食,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潜心研究川菜的起源、发展与烹饪技法。
在《川菜》一书中,扶霞将20多年的经验汇集一册。诸多关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观察分析述诸笔端。全书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锅碗瓢盆到配料香料;从大众熟知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当地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在诸多滋味中,也尝到了活色生香的生活。
走进扶霞眼中的川菜,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站在世界的坐标里认识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共赴一席中华飨宴,在餐桌上重新认识中国。穿越山水阻隔,冲破文化障碍,解读英国人眼中的川菜世界,发现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中国美食。探究美食背后的地域历史与人文风貌,四川人为什么嗜辣如命?川菜何以广为流传?川菜的原料能够追溯到哪个朝代?四川人的厨房里有什么?……文化巡礼+烹饪技巧+私房菜谱,美食与美食背后的文化渊源,一册集结。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重磅新作,20年川菜烹饪经验集合之作。取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的英国美食家扶霞,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成都,只为一探川菜的美味。经过专业学习与潜心研究,成为了英国的川菜“专家”,也是一位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使者。四次获得美食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大奖”,被陈晓卿评价是“非常懂中国菜的一位”,研究中国烹饪及饮食文化20余年。
★56技法,200佳肴,在这里尝到生活。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熟悉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只有四川人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从锅碗瓢盆、烹饪手法,到配料香料、料理窍门……在家吃自己做的川菜才是真的“安逸”。
★业内高度赞誉。获得2019年《纽约时报》“年度美食图书”、2019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受大众欢迎的图书”、2019年《卫报》“最佳美食书”,《悦游》2019年最佳美食旅行图书,美食评论网Chowhound 2019年秋季最佳美食图书。
★书中专业内容及食谱经过中国烹饪大师兰桂均审定,进一步保证权威性。
东京大饭店 (2019) 豆瓣 TMDB
グランメゾン東京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东京大饭店
8.3 (485 个评分) 导演: 冢原亚由子 演员: 木村拓哉 / 铃木京香
尾花夏树是一名法式料理主厨。他在料理上倾注自己的人生,靠自己的才能在巴黎开店、拿到了米其林二星。在被赞誉为顶级主厨的过程中,他的自信逐渐变成了自大,可又迟迟无法拿到三星,倍感压力和挫败。就在那时,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他失去了餐厅和所有伙伴……。跌落人生谷底的他却遇到了一位女主厨,决心重新作为主厨开启新的人生。他的目标,是开一家世界顶尖的米其林三星饭店。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所属 作品: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79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發酵聖經:蔬、果、穀類、根莖、豆類 豆瓣
the Art of Fermentation: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Essential Concepts and Process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所属 作品: 发酵圣经——蔬果、谷物、根茎、豆类
作者: 山鐸•卡茲 译者: 王秉慧 大家出版 2014 - 5
食物與廚藝之發酵版
以發酵食物成就你的獨立宣言!
只不過做一大缸酸菜罷了,這口氣未免也太大!
然而,在全球飲食口味和體驗漸趨一致、人們只能被動消費量產商品之際,自己釀造或醃製食物,製作出展現自我和居住地特色的獨特產品。的確就是對這種經濟模式最有力的對抗,就是向這樣的經濟模式宣布獨立!因為你做的酸菜或是私釀,跟我的或別人的絕對不一樣。
這是本食譜書,而且本充滿智識、驅使你行動的食譜書!
作者在書中向讀者保證,其實事情沒有那麼複雜,德國酸菜誰都能做,要做的事都寫在這裡了。要是出了什麼差錯呢?如果酸菜長出一叢嚇人的黴菌怎麼辦?別緊張,刮掉黴菌,還是可以享用下方的酸菜。
《發酵聖經》的賣點,還有各類微生物的祕辛。人類以及體內各樣功能的發展,都是與細菌共同演化而出。這些菌落分布於體表和體內,保護著人體不受有害細菌的侵擾。這些微生物還能在食物中,扮演著轉化、分解、保存的功能。食用含有各類有益菌種的食物,是維持人體菌種多樣性的最佳途徑,更是人體保健、豐富食物滋味的最佳方式。
但這不只是食譜書,就像《禪與箭術》不是弓與箭的製造指南。
的確,《發酵聖經》告訴你怎麼發酵,但還告訴你背後的道理。書中自有一套政治理念,告訴你做做私房酸菜這種家常俗事,為何也能與世界接軌,為何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真菌,能與你所居住的地區,以及破壞人體和土地健康的食品工業,環環相扣。作者要我們與微世界重新協商彼此的關係,和平共存而非敵視對抗,並且告訴我們如何靠著一次一缸酸菜,一步步抵抗這工業化食品的世界。《發酵聖經》就是一部深具說服力且實際可行的宣言。
【本書特色】
◎以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談論「發酵」
◎自種自製自食,簡單上手,實用和知識兼備
◎從五穀根莖、蔬果到豆類發酵,素食發酵手法盡在此書
◎重新與微生物締造夥伴關係◎
從微生物到人體、從史前文明到網路時代,從沙漠到雨林、從平地到山城,發酵一直與人類共生。
把微生物視為敵人,一股勁地消滅它,只會讓各類病菌發產出抗藥性而演化得更強大!事實上,人體一直是複雜菌叢的宿主,不僅寄居在體表,還居住在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提供消化、營養、防禦、免疫等重要功能。人類自古就是和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一起的演化而來,我們一直是與我們的食物共生演化。人類對自己共同演化的夥伴趕盡殺絕,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不僅要補充維生素,更要補充微生物◎
當今,我們之所以過敏、免疫力低、腸胃不適,很可能都是體內菌叢種類太少所導致。一味區分好菌跟壞菌,僅注重少數菌種對某種生理症狀的影響,只會造成體內微生物菌相不平衡,對人體的整體健康造成更多危害。
要維持身體健康,只補充維生素是不夠的,還要從食物多方補充微生物!不要僅食用超高溫殺菌的食物,要拒絕種類單一工業化食品。食用內含豐富菌種的發酵食物,是人體平衡微生物菌落的最佳途徑。
◎讓細菌來牽制細菌,用發酵來延長食物壽命◎
當人為培養的菌種占據食物,便會排擠其他造成食物腐敗的細菌,抑制其生長。這些菌種藉由製造細菌素、酒精、乳酸和醋酸來自我保護,創造出不利於腐敗菌種生長的環境,以此來保存食物。
數千年來,餵飽亞馬遜雨林、西非沙漠、墨西哥山城居民的,都是發酵食物。在冷藏設備尚未問世或未及之處,發酵就是延長食壽命並維繫人類生存,最重要也最健康的方法。
◎發酵是在新鮮與腐敗曖昧不明的分界上,進行令人讚歎的變化◎
會有形形色色的乳酪,正是因為裡面中長了不同的細菌和真菌!
乳酸的風味讓人口舌生津,麵團經過發酵烘焙能產生各種帶勁、鬆軟、輕盈的口感,醃漬發酵的食物能用來提味和調味甚做作為佐料。
發酵的轉化作用能造成食物的外觀、風味、香氣和口感各方面的特殊變化。發酵是「經過控制的腐敗」,在新鮮與腐敗曖昧不明的分界上,進行令人讚歎的變化。一旦習慣了這股味道,就會深深愛上這種部分臭壞的味道,擁抱生命最樸質的一面。
【名家推薦】
「這是你唯一需要的參考指引。」
──洛杉磯週報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食譜。當然它會告訴你怎麼做,但還告訴你背後的原理與意義。小至真菌與細菌等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界,大至關係著人類與土地健康的食物工業系統。山鐸•卡茲在書中都秉持著一個原則:只告訴你事實。」
──麥可•波倫。著作《雜食者的兩難》被《紐約時報》選為當年度最佳五本非小說類書籍之一。
「這本書兼具學者觀點及一位廚藝愛好者的熱情。書中提供的發酵食譜更是人人都能輕易理解且上手。」
──黛博拉•麥迪遜。著有《人人都能做的蔬食》、《在地風味》
「這本書有豐富的學識和實踐方法。讀過此書,你就不會再對現代社會索然無味的食物感興趣了。」
──蓋瑞•那柏漢。著有《傳統「美」食新吃法》
「這本書含括了時間縱軸和空間橫軸的介紹。以歷史角度緩緩道出發酵的演進,並帶領讀者一覽現今全球各地不同的發酵方式。不僅資訊量充足,內容更是有趣!」──亞馬遜讀者javajunki(亞馬遜前五百名評論者)
【本書目錄】
推薦序:麥可.波倫
自序
引言
CH1 發酵為共生演化的力量
CH2 發酵的實際效益
CH3 基本概念和器具
CH4發酵蔬菜(及部分水果)
CH5發酵穀物和塊莖
CH6 培麴
CH7發酵豆類、種籽和堅果
2018年8月2日 想读 @guyii推荐
美食
發酵聖經:奶、蛋、肉、魚、飲料 豆瓣
所属 作品: 发酵圣经——蔬果、谷物、根茎、豆类
作者: 山鐸‧卡茲 译者: 王秉慧 大家 2014 - 8
我們的任務不在複製全球最熱門的發酵品,
而在承接先人利用周遭資源發展發酵的智慧。
素食發酵隨手可做,葷食發酵風味變化無窮。
運用手邊現有資源,當地當季盛產什麼就做什麼,最簡單也最能體現發酵的原初精神!
奶類發酵:克菲爾
乳糖不耐症者,除了優格還可以喝什麼?在裝有乳汁的玻璃罐中加入克菲爾顆粒,每1公升乳汁加入1大匙,密封玻璃罐後,置於屋內陰涼處進行發酵,並且定期搖晃或攪拌。當你看到液體變得濃稠,就代表克菲爾完成了!
魚類發酵:醃漬鮭魚
斯堪地那維亞鼎鼎大名的特產,在家廚房也能出現。只要用鹽、糖、蒔蘿以及其他香料將魚裹覆起來,在冰箱裡醃製數日即可。
肉類發酵:鹽醃牛肉
肉太多吃不完,想變化味道?先製作鹵水(10%的鹽和5%的糖),浸入塊狀生牛肉,放入冰箱10~14天,如此柔軟的鹽醃牛肉便完成了!
酒類發酵:蘋果酒與梨子酒
如果水果實在酸澀到不行,就拿來釀酒吧!新鮮現榨的果汁裡面就有酵母,裝入寬口容器之後很快就會發酵起泡,不斷攪拌可加速發酵作用,之後換到細口瓶裡就完成啦。
飲料發酵:水果氣泡飲
比起可樂,小孩更愛你的自製發酵氣泡飲!以覆盆子氣泡水為例,在3公升的水中溶解250毫升的蜂蜜,再加入1公升的新鮮覆盆子。室溫下發酵3天後移至冰箱冷藏,即能完成美味可口的飲料!
藉由在家發酵,重新找回我們的食物。
食物不只是我們賴以為生的資源,更體現了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網絡,例如:人類與植物和動物的關係、消費者與農夫和生產者的關係、個人與社區和國家的關係。這套網絡也牽繫著我們的生存環境。透過發酵,我們能深入網絡、奪回主權,重拾食物強大的創造力,並延續食物文化的韌性與功能性。
2018年8月2日 想读 @guyii推荐
美食
一个人也得下厨房 豆瓣
作者: 林欣浩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
编辑推荐
不是所有菜谱都一脸正经,不靠谱作者独创出寨版爆笑食谱,没有任何烹饪知识,也能做出有爱的食物?又懒又宅也能下厨?嗯哼!让你領悟:下厨和省可以如此神奇地融洽共存!
内容简介
从来没进厨做过饭?恭喜!因为翻开这本书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被隐藏许久的超强烹饪能力!厨房里的十万个无厘头“为什么”,让你在好奇中成长为你调的料理高手!每一道熟悉的菜,都会给你不同的感受,每一道陌生的菜,保证你看了就会做!
2017年11月19日 想读 @gttnnn推荐:零基础怕烧厨房的话推荐《一个人也得下厨房》,基础操作讲的很细。这本书缺点是作者不太懂营养学,配餐的话推荐找范志红老师的畅销书随便来一本学习一下。
美食
法国蓝带西餐烹饪宝典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国蓝带西餐烹饪宝典
作者: 杰尼·莱特,埃里克·朱莉 译者: 丛龙岩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 9
本书为普通厨师和家庭爱好者打开了蓝带厨艺学院神秘的大门。在书中全部的十五章里,菜谱内容简洁易懂,重点聚焦在不同的食品或食品分类的制作上,从汤、主菜到糕点、饼干类,每一章都是从如何挑选原材料开始,到食物的制备,再到烹制技巧。这些大量的信息包括了从设备工具到菜肴装盘的好点子,在许多章节中,都有专门栏目一步步深入浅出地进行详尽介绍。本书是独特而不可或缺的权威烹饪教科书,在烹调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书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是厨房中的必备书。
2017年11月19日 想读 @gttnnn推荐:理工科做实验水平比较高的话可以试试直接挑战《法国蓝带西餐烹饪宝典》,或者别的正规西餐菜谱,可操作性很好。
美食
我的川菜生活 豆瓣
所属 作品: 我的川菜生活
作者: 石光华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初从辣椒入手,教人“识得辣滋味”;接下来一一叙述“姜是兄弟”、“川菜中不能忽略之葱”、“大蒜影响的口气和态度”、“川菜中的清凉世界”、“一碟功夫”、“韭菜当春为君香”、“简单的回锅肉”、“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
除了川菜中道不尽的情谊,作者还收录了最地道的川菜做法,居家也能享受亲手烹饪的绝色川香。
秉持中国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统一的精神,在烹饪中,顺应自然之物的本性,怀着对人的关爱之心,追求色香味形似及营养的融合和变化,令人吃得健康、美味、艺术,为厨之道,亦是做人之道。
川菜生活,亦是百味人生。
2016年9月13日 想读 @cuicat推荐:写川菜,非菜谱,推荐这本书。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源远流长,逼格很高
川菜 美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8.8 (5 个评分) 作者: 中国营养学会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送给您的3件健康“法宝”:一般人群的10条膳食纪律,提要阐述中国营养学会百名专家为普通中国居民量身打造的每一条膳食指南的中心内容,进而科学解释详细说明,并附有参考资料补充说明。老幼妇孺青的专属饮食准则,特殊人群不同的生理特点要求膳食因需而定,本部分为老幼妇孺青特定膳食指南,在一般人群10条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增补而成。最易学易记最实用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人们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以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两个日本料理人 (2010) 豆瓣
ふたり・しのぎあい、果てなき絆~日本料理人・山本征治×奥田透~
演员: 山本征治 / 奥田透
其它标题: ふたり・しのぎあい、果てなき絆~日本料理人・山本征治×奥田透~ / Futari shinogiai, hatenaki kizuna: Nihon ryourinin Yamamoto Seiji Okuda Tooru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 (2012)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孤独のグルメ Season1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孤独的美食家
8.7 (294 个评分) 导演: 溝口憲司 / 宝来忠昭 演员: 松重丰 / 山村美智
井之头五郎(松重丰 饰)独自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他的小店虽然不是实体店,却接到不少客人的订单。每次接单他都亲自登门拜访客户,也因此发现了隐藏在城市里各个角落的美食。每当完成工作任务后,饥肠辘辘的他放下一切,专心地寻找着东京街头巷尾能勾起他食欲的小店,美食总是与他不期而遇。香喷喷的烤鸡肉串、热辣的无汤担担面、一个人的美味烤肉、入口即化的静冈关东煮、香脆可口的炸猪排套餐等等,每当沉浸在一个人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井之头五郎内心除了美味心无旁骛,填饱肚子后烦恼也一扫而光。
本剧是根据久住昌之创作、谷口二郎作画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运用了类似纪录片的描述方式,其中剧中登场的餐馆全部都是真实存在的,每集之后更有作者亲自走访剧中小店,采访老板并且品尝更多特色美食。
2014年5月4日 想看 @xiasinet推荐:漫画改编的系列剧,全部剧情就是男主一人吃遍街头小店,片尾原著作者再带摄制组重吃一遍,所有餐馆皆真实存在,可让你对日本美食的认识细化至关东、中部、关西、北海道、冲绳…
日剧 美食
悦食中国 (2013) 豆瓣
7.4 (7 个评分) 导演: 任长箴 演员: 殳俏
这是一部纯粹讲述手工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纪录片,关注大时代里的小手艺,走近食物手工劳动者的真实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2012)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舌尖上的中国
9.0 (576 个评分) 导演: 陈晓卿 演员: 李立宏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 进厨房,走向 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2012年5月16日 想看 RT @glimho: 《 #舌尖上的中国 》全文案.doc http://vdisk.weibo.com/s/5vw3K/1337219772
大陆 纪录片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