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私的基因 豆瓣 Goodreads
The Selfish Gene
8.2 (8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 张岱云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这版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前版本基础上有两章增补和修订。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他惊世骇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2013年4月5日 在读 13年英国
A
The Savage Detectives 豆瓣
作者: Roberto Bolaño 译者: Natasha Wimmer Picador 2009 - 9
New Year's Eve, 1975: Arturo Belano and Ulises Lima, poets and leaders of a movement they call visceral realism, leave Mexico City in a borrowed white Impala. Their mission: to track down the poet Cesarea Tinajero, who disappeared into the Sonora desert - and obscurity - decades before. But the detectives are themselves hunted men, and their search for the past will end in violence, flight, and permanent exile. In this dazzling novel, Roberto Bolano tells the story of two modern-day Quixotes on a twenty-year, multi-continent, tragicomic quest through a darkening universe. 'A unique voice asserting the importance and exuberance of literature...Bolano writes with such elegance, verve and style and is so immensely readable. He makes you feel changed for having read him; he adjusts your angle of view on the world' - "Guardian". 'Part road movie, part joyful, nostalgic confession. A masterpiece' - "Daily Telegraph". 'Extraordinary ...A portrait of people for whom literature is bread and water, sex and death. The abiding message to be taken from Bolano's novel, and maybe from his fraught life, too: books matter' - "GQ".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荒野侦探
2013年2月7日 想读 “一位写诗的朋友说小说是异性恋的,诗歌是同性恋的,虽然他没明说,但我猜短篇小说是双性恋的。” (厄,亚马逊你要不要这么便宜!!)
A 英文
大连接 豆瓣
Connecte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作者: [美]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 / [美] 詹姆斯•富勒(James H. Fowler) 译者: 简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内容简介]
1. 本书是继《六度分隔》之后,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作者发现: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相聚超过三度是弱连接,弱连接只能传递信息。
2. 本书讲述了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如对人类的情绪、亲密关系、健康、经济的运行和政治的影响等,并特别指出,三度影响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响到你)是社会化网络的强连接原则,决定着社会化网络的功能。
3. 本书提出大量看似不可思议的,却又得到实践检验的观点:肥胖是可以传染的;婚姻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人们会仅仅因为别人自杀就决定自杀;大多数人的坚果过敏症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所以为的自由恋爱其实是包办婚姻……
[编辑推荐]
1. 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减少7%。不仅仅是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会对你的快乐产生影响力。我们所做或所说的任何事情,都会在网络上泛起涟漪。本书作者提出:“三度影响力,社会网络的强连接原则”。这一观点开启了社会化网络研究的新篇章,成为继六度分隔理论后,社会网络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发现。
2.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研究社会网络的权威专家,他们所做的“肥胖也可以传染”的研究与论断,曾经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还在2009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3.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李晓明,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小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浩,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唐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谢文,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昕,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海银资本合伙人、互联网研究专家王煜全倾情推荐。
2013年1月8日 想读 看到提到六度分隔立刻就感兴趣了!
A 社会学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豆瓣
Other Voices, Other Rooms
7.9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李践 / 陈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是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23岁时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围绕着一名少年寻找自我的历程展开各方面的议论,对孤独、恐惧、爱情、寻根、成长等主题进行了探索。这是一部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诗意、奇特而复杂,其中充满了比喻和象征,是有声有色的文字游戏:华丽、璀璨,大胆地炫耀写作技巧,具有鲜明的实验性。作者将其思想用半隐秘的语言流动式地环环相扣地表达出来,显示了其对语言惊人的驾驭能力,被誉为“20世纪中期文学的试金石”。
2013年1月5日 想读
A
表演与偷窥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小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9
本书是小白最新结集的随笔集,延续作者上一本畅销随笔集《好色的哈姆莱特》的特点——“以男女之事的瓶子装文化之酒”(陆谷孙教授对其评语),同时在题材的深度和广度、语言的风格化和形式的多样性上都比前者有更深的拓展。 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包括《布纹羊皮纸还是破布羊皮纸?》《寻找逝去的图像》和《人人都想发现卡拉瓦乔》等十数篇随笔,厘清印刷史、学术史、医学史和艺术史上的真相,钩沉其中的故识和趣事;第二辑包括《瓶中日月长》《照壁成双影》《幽微若分明》等数篇随笔,从古希腊瓶画及古罗马湿壁画、马赛克镶嵌画、器物浮雕画中解读出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性爱史和文化史;第三辑包括《轮到谁来讲故事》《间谍是怎样炼成的》《危险的不是动作》及《耗子·母体·梦想家》等十数篇以书评为基点出发的文学、艺术和电影评论;最后一辑《老电影笔记》《反讽的爱情笔记》及《租界那些事儿》等则以笔记和对话体的形式集中展现作者电影、情色以及现实与想象等主题的深入探讨。 本书是国内随笔领域少见的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的作品。既不乏真材实料,具有不输于学院水准的学术价值,读来又饶有趣味,以其鲜明的、承继英式随笔精髓的文风在文坛独树一帜。与文字相映成趣的,是由作者精心遴选的六十余幅全彩插图。插图的质量比起上一本《好色的哈姆莱特》有大幅度提升,构成了《表演与偷窥》的另一个叫人过目难忘的理由。
2013年1月5日 想读
A
好色的哈姆莱特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小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3
另类解读经典情色文化,图文再现历代欲望心理。
《好色的哈姆莱特》包括《好色的哈姆莱特》、《画春宫的女人们》、《黄段子和小册子》、《吉吉的身体》等十余篇文化散文。题材另类不羁,文字亦庄亦谐。博学的作者将邀您共游古希腊、古罗马、夜幕下的巴黎街头,从康康舞、希腊古瓶和太阳马戏中读出细节的低语,读出风尚的演变和传承,读出道具不同而欲望如一。关于性,上帝所没有说的,小白将向您娓娓道来。
2013年1月5日 想读
A
外星人防御计划 豆瓣
作者: 汪洁 新星出版社 2012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上部将向您讲述人类探索外星文明150年的精彩历程。在这过去的150年中,我们经历过无数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人类只是在寻找外星人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小步,未来之路可能还有很长很长。但是已经跨出的这一小步却已经是跌宕起伏,充满着无数惊喜和失望了。中部则用严谨的逻辑来分析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带你深入了解著名的费米悖论。面对这个困扰了无数人的世纪难题,直到今天,科学家们仍争论不休。在本书的下部,我将与所有的读者分享我制定的外星人入侵防御计划,抛砖引玉,希望能激发读者们的想象力。最后,你们还将读到一篇精彩的中篇科幻小说,我试图把本书讲到的各种知识都融入到最后的这篇小说当中。
不如去死 豆瓣
死ねばいいのに
6.5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京极夏彦 译者: 朱胤帅 中信出版集团 2012
好苦,好累,好难过,为什么只有我是这样?
怀着这种想法活着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不如去死”,带着诅咒的一句话 让50万京极迷口耳相传
没有美丽地描绘“活着”,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线“活着”的光明。
亚佐美在公寓里突然被杀死了。无礼而粗鲁的健也想要打听死者的情况。他分别与亚佐美的上司、邻居、情人、母亲,还有警察和律师谈话。这六个人都各怀心事,言辞闪烁,健也更是毫无收获。凶手,到底是其中的谁?
上司的欲言又止、邻居的扭曲阴暗、情人的暴躁厌弃、母亲的以泪洗面……健也只能用一句“不如去死”结束谈话。这句带着咒骂意味的话,引起了他们的震惊和愤怒。一句话就真的能让人去死吗?
当那一句句对话拼凑起来,不可告人的秘密、巨大的阴谋露出了端倪,谎言逐渐被暴露,罪行也慢慢被揭开,亚佐美的死亡真相,比谋杀本身更加令人战栗!
2013年1月4日 想读
A
只是孩子 豆瓣
Just Kids
8.5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 刘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2010年美国最高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二十世纪纽约最传奇、最美好的爱情。他们共同的人生,她以此书回忆。
1967年,他们在布鲁克林偶遇,她是离家流浪的女孩,他是荒废学业的男孩;
1969年,他们在切尔西酒店蜗居,她是爱写诗的书店店员,他是爱画画的午夜牛郎;
1971年,在摇滚乐中她越陷越深,在前卫摄影中他逐渐发现自我;
1973年,在CBGB舞台,在摄影暗房,他们于不同的领域各自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1989年,她已成一代朋克摇滚女王,他却因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1968年的夏天,那是柯川去世的夏天,是爱与骚乱的夏天,也正是在那个夏天,两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相遇在布鲁克林。
帕蒂•史密斯会成长为诗人和音乐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会将他高度挑衅的个人风格瞄准摄影艺术。他们单纯而热忱,从科尼岛到第42街,最终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著名的圆桌、安迪•沃霍尔王朝听政的地方。他们的足迹遍及纽约。1969年,这对情侣在切尔西酒店驻扎下来,迅速融入了那个赫赫有名也声名狼藉者的团体――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千奇百怪各色族群。那是一个意识格外敏锐的时代,诗歌、摇滚、美术和性政治的世界,相互碰撞、爆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两个孩子般的青年立下了相濡以沫的约定。他们的生活混乱而浪漫,他们献身创作,被共同的梦想所推动,在那段如饥似渴的年月里彼此激励、相互扶持。
《只是孩子》像爱情故事一样开始,如挽歌一般结束。它是向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纽约,向它的贫与富、它的牛郎与恶棍的一次致敬。这是一个真实的神话,两个青年艺术家共同奋斗的写照,一段成名前的序曲。
2012年11月27日 想读
A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 豆瓣 Goodreads
6.5 (22 个评分) 作者: 果壳Guokr·co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9
衣食住行是我们最日常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生活质量,那么多了解其中的技术信息,消除一些技术方面的误会,就很必要了。
穿衣打扮要了解日用化学品的性质;饮食健康要了解肠胃、细菌、食品工业;居家舒适要了解电器有多智能,环境可以怎么改造;出门在外要了解交通工具和路况——最普通的生活离不开最基础的科技。果壳网用通俗的语言为你提供这些信息:享受生活需要有技术含量。
有技术含量,生活才有质量。用科技服务生活。
2012年9月30日 想读
A
倫敦的崛起 豆瓣
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
作者: 賀利思(Leo Hollis) 译者: 宋美瑩 貓頭鷹 2011 - 4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2012年8月31日 想读
A
寂寞者的观察 豆瓣
作者: 凌越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为新生代学者和专栏作家凌越先生近年评论文字的结集;为“独立阅读书系”之一。
本书分三辑。辑一“此地的观察”既有对当下的文学和诗歌问题做出的即时的批评,也有对日常生活个性化的细腻描述和感受。辑二“蝴蝶的艺术”是关于卡尔维诺、苏珊•桑塔格、杜拉斯、纳博科夫、菲茨杰拉德、萨义德等经典作家的文学随笔,着重于揭示他们的生活和创作之间的某种神秘关系。辑三“自我的迷宫”是关于惠特曼、雨果、波德莱尔、兰波、佩索阿、曼德尔斯塔姆、斯蒂文斯、布罗茨基等经典诗人的文学随笔,以文雅的笔触勾勒诗人们跌宕起伏的个人生活,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诗人们的精彩诗篇。
所有的文字都完整映照着作者的内心,哪怕你所论述的是别人的作品。某种内在的逻辑链条决定着一篇文章的骨架,可是在这个逻辑链条的开端依然会是某种斩钉截铁的语气强化的逻辑之源,而这个源头则综合考验着作者的见识、道德和心灵。(凌越)
2012年6月14日 想读
A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豆瓣
Opening skinner's box : 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6.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莱特 译者: 郑雅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5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惊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探索人类心灵的十大发现,“普通心理学”课程必读。
作者重新诠释了20世纪心理学探索人类心灵的非凡成就,以10个设计精巧的天才实验为例,结合小说、传记、采访等多种体裁,让你仿佛与作者、实验当事人共处一室,倾听他们的生命叙事,深刻体会心理实验背后的深邃涵义。
作者剖析议题深入详尽,呈现清晰实像,让单调冰冷的科学实验,得以展现丰富感性的内涵。对于人性本质的优劣,不仅见解独到,更发人深省。
2012年4月3日 想读
A
西西弗的神话 豆瓣
8.8 (40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杜小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这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谬”。人生就是荒谬,正如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西西弗。加缪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是作为起点而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心灵进行探索。
2012年3月4日 想读
A
罗摩桥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0
该书是“郑宸旅行图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我”和旅伴“大吉岭小姐”的印度旅行故事。“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年轻旅行者,沉默腼腆敏感,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向在国内的未婚妻阿真交流“报喜不报忧”的旅行故事; “大吉岭小姐”是在印度长大的加拿大籍华裔女孩,刚与同性恋女友分手,旅行中她对这片土地既亲近又逃避,极力找寻归属感,却又屡屡受挫……他们带着读者穿行于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期间路遇贫困的木偶艺人父子、失忆的博物馆管理员、唐人街的华裔企业家、残疾的停车场“狗人”、为儿子筹集“赎金”的司机苟魄、海啸遗孤拉古、索贿的行政办事人员……围绕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场、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观视角,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构筑出一个让人着了魔的印度,一个你不曾听说,从未见过,散发着强烈疏离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罗摩桥(Rama's Bridge)是一座传说中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海桥。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王子为救被斯里兰卡魔王掳走的爱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纽曼帮助,由猴军花了5天时间筑成罗摩桥,终得深入斯里兰卡杀死魔王救回爱妻。千百年来罗摩桥作为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于史诗之中,无人提出异议,也无人试图证明其真实与否——直到2002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摄的一张航天影像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保克海峡中确实存在着一道狭长的海底沙梁。这一发现,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它究竟是人造“圣迹”还是自然地貌。
作者选取罗摩桥作为题目,不仅因为它是全书叙事的重要线索,更是想要通过它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正如罗摩桥,虚实无法考证,全靠细心的读者体味其间微妙的平衡。
2010年2月作者赴印度深度旅行,上山下海入沙漠,足迹遍布印度四方边境地区——原计划16天的旅行,最终用了2个月才完成。这2个月的旅程,为这本小说的故事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背景。在书中“我”只是一个过客——受过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又有古老的东方情怀,这种“他者”的视角,使得本书对印度的观察要远远超越种种预设的描述和想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印度浮光掠影下的丰富细节,将画面、声音、气味、氛围夹杂着“我”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切而富有趣味。
作为一部小说,在对环境的描述之外,人物、情节、对话是《罗摩桥》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作者的观察与描述之中,寥寥数笔,“我”的内心矛盾、“大吉岭小姐”的情事、拉古的神秘过往以及所遇到的印度各色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就跃然纸上,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而在书的最后,随着海啸遗孤拉古在隐藏着罗摩桥的海域神秘失踪,所有这些零散、局部的印象、故事最终复合成对作者印度的整体概括和洞察,他在虚实之间苦心布局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浮出水面——在印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是如此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2012年1月20日 想读
A
让天赋自由 豆瓣
The Element -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作者: [美]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 著 译者: 申志兵 中信出版社 2009
本书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轶闻趣事,有不同人士的不同人生经历:从保罗•麦卡特尼到《辛普森一家》的创作者麦特•格罗宁,从梅格•瑞恩到列侬,从著名作家阿丽安娜•哈芬顿到有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
但是这本书的真正主角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那些一流的成功人士,他们的荣耀并不值得你我艳羡,事实上,他们的人生还远没有达到一帆风顺的境界,他们成功过但也失败过,可以说他们没有一个人的生活堪称完美。但无论如何,这些一流的成功人士都曾经历过一个阶段的完美生活,在这个完美的阶段,他们因为发现自己的潜力而让自己的事业加速发展。而这,就是你我需要努力做到的。那些一流的成功人士最值得你我艳羡的,应该是他们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本书是一首有关人类天赋和人类激情的赞美诗,也是一首对人类卓越的发展潜能的颂歌。它告诉我们什么情况能够人尽其才,什么情况会使人类的潜能消退,告诉我们该怎样利用现有的时光,如何在一个完全竞争的未知世界争取到唯一成功的可能。
名人热评
肯•罗宾逊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家伙,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看透你的内心,但肯•罗宾逊却是其中一个,所以他能让你觉得轻松和愉快。我很荣幸能在本书中成为一个角色,是他认为掌握了成功点(Element)的人之一。读他的书能让我们知道怎样做最好的自己。
——《歌剧魅影》和《猫》的舞蹈指导 吉莉安•莱尼
这个世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我们的机构、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思想却被以往的习惯束缚,其结果就是人类众多天赋的白白浪费。《让天赋自由》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令人信服的观点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怎样面对未来。
——《未来的革命》、《财富的革命》作者 阿尔文•托夫勒
《让天赋自由》让你终生受益,它帮助你发现最好的自己。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那些发现了自我的人士,读到他们那令人着迷的奇闻轶事和他们的真实生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 史蒂芬•柯维
和蘇格拉底吃早餐 豆瓣
作者: 羅伯.洛蘭德.史密斯 Smith, Robert Rowland 译者: 陳品秀 臉譜出版社 2010 - 6
◎聯合推薦
創意人、作家/李欣頻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靜宜大學、暨南大學及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之後又一本改變我們一天和一生的書
哲學家帶我們領略一天的哲學,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關於早餐、午餐、晚餐,以及在這之前和之後的每件事的深刻思考
真實人生的心靈饗宴,日常生活的迷人探索
精采非凡的哲學一日之旅,誰說哲學不實用!
我們都知道蘇格拉底是被毒死的,在接受他的邀請共進早餐之前,可能得三思一下。
而如果你真的坐了下來,和他一起享用卡布其諾和牛角麵包,他可能劈頭就會問你……
早晨醒來、通勤上班、血拚購物、上健身房、進入夢鄉……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活動,究竟有何特別之處,與更廣大的哲思又有什麼關聯?
本書提供一小時接一小時的實況報導,告訴你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們,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件事背後的意義都說過些什麼。在書中,你會看到盧克萊修向你解釋為什麼不要預作準備是比較好的,會聽到愛默生建議你該怎麼安排假期,從榮格那裡得到解夢的洞見,從彌爾那裡明瞭蹺班的念頭。
這是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迷人探索,作者援用了文學、藝術、政治學和心理學,以風趣、親切又權威的筆調告訴我們,你的日常生活可以藉由思考這些全世界最有趣的想法,變得多麼不同。
◎一天的哲學和哲學的一天
對蘇格拉底來說,「該給送上土司和馬芬鬆糕的服務生多少小費」和「神是否存在」這兩個問題一樣有趣,它們都是關於弄清楚真實人生中的含混之處。
和黑格爾一起吃貝果或和培根一起吃煎蛋也是如此,惱人的問題是為了求取智慧,讓我們在繁雜的日常生活中做出機智靈敏的判斷。
在尋常的一天裡,我們熟悉的大思想家陪伴你度過時光:
你如何知道自己是醒著,而不是在作夢?你怎麼知道你不是正在作夢,夢見你醒著?笛卡兒告訴你,早晨醒來這件事就是一項富含哲理的行為。
十七世紀政治理論家霍布斯說早上通勤會引發我們野蠻的一面,而尼采卻讓你的通勤之旅變成一件樂事。
工作中,馬克思對著你的耳朵叨唸,不要成為薪水的奴隸;慶功宴上,邂逅馬基維利,聆聽他的勸誡。
上健身房時,社會歷史學家傅柯在你旁邊跑步,跟你解釋你的例行運動是國家控制的一種形式。精神分析家拉岡擔任你的專屬店長,在你凝視試衣間的大鏡子時,讓你步入自戀的危機。
佛洛伊德對你的購物療法有什麼意見?柏拉圖又會對你的讀書方式說些什麼?
和伴侶爭吵時,德國政治思想家施密特告訴你那可能是件好事;洗澡時,可以向佛陀學習避免在沐浴中睡著的祕訣。
我們的人生有九成九是由日常生活所構成,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這些問題,恐怕沒剩多少時間可以反省。倘若我們真的檢視了自己的一日生活,或許能在穿衣睡覺這類不假思索的瑣事背後,領略到它們的重要性,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它們。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在這之前和之後的每件事,將再也不一樣了。
五月女王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颜歌 重庆出版社 2008 - 7
这是一部八十年代人的小镇记忆。四条线索穿梭了故事的全部。一切源于一场秘密的谋杀,和一次从产房开始的私奔,一个沉默高大的女孩袁青山,她用一生进行的那场隐忍的暗恋。她的妹妹袁清江,和她一起长大的英俊少年张沛,恶名远扬的混混岑仲伯,以及其他你在平乐镇的大街上看见的每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故事包含了正反两面。在正面你能看见的是尘土飞扬的平原小镇平乐,东西南北四条街上的芸芸众生,他们用方言大声骂街,骂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他们学会拉帮结派,偷东西,斗殴,恋爱,想要离开却最终离不开那些琐碎的恶。
而在故事的背面,有另一个不易被发现的故事,关于古代的神灵,神灵的遗物,突变的身体,各种异端邪说,变成杜鹃鸟的姑娘和成为鲇鱼的垂钓者。
这些组成了一个人的命运,她就是袁青山,她死之前没有人提到她,她死之后好像每个人都在怀念她——讲故事的人用漫长的时间来抒发了那些对于袁青山的感情,平乐镇所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谁也没有想到,讲故事的人也有她自己的秘密,不到最后,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
2012年1月6日 想读
A
玉米人 豆瓣
Hombres de maíz
作者: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 译者: 刘习良 / 笋季英 漓江出版社 1992 - 5
本书是反映本土天主教文化和马雅文化混合氛围下的农民生活,以《玉米人》(1949)为代表作。
《玉米人》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开创人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品。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危地马拉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斗争,并以此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危地马拉社会的广阔的生活领域。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为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矛盾与斗争,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是为了糊口和生存,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玉米是由人变化而成,同时人靠食用玉米而生存。而土生白人却并不这么想,他们种植玉米是为了牟取暴利。为此,以加斯帕尔•伊龙酋长为首的印第安人同白人势力之间发生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全书还讲述了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如马丘洪的传说和野狼邮差的传说。马乔洪在去寻找未婚妻的路上被一团萤火虫包围而消失。传说他变成了幽灵,全身闪闪发光,常常出现在被点燃的玉米田里。野狼邮差的妻子离奇失踪。失魂落魄的邮差在寻找妻子的路上迷失在了群山之中。村里派去找他的人说,他已经变成了一只丛林野狼。
2012年1月1日 想读
A
虚构集 豆瓣 Goodreads
Ficciones
9.2 (5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 2
《虚构集》是小说集,给博尔赫斯带来巨大声誉。发表于1944年,含《小径分岔的花园》和《杜撰集》。博尔赫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风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2012年1月1日 想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