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国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豆瓣 Goodreads
Documenting the Reproductive Revolution in China, 1978-1991 所属 作品: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9.6 (5 个评分) 作者: 陈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5 其它标题: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内容简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中国生育政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晚稀少”到“一胎化”,再到“独女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急剧变化,这是怎样的演变历程,又付出了怎样代价?《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现行生育政策的演变、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侧重就上个世纪80年代生育政策演变轨迹进行概要描述,并对这一政策实施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阐述。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0-02 20:24:46 @2021-11-13 01:47:08
你国
男性妥协 豆瓣
所属 作品: 男性妥协
7.3 (21 个评分) 作者: 蔡玉萍 / 彭铟旎 译者: 罗鸣 / 彭铟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7
通过对中国深圳、东莞和广州266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本书描述了中国的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改变。而这一探讨,是通过聚焦于男性和男性气质的改变来完成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这场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大规模城乡迁移是如何重塑男性农民工作为爱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的。在这场为了生计的“搏斗”中,男性农民工做出了“男性气质的妥协”:他们通过在夫妻权力和家务分工中做出让步、重新定义孝顺和父职等方式,努力维护着家庭中的性别界线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象征性的支配地位。
这些男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侧面。
本书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移民研究2018年度最佳图书奖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n 2018 Best Book Award)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26 10:07:54 @2021-11-13 01:45:47
你国 社会学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7.6 (7 个评分) 作者: 李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全景式杰作。作者李强教授是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潜心研究社会分层数十年。同时这本书又通俗易懂,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大众读者,也应该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个人未来命运。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还是大众读者,都可以 从这本中国当代社会学经 典之作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
【内容简介】
社会分层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而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多元的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本书还对中国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
【专家推荐】
这是一本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研究的社会分层集大成之作,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社会分层研究的成熟,也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社会分层研究典范。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部著作是李强教授在社会分层领域长期耕耘、潜心研究的集大成者,寓理论洞见于丰富经验材料之中,反映了作者对 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深度开掘,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前沿研究问题。
——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李强教授多年研究社会分层的扛鼎之作。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的调研数据,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欲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不能不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俞可平,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李强是中国最资深的社会学家之一,几十年聚焦在社会分层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之上。他的一系列著作在海外学界极有影响。这本《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出版,将显著推动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和教学。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04 08:04:00 @2021-11-13 01:44:14
你国 社会学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 豆瓣
China’s Loc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The Gap between Polic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作者: 冉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5
本书基于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尝试跳出中国研究中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理论范式,以公共政策执行分析视角来描述、解释和分析环境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机理,并以此回应环境政治学中关于环境威权主义的争论,认为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机理深刻嵌入在威权主义系统的政治逻辑和结构中,改善中国环境治理的水平,纠正地方政策执行偏差,需要中国环境政治从威权主义向民主的转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22 08:37:08 @2021-11-13 01:43:39
你国
法律与文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律与文学
作者: 苏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5
著名法学家朱苏力的代表作。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意味着,本书的基本追求不是运用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学材料来印证法律的历史,也不是运用文学材料来注释甚或宣传某些当代的法律理念,而是力求在由文学文本构建的具体语境中以及构建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冷静地考察法律的,特别是中国法律的一些可能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希望对一般的法律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所贡献。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21 12:52:24 @2021-11-13 01:43:32
你国
安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所属 作品: 安源
8.8 (8 个评分) 作者: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译者: 閻小駿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帶有裴宜理明顯的個人風格:優雅而清晰的文筆、充足又前所未聞的原始資料、對於基層政治參與者人性細節的充分描述等。這些特點不僅使本書的敘事引人入勝,而且也對主題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分析。裴宜理對安源的觀點原創而新穎,就這一地區對革命所作的持續貢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著有Ancestral Leaves: 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裴宜理從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源頭,探討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揭示1920年代毛澤東、李立三和劉少奇三位共產黨員如何利用文化資源在安源煤礦發動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並詳述1949年革命勝利以後,當權者如何扭曲和操弄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藉以築造和淨化革命傳統,更討論改革開放以後,官方和民間如何透過各種文化媒介如美術、電影、小說、學術和紅色旅遊等來回憶、重現或挪用安源的革命過往。作者相信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如何發掘、認識和掌握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傳統,她在安源革命傳統的溯源和發掘上開創了一個學習典範。」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去挖掘查找毛澤東時代中國失敗的各種原因的時候,裴宜理教授的這本書可謂獨樹一幟。作者不僅直截了當地追問那些只着眼於批判的學者,而且致力於重建當年特定的歷史場景,並用同情的眼光來了解那段歷史形成的複雜原因,以求回答那些有關中共歷史成敗的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如果毛澤東等人向來偏激且無情,那麼他們當年在幾乎不掌握任何國家機器的條件下,又如何能夠影響數百萬計的底層民眾,使之信服並願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呢。」
──楊奎松,中共黨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20 06:38:38 @2021-11-13 01:43:25
你国
興盛與危機 豆瓣
所属 作品: 兴盛与危机
作者: 金觀濤 / 劉青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2
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1992年增訂本)
The Cycle of Growth and Decline: On the Ultrastable Structure of Chinese Society
金觀濤、劉青峰
By Jin Guantao and Liu Qingfeng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專刊(十二)
1992 21×15厘米 平裝本 379頁
國際統一書號:962-201-541-7
定價:HK$95/US$14.50
《興盛與危機》的作者大膽地將系統整體研究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千餘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係入手分析,提出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系統的假說,並用這一套模式去解釋中國社會、文化兩千年來的宏觀結構變遷及其基本特點。由於本書觀點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海內外學術界也普遍受到關注,一般認為是中國十年改革時期重新詮釋中國歷史的最重要理論著作之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8 16:02:25 @2021-11-13 01:42:53
你国
南海 豆瓣
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 所属 作品: 南海
作者: 比爾.海頓(Bill Hayton) 译者: 林添貴 麥田 2015 - 5
=本書特色=
1. 看懂當前國際新聞的重大熱點,掌握東南亞各國的爭議所為何來。
2. 理解南海的戰略意義、東南亞各國的歷史情仇、重要島礁爭奪戰,以及與21世紀的中美戰略競賽大棋盤。
3. 理解台灣在南海問題中的地位與優勢。
4. 2014《經濟學人》年度選書,作者比爾•海頓是BBC資深國際問題記者,公正客觀地涵蓋南海問題的歷史、法律、能源、外交、軍事各個面向,且以簡馭繁、深入淺出,是理解南海問題的第一本也最具權威性的書籍。
=關於南海,你必須知道的七大矛盾=
1. 南海主權爭議導致東南亞各國劍拔弩張,但本質上只是近代帝國主義危害的延續?
2. 中國填海造陸步步逼近,但從國際法來看根本無助於鞏固主權?
3. 南海石油利益被中國政府過度膨風,卻礙於黨內鬥爭而不敢戳破?
4. 中越兩國千年來人民互通且疆界不定,民族仇恨存屬想像?
5. 過去美國殖民,今日中國逼近,悲情菲律賓的最大威脅究竟是誰?
6. 中國既不敢打,又不敢不打,中美軍備「偽」競賽,只為爭取預算?
=本書內容=
上千年的文明衝突、百年來的殖民創痛、
民族復興的渴望、天然資源的爭奪
南海主權爭議
不只是東南亞各國的軍事外交鬥爭
不只是美中爭霸的前哨
更考驗著世人是否得以解決歷史爭議,以共同合作、迎向未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8 15:47:15 @2021-11-13 01:42:52
你国
再造“病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再造“病人”
作者: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3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4 10:27:24 @2021-11-13 01:42:31
你国 社会学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 豆瓣
作者: 王沪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国哪一天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了,我想应当是整个社会均衡的现代化,是11亿人共享的现代化,而非城市或一部分人口的现代化。"因此,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的现代化,在于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本书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6-1993) 一等奖(199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1999年)。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17 17:00:49 @2021-11-13 01:41:23
你国
中国现代化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现代化史
作者: 许纪霖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 5
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延续。
自1800年起的一个半世纪里,在严酷的运作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肇始与起步,既有后发展国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着中国文明独特的沉重遗产。
当历史的时钟被拨到1949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历史的影响却久久不会消散:1949年以后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在这渐渐远逝的一个半世纪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点。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解收的力量,曾经风靡于中国学术界。本书即是在那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依据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的结果。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现代化变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它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叙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本书以其视野开阔,结构新颖,立论鲜明,材料扎实,文风从容的特点在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读者中获得好评。
历史翻过了20世纪,进入了新的一页。本书作为具有探索性质的通论性著作;在学术转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学界和知识界同仁的肯定,同时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书2006年的再版,既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于未来探索的推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14 18:32:11 @2021-11-13 01:41:12
你国
大国大城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8.9 (84 个评分) 作者: 陆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10 11:45:07 @2021-11-13 01:40:51
你国
卫生的现代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卫生的现代性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罗芙芸 译者: 向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想象中的外国典范是其集中表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卫生的主要建造者一手造成了中国的缺陷。
罗芙芸描述了天津孤立的军事、政治事件与卫生变迁的交汇点——空间的安排、水的供应、对身体的关注、对排泄物的处理。本书展示了围绕着天津的卫生变迁,各自为政的帝国主义势力如何应对,同时,在帝国主义者的目标与现代化精英的目标之间,搭建起一条重要的纽带。本书的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直至朝鲜战争,作者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包治百病”:20世纪前的卫生
第二章 天津的卫生与疾病
第三章 医学的遭遇与分流
第四章 中国通商口岸的卫生翻译
第五章 日本明治时期卫生翻译的转变
第六章 缺陷和主权:天津被占领期间的卫生现代性,1900—1902
第七章 可见与不可见:城市景观和卫生的边界
第八章 卫生和现代性的渴望
第九章 日本人在天津的细菌管理
第十章 细菌战和爱国卫生
结语
参考书目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09 20:12:32 @2021-11-13 01:40:50
你国
城市里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 City 所属 作品: 城市里的陌生人
9.4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鹂 译者: 袁长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1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5-29 23:17:21 @2021-11-13 01:40:35
你国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豆瓣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所属 作品: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7.8 (6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陆洋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5-29 23:11:48 @2021-11-13 01:40:33
你国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所属 作品: 历史三调
9.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典藏版)》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5-29 23:16:36 @2021-11-13 01:40:34
你国
礼物的流动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Flow of Gifts
8.7 (1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5-29 23:11:22 @2021-11-13 01:40:32
你国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所属 作品: 私人生活的变革
8.5 (4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5-29 23:10:51 @2021-11-13 01:40:31
你国
中国绅士 豆瓣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所属 作品: 中国绅士
作者: 张仲礼 译者: 李荣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 7
本书目录为:导言,第一章19世纪中国绅士之构成和特征的考察,第二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分析,第三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第四章对于19世纪中国绅士传记的数量分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5-29 00:21:54 @2021-11-13 01:40:30
你国